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匠人,最近朋友推荐我买一种酒叫大樽工匠1988这个酒怎么样你们有谁知

1,最近朋友推荐我买一种酒叫大樽工匠1988这个酒怎么样你们有谁知

这个啊,这个鉴道私藏酒我知道啊,他 出产于中国美酒之乡贵州,酱香型白酒,中国白酒的杰出代表,民族品牌,私人家族酿造,在白酒界有着“国酒茅台,私酒鉴道”之称,以其私藏级陈酒著称,酒质极优,以小众、低调、私藏专享于高端用户中
取名1988,肯定价钱不菲

最近朋友推荐我买一种酒叫大樽工匠1988这个酒怎么样你们有谁知

2,闻一多的诗 越短越好啊

国手 爱人啊!你是个国手: 我们来下一盘棋; 我的目的不是要赢你,只求输给―― 将我的灵和肉,输得干干净净!
死 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红 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谁是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死 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红 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谁是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是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也 许--葬歌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拔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发 现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是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比较不错的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红 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谁是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是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也 许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拔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发 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是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的诗 越短越好啊

3,酒的创始人是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我国酒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对此,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酒有丰富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最早出现的酒,是天然果酒,也称之为天然酒。由于在天然野果中含有能够发酵的糖类,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一种具有香甜味的液体,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天然果酒。而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谷物酿酒取代了天然果酒,这才标志着酒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已经有了自觉饮酒需求。酒到底产生于何时?我看,酒之最早产生年代实在是很难考证的。倘若我们不将人工制造酒的历史和天然酒的历史分开,那追溯到亿万年也可。据此,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山海经》中关于黄帝与玉膏故事比较准确。从这个神话故事记述来看,应该说不仅黄帝发现了酒,而且又制造酒。至于有人说神农氏是造酒的祖先,这当然也不无道理,因为毕竟他创造了农耕,教人们如何种植粮食作物;而粮食又与酒有密切关系,既有粮食,必有酒饮,自然也就是很合理了。   在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涉及酒的书是很少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从古至今人们爱饮酒,对酒的发明人也有着种种传说。从先秦编年史《春秋》起,每个朝代都有正史,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变化沿革,也记载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科学技术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史籍中,记载着数不清的关于酒的故事,但都没有记载酒是怎么发明的。对于酒的发明人传说则甚多,综合有关典籍资料,主要有四种。   1.上天造酒说   “诗仙”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此外如“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星不照九泉下”等等,都经常有“酒星”或“酒旗”这样的词句。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当然,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依据,当为文学渲染夸张而已。   2.猿猴造酒说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之记载。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岩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她们。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嗜酒”。于是,人们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这说明猿猴是经常和酒联系在一起的。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味最辣,然极难得。”清代的另一种笔记小说中也说:“粤西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西江支流桂江中游)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看来人们在广东和广西都曾发现过猿猴“造”的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的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可见,这种猿酒是偷饮不得的。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记载,起码可以证明这样的事实,即在猿猴的聚居处,多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那倒是值得研究的。当然,猿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代,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3.仪狄造酒说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的记载要一致些,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他到底是从事什么职务人呢?是司酒造业的“工匠”,还是夏禹手下的臣属?他生于何地、葬于何处?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   那么,仪狄是不是酒的“始作”者呢?我认为,仪狄再有能耐,首先发明造酒,似不大可能。如果说他是位善酿美酒的匠人、大师,或是监督酿酒的官员,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终于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这还是可能的。所以,郭沫若说,“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这种说法似乎更可信。   4.杜康造酒说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的记载。   我认为,在中国,千百年来,人们知道自己生活中已离不开酒。酒除了在有些时候有些场合给人们带来灾难与痛苦之外,大多数时候还带给人们以欢快、兴奋和气势,给人们以重新战斗奋争的勇气;使人暂时忘记了忧愁和眼下的痛苦,为人们展示出一片希望的曙光。因此人们常常给酒以赞誉,给酒以爱待,对酒的精魂加以敬仰。渐渐地,人们对酒的敬仰就变成了对酒的创始者杜康的敬仰。于是不仅杜康的名字到处流传,而且有杜康墓与杜康庙,还有不少关于杜康的神话故事,杜康又成了神。千百年来,杜康成了酒的鼻祖。   关于古代史籍中记载有名的两个造酒人,我们大体作如上考察。历史传说中的发明造酒人物,虽然未必皆真有其人其事,但他们往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标志。先秦文献中关于仪狄和杜康造酒的说法,至少可以说明酒的酿造在夏朝就已出现了。所以饮酒之风,在殷商时代十分盛行,甲骨文和金文以及《周书》中有关酒的记载,即是明证。现代科学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都告诉我们,我国酒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从自然酒到人工造酒,从简单的自然发酵酒到蒸馏酒,从原始低劣的酒到现代酒的漫长的发展过程。总之,酒同中国文字的历史一样悠久,是先民文化创造的结晶。酒早已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内容,而且成了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酒和饮酒,都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酒圣:杜康,即少康,传说为酒的发明者。

酒的创始人是谁

4,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小雅?斯干》 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孟子?万上》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 同上 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苏武传》 涉间不降楚。 《项羽本纪》 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论语?阳货》 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信陵君列传》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左传?庄公十九年》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 《商君书.画策》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孟子?尽心下》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范雎《献秦昭王书》 请问安国众民如何? 《晏子春秋?内杂问下》 (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史记?吕不韦列传》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修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五)数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五蠹》 傅之翼者两其足。 《汉书.董仲舒传》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战国策.楚策一》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 四、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体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史记?管晏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上》 1、名词的意动用 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后汉书.李固传》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 shi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 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