曰菖蒲酒。据我所知,当代中国人,端午节喝杨梅酒、枸杞酒、啤酒?、白酒、米酒等酒类。端午节人们相聚一起饮菖蒲酒,以强身禳毒气。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其实在没有端午节之前的中华古代先民,就懂得如何利用艾草来治病防病了。
端午时节话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旧传统的端午节。《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即事物开始的意思;午是十二地支,意为月初午日仪式。唐代,因唐玄宗八月初五生,避讳“五”字,故将“端五”改为“端午”。宋代,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义称“端阳”。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山西人至今还有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或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但流传最广的是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的。屈原是当时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三阊大夫,因楚王听信谗言将其削职放逐,在楚国被秦征服后他抱石块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百姓因为爱戴、尊敬屈原,舍不得这位贤臣离去,曾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到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为了不让鱼虾蟹伤害屈原之体,人们就把包好的粽子、鸡蛋扔进江里。
年年祭祀,这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吃粽子为习俗的端午节。舟竞渡比赛。这种奋发向前、激烈拼搏的体育活动,惊心动魄,每年总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参加,龙舟,又称龙船,是民间视为龙的特殊船只。民间的龙舟赛,多在端午时举行(亦有二、三、四、六等月举行),但并不限于五日,也有在初一至初五、或至十五举行。不过,仍以端午举行为主,在地点上,则多在南方水域进行。
关于龙舟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或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说是纪念曹娥、伍子胥。历代学者们对龙舟起源也各持已见。其中,闻一多先生认为起源于古代对龙神图腾的祭祀节俗。正是因为尊崇龙神、祭祀龙神,所以古人也视自己的舟船为龙,以祭求龙神的保佑。他们在舟船上画雕龙形,祈盼于惊涛骇浪中的渔猎生活能够平安、逢凶化吉,这就产生了祭祀龙神的盛大祭日。
.饮雄黄酒《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燥湿,杀虫祛疾功效。”雄黄作为一种杀百虫、消毒药,占代就有认识。《清嘉录》卷五《雄黄酒》中说“研雄黄未、屑蒲根,和酒以饮,州之雄黄洒;又以馀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处,以祛毒虫”此俗在晋南沿至今。不仅染小儿额还在额上用雄黄酒写一个“王”,除涂手足心外还涂耳朵。
还用白酒浸雄黄再泡白矾,谓之雄黄矾。虫叮咬后,用雄黄蘸水涂抹可起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黄酒、雄黄矾乃占代消炎解毒。古代尚有端午饮雄黄酒的风俗,今已无此俗了。但雄黄洒杀虫之功效是无可置疑的。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挂艾技菖蒲,民间各地都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名医别录》记载“艾叶味苦,微,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艾”即指白艾。白艾又叫家艾、艾蒿、五月五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类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暖子宫。燃干艾可以驱蚊蝇。菖蒲,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类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杀菌。
端午悬白艾、挂菖蒲,正可驱虫菌、除病毒。所以成了民间一种自觉的防病方式。世传北方中原地区把五月解为“恶为“恶月”、“恶口”。为了避邪驱恶,从秦汉起人们就于端午节插“蒲剑、悬“艾虎”。《清嘉录·蒲剑蓬鞭》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蒲又名“水剑”,“利以杀魁”.可避邪,悬门楣上像一把宝剑,据说鬼见之不敢入。
菖蒲性温味辛,能开心祛痰湿,古代曾以此制酒。曰菖蒲酒。端午节人们相聚一起饮菖蒲酒,以强身禳毒气。端午节门上插艾也可禳毒。《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剌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家庭主妇和媳妇们要在节前,用各色碎布头制做各种禽兽、花卉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香料等称香包,佩戴在孩子身上,男孩多戴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佩花卉虫鸟类,可防病毒入身。粽子又称“角黍”,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网》解释:“古人以葫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远在魏晋时,周处在《风土记》中戟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说明至迟在晋时端午吃粽子已成习俗。端午包粽子,祭吊屈原最早见于吴均所著《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亡,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此乃文献所记.民间尚有另一传说。相传屈原投江以后,人们纷纷赶来营救,终不能得,于是有人将米饭红枣等食品倒入水中让鱼虾龟蚌吃,以免其伤害屈原。
东汉时,长沙人欧回一天忽见屈原,见其头戴高高的云冠,腰挂长柄宝剑,身佩珍珠美玉,与乡亲相会。说每年所祭食品均为水族鱼虾龟蚌所窃食。大家听后非常生气,问屈原以何法处之?屈原说,今后若有惠祭,当以箸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并缠五色花丝.水族见了,以为菱角,便不敢再食。第二年端午节,人们照此去做,可端午后,屈原又托梦云:所祭食物仍被水族吃掉不少。
人们问计,屈原说.祭角黍时,可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冈一切水族都属龙王管辖,它们看见是为龙工送的,也就不敢吃了。从此,人们每年到端午节照此去做,端午吃粽子,划龙船也就沿袭成风,相传至今。龙船竞渡流行于南方,北方仅保留吃粽子的风俗。粽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两种,吃时拌糖;二是有馅粽子,多为红枣棕和八宝粽。
八宝粽佐以柿饼、栗子、果脯、肉、青红丝、莲子等等。城市人杂杂,口味要求多样,甜、咸、辣都有,角、锥、筒形俱见。其做法一般是将米、枣等浸泡后,用芦苇叶包,马兰草结扎,有的地方用五色线结扎,取避邪之意。包好摆置锅中,用算子压实,倒水至淹没为止,用温火煮一夜。广东也有包猪肉的。粽子的种类颇多,有湖州肉粽、八宝肉粽、台湾肉粽、豆沙粽、成粽等。
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等被视为我国的名粽。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枣泥、猪肉、豆沙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和什锦粽风味独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黄米粽,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别有风味。至于古代的粽子,从诗人的笔下也可见一斑。
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除粽子外,端午还有许多食品。如《梦粱录》载:“茭、粽、五色米团、时果。”《武林旧事》记“糖霜韵果”。清代还吃各种果品。《燕京岁时记·端阳》:“京师……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其实在没有端午节之前的中华古代先民,就懂得如何利用艾草来治病防病了。那时候的先民,因为神农尝百草,而了解到艾草可以预防和治疗很多的疫病的,这个和后来的端午节并没多大的关系。根据古书记载,很久以前的先民就摸清了艾草的功效和作用,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
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可以见得的是,艾草能治百病,祛除百毒的困扰,是一种经济实惠的中草药。在农村大地上分布很广,可以随手而得的制作看病治病的药材,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家知道在古代,大体上农民和贫困人家都是没钱而缺医少药的,而艾草的多功能的治病疗效正好弥补了劳动人民的需求,而受到广泛的运用与推崇。
艾草也叫艾蒿,属于民间的一种野菜,在南方人可以吃的居多,北方人很少吃艾草,多以入药为主。艾草的奇异的香味,可以驱除多种的毒虫和害虫,起到消毒杀菌的左右。对于劳动人民来说,不花钱少花钱能治大病的药草,自然是喜欢多加。至于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应该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芒种至夏至之间,天气渐热,各种毒虫和害虫开始活动频繁有关。
为什么外国人也过端午节?
外国人过端午节主要分两种情况:1、汉文化圈:东亚各国两千年来一直属于汉文化圈,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后三国华人众多),或因华人聚居,或因学习汉文化,一直推崇汉文化和习俗,甚至以汉字或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文字。在汉文化圈国家中,韩日最喜欢和中国争正统,2005年,韩国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取得成功(后来中国也成功申请了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这种行为有些无耻,但也可见韩国人过端午节的热情丝毫不输与中国人。
东亚各国过端午节的习俗和中国差不多,基本也有避邪和美食,挂艾菖蒲避邪几乎各国都有,而美食内容则各国不尽相同,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本都是粽子,韩国朝鲜则是糕点茶果,越南和泰国都是糯米酒。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还有赛龙舟,越南有祭祖,韩朝有祭陵,这些习俗都源自中国并至今保留了下来。2、世界各国:非汉文化圈的各国,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或早或晚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移居海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形成了华人生活圈,这些地方也逐渐开始过节,包括春节、中秋和端午。
端午的习俗以美食和赛龙舟影响最大,美食能栓住异国他乡游子的胃,留住他们的乡愁,而赛龙舟却让当地小团体有了凝聚力。其中,赛龙舟已发展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在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都颇受欢迎,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关于端午节外国人怎么过的,也希望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端午节为什么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端午节为什么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在阿兮家乡山东招远,大端午指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是指农历五月初一,成年人五月初五过大端午,小孩子五月初一过小端午。端午节根据新媳妇、儿童和普通农人,又有不同的送端午方式。下面阿兮就跟热爱乡村对民俗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聊一聊端午节:毒月的说法,端午节(五月初五)为五月九毒日之首。
民间称五月为“毒月”或“恶月”,五月里逢“五六七”的九天,又称“天地交泰九毒日”,初五为九毒日之首,其恶尤甚。初五十四二十三,又是每月的月忌日,所以民间风俗,五月忌讳是相当多,戒酒色贪欲等,最好茹素戒淫。有些老人怕小年轻不懂厉害犯忌讳,还会在五月里将女儿接回娘家,住一整月。儿童过小端午(五月初一日)老家村人习惯给儿童过小端午,在进入毒月前一天夜,孩子入睡后,把用五彩丝线搓成的“五束”系于儿童手臂、脚腕、脖颈等处,早起戴榴花(石榴花),以艾叶扫手足脖颈各处,脖子上系的五束香囊里装艾叶、朱符等,一些人家还用雄黄末给儿童涂在耳鼻等处。
《风俗通》载,这样可以避邪,防瘟病,虫不叮咬,保佑孩子平安。阿兮家乡风俗,这五色线搓成的“五束”,要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可以在街上冲出小河流的雨,毛毛雨不算),用剪刀剪下,扔在门外的雨水流里,让雨水冲到河里,冲越远越好,这样就能把不好的东西都带走了。不过这五束对孩子来说很新奇,最怕端午节刚戴上就开始下大雨,那不想剪又不得不剪的心情,好委屈。
成年人过大端午(五月初五)家中无幼童的人家,统过大端午,五月初五日凌晨太阳未出,绝早去野外拉露水,拔艾草,回来悬挂于门户。包粽子煮鸡蛋,喝雄黄酒等。大端午比小端午简单。新媳妇送端午提前在四月底闺女新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娘家要包粽子给闺女送端午,分粽子,主要是祈愿早生贵子,平平安安。新人忌讳多,自然要避开“毒月”,所以新媳妇送端午要更早,多是在四月中下旬。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喝雄黄酒?
五月五又端午,还记得小时候的端午吗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每当妈妈在门楣挂艾草、悬菖蒲,端午就来了。 一碗白粥,一个咸鸭蛋,一只粽子,就是端午的开始。 筷子一戳,富得流油的咸鸭蛋,挑一勺入粥,鲜香可口,剥开粽叶,软糯可口的鲜肉粽,留一圈“粽”迹,心想再来一只。 早餐后, 妈妈用雄黄酒在我额画上个大“王” 然后抱着我挤进一堆人群,大家都在议论谁才龙船最快, 而我只将脖上的五彩蛋络紧紧握住, 别挤破我的蛋——妈妈说,蛋会保护宝宝,健健康康。
晚餐时, 桌子上摆着各种各式妈妈烧的菜, 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鳝...... 还有爸爸碗里的一杯黄酒都是标配 。妈妈说——端午节一定要吃这五黄,驱五毒,享安福。为什么非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呢?小时候课本里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一生忧国忧民,最后报国无门,只能自投汨罗。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蟹咬坏,人们拿出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鱼蟹。
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我们现在的粽子。至于雄黄酒,“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在《白蛇传》的故事里,白娘子不小心喝了雄黄酒现出真身相信在我们心目中都印象深刻,喝雄黄酒避邪的功能也不言而喻。
古代人喝端午雄黄酒或者菖蒲酒,现代人端午喝什么酒?
据我所知,当代中国人,端午节喝杨梅酒、枸杞酒、啤酒?、白酒、米酒等酒类。我国的江南地区,是杨梅树的故乡。杨梅树是一种常青植物,耐高温,战严寒。杨梅树结的果子叫杨梅,是一种水果。这种水果酸甜可口,老少皆宜。用杨梅浸在高度米酒或白酒中,隔一个月以后,再饮用,对人体有奇效。这种杨梅酒,酸爽可口,具有养胃,补中,益气,养阴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