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在哪里,一座指日可待的黄金城

于是,在比自己大两岁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南下勤王”的诏书抵达宣府后,如释重负的朱橞立即接受谕旨,率三千近卫及家眷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二十四匆匆逃离宣府,南下京师,“勤王”朝廷。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攻占宣德府,明太祖下诏改宣德府为宣府,设立宣府左中右三卫,驻守宣府以抵御鞑靼部进犯。

蚩尤的都城在哪里?

据河北省赤城县志记载,蚩尤都城在赤城北山之上,今曰松树梁,山上现仍留有土城遗址,面积为3.45平方公里,文化层次为4米,随处可见绳纹灰陶片。湖南岳麓书院译注的《千字文》,对"鸡田赤城"一语注释为,"赤城,古蚩尤所居之处,在今宣府(河北宣化)。" 《畿辅通志》记载," 赤城,故城在北山后移平地,为蚩尤所都也。

土木堡之变中的阳和在哪里?

土木堡之变中的阳和在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置阳和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清朝初年改阳和卫为阳高卫,属大同府。土木堡之变中,也先率瓦剌军与大同总督军务宋瑛、总兵官朱冕、都督石亨等人激战于阳和,令明军守军全军覆没。令明英宗闻讯害怕,开始撤退大军,导致大败被俘。欢迎关注,我是没事闲拉呱,我将与您持续分享有现实观点、有人生态度的历史分析!。

朱橞封地宣府,为什么被封为谷王?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出生,生母为郭惠妃,即朱元璋起家时的上司、恩人、岳父(朱元璋发妻马氏之养父)郭子兴之女。太祖赐这个儿子名“橞”,和他的同母兄蜀王朱椿、代王朱桂一起由生母郭惠妃亲自抚养,日常待遇相对其他异母兄弟(除太子朱标外)更为优厚。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建藩,册封诸子为亲王,并给他们选定藩地。

在这一次的建藩中,太祖将尚未封王的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权、十八子朱楩、十九子朱橞、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㰘统统册立为亲王:其中朱栴为庆王、藩地宁夏;朱权为宁王、藩地大宁;朱楩为岷王、藩地岷州;朱橞为谷王、藩地宣府。以上四王的封国都位于大明边塞,是军事重地,所以太祖将戍边重任交给自己的亲儿子们,心中才能安心。

(此时,开国诸功臣宿将或凋零或被杀,已经所剩无几了)。即将成年的朱橞和兄弟们(朱栴、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朱楩、朱橞生于洪武十二年,时年十二、三岁),行册立礼后,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先后赴藩地就封,并同时承担起为国家镇守边塞的重任。而几个年幼的皇子: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则没有就藩,一直生活在京师(南京)中,直至太祖去世、建文帝登基、燕王靖难后,才先后出外就藩。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五岁的朱橞告别父母,率谷藩护卫、谷王府属官、内眷家属等,浩浩荡荡出发,穿越中原腹地,历经三个月的跋涉,在当年三月抵达谷藩封地:万全都指挥使司宣府镇(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府镇,其地属古冀州。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燕国大将秦开率大军破袭占据此地的东胡部,设立新郡以统治其地。

因为新郡治位于军都山峡谷之上(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所以燕国将这块新领地命名为上谷郡。此后历经千年时光,上谷郡地先后更名平原郡、妫州、易州,武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为获取契丹支持,以夺取后唐社稷,于是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以换契丹出兵。已经更名为武州的古上谷郡也在十六州内,所以归于契丹,并历经金、蒙古(元)统治,名称也改为归化州、宣化州、宣德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攻占宣德府,明太祖下诏改宣德府为宣府,设立宣府左中右三卫,驻守宣府以抵御鞑靼部进犯。宣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号称“南屏幽燕,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所以太祖十分重视这里的防卫和驻军,逐年增加驻守军士,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把第十九子朱橞建藩于此,以亲子镇守,以示重视。

而朱橞的“谷王”封号,就是来源于宣府的故称“上谷郡”。自一千六百年前,燕将秦开逐东胡夺取此地、设立上谷郡以来,“上谷”地名一直沿用至北魏末年,直到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北部边境重镇皆遭受毁灭性打击,“上谷郡”才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上谷名号消失,旧属地却一直以平原郡、妫州、易州,武州、归化州、宣化州、宣德府的名称存在于历朝历代中,地方百姓官民也在此繁衍生息、各司其业。

而且旧上谷地一直是中华北方的军事重镇、国家屏障,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明太祖在统一南北、奄有天下后,立即加强了这里的防卫力量,驻扎重兵,以防鞑靼诸部南侵入寇。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将十九子朱橞建藩于此,以宣府旧名“上谷”为号,册立为“谷王”,统帅谷藩护卫及宣府诸卫,镇戍边疆、守护国家社稷、以及朱氏大明江山。

这就是朱橞“谷王”封号的由来。朱橞就藩宣府后,初期尚能恪守藩王本分、严守职责,在宣府封地一面主持兴建宣府镇城,把宣府城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的雄伟大城;同时还大力贯彻太祖所提倡的“高筑墙,广积粮”方略,积极构筑边墙,修建了谷藩封国内长达六十余里的长城防御工事,及独石口、锁阳关两处重要防卫关隘。平时处置军政之事也算勤勉得力,时时操练士卒,随时准备抵御鞑靼入寇。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谷王朱橞,确实为巩固大明北方疆域、防御外敌入寇,做出了一个边塞亲王应有的贡献。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奉遗诏登基,即建文帝。之后建文帝用近臣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的计策,针对诸位手握重兵的叔父展开“削藩令”,先后废黜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博、岷王朱楩,湘王朱柏也因此愤而自尽。

在建文帝的咄咄逼人态势下,诸王之中最长的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其时太祖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已经去世)为自保、也为了拼死一搏,于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在藩地北平(今北京)发动“靖难”,举兵对抗建文朝廷,和侄子建文帝刀兵相见!燕王朱棣展开“”靖难之役”后,依仗丰富的作战经验、连续击败北平附近驻守的南军,席卷北平、永平、蓟州等地,声势浩大。

为避免比邻燕藩的宁藩、谷藩、辽藩或投靠燕王、或被燕军击败擒获,建文帝下诏让宁王朱权、谷王朱橞、辽王朱植“率护卫南下勤王”,其实也有把他们召回京师(南京)就近控制的意思。得到建文帝诏书的辽王朱植马上率护卫和内眷乘海船南下,赴京师“勤王”。而宁王朱权却拒不接受,以情况未明、藩地不稳等理由不肯南下,建文帝大怒,诏令削去朱权王爵,废为庶人,以示惩戒(当然,朱权人在大宁卫,朝廷的诏书对他现在没有任何约束意义,以后怎么不好说)。

而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距离北平只有三百里,咫尺之遥,燕军如果西征,旦夕可至。朱橞当年只有二十岁,年轻无经验,根本无法单独面对这种家族内讧所引起的复杂局面。于是,在比自己还大两岁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南下勤王”的诏书抵达宣府后,如释重负的朱橞立即接受谕旨,率三千近卫及家眷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二十四匆匆逃离宣府,南下京师,“勤王”朝廷。

离开宣府前,朱橞还特别安排留守诸将把宣府城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死,只留东南一门,以便固守,抵挡可能前来的燕军。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朱橞,依旧还是忠于朝廷,支持侄子建文帝,忠义之心尚存。抵达京师(南京)后的朱橞被建文帝大加赞赏,褒奖忠诚之心。不过之后建文帝并没有让朱橞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责,“勤王”之名不过是怕他被燕王蛊惑、参与“靖难”,或者直接被燕王胁迫,导致谷藩精锐尽入燕军之手罢了(宁王朱权,就是这样,半胁迫半蛊惑地加入了燕军阵营中)。

朱橞在京师三年,一直无所事事,待遇优厚而实权全无,以亲王之尊打了三年酱油,心情可想而知。对于建文帝及朝廷的不满和埋怨日益增长。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即将分出胜负,燕军在年初接连击败南军主力,势如破竹,大举南下,已经渡过长江,围攻京师(南京)。无计可施的建文帝困守城内,无人可用,只得起用赋闲三年的十九叔谷王朱橞,诏令他驻守金川门,抵挡燕王朱棣的大军。

朱橞在京师赋闲三年,无权无势,对于这个侄子皇帝早就腹诽已久,怨恨不已。此时京师境况危急,燕王的大军已在城外,即将攻城。朱橞本来对守住京师就不报希望,同时四哥朱棣的“靖难”也是为了自己家兄弟的利益,于是他自驻守金川门后,就准备暗中联络四哥朱棣,迎燕军进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王朱棣亲率大军抵达金川门外,驻守的谷王朱橞远远望见朱棣的亲王麾盖仪仗,于是立即打开金川门,亲自出城迎接燕王入京。

燕王对于这个多年不见的十九弟主动献城门的举动欣喜不已,大笑着与朱橞携手在重重护卫的保护下策马进入金川门。由于朱橞的主动投降,燕军得以未经血战就轻松破城,进入京师,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以燕军获胜而告终。朱橞献门之后,大势已去的建文帝朱允炆于乱军中失踪,建文朝廷覆灭。燕王朱棣在参拜了孝陵(太祖陵寝)之后即位,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有鉴于谷王朱橞献门有功,登基后特地给谷藩增加禄米二千石,又在谷藩原有护卫员额之上增加再三千军士,并赐以鼓、乐,厚加恩遇。之后,在朱橞本人的请求下,成祖将谷藩自宣府这个北方边境军事险要之地改封内地鱼米之乡,移藩到湖广长沙府。朱橞在关键时刻抛弃建文帝,投靠成祖,立下“迎驾大功”,所以自恃有大恩于成祖,所作所为日渐骄横霸道。

自移藩长沙府后,屡屡生事、横行不法,甚至残害官民、凌虐地方。兵部尚书忠诚伯茹瑺自京师返回衡山老家,路过长沙府,因为闻听谷王暴虐,所以没进城拜见,朱橞竟然上奏成祖,诬陷茹瑺轻视宗藩、心怀怨望,导致茹瑺被捕下狱,自杀于狱中;王府长史庐廷纲见谷王骄横、多行不法,于是向朝廷检举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朱橞得知,用私刑把他杀害了。

类似这样的不法事情,朱橞犯有很多次。成祖在京师也多少得知谷王在藩地的跋扈不法事,但念在其当年确实是迎驾有功,又是亲兄弟,所以一直不忍加罪,先后几次遣使者前往长沙,规劝谷王,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但是朱橞拒不接受成祖的好心劝告,一意孤行,甚至对于成祖不厌其烦的规劝恼羞成怒,天长日久,居然生出谋反意图来。在长沙,朱橞大肆搜刮,掠夺民财,用来聚集亡命,建造造战舰,想重演一次“靖难之役”。

至永乐十四年(1416),朱橞谋反心愈演愈烈,经过他多年大肆搜刮,掠夺民财,谷藩已经聚集众多亡命之徒,并建造了许多战舰,兵甲粮秣也暗中积蓄甚多。朱橞凭借这些积攒的人马军械,野心膨胀,想重演一次“靖难之役”,夺取天下。朱橞准备举事时,为了壮大声势,竟然想拉拢同母兄蜀王朱椿,于是暗地里写信给朱椿,约他一同起兵。

朱椿接到信后,大惊失色,急忙派人赴京师向成祖举报,并交出朱橞写给自己的谋反书信。成祖这才彻底对朱橞死心,布置措施准备惩处他。永乐十五年(1417年),蜀王朱椿的次子崇宁王朱悦燇犯了过错,担心被父亲责罚,偷偷逃出四川前往长沙,躲在叔父谷王朱橞的王府内。朱橞因为朱悦燇的相貌很像建文帝朱允炆,于是就以此为借口,招集手下,说:“当年,我开金川门,是为了将建文君放出城,以保其安全。

今建文君历经艰辛,终得安全,现已在寡人邸中。寡人将为国家申大义,举事之日将发矣!”对部下和属官们谎称朱悦燇就是建文帝,准备起兵作乱,效仿成祖当年之事,再来一次靖难。朱橞自以为行事隐秘,其实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成祖的掌握中。在他还没来得招集同伙,举兵作乱时,成祖即已得到消息,马上调动重兵包围长沙,并遣使者持手诏直入谷王府中,当面告诉朱橞,朝廷早已知道朱悦燇之事、及朱橞隐私作乱的动作。

命令朱橞立即将朱悦燇送还蜀藩,然后马上随使者一同前来京师觐见。如若胆敢违抗圣旨,拒不前来,将对谷王以谋逆论处,立即发兵剿灭。朱橞以为自己多十多年暗中策划人鬼不知、算无遗策,谁料全在成祖掌握中,真是痴心妄想,一切阴谋都被粉碎一空。在野心破灭、束手无策的境地下,朱橞只得乖乖听从成祖诏令,垂头丧气地来到京师觐见成祖。

成祖对于这个心怀异志的弟弟毫不客气,没有在顾念他当年的迎立之功,在狠狠地把他斥责一番之后,直接将朱橞及其三子废为庶人,并将追随朱橞策划作乱的部属官吏全部诛杀。然后把朱橞父子发配到凤阳高墙(皇家监狱)软禁。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已在凤阳高墙被被软禁了十多年,这期间他的四哥成祖朱棣及后继的侄子仁宗朱高炽都已先后去世,是他的侄孙宣宗朱瞻基在位了。

这一年,在福建有一个名叫楼濂的人,谎称自己是“七府小齐王”,借被废的齐王朱博名号作乱,欲谋不轨。但还没行动就被当地官府擒拿,押送京师。宣宗得知后,十分恼怒,同时对于宗室之中此起彼伏的造反作乱情况大为愤恨(宣宗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在宣德元年起兵作乱,才被平定不久),于是借此事痛下杀手,诛杀楼濂及其党羽数百人。

之后,为了消除隐患,宣宗让软禁在南京的废齐王朱博及其三子“皆暴卒”,只留下一个幼儿朱贤爀,安置在庐州,继承废齐藩香火。而同样曾经有过作乱举动的废谷王朱橞,也在这一年与其两子“自戕”而死,具体原因,大概和他的七哥、废齐王朱榑一样吧。和朱榑一样,朱橞死后,幼子朱赋焮也被宣宗留下,用于承袭废谷藩之后。朱赋焮与齐藩朱贤爀一起,称“齐庶人”、“谷庶人”,先是软禁于凤阳,后又迁至庐州,由地方官府严加看管居住。

“齐庶人”、“谷庶人”及他们的后代一直居住在庐州,并繁衍下来,为太祖保留了两支血脉。景泰五年(1454年),“齐庶人”、“谷庶人”两家(也许是朱贤爀和朱赋焮,也许是他们的后人)在庐州当地官员的请求下,被迁到南京监管居住。“谷庶人”在居住南京时去世并绝后,但去世时间不明,具体是朱橞的哪一代后裔也不清楚,明谷藩至此结束了六十三年的历史,宣告终结。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