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甫洛夫的猫
顺口溜: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那:“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
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
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
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
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
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
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
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
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
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
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
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
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
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 》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
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
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
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
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
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
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
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
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
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
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
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
量杯实验陆钦发明人,
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
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
2. 巴甫洛夫的猫实验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的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实验是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的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条件作用”。
A.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如膝跳反射、尝梅生津。
B.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如人看到红灯会停止行走。
C.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等。
D.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如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会放慢行车速度。
3. 巴甫洛夫的猫啥意思
巴甫洛夫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但至死都不让别人这样称呼他。
他在自己年轻时最不愿意研究的领域研究了一生,而且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出生在俄国中部梁赞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从小接受的是神学教育,后来进彼得堡大学攻读生理学,获得学位后不久,出国深造,受到当时最杰出的生理学家的喜爱并对其言传身教。
回国以后,巴甫洛夫进入彼得堡军事医学院,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消化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因此获得1904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甚至对心理学家带有一种仇视,严禁任何人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否则“将毫不留情地击毙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度仇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上取得了重大发现——这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巴甫洛夫之所以能在心理学界成名,得益于他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要说他的研究机缘,那就必须提及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
当时,巴甫洛夫正是对狗的消化研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观测狗消化系统工作的方法,从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
经过反复试验之后,他得出了条件反射理论。
后来,他的成果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接下来,巴甫洛夫彻底把研究转到了神经研究上,但实验用的还是狗。
在实验中巴甫洛夫发现,狗的有些反射是暂时的和可建立的,而有的反射是不需要条件的,从而证明了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由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双重反射形成的。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与动物的神经不同在于:人除对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引起人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
这也是人类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从1878~1890年,巴甫洛夫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血液循环中神经作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他在温血动物的心脏上发现了一种只能控制心跳的强弱特殊的营养性神经。
后来人们把这种神经就称为“巴甫洛夫神经”。自此创立了神经营养学。
晚年的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不再像年轻时那么仇视了。
他还表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对自己,他没有留下任何余地。
即使在弥留之际,他唯一牵挂的就是不要后人称自己是心理学家。虽然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意愿”,并尊他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4. 巴甫洛夫的猫漫画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一。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发现一系列规律和理论,他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当代心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5. 巴甫洛夫的猫 百度云
您好:就是您的昵称,您在没有设置昵称前的ld就是说账号。
6. 巴甫洛夫的猫qaq
巴普洛夫在做条件反射实验时,用一副套具把狗固定于隔音室食物台前的位置上,用一导管从狗的唾液腺口收集唾液,并将该导管与记录唾液分泌总量和分泌滴数的装置相连。
实验开始时,先呈现铃声,狗并未分泌唾液,此时铃声仅是中性刺激。之后,让铃声先于食物数秒钟出现。这样将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后,当只给铃声而无食物时,也引起狗分泌唾液。
中性刺激铃声因与食物的多次配对而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条件刺激,从而引起狗分泌唾液这一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将铃声与唾液分泌之间联系的建立称为条件反射。在这类实验基础上,他提出条件反射学说,并以条件反射为指标。
7. 巴甫洛夫的猫娘
我的同学网名叫猫娘。
她养了两对猫。共四只。取名叫大乐一小英,小乐一小琳。
几个月后我去她家,又多了两只猫。取名小圆,小美。原来大乐小英生的小圆,小乐小琳生的小美。都是我的同学猫娘给接生的!真让我无语了。
猫娘是才女,我特敬佩她。她离校后参加乐队到民间婚庆唱歌,自学的歌曲,唱的好。离开乐队后学画画,自己开的纹身店取名叫{}画皮{}
她喜欢国画。有一次她正画一大幅国画牡丹园。小美慢悠悠地走过去趴在猫娘的画上,并用尖利的爪子把画弄残了。猫娘无奈地看着小美,小美却眯着眼睛睡了……
8. 巴甫洛夫的猫漫画在线看
巴甫洛夫和狗,就是那些被俄罗斯生理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做过许多实验的狗狗。
你一定听说过这个词:“条件反射”,正是起源于巴甫洛夫的实验。
下面,是巴甫洛夫所做的其中一个实验……
为了让狗乖乖地待在笼子里,他给笼子门通电。一旦狗狗从笼子里往外走经过门口,就会遭受强力电击!经过反复的几次电击后,狗狗们都怕了,哪怕笼子的门打开,狗狗们也不敢再靠近笼门,踏出笼子半步!
有一天,实验室所在的地区发生严重的洪灾,巴甫洛夫慌忙逃命,没来得及顾得上笼子里的狗狗们。巴甫洛夫逃命时还在想,狗狗们都会游泳,笼子的门也都开着,它们应该能够自己逃出去吧。
让巴甫洛夫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回到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所有的狗狗都还在笼子里面!没有一只狗逃出来,全都淹死了!!!
由于长期电击所带来的恐惧心理,让这些狗狗,在洪水步步紧逼的时候,只是呜咽嚎叫,却不敢迈出牢笼半步!!!
作为父母的你,看完这个案例,会有什么想法?
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在有意无意间,成为了巴甫洛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巴甫洛夫之狗?
你一定听过许多家长对自家孩子有过这样的抱怨:
“这孩子不爱看书,跟他爸一样,一拿起书就打哈欠。”
“他脑袋转得不够快,理解力不行。”
“他很好动,注意力无法集中,做事经常做一半就走神,我总得在旁边陪着他。”
“他很内向,不会跟人交流,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位充满焦虑与不满的家长,我希望你能重新审视……
这些抱怨都是有暗示性与指向性的。
这些抱怨就如同巴甫洛夫实验笼子里通上的电,孩子们每听到一次,就好像那些可怜的狗狗,都会受到一次或大或小的电击。
也许孩子们的反应并不强烈,家长也没有留意到,但是“电流”穿过时给孩子带来的颤抖,却是一次又一次在不断地重复,最终养成了以下这些你绝对不会期待的条件反射……
“我不行,我不好,我不要……”
假如孩子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后,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在三色糖写作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那天,我给孩子们的任务是进行动作细节的描写,刚公布完主题,其中一位男生就大声说:“老师,我要写吃大便!”整个课堂马上炸开了锅,所有的孩子都捧腹大笑!孩子们在爆笑之余,也不断地用眼睛瞄着我,似乎在等待着我对那位男生的呵斥。
让他们都感到意外的是,我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好奇地问那位男生:“你要写吃大便?写谁吃大便?你自己吗?”
“哈-哈-哈-哈!!!”又是一阵更猛烈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男生眼珠子一转回答说:“写我两岁的妹妹吃大便。”
我点点头:“哦,两岁的妹妹,那有可能真的会不小心拿起大便来吃。你如果想写,可以啊。”
我又接着问:
“当时你妹妹的神情是怎样的?”
“是好奇心得到答案后的满足,还是一脸的痛苦?”
“眉毛是舒展开的,还是皱着的?”
“眼睛是睁得大大的,还是眯得小小的?”
“嘴角是上扬的,还是下垂的?”
“大便塞到嘴里的那一刻身体有没有直哆嗦,哭了吗?”
我还要继续问下去,男孩子已经一直在摇手打断我说:“老师求你别再问了,太恶心了!我都要吐了。我不要写这个了。”
我这才停下来:“你写不写这个题材老师都尊重你。只是无论写任何事情,哪怕是写吃大便,都可以写得让人如临其境,让人想吐,这才有意思。”
后来男生写了一段他没胃口,妈妈却硬叫他把饭吃完的片段,写得还真让人看了想吐,相当生动。
当男生说要写吃大便的时候,如果你选择打断或批评,就如同给笼子通上了电,让孩子对写作,对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产生恐惧与厌烦。这样的后果又会怎样呢?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于或者沉默不语,或者违心表达,变得习惯性拒绝,又或者习惯性接受。
这些习惯,都少了主动争取,主动思索的过程,而到了真正需要思考的场合,他已失去了这种能力,就如同巴甫洛夫之狗,洪水面前,只能坐以待毙。
但是,如果我们包容孩子的各种想法,哪怕它再奇葩,再难登大雅之堂,我们都先耐心聆听,接纳它,再加以合适的引导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想法得到重视,他便会专注地倾听,认真地思考,并得出让你意想不到的深刻结论,最最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主动思考。
当你对孩子心生不满,贬低斥责的话语很想脱口而出时,请想想巴甫洛夫笼子里的狗狗们,想想自己是否准备给笼子通电,想想自己是否真的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巴甫洛夫之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