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原黄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三门峡是国企吗
为深化国企体制改革,实现央企和地方优势互补,12月18日,中金黄金(21.94,0.26,1.20%)股份有限公司和三门峡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同成立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
2,一条河河中间有一个柱子是什么成语词典
答案是【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_金山词霸
【拼 音】:
zhōng liú dǐ zhù
【解 释】:
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
【出 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成语“中流砥柱”的原型典故是河南省三门峡下游河中心有一块巨石在河道中挺立,经河水猛烈冲击,屹立几千年而不倒,叫做“砥柱山”,成语中流砥柱就由此而来。...
你好!中流砥柱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3,黄庭坚的砥柱铭写的是现在的三门峡吗
是的。我来帮你解释一下,我不是抄来的,一字一字地敲打。因为我是三门峡的。一、先说《砥柱铭》原文“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一句。1.“度崤函之险”。崤函是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三门峡有这座山,地名也有崤山路;函谷关在三门峡灵宝。古代的崤之战就在三门峡,三门峡的媒体都是称三门峡地区为崤函大地,相当于湖北称自己是荆楚大地是一样。还有,三门峡的崤函古道是世界遗产名录2.“践分陕之地”。有个成语叫“周召分陕”,周公与召公分地盘,以三门峡陕县为界,陕县以西为周公主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陕西;陕县以东为召公主持。在三门峡,很多召公的成语,如“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等。二、再说《砥柱铭》提及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斧劈三门,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在古代,三门峡是陕州。在虢国的时候曾经做过国都。有个成语叫”假途灭虢“,就是说三门峡被盟友坑了,导致灭国。三、再说砥柱。“中流砥柱”的成语就在三门峡。实际上就是三门峡大坝下面的一块石头,也叫砥柱山。中国人说的中流砥柱精神,实际上是说中国人要像那块石头一样,黄河的水怎么冲都冲不走冲不毁。李世民当年和魏征当此一游,魏征写下了《砥柱铭》。至于砥柱山后面刻的什么字,我不是搞历史的。
4,中流砥柱 力挽狂澜的背景资料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力挽狂澜拼音:lì wǎn kuáng lán简拼:lwkl同义词:扭转乾坤砥柱中流反义词:力不能支力不从心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出处: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解释: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秋瑾再世什么背景写的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5,求都穆的砥柱译文
砥柱·(明)都穆砥柱[1]·(明)都穆 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2],即此。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3],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予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 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4],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门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 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5],《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若此。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遂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6]。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注释:[1]砥柱:一名底柱,在今河南省陕县北,山西省平陆县东南。特立黄河中,其形如柱,即所谓“中流砥柱”。[2]《禹贡》:《尚书》中的一篇,内有“导河,……东至于底柱”的记载。[3]佥宪:明代监察官佥御史的代称。[4]三门:即三门峡,在陕县以东,砥柱以西。河流中有两座石岛,把河划成三道,形成人门、神门、鬼门三峡。其中人门较广,可通舟楫;鬼门最窄,水流急湍,舟船不敢擅入。今已在此处修建三门峡水库。[5]蔡氏《书传》:指宋蔡沈《尚书集传》。《尚书.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蔡沈注曰:“底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陕州陕县三门山是也。”[6]史氏:指《隋书》作者。 都穆(1459—1525), 明代文学家。字玄敬,江苏吴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著有《西使记》、《金薤琳琅》、《南濠诗略》、《南濠诗话》等书。 部穆的《砥柱》,与其说是一篇游记,勿宁说是考察砥柱的随笔手记。全文仅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自言砥柱、欲游砥柱和决意游砥柱,第二段写游砥柱会部过程:从陕州出发,循河行至三门,观三门,望砥柱,第三段以亲察考驳历来书、传中关于砥柱的谬误。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游记。但是,细读原文慢慢咀嚼,我们又会发现,都穆对砥柱的考察细致入微,说明与辨书、传谬误有力。这才是这篇短文的核心所在,精髓所在。这也可能是部穆为什么将此文以“砥柱”为题而不以“游砥柱”或“砥柱游记”等等为题的缘故吧。古代游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多不单纯以游山玩水为目的,而兼考察、采风等等。这篇短文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全篇内容及布局谋篇方面看,《砥柱》也有独到之处。开篇二句,极其精练地说明了砥柱在“黄河之中”,距陕州五十里,“砥柱”之名缘于其“形似柱”。在这里,“形似柱”三字,对砥柱名称的由来进行了解释,但更重要的是为随后两个自然段考察砥柱作了铺垫。文章的布局谋篇之妙正在这里。譬如,在第二个自然段中,部穆用很重的笔墨写了“三门”,包括其地理位置、名称及其由来、水行其间之状况等等。这似乎与砥柱题目相左,其实不然。详写三门,一是要说明砥柱之位置在三门“东北五十步”,二要使之与砥柱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三门不是砥柱,砥柱也不是三门。在第一个自然段中已指出砥柱“形似柱”,可是三门呢?“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禹虽“凿之为三”,但“平如砥”却不会改变吧?显然,“平如砥”不等于“形似柱“。而三门“东北五十步”的砥柱呢?“崇约三丈,周数丈”,显然“形似柱”。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用心之良苦。又譬如,在第三个自然段中,都穆辨书、传之谬误,仍然是紧紧抓住砥柱“形似柱”这一特征来辨与驳。《书传》《州志》的作者因未尝亲临其地才将三门作砥柱。很显然,如果亲临其地,一看便知哪个“平如砥”,哪个“形似柱”,也就不会出现谬误了。同样的道理,也就不会有《隋书》中一柱崩而“壅河”的贻笑大方的记载了。 《砥柱》一文的第三个方面的可贵之处,在于部穆通过游三门和砥柱,考察三门和砥柱,不仅充实了《禹贡》关于砥柱的记载,而且纠正了《书传》、《州志》的谬误,特别是《隋书》的谬误。更在于有理有据、精辟透彻地说明了学习书本知识和在实践中学习的关系,印证了孟子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这里,部穆强调了不唯书、要唯实。书不可不读,但要批判地读。书是前人宝贵经验的积累,是人类出出代代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又不能死读书,啃书本,要在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充实和发展书本知识。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都穆的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读书人也是适用的。 此外,语言精练也是《砥柱》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以其形似柱,故名”一句起到的是统领全篇的作用。只“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一句足可见其考察之细致。还有“跃然欲与之游”、“崇约三丈,周起丈一”,仅寥寥数字,其所写人或事已跃然纸上。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