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两个字的酒名给我写30个
白酒:1、茅台 2、董酒 3、汾酒 4、尖庄 5、郎酒 6、太白 7、文君 8、杜康 9、赊店10、张弓11、心酒 12、白沙 13、酒魂 14、酒鬼 15、兰陵 16、四特 17、贡酒 18、丛台 19、皇台 20、滨河啤酒:1、雪花 2、雪津 3、百威 4、双鹿 5、崂山6、青岛 葡萄酒:1、王朝 2、张裕 3、通化4、长城扩展资料:关于汾酒的历史起源1、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2、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当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3、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一九七五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4、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汾酒
2,有哪些不知名质量却不错的白酒
大家好,我是北漂哥。 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本人毕业后从事了近10年的白酒和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工作,鉴别白酒好坏首先要了解我国白酒生产执行的标准。 GB\\T10781-2006是固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是采用纯粹粮食为原料,用曲经固态发酵生产的酒,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好酒。 GB\\T20822-2007是固液结合法白酒的执行标准。即白酒中有一部分是酒精酒,一部分是粮食酒。 GB\\T20821-2007是纯酒精酒的执行标准。 (1)固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 GB/T10781.1(浓香型)(大部分川酒)、GB/T 10781.2(清香型)(汾酒)、GB/T 26760(酱香型)(茅台,郎酒),指纯粮酿造的好酒。 (2)固液结合法白酒的执行标准:GB/T20822,白酒中一部分为酒精酒,一部分为粮食酒。(牛栏山部分) (3)液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GB/T20821,以食用酒精为酒基。(牛栏山部分) 知道了以上的标准,就可以去酒瓶子和酒盒上去看了,推荐的几款质优价廉的白酒。 1.金六福超级绵柔(单价30-40元)纯良酿造,我喝过多次,喝多不口干,第二天不头疼。 2.黄盖玻汾,清香型白酒代表,汾酒大品牌,畅销多年。价格不贵。 3.百元以上的酱香白酒可以选择郎酒,这个不多介绍。 真正爱酒之人,有酒就好!古之酒分官酿与村醪,醇度不高却醪香异常,一个小酒坊可逆风香十里。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各酒厂的酒糟(酿酒后的废料)堆满内外,远远的就能嗅到酒香。 现代酒嘛,工艺精湛,虽不见粬不见糟,但喝酒之人多得是。就不多说了…… 喝酒还是要喝大品牌的酒,但是大品牌的酒有很多大家不在意的经典之作,喝的都是记忆,都是对过去的怀念,喝都是酒文化,有的酒解放后到现在一直还在喝,下面我发几种酒的图片和文字。 1,老版长颈绿瓶西凤酒,解放后中国四大名酒,70年代一瓶16元,现在45元,那个贫穷的年代是身份的象征,富贵家庭才有。 2,老版汾酒白瓶,解放后喝到现在,70年代也是17元左右,中国四大名酒,当时那个年代,红白喜事用上白瓶汾酒那个是面子呀,来了大人物才拿出一瓶,目前价格45元。 3,老版五粮醇第一代,这个酒纯绵,现在都到第五代了,依然很好喝,有一盒二瓶半斤装的,粮食酒,现在第五代一瓶45元。 4,古井贡酒,老版古井贡酒,白瓶,目前价格40元,难得便宜粮食酒,已经为数不多的低价粮食酒。 5,剑南春老版白瓶,粮食酒,也有假的,要会辨别,喝了几十年了,目前一瓶50元左右。 6,泸州老窖老版第一代,长方形白瓶,粮食酒,很好喝。 7,第一代洋河大曲,普通包装,不是很华丽,口感好,从洋河大曲厂建立到现在一直卖的很好,粮食酒,一瓶55左右。 8,第一代茅台迎宾酒,解放前就有,买了快70年了,虽然茅台酒更新换代很多很多了,可是迎宾酒还在买,销量依然不低,目前一瓶80左右。 9,五粮液黄金酒第一代,自从黄金酒开卖就是这瓶酒,黄金酒都快25年了,目前第一代依然叫好,一瓶120元左右。 我个人认为自家酿的最好 主要有三款:贵州的浓香鸭溪窖,酱香金沙回沙,茅台镇的香柔酱香杜酱荷花酒。其它4大还是8大名酒太出名了,众所周知,在此不提。提了等于答非所问。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要提到茅台镇的酱酒,就和飞天茅台作对比,茅台镇的酱香酒太多,当然也有好酒。最后我放一张今年在亲戚家喝的荷花酒,不错,我真不是做广告的! 一、关于鸭溪窖 这是一款贵州大地的浓香白酒,喝起来和纯粮食的川酒非常类似,有着浓郁的窖香味,夹杂着窖泥味道,但又有种郎酒的兼香型味道,在浓香型白酒中,鸭溪窖的口感能把浓艳的浓香型味道处理的很好,先浓后酱,酱香味道只有2分,8分是浓香,是一款相当不错的纯粮固态法下的白酒。这款白酒不仅网上可以买到,今年老王回到老家在镇上新建的大卖场里也遇到了光瓶的鸭溪窖白酒。价格适中,值得一提的是光瓶黄盖玻汾的价格竟然比上海还要贵,单价已经达到了将近60元每瓶。 鸭溪窖52 光瓶珍酿白酒单价50元左右的价位,喝了不口渴,在同级别的浓香白酒中,老王个人认为比泸州老窖头曲好喝,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感受贵州浓香白酒的风采! 二、关于金沙回沙 金沙回沙是贵州本土酱香白酒,走的是低价位酱香路线,之前老王在问答中也提过。金沙酱酒在网上能买到,外地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个酱香怎么说呢,在百元级别的价格带上,金沙回沙的酱香口感是品牌酱香的第一选择。尤其是五星51度金沙。它的口感超越茅台系的一般性的迎宾酒,甚至比乳白瓶的茅台王子还要酱柔。茅台王子口感虽然酱香馥郁,但是比较烈口,存放一两年后茅台王子会比较理想。金沙酒就完美避开了这个问题,酱香还真不错,浓郁,口感的递进变化也好。大家可以尝试一下金沙回沙系列酱酒!三、杜酱荷花酒 这是茅台镇上的一个荷花酱酒品牌,各大网站也能买到,主打的是香柔酱香,酱香里的首创香柔型!就一句话,喝多一点也不上头,醒酒也非常快!下面我发的这个图,也是今年过年我第一次喝,之前一个朋友送了一瓶绿瓶,但是这个乳白玻璃瓶的口感更加好一些。杜酱荷花,是一个有态度的酱香型品牌。优点是顺口,喝了不口干,不能喝的也能多喝一些,柔和!美中不足的的是香柔感加强了,注定酱香不是十分浓郁,酱香的层次感变化不持久,但是已经不错了!值得一喝!以上三款,在市面儿不太常见,但不失为好酒。最后,老王要说,我不是给谁做广告的,我也没有做广告的那个实力,大家有机会尝试下它们的酒体就知道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畅销的酒水,都是质量过的去,而且相对不错的酒,对于各大知名品牌的核心产品都是质量非常不错的,那么质量不错又不知名的产品,那无非是地域性产品,或者新品,更或者是宣传的问题。个人认为质量不错的酒 1,鸭溪窖,贵州老八大名酒,浓香型,54度。个人觉得这款酒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喝起来有一些酱香的尾味,喝起来很顺口,到嘴里会有很浓的香味出来,浓头酱尾喝起来真的不错,但是鸭溪窖的名气确实不大,但是酒喝起来确实不错。 2,仰韶彩陶坊,可以说是在河南的知名度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这个产品的地域性太强了,在省外的知名度非常的小。包装分为主酒体和酒头两部分,酒头为70度,50ml。主酒体为46度的酒,可以混合饮用,也可以单独饮用,独有的融陶型香型,9粮工艺喝起来也相当不错的。 3,宝丰酒献礼坛装 宝丰酒在酒水业内的知名度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在市场的知名度却非常不如人意。这个宝丰献礼是54度,清香型,喝起来非常不错。宝丰酒的清香不同于汾酒的清香喝起来有一种不同的味道,值得一尝。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今天必须推荐一下我们河南的白酒。 一、仰韶酒 仰韶酒出自于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 历史 名城渑池,记得小时候,大概是十几年前,老家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都喝仰韶酒,是很出名的,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出名了,最起码在我身边没有多少人喝,偶尔在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仰韶彩陶坊的广告。 二、宋河粮液 宋河粮液产自古宋河之滨枣集,具有悠久的 历史 ,相传唐朝李渊和李世民祭祖所用的酒就是枣集酿造,故枣集有皇王祭酒之称,名传天下。还有宋河酒厂出品的鹿邑大曲,在河南很多地方几乎成为一种特产,当地人把它看作“民酒”、“自家的酒”,三五好友到大排档上小酌,鹿邑大曲往往是首选;而对于外地人,如果想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原味道,那么除了河南烩面、道口烧鸡,鹿邑大曲酒也是不容错过的一款河南特产。 三、洛阳杜康 洛阳杜康是中国 历史 文化名酒,有五千多年的 历史 ,因酿酒始祖杜康而得名,有进贡仙酒之称,并且曹操因杜康而作了一首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还有杜康造酒,酒醉刘伶,三年方醒的神话故事,杜康酒因此而名传千古,因杜康商标的问题,非常影响杜康酒的发展,洛阳下属汝阳和伊川两个县反复争夺,经过多方努力,现在杜康酒商标已经归洛阳杜康控股,希望杜康酒可以做大做强,走出河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四、宝丰酒 宝丰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小麦、豌豆为原料,陶瓷地缸发酵,采用清蒸二次清的酿造工艺,精心酿造而成。 五、张弓酒 张弓酒业是国家大型企业,位于河南宁陵县张弓镇,拥有亚洲最大的马鞍型酿造车间,是中国著名酿酒厂,曾经的一句广告词红遍大江南北: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不过现在没有以前出名了。 六、赊店老酒 赊店老酒酒厂位于南阳社旗县,获得河南省优质产品,国家优质白酒,消费者信的过产品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河南人真心希望我们河南的酒也能早日走出河南,能和那些汾酒、洋河、西凤、郎酒……等等名酒一样走进千家万户的饭桌。 我是当兵出身,我们部队的战友来自五湖四海,由于最近几年拜会战友,走动比较频繁,品尝了许许多多地方美酒,有些白酒虽然在全国不出名,但在当地是非常受酒友们的欢迎的。艺通喜欢酒,而且收藏酒,对白酒的好坏略知一二,每到一个地方必点地方特色酒,本地人爱喝的白酒。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款不出名但质量却不错的白酒。 刘伶醉52度浓香型白酒,中国巨力集团刘伶醉酿酒有限公司出品,刘伶醉始建于公元1126年金元时期,至今已连续酿酒近千年,是中国最早的蒸馏酒发源地之一,刘伶醉严格按照传统老五甑工艺,经泥地老窖,固态,长期发酵,精心酿制而成,其口感窖香突出,香味四溢,绵甜净爽,回味悠长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江西吉安堆花白酒二品堆花52度纯粮浓香型,中华老字号江西特产。因吉安 历史 名人文天祥偶进酒家小酌,见当地烧酒入杯,酒花叠起,醇香满店,脱口道:层层堆花,真乃好酒。我在吉安品尝的是这款堆花酒,此酒号称一壶堆花醉江南,清凉透明,入口绵甜顺爽,窖香浓郁,口齿留香,酒后不上头,不辣喉,醒酒快的特点。正宗郎牌经典小郎酒,浓酱兼香型,俗称歪嘴郎,本地人夜市大排档首选,小郎酒浓头酱尾,酱香浓郁,醇厚净爽,优雅细腻,回味悠长的独特特香型和风味而闻名。100ML装,本地人的喜爱,每人一瓶好喝不醉。 广东佛山小酒石弯45度清雅型玉冰烧,“玉冰烧”的独家秘诀之一,在于酿酒中最特殊的工序,把蒸出的米酒倒入大瓮中,浸入肥猪肉,经过大缸陈藏,精心勾兑而成。入口滑腻,酒体玉洁冰清,滋味醇和,醇香甘冽,乙醇含量极少,是广东人眼中的“茅台”。光良百分之39,三年窖藏绵甜纯粮浓香型白酒,这款酒来自四川省成都市,光良是国内首款数据化白酒,主打“数据瓶”系列,以三年粮食基酒的含量比例命名,同时将原料比例也标注于瓶身,让消费者一看就明白的良心白酒。在无广告宣传的自然销售下,年销量2000万瓶的战绩,异军突起的光瓶口粮酒。口感: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香长。 以上五款白酒,是艺通醉酒品尝过的不太知名但酒质很不错的白酒,当然中国白酒千千万,地方名酒无数,今后我会一一品来,把感觉奉献给大家。 我认为国密董酒很好!九十年代很出名!现在营销做的不怎么样!但酒的质量没话说,大家可以试喝,不是做广告,良心话! 1.推荐几款知名度不是特别高但酒质不错的几款:新疆伊力小老窖,青海天佑德青稞酒,湖北白云边,山西汾阳王,贵州小糊涂仙,四川丰谷特曲; 2.已经有些没落的名酒:最没落的老八大名酒之一董酒,没落的十七大名优武陵,宋河,宝丰,贵州名酒鸭溪窖,平坝窖酒,湄窖,安徽名酒口子窖。
3,历史上真的有王重阳这个人吗
全真教虽然萌芽于关中,却兴起于胶东。其祖师王重阳本儒生出身,青年时代热衷于仕进,且曾中举,但是始终不得重用。他深感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于是终日借酒浇愁,佯狂于世,后遇异人点化,终于看破世情,拂衣尘外,入道修行。此后,他虽然修道有成,但是传教收效甚微,没有收到几个弟子,于是毅然东迈出关,直至胶东,不仅收下了被后世称为“北七真”的七大弟子,而且建立了三州五会,道徒遍布山东半岛。全真教就这样勃然兴起。王重阳修道于陕西,传教于山东,在完成了创立全真教的历史使命后安然归逝。从入道到去世,其间总共只有十年,在胶东更是只有短短的两年半,王重阳却创立了中国道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两个派别中的一个,在道教史上写下了意义深远的一页。? 一、入道前的思想历程? 王重阳在正史中无传,但作为全真教的祖师,他在《道藏》中的传记材料则有多种:《金莲正宗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有他的传记,《七真年谱》中有他的年谱,《甘水仙源录》中有他的碑记《终南山神仙重阳子王真人全真教祖碑》(以下简称《全真教祖碑》)和《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等等。? 综合以上传记材料所述,王重阳是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排行第三,故常自称“王三”。但凡异人降生,总不免有些怪谲的传说为之张目,王重阳的出生也充满了不凡之兆。据说“其母感异梦而妊,及二十四月乃生”。④ 《七真年谱》,《道藏》第三册,第380页。] 重阳王祖师(明《全真群仙集》,?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提供)]甚者更附会说:“仙母孕二十四月又十八日,按二十四气余土气而成真人也。”(《全真教祖碑》,《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十九册,第723页。)这些都是后来人,尤其是全真教徒杜撰的无稽之谈,不过是为了增加其祖师的神奇色彩而已。?关于王重阳的容貌举止,传记中也多有记述。如说他“计其为人也,骨木雄壮,气象浑厚。眼大于口,髯过于腹,声如钟,面如玉,清风飘飘,紫气郁郁,有湖海之相焉”(《金莲正宗记》卷二,《道藏》第三册,第348页。)。又说他“自稚不群,既长,美须眉,躯干雄伟,志倜傥,不拘小节”?④。不仅如此,王重阳还气豪言辩、任气好侠,并因此而深得众人推重。这其中当然不乏后世全真弟子的溢美之词,不过由此也可以让人领略全真教祖师的堂堂仪表和飘逸神采。? 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其名当是取自《周易》中的《中孚》卦。《中孚》卦的中心意旨是讲诚信,其卦辞曰:“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大意是说:心中充满诚信,以至于连小猪小鱼都有感化,所以能够获得吉祥,利于渡过大河(比喻渡过难关),利于持守正道。“孚”字本义即是诚信,而诚信能带来吉祥。其字中的“允”字本义亦为诚信,“卿”字本义则是飨食。他的长辈大概是希望他能以诚信带来万事的大吉大利和家境的殷实富足。所以才给他取了这样一个既充满了热切期望、又包含着儒家人生哲理的名字。 由此可以看出,王家是颇有儒家传统的。再加上王家是豪富之家,所以王重阳能够自幼业儒,“幼小入学明师训,九经圣典苦习攻”(《祖庭记》,《鸣鹤馀音》卷九,《道藏》第二十四册,第307页。),儒家经典无所不学,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后来,在勤奋学习的同时,他又喜欢上了骑马射箭,开始学习武功,而且由于膂力过人,所以颇有长进。王重阳习武可能是出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考虑,毕竟宋金之际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关中又是宋金交战的前沿阵地。?就这样,王重阳“早通经史,晚习刀弓”(《七真年谱》卷二,《道藏》第三册,第348页练就了一身文武双全的本领,既“善于属文,才思敏捷”(]《七真年谱》,《道藏》第三册,第380页。),又“善骑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道藏》第三册,第371页。),“善武略”[(《全真教祖碑》,《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十九册,第723页。)。这使得他后来能够一方面“读书系学籍”,另一方面“又隶名武选”(《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十九册,第726页。)]。? 青年时代的王重阳,和当时众多的读书人一样追求功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去成就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于是他“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尝解试一路之士”(《七真年谱》,《道藏》第三册,第380页。)。满怀抱负的王重阳在弱冠之年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京兆府学学习,并且曾经在府试中名列前茅。? 至此,由于先天的聪慧和后天的勤奋,王重阳的科举之路还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此后,就变得坎坷了。据《金莲正宗记》记载:“当废齐阜昌间,献赋春宫,忤意而黜,复试武举,遂中甲科。”由此可知,在随后举行的会试中,王重阳因其言论有违统治者的意愿而遭到罢免,被取消了功名,这应该就是麻九畴所说的“当废齐阜昌(1130~1137)间,脱落功名”(《邓州重阳观记》,《甘水仙源录》卷九,《道藏》第十九册,第800页。)之事。王重阳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其沮丧之情可想而知。但是挫折之下,王重阳并没有放弃科举之路。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放弃了文举,转而参加了武举,却中了甲科。? 在当时宋金并立的形势之下,一个读书人参加哪个政权的科举,就意味着他对哪个政权的认同和归顺,从而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而对王重阳来说,学者更可以由此而探求其创立全真教的动机及其思想倾向。因此对王重阳到底参加的是南宋的科举还是金朝的科举,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早期全真教研究者如陈铭珪,认为王重阳是“有宋之忠义”,而且据元人商挺的《题甘河遇仙宫》诗所说(诗见《甘水仙源录》卷十,《道藏》第十九册,第813页。其中有曰:“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他“不惟忠愤,且实曾纠众与金兵抗矣”,只是在失败后才慨然入道的,所以王重阳不可能参加金朝的科举,他所应的只能是宋朝的科举,时间当在金占领陕西之前的建炎初年。(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一,《藏外道书》第三十一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3~14页。)姚从吾赞同陈铭珪的观点,并进而指出,王重阳是在金灭北宋进入中原后,目睹国家沦亡,不堪外族侵凌,而隐身道院,皈依宗教的,他创立全真教是出于一种民族思想,是为了保存民族的人格和民族的文化。(姚从吾:《金元全真教的民族思想和救世思想》,《东北史论丛》(下册),台湾正中书局1959年版,第175~183页。)陈垣也认为王重阳是义不仕金的“逸民”,“立教之初,本为不仕新朝,抱东海西山之意”(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一,《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论著八种)》(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76~577页。)。以上是研究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 20世纪80年代,郭旃提出不同观点,认为王重阳是一个“未为南宋‘守节’,追求功名利禄的汉地士人”,商挺的诗“至多只能说明王喆(即王重阳)早年曾经雄心勃勃,颇想成就一番个人的事业,并不能得出他‘实曾纠兵与金抗’的结论”;王重阳所应的是金朝的傀儡政权伪齐的科举,并于金天会十三年(1135)至十五年(1137)间,即王重阳23岁至25岁时中武举甲科。郭旃:《全真教的兴起及其与金王朝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第99~101页。)王重阳不是“有宋之忠义”,郭旃所言不虚,不过他把王重阳应文举与应武举说成一事,并认为是属于伪齐的,则是不对的。? 稍后,台湾学者郑素春进一步指出:“王重阳于弱冠应刘豫伪齐的文科考试,并于废齐后,金天眷二年或三年(1139或1140)应武举。”(郑素春《全真教与大蒙古国帝室》,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8~9页。)这是在综合王重阳的各种传记材料记载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其中王重阳应文举的时间源于上引《金莲正宗记》,应武举的时间则来自《全真教祖碑》。该碑记载:“圣朝天眷间,收复陕西,英豪获用,真人于是捐文场,应武举。”但是,正如姚从吾先生所指出的,金朝在天眷年间(1138~1140)根本就没有举行过此武举考试,试问王重阳如何能“捐文场,应武举”呢?? 到了90年代,唐代剑又提出新说,认为王重阳确实参加了伪齐的科举考试,可能是在阜昌四年(1133),结果却是被革除了功名。至于武举,他认为王重阳根本没有机会应考,因为伪齐和金朝都没有开设武举。“秦志安所谓‘复试武举,遂中甲科’完全是夸大其词,借以抬高祖师。”其他关于王重阳应武举的记载,“只不过表明王喆有参加武考的决心,并不是说他已经参加或中了武举”。唐代剑还指出,王重阳的官职并非是由于中举而授予的,而是因为军功而获得的。根据《全真教祖碑》的记载,他认为“王喆天眷间金朝收复陕西时曾‘获用’”,进而得出结论:“王喆是天眷三年五、六月随金军收复陕西得军功后才获得甘河镇酒监这一低级差遣的。”(唐代剑:《王喆生平事迹考述》,《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29页。)但问题是,《全真教祖碑》中的“英豪获用”这句话,恐怕不能像唐先生那样去理解。其中的“英豪”是泛指,而并非特指王重阳一人;“获用”也并不仅仅是参加金军随军作战这样简单。所以,要说王重阳曾随金军参加对宋作战并获得军功,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这样一来,王重阳的官职是否是由于军功而得也就成了问题。?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可以断定王重阳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一次是应伪齐的文举,一次是应金朝的武举。? 金灭北宋进入中原以后,最初并不是想久居中原,而是想建立傀儡政权,代其统治中原。于是天会八年(1130),金建立了伪齐政权,册封刘豫为大齐国皇帝,建元阜昌。至天会十五年(1137)为金所废,伪齐政权存在共达八年之久。金于天会九年(1131)占领陕西后,将陕西划归伪齐,但仍然在陕西驻有军队。尽管刘豫的恶政并没有真正达于陕西,但是南宋也根本无法对陕西实施有效的统治,更不用说在陕西举行科举考试了。金朝既不实际统治陕西,当然也不可能让陕西的士人参加它的科举考试。而据《宋史·刘豫传》、《大金国志·齐国刘豫录》等的记载,伪齐曾在阜昌四年(1133)和阜昌七年(1136)策进士。《金石豫录》等的记载,伪齐曾在阜昌四年(1133)和阜昌七年(1136)策进士。《金石萃编》卷一五八所收残碑《进士题名记》有“阜昌六”字样,表明伪齐还曾在阜昌六年(1135)策进士,可见其拉拢士人之急切。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王重阳要出仕,只能去参加伪齐的科举。比较具体的记载都说王重阳应举却丢掉了功名是“当废齐阜昌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伪齐废后,金朝开始直接统治陕西,但随即于天眷元年(1138)开始与南宋议和。天眷二年(1139)春,双方达成和议:南宋对金称臣,金则把陕西连同河南一并归还南宋。同年,南宋因陕西久被金人占领,而决定在科举方面给予陕西优惠条件,并于第二年开始乡试,包括王重阳在内的士人心中肯定充满了希望。但是,仅仅一年之后,金朝就撕毁了和约。天眷三年(1140)五、六月间,金又出兵占领了陕西、河南,这两地的士人也就无法再参加南宋的科举了,只是空欢喜了一场,王重阳当然也不会例外。? 由此看来,在金天眷年间,金和南宋都没有在陕西举行过科举,王重阳想应任何一家的考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七真年谱》说王重阳在“金天眷初,乃慨然应武略”,显然是错误的。《七真年谱》的记载来源于《全真教祖碑》,而从该碑的记载来看,王重阳是在金于天眷年间占领陕西后急需军事人才的情况下应试武举的,并未明说是在天眷年间。联系历史来看,应该是在天眷之后,即皇统年间(1141~1149)。据《金史·选举志》记载,金在皇统年间曾经开设武举。因此,《全真教祖碑》的记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七真年谱》则在对该碑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那么,王重阳到底是在哪一年应伪齐文举,又是在哪一年应金朝武举的呢?这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以上所述都是根据王重阳的几种传记材料并联系历史事实来进行讨论,而不是就他自己的叙述来加以探讨。如果王重阳自己曾经谈及他参加科举考试的话,那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表面看来,在王重阳的诗文中找不出一星半点有关他应举的信息,但若细加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并非如此。《重阳全真集》卷九有一首《悟真歌》,述及王重阳由儒入道的思想历程,是全真教研究者经常引用的。但是,其中至少有两句话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而这两句话恰恰和王重阳参加的科举考试有关,从而有助于我们弄清他应举的真相。? 第一句,“二十三上荣华日”,和王重阳应伪齐的文举有关。郑素春据此推测王重阳修进士举业时是23岁。(郑素春:《全真教与大蒙古国帝室》,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9页。)这一推测颇有见地,只是有些绝对。王重阳的伯父在他23岁时去世,这一年是伪齐阜昌五年(1134)。当时王重阳还处在“荣华日”当中,可见他还没有被除去功名,他的伯父应该是死于他参加府试和参加会试之间。由此看来,王重阳应伪齐文举的时间不能早于此年,即不可能是在阜昌四年,而只能是在阜昌六年或阜昌七年。? 第二句,“三十六上寐中寐”,和王重阳应金朝的武举有关。“寐中寐”与上文“荣华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荣华富贵喻为梦中之梦,应该是王重阳在悟道之后对自己过往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深刻的否定。他在《悟真歌》中写道:? 三十六上寐中寐,便要分他兄活计。豪气冲天恣意情,朝朝日日长波醉。压幼欺人度岁时,诬兄骂嫂慢天地。不修家业不修身,只恁望他空富贵。浮云之财随手过,妻男怨恨天来大。产业卖得三分钱,二分吃著一酒课。他每衣饮全不知,余还酒钱说灾祸。 从这里的描述来看,36岁时的王重阳实在是有些得意忘形:一方面豪气冲天,整日喝得酩酊大醉,另一方面却无所事事,只等富贵从天而降。这段时间,王重阳不断地招惹是非,压幼欺人,诬兄骂嫂。他花钱也毫不在意,在和兄弟分了家产之后,就把它们卖掉。不过他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喝酒上,全然不顾妻子儿女们的衣食,结果招致了他们天大的怨恨。由此可见,王重阳在36岁时还没有任职,还在等待任命,他得意忘形的原因只能是他参加武举考试并中了甲科,以为已经有了仗势欺人、大手大脚的资本,后来他曾经对此作了深刻的反省。王重阳36岁这一年是金皇统七年(1147)。? 王重阳先是应伪齐的文举,后又应金朝的武举,的确不能说是“有宋之忠义”。对此,时人可能会不以为然,甚至可能会嗤之以鼻。但联系朝代更迭之际士人的出仕之道来看,王重阳的这种举动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儒家讲求“学而优则仕”,目的在于通过修身、齐家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而科举自其产生之后,就成了读书人实现其伟大理想的最佳途径。作为曾经的大宋子民,王重阳参加金朝及其傀儡的科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陕西失守之后,南宋始终无力将其收复,而在金朝将其归还之后,南宋也没能保住这得来不易的成果,时隔一年之后,竟然又让金人占领了。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和不思进取一次次地显现出来,而人民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痛苦之后,心中由希望变成了失望,最终变成了绝望。与其毫无希望地坐等,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去做点事情,以减轻人民的痛苦,这也许是当时许多士人都抱有的一种想法。遥想当年,即使圣明如孔子、孟子,为了使自己的社会主张变成现实,不是也曾满怀豪情地带领弟子们去周游列国吗?尽管一次次地碰壁,仍然痴心不改,毫不放弃。而支撑他们的,不就是心中的一点仁吗?现在,王重阳的举动虽然有违忠义之道,却符合儒家所推崇的仁义之道。如果王重阳能够得偿所愿的话,对百姓也不失为一种福音。? 所以,探讨王重阳参加金朝及其傀儡政权的科举考试的原因,不能只从表面看到他追求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还应该更深层次地看到他那种救人济世、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如果能够这样看待这一问题,就不会狭隘地指责他有违忠义了。中武举后王重阳改了名字,《全真教祖碑》说他易名德威,字世雄;《七真年谱》则说他易名世雄,字德威。但不管怎样,都能充分显示他要拯救天下的雄心壮志。? 王重阳出身于富庶之家,“家世咸阳,最为右族”(《金莲正宗记》卷二,《道藏》第三册,第348页。),“世以资产著姓”(《七真年谱》,《道藏》第三册,第380页。),但他不是为富不仁,而是深有济物之心,并因此而深得乡人敬仰。对于苦难中的世界来说,物质上的救助不是最高明的济世手段,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而济物之心正是一个仁者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禀性,也是其能够承担道义的最起码的要求。? 据《全真教祖碑》记载,王重阳的“家业丰厚,以粟贷贫人,惠之者半,其济物之心,略可见矣”,并具载其事说:? 会废齐摄事,秦民未附,岁又饥馑,时有群寇劫真人家财一空。其大父诉之统府,大索于邻里三百余户,其所亡者金币,颇复得焉。又获贼之渠魁,真人勉之曰:“此乃乡党饥荒,譬如乞诸其邻者,亦非真盗也,安忍陷于死地?”纵舍使去,里人以此敬仰真人愈甚。咸阳、醴泉二邑,赖真人得安。? 《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和《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类似记载。? 富而不骄是古圣先贤的明训,但现实生活中却是此类人少而为富不仁者多,所以富贵往往为古圣先贤所鄙夷。本来富贵不是罪恶,有罪的是不仁之心。历史上的圣贤并非全都出自贫寒之家,出自富贵之家的也不在少数。富贵中人只要其志不为富贵所淫,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圣贤。王重阳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富而不骄的人。? 王重阳深怀儒家的恻隐之心,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拯救他人、造福社会,为此他不惜依附金朝,参加金朝及其傀儡政权的科举。由此可以看出,王重阳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他头脑灵活,能够适时应变,而不是一味地执守忠义。当然,他这样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始终坚持而没有改变他的拯救众生的理想。这里支配王重阳行动的不是简单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但是,冷酷无情的现实使他的美好愿望落了空。? 王重阳应试武举成功之后,并没有能够飞黄腾达,荣华富贵也没有像他想像的那样从天而降。由于金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族知识分子是既拉拢又排斥,既利用又防范,所以汉族士人即使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功名,也仍然备受压抑。王重阳只是被任命为咸阳附近的一个贫穷的小镇——甘河镇的酒监,而且长时间得不到升迁。王重阳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心中充满了对仕途的失落和对现实的不满。? 虽然几经努力,却始终是“文武之进两无成焉”(《全真教祖碑》,《甘水仙源录》卷一,《道藏》第十九册,第723页。),王重阳心中很是郁闷。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深感仕途无望,也就不再进取,并对自己的仕途生涯加以反思。据《金莲正宗记》记载,王重阳曾在47岁时“喟然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吾今已过之矣,尚且吞腥啄腐,纡紫怀金,不亦太愚之甚乎??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类似记载。王重阳在这里所关注的不是他没有像孔孟那样成就一番儒家大业,而是他没有像孔孟那样达到一种“不惑”、“不动心”的精神境界。可见,此时王重阳已经由此前的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转向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平静,由以前的向外追逐转向了向内探求。他的目光由社会转向了个人,由他人转向了自身,最终转向了人的生命本身。由此,王重阳发现了一个人生的新天地,开始思考一个过去他从未思考过的、更为深刻和内在的问题——人的生命问题。? 王重阳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是从一个和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人的生死问题开始的。身处陕西这块战乱不断的黄土地上,王重阳眼见战马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生灵在熊熊战火中惨遭涂炭,同时又目睹广大民众在饥寒交迫中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挣扎。面对这一切,深具仁者之心的王重阳不可能不动声色,他肯定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和忧虑,而在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同时,他也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深刻的体会。? 人的生活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平平淡淡过一生,有的人轰轰烈烈过一生;有的人在贫困中潦倒一生,有的人在荣华中享受一生;有的人突然之间由贫穷变得富有,有的人一夜之间由富有变为贫穷,……但不管怎么样,人总是要死的。相对于宇宙的永恒来说,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无常的,也都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感受是人时时刻刻都会有的,尤其是从自己身边的亲人身上更容易得到。? 王重阳在《悟真歌》中历数他的先辈的寿期说:余当九岁方省事,祖父享年八十二。二十三上荣华日,伯父享年七十七。三十三上觉婪耽,慈父享年七十三。古今百岁七旬少,观此递减怎当甘。? 想到自己的先辈一个比一个短命,而自己也许还要去续写这个递减序列,王重阳怎么能够心甘情愿呢?光阴似箭,似乎死亡就在眼前,一想到这些,王重阳就禁不住不寒而栗,惶惶不可终日。直到这个时候,王重阳才明白,原来自己最无力拯救的恰恰就是自己。? 死亡是可怕的,常人在它面前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死亡的恐惧也会随之加深。正是这种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使王重阳暂时压抑了自己的恻隐之心,抛弃了无私忘我、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信条,而去寻求一剂解脱生死的灵丹妙药。? 于是在经过了多年仕途失败的苦闷和对生命的深思之后,在异人的点化之下,王重阳毅然退而入道,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