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碗不过岗武松的酒量放到现在能喝多少的白酒
武松的酒量放到现在也就是正常人的酒量,52度的白酒大概也就是1斤多,所以说武松的酒量在宋朝那个年代算是海量了。在武松他打虎之前,景阳冈的“三碗不过岗”特色小饭馆里,他连喝了18碗白酒,随后用哨棒和拳头打死了祸害乡里的猛虎,给周围乡邻猎户除去了一大隐患,成为了知名的打虎英雄。武松连喝18碗招牌老酒,酒精度数并不高,必然不是高度蒸馏酒。细看原著,从“村醪水白酒”之中发现答案,村酒度数约为9度到18度,当时是宋朝时期,民间酿酒多是发酵酒,当时主流的酒便是米酒果酒或者是黄酒,依靠的还是发酵技术,由于没有先进的蒸馏技术,所以酿出的酒里含有很多糟子。经筛滤后供人饮用。好的酒有20度。而普通酒大多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只相当于啤酒的度数。因武松当时去蒋门神的路上全是在路边摊贩上喝的酒。所以判定这就并不是什么度数多高的酒。这样看来,武松虽爱喝酒,但酒量放到现在。也并不是太大。真正的高度蒸馏酒是元朝才出现,并且只供给皇室和贵族,乡村小店根本没有。景阳冈的店小二自己也说了:“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而在梁山好汉盗御酒的时候,使用的是村醪水白酒来偷梁换柱,其中的“醪”字就说明了村酒其实是米酒黄桂稠酒,它的酒精度数约为9度到18度,基本跟我们现代的啤酒度数差不多。由此看来,当时人们喝的都是“啤酒”,而景阳冈小店打出了一个“三碗不过岗”的招牌,可以说明他家的酒精度数更高些,但也顶多是18度,武松喝了18碗这样的啤酒,这足以显示武松豪情。在当时武松的酒量可以说是酒中豪杰了。
2,武松景阳冈打虎前喝了多少酒放现在相当于几斤二锅头
《水浒传》中的英雄一般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武松以能喝酒出名,景阳冈三碗不过岗,武松独喝十八碗,还打了大虫,武松从此因酒成名。武松属于北宋时期人物,当时的酒其实已经多样化了,不只是单纯的酿造酒,也有早期的蒸馏酒了,但是普通民众喝的仍然是酿造酒居多。而酿造酒应该在12度左右,低点的也就7、8度。所以好汉们喝这种酒本质上是跟喝啤酒是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武松喝的最大的量是30碗。也就是“醉打蒋门神、义夺快活林”的时候,施恩怕误事,吃饭的时候没有给武松酒吃。结果武松的二杆子脾气上来了,每逢一个店必须要吃3碗。沿途10来家店,所以至少是喝了30碗。宋朝的酒碗现在都有实物,宽口浅底,实际上一碗也就相当于现在的2两。也就是说武松喝了6斤10度左右的酒,实际上喝下去的纯酒精也就6两。把这酒精量还原到现代的二锅头,武松相当于喝了1.07斤的56度二锅头;或者1.58斤的38度二锅头。但是记住实际这并不是武松真实酒量,因为“五分酒量,十分装醉”,武松实际并没有醉。所以武松真正的酒量,是在景阳冈喝的那“三碗不过冈”。普通人喝三碗就醉了,武松入口也觉得比别的酒有劲。所以这个酒并不是普通的酿造酒,而是早期的并不成熟的蒸馏酒。实际度数在20多度。由于技术不过关,所以这个酒并不稳定。武松喝了18碗,走路直飘,最后风一吹,倒在了石头上就睡着了。这就意味着武松喝了3斤6两的20度白酒,终于达到了武松最终的量了。这也就是喝了7.2两的纯酒精。换算成如今的二锅头,相当于1.3斤的56度二锅头,不到2斤的38度二锅头。
3,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少
《水浒传》里描述的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是中国经典文学故事之一。故事说,武松上景阳岗前,在山脚的小饭馆里吃饭喝酒。小饭馆有告示,“三碗不过岗”,但是,武松一气喝了十八碗,喝完后,带着醉意连夜上山,结果打死一只老虎。那么,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按照人们的理解,碗的尺寸有大概的标准。对于武松使用的碗的大小,我们一般不会认为是现在饭店里那种专门分汤的小碗,电视剧里的道具也加强了人们的这个判断。即使是现在最小的碗,一碗装一两酒应该没问题,那么,武松的酒量至少在两斤酒左右。如果按照普通尺寸的碗,一只碗大概能盛三两酒,武松的酒量就达到五斤多酒,确实有点吓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但是,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一下,武松喝的究竟是什么酒?如果只是啤酒,一口气喝十瓶的也大有人在,算不得什么。当然,武松那个年代不会有啤酒,因此,武松喝的肯定不是啤酒。那么,武松喝的是今天人们认为的白酒吗?如果是白酒,别说五斤,两斤就足以成为酒中豪杰了。武松喝的真的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吗? 白酒也叫烧酒,有的地方叫做“烧刀子”。从酒具的发展上,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烧酒出现后,酒具越来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现象少了,酒杯、酒盅越来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变成小口小口地抿酒。从这个现象上判断,武松当年喝的应该不是烧酒。 所谓烧酒,是酿酒技术更新后的产物,这种技术指的就是蒸馏技术,蒸馏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酒精浓度。因此,烧酒、白酒之类高酒精浓度的酒,也被称为“蒸馏酒”。按照今天的标准,使用蒸馏技术的白酒,即使标明是“低度酒”,酒精含量也在3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蒸馏酒的浓度最高有70%左右。至于有人喝90%以上的酒精或工业酒精,那是找死,也缺乏酒的味道。 我们现在可以下一个结论说,武松当年连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或烧酒。 蒸馏酒技术何时在中国出现,目前缺乏明确的定论。但是,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蒸馏酒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不会早于元代。一般比较通行的意见认为,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把阿拉伯人的蒸馏技术带到了中国。2000年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四川成都“水井坊”遗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给中国的蒸馏酒技术提供了一个考古学上明确的上限,元末明初。到目前为止,考古学还没有在中国境内发现比之更早的蒸馏酒技术。从这个结论出发,北宋时期的武松喝的肯定不是蒸馏酒,换句话说,武松18碗喝的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 有些人出于民族自豪感,不愿意接受蒸馏技术外来说。因此,有人指出,某个宋代的酿酒遗址显示了在宋代就有蒸馏技术。甚至有人从汉代砖雕上得出结论,蒸馏技术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完全是国产的,并非外来的。可惜的是,这种观点以及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到目前为止,因缺乏说服力,而没有被广泛接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从《水浒传》小说里的一些细节描写,我们也可以判断,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喝的酒不是今天的白酒。小时候看《水浒传》,吴用设计劫“生辰纲”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但是,一直有一个疑惑。晁盖、吴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里挑着酒担,坐在树荫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兽杨志及其手下,最终忍不住,上前买酒喝,结果中了圈套。如果那个酒是白酒,怎么可能用来“解渴”?而且还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较合适的理解是,当时他们的酒,应该属于今天称为“酒酿”、“醪糟”之类的东西。充其量是一种简单过滤后的米酒。 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上山打老虎的真实情况也许是这样的:北宋时期,人们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类的低度浊酒,酒精度数应该在10%左右,甚至更低。武松在景阳岗山脚下吃饭喝酒的那家小饭店,也许有一点特殊秘诀,能够在没有蒸馏技术的情况下,提高米酒的酒精浓度,这在当时属于技术创新后的新产品。 今天,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有当地的米酒、老酒之类的地方特产。这些米酒之类的东西都是不采用蒸馏技术的,它们的酒精含量各异,有的就像是甜水,有的浓度较高。而景阳岗的那家小饭店,很可能米酒技术独树一帜,很多不明就里的客人还是按照喝其他米酒的习惯在这里喝酒,结果,醉酒比例相当高,因此,店家不得不打出“三碗不过岗”的标示,也算是给自己做一个广告。 武松以前也没喝过这种酒精浓度相对较高的米酒,无所顾忌地按照自己以前的习惯,喝了十八碗。喝过米酒的人知道,米酒醉酒反应比较慢,因此,等武松意识到自己喝得太多了,已经来不及了。争强好胜的武松不想丢人,摇摇晃晃连夜走上景阳岗。在他的内心,也许根本没想到老虎真的会出现。 我推测,武松喝的酒,酒精浓度也许在15%左右,最高不会超过20%。如果按每碗盛三两酒计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当然,这个酒量即使在今天也算相当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