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江苏宿迁曾被清代乾隆皇帝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是我国历史上最具酿酒天然环境的产区之一。
中国有哪几大白酒产区?
凡中华大地,虽地域不同都有酿酒的传统。由于地理、文化、技术等因素,在中国白酒版图中可以划分出十大白酒产区。1、川酒产区巴蜀佳酿,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古代巴蜀时期的酒文化已十分发达,历经千载而不衰无论在国宴盛会,或是燕居小饮,无不“启封香溢惊四座”,“才饮一盏即醺人”。川酒产区是中国最大的原酒输出区域,同时也是最大的品牌输出区域,该产区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知名品牌众多。
代表品牌: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2、鲁酒产区鲁酒自古在中国的酿酒行业中举足轻重,雄踞前列。因为山东不仅是孔孟之乡,更是酒的故乡。李白曾称赞鲁酒“玉碗盛来琥珀光”,武松景阳岗醉打猛虎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鲁酒在那时已是天名。然而,如今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鲁酒产区品牌发展相对缓慢。代表品牌:景芝、古贝春、扳倒井3、东北产区据考证,东北生产白酒最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所产的酒只有烧酒一种。东北素有“粮仓”之称,近年来东北地区成为整个酒行业的原粮基地。然而,就本区的白酒现状来说:东北产好酒,但品牌不响。代表品牌:老村长、龙江家园4、两湖产区地处长江中游,有优质的原料和水资源禀赋,是中国白酒产区中的重要一级。湖北、湖南处于从四川到安徽、江苏的长江流域的白酒浓香带的中段,荆州、宜昌、常德又是我国兼香带和浓香带的交汇点。
代表品牌:白云边、酒鬼、武陵酒业、黄鹤楼5、徽酒产区徽酒产区也是中国白酒重要产区,白酒企业数量规模都较大,品牌众多。在安徽逢可谓县必有酒厂,尤以皖北地区更为突出,有的则是有数家酒厂。然而,所产白酒市场多集中于省内。代表品牌:古井贡、金种子、口子酒、迎驾6、黔酒产区黔,即贵州。贵州是我国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
说到黔酒,不得不说茅台。茅台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一直是中国白酒的象征。它带领当地一些白酒品牌等构筑成整个贵州酒军团。黔酒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推广充分借助茅台光环。但是茅台的这种依靠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特殊地位,既助茅台成为了国酒龙首,但同时也限制了茅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使得黔酒严重地受到茅台的干扰。
代表品牌:茅台、习酒、金沙酒业7、豫酒产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发明了酒,杜康这个地方在河南,杜康酒是河南酒的代表之一。豫酒产区也是白酒重要产区,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辉煌,后逐步走下坡路,近几年呈现较快复苏步伐。代表品牌:杜康、宋河、仰韶、张弓、宝丰酒业8、苏酒产区凡出名酒的地方,自然环境必定与众不同。
比如,江苏宿迁曾被清代乾隆皇帝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是我国历史上最具酿酒天然环境的产区之一。苏酒近年来崛起较快,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能力较强。在江苏浓香型白酒只有不到50年历史,过去以清香为主;在发展浓香型白酒的过程中,苏酒首先是学习四川,因地制宜做了一些改进,经过几十年摸索,最终成就了苏酒“甜绵软净香”五味谐和、以味为主的绵柔淡雅浓香型酒的产区特征。
代表品牌:洋河、双沟、今世缘9、冀酒产区得益于其优越的地利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强辐射高容量的市场空间和自古以来形成的“豪饮传统”,河北成为全国排名前三的白酒消费大省。曾经,河北白酒的产销量及利润在全国各省份排到过第七,但近些年,品牌多局限于本地市场。冀酒产区多种香型并存,低度化倾向明显。代表品牌:衡水老白干、丛台10、西北产区在中国的白酒版图上,西北产区应该算是相对较弱的一极,新疆、甘肃和陕西尚有部分年销售10 亿以上的规模白酒企业,青海和宁夏则更为脆弱。
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神话电视剧《济公》在全国热播。老戏骨游本昌老师在剧中出演了济公一角,剧中的济公手摇破扇,衣衫褴褛,邋遢不堪。但这位貌似疯癫的神僧却法力无边,古道热肠,经常运用小法术惩治那些为富不仁、鱼肉百姓的恶霸。济公除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大快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么历史上真有济公其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济公其人其事。济公俗名李修缘,是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高祖李崇矩,事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官至枢密使、镇国军节度使等职,李崇矩与宰相赵普还是儿女亲家。从李崇矩至李修缘,其世系为:李崇矩―李继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李评―李涓―李茂春―李修缘。其中李遵勖还娶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女儿万寿公主,贵为驸马,其三子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均为万寿公主所出。
济公的祖父李涓,在靖康元年的时侯,因金军围攻京城汴梁,李涓战死沙场,终年53岁。李涓捐躯后,他的儿子李茂春奉召为官。宋室南迁后,朝廷腐败,奸侫当道,李茂春愤而辞官归隐浙东天台,弃官从商。李家世代为官,笃信佛教。李遵勖就非常精通佛学,著有多部佛学著作。李茂春归隐后,也乐善好施,专心佛学。李茂春老来得子,在年届四旬的时候,才生了个儿子。
李茂春的好友国清寺住持性空大师为这个男孩取名“修缘”,这就是后来广为人们传颂的济公和尚。李茂春与妻子相继离世后,一心向佛的修缘投奔到灵隐寺方丈瞎堂慧远长老门下,接受剃度,法号道济。道济出家后,静坐修禅坐不住,寡淡斋饭受不了,举止“另类”。他性情率真不羁,不受佛教清规戒律的束缚,经常出入酒肆,酒肉穿肠。
没钱买酒就典当衣服,喝多了就醉卧树下,如狂似癫,人称“济颠僧”。当时众僧侣认为道济如此出格,就向方丈告状,想把道济逐出师门。慧远大师慧眼识人,认为道济不同于常人,是一位奇士,可不以常规来约束他,道济这才得以留下来。道济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他擅长医术,为老百姓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但却耻于与王公贵族结交。
他深知民间疾苦,力所能及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被人们尊称为“济公”。道济才华横溢,少时父亲就为他延请台州名儒教授学业。他善诗词,南怀瑾曾评价济公的诗作丝毫不逊色于南宋的范成大和陆游。他佛学造诣深厚,著有《镌峰语录》十卷,是禅宗的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慧远法师圆寂后,济公转往净慈寺,并在嘉定二年圆寂于净慈寺,终年61岁。
济公从一名官宦子弟潜心向佛,成为一位得道高僧,堪称传奇。他乐善好施、除暴安良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并不断演译为神话故事,到明末清初,郭小亭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终撰成《济公全传》一书。济公留下的一首四言诗: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济公一生的任性不羁。
历史上济公这个人有没有法术?
有关于济公的传奇故事,在南宋时代已经开始流传了,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使得流传度更加广泛开来,并出现了一部武侠与神话相糅合的长篇古典小说——《济公全传》。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济公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南宋建炎四年(1130),天台山人李茂春在国清寺虔诚拜佛,当大殿的诵经声正要响起,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塑像在他面前轰然倒塌。
李茂春大惊,慌忙回到家中,不想其妻王氏正巧给他生了个儿子。年仅四十无嗣的李茂春喜极而泣,请国清寺住持为宝贝儿子取了个名字,叫李修元,从此,李修元便与佛门结下了深缘。当时,李氏家族七代为官,祖上还出过驸马爷,也算当地名门望族。所以关于他们家生了个儿子的“异像”之说,在乡间破有市场。李修元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却没有发展成一个纨绔子弟,小时候就显得比别人家孩子要聪明,一度被当地人称之为神童。
然而这位神童18岁那年的新婚之夜,逃出洞房,投奔杭州灵隐寺,在高僧慧远门下受戒,正式成为一个和尚,法号“道济”。一个年级轻轻,家庭富裕的少年公子,缘何在新婚之夜出奔禅寺?难道妹子长得太丑,还是另有“隐情”?为什么李修元同志这么想不开呢?其实呢,这锅还要他老子来背。李大官人自己就是一个虔诚的佛家信徒,给儿子取名字这种事情都要找和尚,由此可见他的半生时光中,每每做抉择的时候总是会找佛祖,大师们问一下,想必在这种情况下,李茂春也是个懂佛法,会诵经的好檀越。
再加上李家住在“佛宗道源”的天台山,由此可知李修元的成长经历中,佛法对其三观塑造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长大成人的李公子,最后跑去出家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然而这个刚刚实习的和尚,却没有如大多数僧人一般安心坐禅,而是变得举止疯癫起来。他言行叵测、不爱念经、打坐也耐不住,沉浮于市井之间,最喜欢跟小朋友玩在一块,最喜斗蟋蟀,呼洞猿之类的游戏。
这位和尚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和尚,所以外号“济癫僧”,不守清规戒律的疯和尚在师傅慧远圆寂后,失去了庇护,很快就被寺中僧人赶走,道济不以为意,依旧四处流浪,结交官宦人家,甚至某一次酒醉后,他被人送进了妓院,与妓女同宿......后来,道济来到了杭州城的另外一座寺院——净慈寺,德辉老和尚收留了他。道济跟附近的老百姓相处很和睦,他开始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又做了书记僧。
虽然在职业上看起来是个正经和尚了,但生活作风依然是个浪人,出入歌楼酒肆,游山玩水,不亦乐乎。关于道济的史料记载,小故事很多,有他行为举止荒诞不经的,也有他拯危救困、救死扶弱的,他是疯和尚,也是真活佛。虽然道济不会法术,也不懂武功,但他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大和尚,经常为僧人、贫民们悉心治疗,根治了不少疑难杂症。
同时,道济和尚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高僧,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到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而他在诗文上也有相当高超的造诣。“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 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这一首是他写西湖中的一首。1209年,济公在世人奇异的眼光中走完了癫狂的一生,临终前留下的一则佛偈则可彰其一生:““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济公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还是杜撰出来的?
据史书记载呢,济公是南宋的一位高僧,原名叫李修缘。其实济公的出身还是不错的,他出生在官宦世家,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因为看不惯朝廷的腐败,便弃官从商了。济公的父亲喜爱佛学,为人也乐善好施,受到佛学熏陶的李修缘在父母离世后,便选择了皈依佛门,投奔到了灵隐寺方丈瞎堂慧远禅师坐下,法名道济。出家后的道济并不受僧人的那些约束,他喜好酒肉,举止一反常态,也不喜欢念经打坐,经常衣衫褴褛的四处云游,为此人们也称济公为“济颠僧”。
虽然疯癫,但是道济精通医术,经常为百姓治疗疑难杂症,在他云游期间,也是尽自己的力量,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在民间,人们也尊称他为“济公”。他的一生事迹非常的具有传奇色彩,他一生为人正直,扶危济困、乐善好施、除暴安良等一系列美德,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形象。随着时间流逝,人们怀念他,将他神化。
神化的最初开始是在《西域志》中记载。因为在济公出生那天正好碰上国清寺中的降龙罗汉倒塌,于是世人便把济公当成是罗汉投胎,都叫他是降龙罗汉,活佛现世。他从一个凡人变成了大家历代供奉的神灵。人们把济公神化成佛后的尊名为: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济公的传说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直到清朝初期,才出现了一部描写较完整的《济公传》。
酒肉穿肠过的济公,云游四海惩恶扬善,历史中是否真有此人?
济公禅师作为我们台州的骄傲,在当地有着非常丰富的传说,也是当地非常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虽然在正史中并无记载(正史对佛道记载一般比较少,尤其济公一生活动于民间,正史无记载为正常),但有大量相关的记载和遗迹,可以证实,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济公,是我们民间的尊称,法号为道济,字湖隐,又号方圆叟。现在传说中道济俗家名为李修缘,这应该是后世杜撰,在当代编写的《台州地区志》中称其本名为李心远,但历史上我未找到相关记载。
在明朝《南屏净慈寺志》中有记载:道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在《天台县志》中也有记载:济颠, 邑人, 父李茂春, 高宗李驸马之后, 隐于天台。《天台山方外志》又云:济颠禅师,天台人。父李茂春, 高宗李驸马之后, 拜春坊赞善,隐于天台。可见济公为台州天台人,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应该是无误的。其父亲李茂春,官拜春坊赞善,祖上是宋高宗时期驸马。
唐代时,开始设立左右春坊,有左右赞善大夫,左赞善大夫代替中允,右赞善大夫代替中舍人,官位在正五品上。因此历史上济公为官宦之后,生活优越。至于其为何出家,民间传说众多,其中比较多见的是说其家世代崇佛,到李茂春一代始终没有子嗣。于是便到天台山求子,而当时寺中十八罗汉塑像中的降龙罗汉突然倒下。不久后,李母怀孕诞下一子,便是济公,被认为是降龙罗汉转世。
等到其十八岁后,突然有所悟,便到杭州灵隐寺出家。当然了,这大概只是为了增加神话色彩而虚构的故事而已。关于济公一生,最详细且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南宋高僧释居简受济公托付,所写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了。在这篇铭文中,交代了济公是“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拜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为师。性格诙谐、放荡不羁,和我们现在所知的济公形象基本相同,不分寒暑,都是鞋儿破,帽儿破,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四十年间,游历隐居在天台、雁宕、康庐、潜皖一带,后来一天突然预感到自己圆寂的日子,便向释居简索要了这篇祭文。最后济公在嘉定二年五月十四圆寂于净慈寺。另外在明代的《补续高僧传》中,因性格经历相似,将济颠、明癫两人合作一传,所以传说中的济公或许有融合进其他高僧的形象和故事。在《补续高僧传》中所写与铭文所记大体相同,还补充了济公喜欢饮酒吃肉,混迹于市井之中,好打跟头的性格特点。
这大概就是后来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形象早期的来源吧。后来因为济公不羁的形象,受到了灵隐寺僧人的唾弃,因而被逐到净慈寺,并最后圆寂于寺中,享年七十三岁。历史上的济公并没有什么神通,但是其文采卓越,有大量诗作留世,被收录在《北涧集》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很多人一般不会知道其后半句为“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而在另一首诗中,济公对此又做了解答: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这种充满智慧,而又平易近人的形象,自然受到市井百姓们的喜爱和亲近。民间还传说,济公经常会入山采药,为贫苦大众免费治病,这使其更受百姓们尊敬。所以在济公圆寂后,民间出于对他的怀念,便为他安排了一个降龙罗汉转世,下凡普度众生的身份,久而久之又演变出各种各样降妖除魔,伸冤断案,戏弄贪官的故事出来。
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没有人能说出世上到底有多少关于济公的故事了。最后,摘录几篇济公的诗文,供大家欣赏一下。题大悲像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既是名为观自在,何须拈弄几多般。绝句一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绝句二何须林景胜萧湘,只愿西湖化为酒。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到底有多少军阀?各个军阀的地盘又是怎样的?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成多个派系,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势力,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势力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势力。直皖战争前,皖系控制了山东、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陕西、甘肃、新疆八省与热河、察哈尔两个特别行政区及淞沪护军使所辖区域;直系军阀控制了直隶、河南、湖北、江西、江苏五省与绥远特别行政区、宁夏护军使所辖区域;奉系军阀控制了东北三省,并开始将势力向关内延伸。
从而形成了直、皖、奉系军阀三雄鼎立,轮流执政,其他军阀偏安一隅,力求自保的局面。到北伐战争前,奉系张作霖集团控制着东北、山东、北京、天津地区,拥有35万兵力,是北方力量最强的军阀集团;直系吴佩孚集团, 控制着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及河北、陕西部分地区,拥有20万兵力;从直系分化出来的孙传芳集团,控制着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五省,拥有20万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