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酒业宏观经济分析,白酒行业宏观环境政治和经济哪个重要

本文目录一览

1,白酒行业宏观环境政治和经济哪个重要

在中国一定是政冶, 因为白酒的价值不是在于享用, 而有是回收价!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白酒行业宏观环境政治和经济哪个重要

2,中国酒业发展状况

我国酿酒工业面临的形势1、饮料酒消费结构的变化及走向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变化,追求保健、安全、绿色的需求日益增强,烈性酒的产量将逐渐下降,啤酒、葡萄酒和黄酒以及果露酒的需求量将扩大,其产量必将趋向上升,白酒的低度化已成定局,葡萄酒与黄酒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低度、营养、保健等功能,其作为国际通畅型的酒种,更是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估计在“十五”期间将有较大的发展。
市场饱和供大于求 是目前的状况

中国酒业发展状况

3,酒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酒业行业的发展现在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好了,当年,中国的酒业一直以小、散、乱的形象示人,之后随着华润、青啤以及燕京和众多若干外资的介入,啤酒行业走向了并购整合的发展道路。目前,华润雪花、青啤、燕京、百威英博等大啤酒集团去年的总销量占整个行业的70%之多,整合效应凸显。不过,专家认为,目前的规模效应其实还未发挥到极致——市场多强并立、群雄割据,还没有一个绝对的霸主,大多数还是在某个地区或某些地区占有率较高。对于啤酒行业而言,规模经济才有规模效益,行业必须进一步布局整合,这是行业的大趋势。有兴趣的话可以上酒业英才网看,好像那个网站不错,里面提供了很多酒业行业方面的人才信息,显而一斑,是很有前景的!
1、市场的主动权转移到消费者手中2、品牌化,强强联合。3、价格战退居幕后,高端品牌逐渐脱颖而出,就和爱马仕一样卖的不是包,是文化,是贵族身份。4、创新的营销模式,随着人们理性消费,健康、保健、绿色将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附加值服务,将被重视。5、优胜劣汰逐步加剧:强者打造王者团队,弱者内部监管不善,各大公司高管、核心技术人员、营销团队,容易另起炉灶。希望我的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并采纳我的建议。

酒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4,经济型酒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与战略研究

白酒品牌发展的分水岭 从发展历史看,作为非生活必需品的白酒,其消费与经济发展周期有着较大联系,即在经济增长期白酒消费将会增长,经济放缓时白酒消费也会随之而降。 但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居民对经济下行所产生的恐慌心理,必然会导致居民消费欲的减弱。从大的经济政策看,由于近期国家开出了以4万亿为基础的救助计划,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由此可见,2009年春节对白酒企业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分水岭,如果随着2009年国家经济救助政策的实施能够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白酒企业将得以平稳运行;反之则相反。因此,白酒企业应该尽量调动资源,掘取或许是本轮经济周期的“最后一桶金”,为渡过可能来临的“寒冬”筹备足够的粮食。 经济寒冬 白酒企业如何应对? ▲产品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 礼品消费对价格敏感性较差,但白酒在礼品性消费中所占比例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市场布局需调整 从市场布局看,一些中型企业,他们的主要市场集中于本省及周边地区。在前一经济周期内,整体经济的良好形势使他们往往会加大对周边市场的开拓力度,其中不乏盲目的区域市场拓展行为。但伴随着经济下行信号的出现,这些企业应该从市场战略上对全国区域市场的拓展进行有效规划,该收缩的收缩,即使要开拓新市场需做好成本与风险

5,黄酒的经济前景

黄酒与啤酒、葡萄酒并列世界三大古酒,其产品核心卖点十分突出,销售主张也很容易提炼。另外,现代消费趋势也有助推黄酒销售的迹象,因为黄酒比之于白酒,其更健康、低度,具有保健作用。因此,黄酒的竞争优势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但残酷的市场现实并非如此,黄酒产量在我国整体饮料酒总量中,仅占4%,一直徘徊在130万吨上下,而绍兴黄酒基本维持在25万吨左右,约占黄酒行业的20%。与国内白酒、啤酒、葡萄酒行业规模相比较,黄酒业较为弱小。  黄酒产业在经历长时间沉寂之后于2002年起重现生机,黄酒产量年均增长近10%。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带动,海派黄酒于2002年起的营销发力,以及以古越龙山和会稽山为代表的老牌浙江企业的全国市场拓展努力有关。黄酒产品与生俱来的健康属性,以及黄酒产品升级趋势表明黄酒行业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但由于2002年以来黄酒行业已经历了一轮产销量快速扩张阶段,因此未来几年黄酒产销量预计将回落至低个位数增长,短期内行业主要看点仍是产品结构提升。优势企业开始关注高价酒营销,年份酒市场逐渐扩大以及通胀背景均为黄酒企业携手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售价提供契机。从发展前景来看,黄酒产业实现二次腾飞(指产销量再次达到甚至超过02-07年水平)的关键仍在于突破江浙沪传统消费市场。开发异地消费市场需要庞大而持续的营销投入,行业现时较为分散的格局使得先行者一方面缺乏足够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又顾虑自己的努力会换来竞争对手搭乘便车的可能。因此黄酒行业整合必须先于江浙沪传统消费市场的突破。相信黄酒行业整合将遵循先形成省内市场垄断地位、再形成江浙沪市场控制力、地区龙头最终走向全国市场的步骤。

6,急需一篇一篇字的中国白酒发展现状

1.1我国白酒行业的现状 2006年中国白酒行业已开始复兴。2006年1-12月,中国白酒企业共计生白酒39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8.18%,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971亿元,同比增长31.08%,实现利润总额1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1%。 当前白酒行业的盈利模式已经完成了由总量增长模式向结构优化模式变迁的过程。现阶段,白酒行业总量基本稳定的背景下,中高档白酒的销量增长较快,低档酒销量逐步减少,行业利润总额增速超过行业收入的增长速度。[2] 1.2我国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有大小白酒企业4万余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白酒企业1万余家,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总体而言,白酒业的当前发展态势是: 1.国家产业政策对白酒制造业的影响较大:国家关于发展酒类企业的指导性意见是: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化,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化,蒸馏酒向酿制酒转化,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化,扶优限劣,保护名牌,促进酿酒业走健康、有序、适度发展之路。 2.总量呈下降趋势: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白酒业已经走过了发展高峰时期,从宏观来看,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如国家对白酒业的限制发展政策,对酒类产销综合治理举措,社会各界推崇饮用啤酒、葡萄酒等低度饮料酒及洋酒,已经对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分流。从微观来看,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的增强。送礼观念的改变,个人投资兴趣分散,供需关系的变化,使消费者对白酒感情温度降低,因此,白酒总量呈下降趋势。 3.消费者品牌消费意识不断强化:白酒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品牌消费意识的不断强化,使得生产企业格外重视品牌的塑造和培养。一些成功的企业首先以质量好、品种包装精良占领市场;其次以统一标识、广告宣传去扩大影响;第三以优质的售后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4.名优酒的数量快速增长:白酒行业中名优酒的企业骨干作用进一步得到确认。这些企业在白酒行业中所占比重虽小,但已成为一个支撑全行业并对行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企业群体。另外,一些老名酒生产企业的经营规模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过去充斥市场的低档质次的白酒将迅速消退。 5.名优酒价格下降:白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高价即名牌的观念随着大气候的转变而消逝。让利消费者,让利经销商以及巨额的广告促销费用等,都使白酒平均利润率呈下降态势。目前各大名酒价格都出现向下调价的迹象。可以认为:白酒高价时代已经过去,低价位、大众化的名优酒的时代已经来临。 6.内部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白酒的发展趋势,迫使白酒行业加快内部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度白酒向低度白酒转化。二是白酒向葡萄酒、果酒方面转化。 7.营销手段丰富,观念更新,范围扩大:由于白酒产大于销,和产源头未能有效控制,于是各企业为卖酒而争相拉开广告大战、促销手段大战、商标大战、包装大战等等不一而足。这场大战不光在企业之间展开,而且波及到商业领域,现在有些大酒厂已开始与个体批发商进行合作。对企业来讲,不论开辟什么渠道,只有打开市场、把酒销出去,进而才能谈得上提高质量、保证供应。 8.白酒企业将呈现“少而精”的态势:酒类产销体制的改革和监督管理的强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白酒企业面临开工不足、倒闭、破产、转变的局面,资产重组概念在白酒业愈演愈烈。未来的白酒业将是少数名优酒分割市场的格局,将呈现“少而精”的趋势。 9.企业呈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白酒市场竞争已趋向白热化,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的路子已势在必行。目前的白酒行业,受市场规模支配,逐步从无序向有序转变。优胜劣汰的结果,使白酒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滞销与畅销并存的格局,同行业差距日益拉大。目前,许多名优酒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纷纷组建集团,扩大规模,集约经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3] 中商情报网公司预测到2011年中国白酒市场[包括烈性洋酒]将达到2000亿元的销售规模。预计到2010年中国高档白酒850亿元的市场规模。根据我国消费增长趋势,中商情报网预计2007-2011年我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将保持12%的平均增速,行业利润将保持 25%左右的平均增速,白酒行业景气继续高位运行。 网上找到,希望对你有用!

7,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一、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   经济运行与发展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其变化与结果都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接触到,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各种经济指标在经济运行中互为条件,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着。如果国民经济运转出现异常,那么,一定会有一些指标率先反映出来。正是由于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才使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成为可能。因此,宏观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熟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项指标。如果要分析国民经济形势,那么首先就必须对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各项主要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工农业总产值等等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要分析货币形势与货币政策就需要熟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存款等等金融指标。   (1)指标的分类   由于宏观经济现象的错综复杂与类型多样,因而反映这些现象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①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指在统计资料汇总后得到的总和指标,从指标的数字来看表现为绝对数。它反映了某种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总量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标志总量与表明总体单位总数的单位总数。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利润总额等都属于标志总量,而企业总数、机构总数、职工总数等则属于单位总数。   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基本指标。同时,总量指标还是计算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总量指标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计算结果。因此,总量指标是进行宏观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正确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必须明确各项总量指标的涵义、范围,分清它与有关指标的界限。例如,在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时,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涵义与范围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指标来进行分析。   其次,不同种类的实物总量指标的数值不能加总,只有同类现象才能计算实物总量。石油产量与电视机产量显然不能加总,而同为农作物的小麦产量与棉花产量也不可混为一谈。   最后,同类现象的总量指标的数值其计量单位必须一致才能加总,否则必须先换算成统一的计量单位。   ②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关指标之比,它表明了各种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有百分数、千分数、系数、倍数等,其中,百分数是最常用的一种。   相对指标的优点在于它把反映分子分母两个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数值进行了抽象,因而便于在现象间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指标能将社会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例如,通过将工业总产值与工农业总产值进行对比,或将报告期某种主要产品产量与基期该产品产量进行对比等,可以表明经济现象的结构、发展速度和相对强度,为深入分析提供了依据。另外,相对指标还能将现象的绝对数的差异抽象化,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可以进行对比。   相对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它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主要用于反映计划完成情况。   第二,结构相对指标。它是总体中不同性质的各部分有关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外贸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就反映了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另外,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比较相对指标。它是指同一时期某一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对比,表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各国、各地或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比如甲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乙国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就反映了甲乙两国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第四,动态相对指标。它是某一现象的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之比,反映了事物的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例如我国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4,918亿元,1993年为34,477亿元,1994年为1993年的111.6%,即增长11.6%(按可比价格)。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