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肿是怎么形成的
血肿:是由于种种外力作用,导致血管破裂、溢出的血液分离周围组织,形成充满血液的腔洞。病症名。因血瘀所致水肿。《丹溪心法·水肿》:“其皮间有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多因瘀血留滞,血化为水所致。证见四肢浮肿,皮肉间有红丝血痕,或妇女经水先断,后见水肿,少腹胀痛拒按,小便清长等。治宜活血祛瘀,用续断饮、桃红四物汤、代抵当汤、小调经散等方。四肢肿甚,则兼治水,用五皮饮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或用干漆、雄黄、醋丸,麦芽汤下。参见水肿条。物理疗法:使用ZZ-2紫外线照射法进行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共2~3次。
2,朱震亨哪里人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元代金华人,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现今的义乌人。
3,玉屏风散制剂的玉屏风散简介
玉屏风散,一般认为是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作为预防感冒、治疗虚汗的经典简易名方,一直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关于玉屏风散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其具有的提高机体免疫,抗变态反应的临床证据不短增多。在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以下称:基药目录)中,玉屏风散则占据了307种中的一席之位(基药目录里的剂型是颗粒剂),这也说明玉屏风散是一个在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的基础用药。而国内医药市场混乱,医药生产企业为了扩大自己在医药市场的市场份额,中成药同质化更为严重,一种中成药,有几个或者甚至几十个成产企业都同时在生产,有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滴丸等等多种剂型。而医生在临床用药中,又不能一个个对各种剂型的同一种药品做质量分析或者一个个翻查《中国药典》的质量标准。使得临床医生不能够准确选择高质量、价格经济的中成药。
4,朱丹溪是谁啊
古代名医朱丹溪 ↓
朱震亨,字彦修,晚年被人称作 丹溪翁 。元代婺州义乌人(今属浙江),生于公元1281-1358年,享年77岁。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朱震亨,天资聪慧,性情豪爽,好学不倦。6岁时即可日诵千言,阅读一遍就能知晓书中的大意,世人有“神童”之称。当震亨到了15岁的时候,他父亲病逝了,这样震亨一家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家境的衰落,使震亨一家的生活变得艰辛起来。26岁时,他终于几经周折来到临近东阳县的八华山,结识了当时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四代弟子许谦,拜在其门下学习程、朱理学,日后师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7岁和44岁时,朱震亨曾两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上榜,因此他领悟到,像他这样敢于主张正义,违抗官府意志的人,即便才学再高,也不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由此他下决心做一个医生,为民众解除疾苦,从此震亨走上了以医为业的道路。
震亨初学医时,主要是自学古典医籍,如《素问》、《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等,但忧于缺乏明师的指点,对古典医籍的领会不深、不透,在使用古方时效果往往不佳,于是他决定外出走访,寻求高师。49岁时,拜杭州名医罗知悌为师。 1377年,罗知悌因年高体弱,患病久治不愈病逝了,朱震亨悲痛万分,因罗知悌无一后人,所有一切后事均由他操办。
震亨在48岁后,由于熟读《内经》,精研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的学说,又随高师罗知悌深造,成了一代名医。他不但医术精深,而且医德高尚,公元1358年,一代名医朱震亨端坐在书桌前,手持狼毫,含笑而去。终年77岁。家人将他的衣柜打开,大橱小橱装满了书稿,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朱震亨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医学著作和诊疗经验,其中《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医学发明》、《脉诀指掌》、《平治荟萃》、《语法机要》、《丹溪医要》、《脉因证治》等书,是其代表作。这些著作,为我们后人研究朱震亨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有价值的史料。
朱震亨门人很多,如戴元礼、王履等,这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是金元学派其他大家所不能比拟的。
5,什么人不能吃四妙丸 四妙丸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什么人不能吃四妙丸? 四妙丸原载于元朝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四妙丸治湿热效果好,为中医治疗湿热的常用药。中医认为四妙丸主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痰停胸臆,饮食减少,大便溏泄。 用于由湿热下注引起的两足麻木,下肢痿弱,筋骨疼痛,足胫湿疹痒痛。 其作用机理如下: 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明显缓解乙酰胆碱所致家兔离体小肠痉挛,而对肾上腺素所致小肠运动抑制,则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2、有较强的抗溃疡作用:实验发现药物对幽门结扎型溃疡、幽门结扎-阿司匹林溃疡、应激性溃疡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胃酸分泌和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 3、有抑菌作用:四妙丸具有消除耐药福氏痢疾杆菌R质粒的作用,能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还有利尿、健胃、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 5、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具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对风湿痹痛患者有良效。 6、降血糖:可起到扩张血管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尤其是对高血压、高血糖有特殊功效。 7、抗肿瘤:尤以脾虚湿盛的消化道肿瘤及痰热挟湿的肺癌更为适宜。 虽然四妙丸适用范围较广,但虚寒痿证,带下,风寒湿痹等忌用。孕妇要慎用此产品,而阴虚者禁用。
可起到扩张血管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其作用机理如下:具有镇静什么人不能吃四妙丸。 4、调整胃肠运动功能,还有利尿、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中医认为四妙丸主治脾胃虚弱,风寒湿痹等忌用。 2,筋骨疼痛、镇痛及解热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胃酸分泌和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对风湿痹痛患者有良效:实验发现药物对幽门结扎型溃疡,则有一定的对抗作用,而阴虚者禁用、应激性溃疡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高血糖有特殊功效、健胃。 3: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明显缓解乙酰胆碱所致家兔离体小肠痉挛。 7,但虚寒痿证。四妙丸治湿热效果好。孕妇要慎用此产品。 用于由湿热下注引起的两足麻木、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不能运化,饮食减少,大便溏泄。 6,而对肾上腺素所致小肠运动抑制、幽门结扎-阿司匹林溃疡、降血糖:尤以脾虚湿盛的消化道肿瘤及痰热挟湿的肺癌更为适宜,痰停胸臆、镇痛及解热作用、抗肿瘤,带下,下肢痿弱: 1、有抑菌作用、镇静。 5、有较强的抗溃疡作用。 虽然四妙丸适用范围较广:四妙丸具有消除耐药福氏痢疾杆菌r质粒的作用,足胫湿疹痒痛,尤其是对高血压? 四妙丸原载于元朝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为中医治疗湿热的常用药,能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6,朱丹溪的人物简介
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43岁从罗知悌学医。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以前,他也曾读过《素问》,觉得“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然后“茫若望洋,淡如嚼蜡”。罗(知悌)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朱丹溪得罗氏之传,又续加发挥。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1347)、《局方发挥》(1347)、《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3卷(1358)。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 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7,医学家朱丹溪
朱丹溪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主张滋阴降火,擅治内伤杂病。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诞生於浙江羲与县赤岸镇在学术上强调养阴和泻火二法,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在熟性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植。著有《局方发探》、《格致馀论》、《素问纠略》、《本草衍羲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探》等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成长经历 童年磨难 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 元贞元年(1295),丹溪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发奋为学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延佑元年(1314)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千里求师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 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导滋阴学说 丹溪著书的态度十分严谨,至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前三部书。 《格致余论》是丹溪医论的专著,共收医论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学术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其他各篇,侧重论述滋阴降火和气、血、痰、郁的观点,内容十分丰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验相对照。 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15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学社”,进行研究和推广。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学社”。 至正十八年(1358)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对丹溪推崇备至,常远道前来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滨狮子岩顶建有朱丹溪纪念亭,狮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纪念堂。东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园。赤岸镇区、义乌城区、金华市区分别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世远弥声,仰止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