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酒水不说水酒,酒与水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男人爱喝酒,其实和女人为什么爱打扮是一个道理。第二问,为什么男人要喝酒?别的不说,就说李白,若没了酒,真不知他的“灵感”从哪儿来,会不会有这么多诗歌会流传下来?《水浒传》有没有可能诞生?或者少了些豪气?鸿门宴里没有下酒菜?中华酒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也得“打点折扣”?……当然,也不排除会减少许多荒唐的故事。

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气质更适合喝白酒?

喝白酒应该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影响的吧,这个和气质问题应该连不上,喝白酒应该表现什么气质呢?豪爽,讲义气?外国人喝白酒就没有这些气质?外国人喜欢喝红酒什么气质呢?浪漫?品味高?中国人也一样浪漫,有品味,所以中国人喝白酒应该是饮食文化习惯的原因,和气质的直接影响不大,不是说谁的气质怎么样就适合喝那种酒,一个国家地域的文化习惯才是影响最大的,喝酒有酒文化,喝茶有茶道。

中国古代的有些酒为什么被称作“水酒”?

所谓的水酒,其实就是用粟、麦、稻米等加酒曲糖化而成的一种带甜味的酒。水酒,在少数民族中特别盛行,比如壮族的甜酒,高山族的姑待酒,瑶族的糖酒,藏族的青稞酒等等,都是在水酒的范畴内。它们的共同点是略带甜味,喝着爽口宜人,但是浓度却很低,酒精含量一般都在10°以下。与发酵后蒸馏的辣白酒不同,水酒的制作非常简单,以清水浸泡煮熟粟、玉米、稻米等,然后控出,晾凉,加入甜酒曲,淋上凉水,放在温暖干燥处,一两天就做成了。

为什么说痛风不能饮啤酒,那白酒可以喝吗?

痛风与酒的关系,我讲过太多;“痛风得戒酒”在痛风病友圈也算是最基本的常识了。为何在这个问题下,点赞最多、支持最多答案的作者却是一个只看过几本保健杂志的非痛风、非专业医疗人士?并且还大肆鼓吹“痛风可以喝酒!白酒、啤酒、米酒随便喝!”乔医生看到这种人就来气,病不在自己身上话就可以乱讲?看我如何怼他。剖析其讲述的故事,难以自圆其说该答主(了缘520)开门见山先表达观点——痛风患者,白酒、家酿米酒都可以喝。

接着就听他讲述,身边一群酒肉朋友,7个有痛风,三十多岁的有、六十多岁的也有,大多尿酸水平五六百、甚至还有高达两千的。???所以呢,这不恰恰证明喝酒人群痛风更高发?继续看,他又提到,有一次某位正处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朋友坚持要喝酒,谁知酒后几天痛风反而消退了!意思是酒精加速了痛风自愈?事实肯定并非如此!痛风有个特点,急性发作后就算不治疗,通常3-7天也会自行消退。

如果当事人不喝酒,可能第二天就缓解、消失了,不会再拖几天。紧接着,他又举了个例子,讲的是一位年轻时的“酒大王”,后来得了皮肤癌,治疗时把烟酒辛辣油腻全戒了,结果还是没活过四年……???所以,这个得了癌症最后人没了和前面痛风急性发作了都还要喝酒,有什么联系吗?最后,我终于看懂了!他想说的是,管它有没有关系,“人生得意须尽欢”,该吃吃该喝喝,抓紧享受。

我也不想评论太多,一句话送给这位大兄弟——你抽烟喝酒时有多开心,呼天抢地想出院时就有多伤心~所有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须限制酒精摄入,啤酒尤甚许多患者朋友问道:“乔医生,我查过啤酒的嘌呤含量并不高,大约80mg/100mg,都没有猪肉(132.6mg/100g)、牛肉(83.7mg/100g)的嘌呤含量高,肉都可以限制着少吃一点,干嘛啤酒就不让喝呢?况且不是让多喝水吗?啤酒里大部分也是水,不挺好的?”禁啤酒的原因有这方面原因:1. 啤酒中含有的嘌呤虽然不算高,但却是各种酒中嘌呤含量最高的。

其富含鸟嘌呤核苷酸(最易吸收),能够很容易升高血尿酸;2. 和肉类相比,肉日常摄入量不会太多;但喝起啤酒来,三五瓶恐怕少不了吧?并且还会在喝酒时,不知不觉吃掉更多的高嘌呤、高蛋白、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不仅嘌呤摄入量飙升,影响嘌呤排泄的物质(糖、油脂)也摄入过多;3. 酒精总摄入量与血尿酸升高呈正相关,过量的酒精可造成体内乳酸和酮体堆积,而乳酸为尿酸排泄的强烈抑制物,抑制尿酸排泄。

啤酒升高血尿酸主要就是受这三方面影响,而白酒就主要是以第3点为主。其实,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布的最新的权威诊疗指南——《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建议——所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限制酒精及高嘌呤、高果糖饮食的摄入;鼓励奶制品和新鲜蔬菜的摄入及适量饮水;不推荐也不限制豆制品(如豆腐)的摄入……划重点,对于高嘌呤食物、果糖以及酒精,观点已经从过去的【禁止】变为现在的【限制】!痛风缓解期允许碰酒,但品类与量须慎重结合临床经验,绝大多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都是自控力、依从性非常差的,能让他们按时复诊、查尿酸都非常不容易。

如果在一开始初诊时,就提出最苛刻的标准,他们逆反情绪会非常强烈,反而治疗配合度会比较差。所以,初诊时我会告知患者:可以不完全禁酒,但必须要先配合我完成达标治疗。想要喝酒,那条件自然也是有的:痛风急性发作期不能喝;尿酸没有稳定降到目标值(痛风360umol/L,痛风石300umol/L)以下不能喝;啤酒尽量不碰!如果要喝,推荐红酒。

适量的红酒可使血尿酸轻度下降,且红酒富含抗氧化剂、血管扩张剂及抗凝刺激物等,可减轻酒精对尿酸的影响。关于饮酒量,乔老师建议是:白酒:一周累计不超过2两,每次不超过1两(约1/2杯);啤酒:每日不超过两杯,且须计算从啤酒中摄入的嘌呤含量,保证每日嘌呤摄入总量不超标。红酒:每日不超过1两,一周不超过4次饮用。

限制饮酒只是痛风非药物治疗方式之一,这些方面做好也格外重要非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的基础,多数治疗方式尤其是健康的饮食方式和合并症的治疗需要伴随患者一生。单纯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尿酸和(或)预防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的作用,并且是其他痛风治疗策略的基础。1. 低嘌呤饮食痛风患者的饮食应鼓励低嘌呤食物,限制中等嘌呤含量食物,避免高嘌呤食物(下附常见各类食材嘌呤含量,建议收藏)。

低嘌呤饮食可带来五大好处:可使血尿酸下降1~2mg/dl;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缩短发作期时间;减少尿酸盐沉积形成结石;减少降尿酸药的应用。2. 多食蔬菜和水果蔬菜与水果富含钾、钙、镁离子和维生素。代谢后产生的钾、钙、镁离子可微调人体内环境pH值偏“碱性”,有利于尿酸盐结晶的溶解和排除。而最新的研究还显示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可以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

3. 保持2500ml饮水量多饮水,使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有助于尿酸的排泄,建议多饮碱性矿泉水,而并非矿物质水和纯净水。咖啡、可可和茶叶可不严格限制,果糖饮料须严格控制。4. 坚持适量锻炼,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尿酸的排泄。鼓励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使运动时心率达110~120次/分及少量出汗为宜,每日早晚各30分钟,每周3~5次,以打球、跳舞、游泳和健身运动为好。

避免剧烈运动和无氧运动,这可使肌肉中三磷酸腺苷分解,向血液里大量释放肌苷和次黄嘌呤,使血尿酸增高。为控制体重不可饥饿减肥,因饥饿时,脂肪将作为能源而分解,使血酮体增加、有机酸增加,抑制尿酸的排泄。5. 避免其它诱发因素除了饮食方面的诱发因素,诱发发作最多的因素依次包括疲劳过度、受凉感冒、关节外伤、剧烈运动,还有利尿剂等多类药物,应当注意避免。

6. 相关合并症需要一同关注、治疗痛风多见于中老年肥胖男性,这些患者又常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以及肥胖(统称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等。研究发现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以及肾功能不全均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只有将这些危险因素控制理想,才有可能很好地治疗痛风本身。

一些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尿路梗阻的患者,由于尿酸排泄的障碍,导致了痛风发作,所以治疗原发病也很重要。总结导致痛风发作的直接前提条件就是尿酸超标,将尿酸降下去了,也就不会痛风了。而尿酸升高的原因较多,除了自身代谢水平的原因,其它可控的因素也有很多。要想快速、有效地帮助降下去尿酸,往往需要全方面出击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需要做好的可不只减少、限制酒精的摄入。

在与痛风的博弈中,往往是患者本人的意志力比医生的医术更具有“战略意义”。这份意志力不仅是指能坚持我上面所说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不听信于各种偏方、神药和谗言。希望各位痛风的朋友,能够坚定信念,在这场长久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我是风湿免疫科乔方医生,原四川省人民医院全科医生。整理发布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也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也可以转给您身边需要的朋友;谢谢!。

酒难喝,但为什么人们描写酒的用语都很美好?

谢谢邀请。酒难喝,可写酒的诗句都那么美,你问这是为什么?首先,酒难喝吗?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爱喝酒的人,见了酒就流口水。对他们来说,酒,就是“琼浆玉液”。一杯下去,回肠荡气,周身爽麻,是一种美极了的感觉。当然,对许多人来讲,酒味辛辣刺激,不好喝。但如果三杯下肚,几份醉意上来,也是一种迷迷糊糊,飘飘欲仙的境界。

对痛苦和压抑的人来说,犹如精神鸦片,自我陶醉,也算半晌的发泄和消解吧。这个时候,你要是再劝他几杯,给他一支毛笔,他一定会诗兴大发,龙飞凤舞,快哉而歌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酒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你最喜欢哪一款白酒,为什么?

谢邀,无论是喝酒还是品酒,对清香型酒还是有好感的,特别是对山西杏花村汾酒情有独钟。汾酒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历史文化特色,每当见到汾酒,情不自禁的想到借间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汾酒工艺独特,用小麦,大麦,豌豆为制曲原料,制成低温大曲做糖化发酵剂,用高粱为原料,地缸发酵,清蒸混入的传统工艺,工艺卫生要求严格。

“小二,上一坛好酒”,古人所说的水酒大概有少度数?

酒文化在中国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有,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时候酒已经出现,古人那个时候掌握了酿酒技术,不过都是发酵的浊酒,度数非常低,基本上比现在的啤酒估计都还要低一些,那个时候的酿酒技术只是初级的萌芽阶段,还远算不上成熟。到了商周时期,也就是商贷晚期周代早期,三千多年前,古人掌握了新的酿酒技术,这种技术叫做曲酒技术,随后就是大量普及,这种酿酒技术的度数可以超过十多度,属于高过啤酒的度数了,这种酿酒技术持续近两千年,直到北宋时期,酿酒技术又有所改变。

北宋时期中国的酿酒技术提高,懂得使用了蒸馏酿酒技术,这个时候的酒的度数就已经比较高了,一般都是经过蒸馏一次可以达到二十度以上,经过二次蒸馏度数可以达到四五十度左右,真正的高度酒在北宋时期开始,元朝时期达到巅峰。到了明朝事时期,中国酒水又恢复到了曲酒酿造上面,度数再一次降低,但是到了清军入关以后,由于北边的人要面对寒冷的天气,普通低度数的酒已经起不到驱寒的作用,所以清军喝的酒都是蒸馏酒,度数是比较高的 民间也开始一直使用这种方法,一直到近现代都没有改变。

现在民间的酿酒技术都还是蒸馏酒,基本上就是谷物发酵后通过蒸馏得到的酒,这种酒度数一般都是二三十度左右,属于一次蒸馏酒,但是酒头的度数是比较高的,可以超过四十多度,现在的酿酒技术发达 已经有不少脱离了蒸馏技术,所以度数可以做得很高。古代的酒度数高低,要看时期的,北宋后期到元朝晚期之间,酒的度数一般都是二十多度,在北宋之前的时间,酒的度数在十度左右,十多度的酒的确让很多人能喝很多,就像现在的一些人,喝酒很多都不醉,主要是身体情况不一样的原因,古代当然也会存在这种很能喝的人。

不过古代并没有电视里面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坛酒,动不动就是几个好酒好菜,这些都是电视剧加工成分, 现实中的古代,古人喝酒都是小壶装,下酒菜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普通的蔬菜,肉类并不是随便大吃大喝的,所以说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古代很少出现,因为农业不发达,粮食是战略物资,都不够吃的,哪里会有太多多余的粮食用来大量酿酒呢,其实古代说不定酒里面兑水严重呢!。

为什么酒不好喝,男人还要喝?你是因为什么开始喝酒的?

题主你好!看来你是比较讨厌酒的人,于是便下了酒不好喝这个结论。所以如果遭到“酒鬼”们的“非议”可能是难免的事了。我问你个问题:“菜刀,是个好东西吗?”——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刀,不管是切菜,切肉,都离不开菜刀对吧?但它若被正在打架的人拿着,那便是非常可怕的东西了,就有可能变成了“凶器”。因此,你就能说菜刀是个坏东西吗?…其实,酒和刀只是一个道具,关键看是被什么人掌握的问题,它本身的属性并没有标签。

你不喜欢酒,没什么错,但把酒不好喝作为“立论”却是不大合理的。第二问,为什么男人要喝酒?别的不说,就说李白,若没了酒,真不知他的“灵感”从哪儿来,会不会有这么多诗歌会流传下来?《水浒传》还有没有可能诞生?或者少了些豪气?鸿门宴里没有下酒菜?中华酒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也得“打点折扣”?……当然,也不排除会减少许多荒唐的故事。

现在或者就没有“酒驾”这么一说了。为什么男人爱喝酒,其实和女人为什么爱打扮是一个道理。女为知己者容,男与知己者喝;女人逛逛商场,即使不买东西也心情舒畅,男人小饮几盅和哥们随便聊聊就觉得轻松自在。尤其在当下,男人工作,生活压力山大,混的好的应酬多,混的差的烦恼多,总之都挺累的,虽则女的也不容易,但发泄渠道各不相同,和老婆吵了架,喝上几盅,被哥们骂上一顿,回去就给你回话了也未可知,关键是会不会把握自己的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和哪个层次的人喝?如果总是和几个“社会闲杂人等”在一起喝,那就会带来致命的危害。另外,小酒怡情,大喝伤身,凡事都有个度,绝不要“粘酒”,动辄就醉了,或酒后无德,那就真是“贫闲富不爱”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喝酒,我看倒没多大关系,我参加工作几年后,20左右就开始喝酒了,一波酒友喝了40多年了,现在还隔三岔五小喝几盅,但不主张过分劝酒,感觉不好就少喝点,“耍赖”也是常有的事。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

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

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

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

以前喝白酒二三两,最近喝一斤白酒没有感觉,是怎么回事?

感谢邀请。最开始我们谁也不会喝酒,而且也没觉得这酒有啥好味儿能吸引这么多酗酒的人,但是工作应酬、借酒消愁、哥们儿聚餐、朋友结婚,这些场所个个都要人沾酒,长久下来,即使自己不爱喝酒,喝不了几口酒都会被“训练”得能喝个几杯子,那些喜欢喝酒后微醺感觉的人更是从几两的酒量变成几斤的酒量。这说明什么呢?酒量是真的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从刚开始喝不了酒到后面的酒大汉,其实我们的酒量可以逐渐提高,只要经常喝酒,我们对酒精的适应能力就有所上升,但是问题来了,这个所谓的“适应能力”并不是指我们体内处理酒精的能力提高,也不是指我们原本没有的“乙醛脱氢酶”合成效率提高,更不是肝功能提高,而是“大脑对酒精的耐受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得慢慢来说。

酒精也叫作“乙醇”,当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有几个代谢过程,先会让乙醇脱氢后生成乙醛,这个乙醛不是好东西,它有毒害作用,必须在短时间内再一次脱氢生成无毒的乙酸这才松和。但是刚好有很多朋友的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或者乙醛脱氢酶的合成效率较低,所以,大量的乙醛会在体内囤积,对身体造成威胁,这时候身体就要报警了,这个警报就是:脸变红,身体变红。

所以那些喝几口酒就脸红扑扑的朋友可千万就别再劝他们更尽一杯酒了,不是他们不愿意喝,而是他们多喝的话身体是会遭殃的,而他们喝了酒之后是真的很难受。这和人体的DNA表达有关,中国人大部分都缺乏某样基因,导致我们大部分人的乙醛脱氢酶都不丰富,但欧美人的乙醛脱氢酶普遍丰富,所以国人大多酒量不及欧美。乙醛可能会侵入大脑,刺激神经,酒精是唯一除了葡萄糖和酮体意外能够穿越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物质,所以喝多几口我们就会觉得头晕目眩。

缺乏乙醛脱氢酶的朋友也会觉得更晕,浑身也难受。不过大脑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如果长期喝酒,大脑对酒精的刺激反应减弱,逐渐适应了酒精刺激,所以不会那么容易喝晕,乙醛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感也会减轻,它会释放更多多巴胺或内咖肽麻痹我们,让我们没那么难受,对酒精提高耐受能力。不过先别高兴的太早,大脑是被麻痹了,但其实我们体内的脱氢酶并没有更高效地处理乙醛,酒精也并没有停止大量进入我们的大脑,酒精对身体的影响依然存在。

有人说古时候白酒的酒精度相当于现在的啤酒的酒精度,你认为对吗?

有人说古时候白酒的酒精度数相当于现在的啤酒的酒精度数,你认为对吗?谢谢邀请!题目中的“古时候”究竟“古”到什么时候?“古”过元朝,白酒都没有。杜康发明的酒,肯定水酒,度数也不高,也还没成型;屈原喝的酒,也肯定是水酒,度数也不高;汉武帝“甘美之”的酒,传说是茅台的源头,可也应是水酒,不过来自茅台镇;李白喝的酒,虽然自称酒中仙,可也应是浊酒一杯,不是白酒;武松喝的酒,醉打蒋门神时,过一个酒肆喝一碗,喝了十多碗,肯定也非白酒。

元朝开始,才学会用蒸馏的方法制作白酒。白酒刚开始,只可能比水酒的度数略高一点,因为人们喝酒的习惯,才刚从水酒中转过来,还不习惯喝高度酒,那时候白酒的酒精度数最多也就在20°多左右吧。慢慢的白酒酒精度数逐渐提高,人们喝酒的习惯也逐渐转向高度白酒,到清代应该有50多度的白酒出现了。茅台酒当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时,酒精度数该有50多度吧。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