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春秋经》确实是从鲁隐公开始的,而鲁国从伯禽开始有若干个国君,为什么之前的史实都没记载了呢?根据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说法,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任天子,鲁隐公是让位给弟弟的贤君,两人基本处于一个时间段,周平王和鲁隐公能够中兴的话,西周的盛世局面又能出现。
孔子的《春秋》为什么从鲁国第十四代君王鲁隐公开始记述?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鲁春秋》本来是鲁国的史书,经过修订后成了后来的《春秋经》。今天的《春秋经》确实是从鲁隐公开始的,而鲁国从伯禽开始还有若干个国君,为什么之前的史实都没记载了呢?根据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说法,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任天子,鲁隐公是让位给弟弟的贤君,两人基本处于一个时间段,周平王和鲁隐公能够中兴的话,西周的盛世局面又能出现。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的说法类似,说《春秋》虽然是鲁国国史,但却是让后世天子学习王者之道的。这种说法无疑是侧重经学性、政治性,而轻视史学性、记事性。因为最接近周平王元年的是鲁孝公(前769年去世),其次是鲁惠公,接着才到鲁隐公。所以从古至今都有人持不同观点。据《论衡》记载,汉朝就有人认为,《春秋》从鲁隐公开始十二个国君,是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春秋》共242年,是因为上寿90年、中寿80年、下寿70年,加起来240年,也差不多了。
汉人比较重视谶纬,这样具有神秘色彩的的解释无疑也有较强的附会之嫌。清人顾炎武则认为《鲁春秋》并不开始于鲁隐公,因为《左传》提到韩宣子到鲁国访问就看过《鲁春秋》,韩宣子认为自己感受到了周公圣德和周朝王业,这就说明《鲁春秋》应该包含最早的周公事迹。而从鲁隐公开始天下大乱,孔子害怕历史记载中断,所以才编修《春秋经》,之前的记载也就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