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载三国怎么样,欧洲三国总理乘火车访基辅

魏蜀吴三国鼎立,汉朝的旧有领土几乎都被三国平分,在三国的中心地带却有一块地方成为了三国版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也默认他的存在,把这块地方作为三国的缓冲地带,这就是孟达所在的上庸,或者叫新城郡。司马懿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能隐忍的人了。

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王平在三国是个特殊的存在,身为蜀汉名将,他有过两次投降,一次是跟随他所在的部落首领一起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代理校尉,一次是在汉中之战结束后投靠了刘备,成为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如果说王平的第一次投降是迫不得已的话,那么王平的第二次投降则是自主选择,王平选择了跟随蜀汉,这样就可以经常回到家乡,因为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这里是刘备的势力范围。

王平王平投靠刘备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直到诸葛亮的北伐,如果不是诸葛亮,估计王平不会在史书上留名,因为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任命了王平为马谡的副将,当时的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且培养的对象,王平与马谡一起镇守街亭。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马谡在镇守街亭时擅自违抗诸葛亮的命令,舍弃城池上山扎营,当时身为副将的王平很快看出马谡的部署有很多的问题,多次苦劝马谡,但是马谡是主将,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没有办法,只得带领自己手下一千多士兵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紧守城池,以阻挡魏军。

当时魏军将领是张郃,张郃在街亭之战时围住驻扎在山上的马谡 ,并切断了马谡的水源,人三天不喝水就挺不住,所以马谡军队很快就溃败了,张郃准备乘胜追击时,王平出现了,率领手下一千多士卒敲锣打鼓,迷惑魏军,张郃因此不敢继续前进。马谡与王平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马谡失守街亭而落败,蜀汉上至诸葛亮, 中到马谡、张休、李盛,下到普通士卒,大多都受到了惩罚,比如诸葛亮自降三级,马谡、张休、李盛被斩杀,只有一个人反而受到了嘉奖,这个人就是王平。

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为何只有王平一个受到了嘉奖?他不就是阻挡了张郃的进军吗?怎么能说改变了历史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懂一点地理知识和军事常识,街亭在哪?在祁山道的最北边的地方,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街亭当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关中通往陇右的唯一适合大军团行进的交通要道,同时是祁山道向北的重要据点。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当时诸葛亮率领的蜀汉主力军还在陇右攻打陇右五郡(南安郡、天水郡、陇西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军想要救援陇右五郡,就必须从街亭通过,而马谡和王平就守在这里,同时魏延和高翔也在附近协助马谡,只要马谡在街亭挡住了张郃,那么诸葛亮就能成功收割陇右五郡,只要诸葛亮成功收割陇右五郡,那么第一次北伐就算成功了。

但是马谡在街亭战败了,张郃率军长驱直入,便直接进入了陇右,只要张郃率领魏军主力进入陇右,诸葛亮想要占领陇右五郡的目的就会失败,因为诸葛亮是攻城战,再加上张郃来了,没法攻打陇右,就只能撤军,所以诸葛亮在听到马谡战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撤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图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王平,因为王平在街亭以南挡住了张郃,使张郃不能继续沿着祁山道南下切断诸葛亮的退路,看看地图就会明白,街亭向西是陇右,往南是祁山道,祁山道是诸葛亮从陇右撤退回到汉中的必经之路,如果王平没有挡住张郃,让张郃切断了祁山道,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军的主力将被切断退路,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全军覆没,所以说王平拯救了诸葛亮整个蜀汉主力,保证了祁山道南端还在蜀军手中,这样就改变了历史。

这就是王平第一次改变了历史,也成为王平高升的开始,这之后,王平开始被诸葛亮重用,王平被封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拜为讨寇将军,封亭侯。王平第二次改变历史就是发生在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这个时候王平已经是汉中太守,镇北大将军,负责镇守汉中,与当年魏延一样,镇守汉中,而在公元244年,发生了由曹爽率领十多万魏军大举进攻蜀汉的战事,也就是兴势之战。

诸葛亮北伐图当时曹爽的魏军有十余万人,而王平镇守汉中的军队总数不足3万人,王平得到魏军进攻的情报时,已经差不多快兵临城下了,蜀军主力在成都根本来不及救援,王平一面向成都救援,一面主动出击派出军队守住各条进入汉中的道路,埋伏在险要的关隘,同进亲自率军在汉中东北方向的兴势(今陕西省洋县八里关镇)迎战魏军。

因为王平巧妙地运用了地形地势阻挡魏军,魏军无法前进,死伤很多,同时蜀汉援军正从成都日夜兼程赶往汉中,费祎还在骆谷截击了魏军,魏军死伤惨重,狼狈退回关中,兴势之战以蜀汉的完胜告终,而此战前期就是王平率军成功阻挡了魏军,王平应该算是最大功劳。王平想想看如果让魏军进入汉中,以汉中的3万蜀军是无法抵挡十多万魏军的进攻,那么魏灭蜀之战就提前上演了,当时还有人建议王平应该收缩兵力,进入汉乐二城固守待援,但是被王平拒绝,王平选择了主动前出抢占有利地形迎战敌军,如果固守待援,让魏军进入汉中,将是一场灾难,很可能会让蜀军陷入被动,所以在兴势之战中,王平保住了汉中,改变了历史。

三国中谋士的排名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谋士之才分为战略之谋和战术之谋,战略之谋是对全局的策划,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全方面的谋划,战术之谋是指对某一具体事项的谋划,如一场战争,一个事件。战略高于战术,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三国之中,具有战略之谋的顶级谋士按排名先后次序有:1、诸葛亮。诸葛亮是全才,文能安邦定国,武能指挥作战,尤其历害的是在天下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以自已的才能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战略《隆中对》,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刘备集团就几近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这在冷兵器时代,也是不多见的。

诸葛亮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战略上,其治国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堪比管仲,诸葛亮在益州依法治国,不徇私枉法,不以权谋私,犯了法一视同仁,哪怕是自已的亲信,如马谡;长期北伐而不激民愤,严刑峻法而没有怨言,也就诸葛亮一人而已。在军事上,以益州割据之一地,打得自诩中国之正统的曹魏年年防守,损兵折将,打得曹魏皇帝曹睿精神高度紧张,而诸葛亮一死,这位皇帝就开始纵情享乐,如释重负。

诸葛亮虽为权臣,却并未犯上,诸葛父子两代人皆战死沙场,其心可忠,千古名臣,唯诸葛孔明是也。2、荀彧。荀彧是"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曹操把荀彧看到是自已的张良,实际上荀彧做的最多的还是“萧何”的工作。荀彧就是曹操的定海神针,曹操在前方作战,荀彧在后方镇守,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每当遇到军国大事,曹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经常就写信向荀彧问计,荀彧的计谋每次都能让曹操得到答案并因此而安心。

荀彧力劝曹操迎接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政治上的大战略,为曹操确定了战略优势。吕布夺取兖州时,是荀彧与程昱、夏侯惇一起稳定了曹操的后方,保住了曹操的根据地,官渡之战,曹操快坚持不下去,准备退兵,荀彧力劝曹操不能退,坚持下去,使用奇谋,必会胜利。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而且荀彧还为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也是曹操手下名副其实的“人事部长”。

3、鲁肃。鲁肃的最大贡献是对江东的战略规划,鲁肃是整个三国时期,最早提出三分天下战略规划的人,也是三国时期最早说出汉室不可兴的人,他的三分天下战略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7年,他的战略思想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为孙权集团三分天下提供了战略思路。4、周瑜。周瑜能文能武,最大的成就是领导了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并成功的击败了曹操,让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雏形。

在战略方面,周瑜在江东一片投降声中力主孙权抗曹,力劝孙权软禁刘备,用其党羽,西征益州,全据长江,与曹操划江而治,二分天下,可惜周瑜的计划大多不被孙权采纳,并且周瑜英年早逝。5、司马懿。司马懿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能隐忍的人了。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就屡建奇策,曹操取汉中时,劝曹操立刻南下夺取益州,可惜曹操不听,还弄个得陇望蜀的成语来,襄樊之战中劝曹操联络孙权,共同对付关羽,解了襄樊之围。

曹丕时代,司马懿多是留守京城,处理朝政。到了曹睿时代,曹魏大批名将凋零,司马懿开始在军中初露锋芒,8天急行军出其不意斩孟达,与诸葛亮对战打不过,就闭门不战,熬死了诸葛亮,平辽东手段当相雷霆,高平陵夺权,心狠手辣,斩草除根。三国之中,具有战术之谋的高级谋士按排名先后次序有:1、郭嘉。郭嘉的优势在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能按曹操的想法提出解决之道。

曹操征吕布,力战不下,准备放弃,郭嘉却看出胜机,劝曹操不要放弃,之后果然攻下。劝曹操软禁刘备,即不用承担杀贤的骂名,又可以控制竞争对手,可惜曹操不听。官渡之战,为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击败强大的袁绍提供理论及信心支持。预言孙策会被刺杀,后来果然如此。官渡之后,建议曹操利用袁家兄弟的内部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再坐收渔翁之利,曹操依计,不费吹灰之力击败袁家兄弟。

郭嘉建议曹操远征奇袭乌丸,力排众议说刘表不会袭击后方,曹操采用的郭嘉的计策,解决了北方边患,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2、贾诩。贾诩可能是三国中活的最长的谋士了,活了77岁 ,比司马懿还要长3岁,贾诩号毒士,神机妙算, 最早还在凉州军阀手下时,董卓死后,建议李傕、郭汜袭击长安,结果成功,汉献帝再次落入军阀之手。

在张绣手下时,曹操征张绣,张绣败,曹军退走,张绣追,贾诩说不能追,必败,张绣不听,果然败,张绣回来后,贾诩马上说现在可以追了,然后张绣就大败曹军,神机妙算。利用曹操求贤的名声,劝张绣投降曹操,之后就一直效力曹操。关中之战,曹操采用贾诩离间计,大破韩遂与马超,夺得关中。赤壁之战前,曾力劝曹操不要东下决战,先安抚荆州,以图时机,曹操不听,导致赤壁大败。

3、法正。法正虽是个卖主求荣之人,但也却是有能力的人。刘备占据益州后,法正劝刘备与益州豪强联姻,拉拢士族,稳定统治,刘备采纳了。法正建议刘备夺取汉中,提出了汉中三策,说明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刘备采纳了,并倾全蜀之力,与曹操争汉中。在汉中争夺战中,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声东击西之计,力斩曹魏前线主帅夏侯渊,汉中争夺战中,法正是首功。

4、程昱。程昱既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同时又是领兵将领,是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吕布图兖州时,与荀彧、夏侯惇一起力保三县不失,并且靠一张嘴说服其中的2个县不叛变曹操。兖州之争中,曹操仅剩3个县,粮食又没有,曹操一度想去北方投靠袁绍,程昱力阻,那样的话,曹操就没有独立地位了,曹操听从了。程昱看出刘备非常人,是一个劝曹操杀刘备的谋士,可惜曹操不听。

赤壁之战前,程昱曾经提醒过曹操,孙权会与刘备联合,而其它人认为会像辽东公孙康杀了二袁兄弟一样把刘备的人头献上,但曹操不以为然。程昱不仅有谋,而且能带兵打仗。程昱历任东中郎将、振威将军,曾带领700人守鄄城以抗袁绍,还拒绝曹操的援军。程昱曾经纠合一伙民众及亡命之徒,与曹操会师黎阳,讨伐袁谭、袁尚。后缴还兵权、激流永退。

5、荀攸。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在曹操征张绣和吕布过程中 ,都提供了正确的建议,协助曹操征服了张绣和吕布。官渡之战时,荀攸同曹操建议声东击西、解救白马的作战方略,曹操采用 ,大破袁军,解了白马之围,又在延津之战中,建议曹操丢弃辎重,引诱袁军,大破袁军于延津。官渡之战后,就曹营南下征刘表还是北上打袁家兄弟的问题,献计曹操,应该继续北上打击袁家兄弟,而刘表没有志向,不足为惧,曹操听从了,之后就开始打击北方,统一北方。

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

魏蜀吴三国鼎立,汉朝的旧有领土几乎都被三国平分,但是在三国的中心地带却有一块地方成为了三国版的 “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也默认他的存在,把这块地方作为三国的缓冲地带,这就是孟达所在的上庸,或者叫新城郡。 说起孟达这个人,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信奉的是有奶便是娘,当初刘备攻刘璋,孟达和法正果断站出来跟随刘备,要说法正还是对汉室有那么一点理想,孟达则就现实很多了。

后来和刘封一起攻下了房陵、上庸和西城,有了一些战功也有了根据地,孟达就已经开始飘了。在关羽战败后因救援不及时和被刘备迁怒,务实主义的孟达带领三郡以及合家部曲4000多户投靠曹魏,再一次展现了跳槽高手的本事。 要说孟达这次真的是冤,发兵救关羽是孟达一个人能决定的吗?刘封不点头,孟达有兵也派不出,卷进了蜀汉的政治内斗还要当替罪羊。

不过经过当时的魏蜀吴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所以孟达的这个位置就成为了三国的缓冲地带,这个位置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房县、郧县和武当山一代,顺江而下就是樊城,而且也是出川进入荆州的一条道路,算是和三国都接壤。虽然孟达名义上归附曹魏,还被曹丕重用,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但是这支人马实际上谁也调动不了,暗地里孟达也和蜀国和吴国保持关系,反正有这么个地方三方也多了一个军事缓冲区。

孟达的这三郡本身也在山区地带,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所幸就由孟达做一个骑墙派的“中立国”了。 至于在《三国演义》所载“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 中说孟达有十万人马,那是真是太抬举他了。要知道整个蜀汉也只有28万户,94万人,暗示蜀汉常备兵有十万,已经是10民1兵的较高比率了,孟达的三郡都是山区地带,人口更是加稀少,而且钱粮赋税也不多,怎么可能养的了十万人马,不过是号称而已。

严格来说加上地方的一些豪强和孟达的私兵部属有一万人是比较准确的。要知道在山区地带大部队无法展开,一万人的足够当三万人用了,扼守险要还是有些资本的。 不过孟达后期又开始搞政治投机,暗中沟通诸葛亮想趁机入股诸葛亮的“北伐”项目。如果孟达一直中立,曹魏当然乐的他做一个两国间的缓冲区,不过孟达一旦想利用自己的优势搞事情,自然曹魏也会第一个对他下手,就这三国唯一的“中立国”就此覆灭,孟达一生屡次投机最后还是死在反复无常上,不得不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