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斗酒等于多少斤
4斗酒是16斤。
斗是量粮食的器具,也是唐代常用的容积单位,一斗等于十升,但斗又有“大斗”和“小斗”之分,酒的计量单位一般是采用“小斗”来计算的,古代的升和现代的升也是不一样的,一升约有200毫升。那么一斗就是2000毫升,按酒的密度,每毫升大约1g 一斗酒大概是2公斤,也就是4斤,因此4斗酒就是16斤。
2. 一斗酒等于多少斤?
斛是我国古代的容器单位,三国时候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3.5斤,所以一斛粮食就是135斤。唐朝以后逐渐改为一斛等于五斗了。其它作重量单位的还有一石,跟一斛差不多。三国官员的俸禄就以石为单位,拿刘备为例,刘备做安喜县尉时候俸禄是300石 豫州刺史时是1200石,到升左将军时候,已经是4200石了。
3. 一斗酒等于多少斤酒
一斗酒按照现在的算法是20斤。
“斗”在宋朝时还是一个重量单位。当时有“石(dàn)”。 1石=2斛=10斗。在中国北方农村,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斗”既是计量单位也是容积单位。但是,也有一个基本的换算关系。如一斗等于10升,一升等于四角子。
由于“斗”和“升”基本上是容积单位,所以不同的物品重量就和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酒的密度约为1g/cm2。所以,一斗酒换算成重量就是10KG,也就等于20斤。
4. 一斗酒等于多少斤啤酒
三国时曹操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晋代的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
曾任步兵校尉,《晋书》记载他一口气“饮酒二斗”,且“醉六十日”没醒。王绩在《醉后》诗中写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晋书·阮籍传》也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我们暂不考究阮籍是否是冲着三百斛酒去当步兵校尉的,但他爱酒是肯定的,阮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酒里。
李白更是嗜酒如命,他爱喝酒的名头甚至传扬至今。“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么回事。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让他过着“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逍遥无比。以至“李白斗酒诗百篇”成了中国人心目里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
那么李白“斗酒”中这个“斗”到底是多少呢?古代中国,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一钟为六斛四斗。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也就是说,宋前一斛和一石重量相当,大概是现在四十斤左右。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按此算来,李白算是比较能喝的了,但古代酒的酒精含量、酒的纯容量没有现在这么高,古代的酒大概也就2—10度,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所谓斗酒之量不算太惊人
5. 一斗酒是多少千克
按照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斗”是一个容积单位。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即一斗为100合。
汉朝时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3合相当于现在 60毫升。
唐朝时期,大量制:1斗相当于现在6000毫升,3合相当于现在180毫升;
小量制: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3合相当于现在60毫升。
宋代时期:1斗大概是2400毫升。
明清时期,1斗相当于现在10000毫升,3合相当于现在300毫升。
与此同时,“斗”在宋朝时还是一个重量单位。当时有“石(dàn)”。 1石=2斛=10斗。在中国北方农村,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斗”既是计量单位也是容积单位。但是,也有一个基本的换算关系。如一斗等于10升,一升等于四角子。由于“斗”和“升”基本上是容积单位,所以不同的物品重量便有差异。如果是小米的话,一斗大概就是70斤左右。这个我小的时候是用过的,谁家要是借米就用这个容器即可,还的时候也是一样。所以也不存在谁吃亏的问题。
6. 一斗酒等于多少斤张仲景是哪个时期的人
先秦时期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这部书非自一人之手,一般认为,它的核心部分是在战国时完成,这就是说作为中传统营养学的理论体系,在战国时基本形成。《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各九卷、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汤液经法》
汉代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伊尹
。《汤液经》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医著作,出自黄老道家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已经失传。
2、《食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食经》等书,系统地阐述了食疗的功效。该书虽已失传,但对食疗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隋书·经籍志》上,所收载《食经》有刘休《食方》一卷、《太官食经》五卷、《太官食法》十二卷、《黄帝杂饮食禁》二卷、《崔氏食经四卷》、《膳羞养疗》二十卷、《马琬食经》三卷等,与饮食养生有关书名不下40余种,现已全部佚失。其中某些书的片段资料尚可从《医心方》(日本丹波康赖于公元984年著)中找到所引内容。西晋末年政府南迁,从此时起,我国的文化中心由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传统营养学也有了发展。若干由营养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对甲亢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能认识,并用有关食物来进行治疗。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药物学)著作。据考证,《神农本草学》的编辑成书约在汉代。全书共分三卷,共载药物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食物就有50多种左右。其中属上品的计22种,如酸枣、橘柚、葡萄、瓜子、大枣、海蛤、鲤鱼胆等;属中品类有食物19种左右,如干姜、海藻、酸酱、赤小豆、黍米、粟米、龙眼、蟹等;下品类有食物计9种,如洋桃、羊蹄、桃仁、杏仁等。他们既包括了米谷、菜蔬、虫鱼,也有禽类,谷、肉、果、菜尽全。这些食物至今仍在广泛食用。“食物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虽然总的数量不多,但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说明当时对于某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肯定,是有关秦以前及两汉时期对于常见药用食物的总结。此外,书中还概括地记述了药物的配伍关系、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后世药物学有重要影响。
4、《五十二病方》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一书,以大量的食物入药,方载药品247种,占全部药品数的1/4.且其中绝大部分是日常食品。其他如矿物类中的食盐,人部药类中的乳汁,器物、物品类药中的蜜、猪脂、牛脂等又都是食物。而书中所载50余种病,半数左右疾病可以食治之,或以食养之。如载“以水一斗煮胶一升,米一升,熟而啜之”即以食疗癃闭;“煮鹿肉,野彘肉------”以食调养蚖疾(蛇咬伤)等,即是其例。
5、《医简》
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的《医简》,记载治疗时的饮食宜忌,和以食物为药引与赋形剂。服药的药引有酒饮、米汁饮、酢浆饮、豉汁饮、含咽汁、醇酒和饮等。泡制方法如用醇酒渍之等。如用白蜜、脂肪、乳汁、骆酥等作赋形剂,同时还指出服药时的禁忌。如忌鱼肉、荤菜、酒辛等。据考证《五十二病方》和《医简》都属东汉时代作品。
6、《伤寒杂病论》
东汉杰出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6年,现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书中提出的“猪肤汤”、“甘麦大枣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他虽以汤液为主治病,但非常重视“饮食”的作用,例如: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就是一例。张仲景在“食疗”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专题,以讨论“食禁”问题为主,其论述极为详细。
7、《肘后备急方》
东晋年间葛洪(284—364或343)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瘿瘤(即单纯性甲状腺肿),用猪胰治消渴病(糖尿病)等,这些方法对后世有所启发。《肘后备急方》在对饮食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上,以及食疗方法的应用方面,较前人有所深入。
8、《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简称《辅行诀》,相传此书为陶弘景收集传统的中医方剂,以道家
思想重新整理,以五脏补泻原理编写成此书,其中有许多方剂都来自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法
》一书。在唐朝之後失传,因为近代敦煌
文物的发现而重新出土,成为了解中医
早期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原本在文化大革命
中毁损,现存传抄本出处不明,因此也被怀疑有可能是伪作。
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
孙思邈(581—682)所著的《千金要方》被后人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证实用百科全书。作者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全书共三十卷,其中第二十六卷为“食治”专篇,是我国最早的“食治“专论。它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第一,是首设“食治”专篇,强调以食治病。第二,汇集食疗食物162种,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类,阐明其性味和作用。第三,是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的突出成就。不仅如此,还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消末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之于无事之前”,发扬了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因此,它对饮食养生也非常重视,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如“每食必忌于杂,杂者或有所犯”等。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贵和,五味不可偏胜等。其他如老年养生、妇幼养生、四时养生等,也多有论述。
2、《食疗本草》
唐显庆时(公元659年间),孟诜所著《食疗本草》问世,他搜集民间所传,医家所创,加以己见,集食物药于一书,成了我国第一本传统营养学的专著。《食疗本草》原书早已遗佚,所幸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和敦煌残卷等书中,后由今人辑录复原才得以恢复原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该书也是以食物为单元,其内容既有本草治疗类的“食宜”内容(药性、功效、主治、反畏等),也有食经类的“食忌”内容(食物本身以及配合使用的禁忌),同时还有大量的食疗方剂,讲述了食疗的具体运用方法和预期效果。将食疗的体、用结合,就形成了该书迥然不同于前人著作的一大特色,比《千金要方·食治》又前进了一步。
该书记载的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260余种,是唐代食疗物品种最丰富的一部著作。《食疗本草》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是注意反映当时的食疗经验和作者自家的食疗心得和见解,而不是单纯辑录前人著作。《食疗本草》还记载了许多来自实际经验的食忌内容。关于妊娠和小儿饮食禁忌,也是该书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些来自民间医药实践的食疗禁忌,一直受到后世医家和百姓的重视。
3、《食医心鉴》
唐代昝殷著《食医心鉴》,此书约成于公元853年,《宋业·艺文志》著录作二卷,今已佚矢。现本为日本人从《高丽医方类聚》中采辑而成。《食医心鉴》系食疗专著,以食疗方为主,集方二百九十,一病数方,方症相应,简单明了。另,每病必有所论,虽不长,极有见地:如:糖尿病“愈不愈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疗,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虽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酒,二房室,三咸面食。能慎此者,虽不服,自可无他。不防此者纵金丹不救,良可悲夫,宜深思之。”书中有许多以药物为主加工制作成粥等形式的方剂,严格讲这一类药方已经超出传统营养学的研究领域,属于医疗范畴了。
宋元明时期
1、《寿亲养老新书》
《寿亲养老新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主要论述老年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问世后为历代医家、养生专家所重视、流传较广。《寿亲养老新书》四卷,刊于1307年。第一卷为北宋陈直撰,本名《养老奉亲书》。第二卷至第四卷这三卷,是元代邹铉所续增,与陈直书合为一编,更题今名。第一卷广泛搜集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方,摄养之方”,论述老人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内容涵盖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四时养老、食治养老、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等。邹铉续增三卷,充实了陈直论述,增补了六字气诀气功养生法、食后将息法、养性、种植、药酒养生等内容。《养老奉亲书》,也是一本老年传统营养学著作,记有食疗方剂162首,对老人的食治贡献甚大。
2、《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元代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太医专门管理封建统治者的饮食营养,忽思慧在宫廷专司“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研究饮食营养,由此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保健实践经验,条件极为优越,再加参阅历代有关文献资料,著成此书,获得极大成就。《饮膳正要》共三卷,内容丰富,主要内容为食疗食谱、饮食制作、饮食禁忌、食疗食物等;全书并附有插图20多幅,图文并茂,也是该书的特色之一。由于该书特殊的科学价值,因此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曾给予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3、《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描述、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撰者为明代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1361-1425)。初刻于永乐四年(1406)。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了在灾荒时可利用的野生植物414种,其中出自历代本草著作的有138种,新增加的有276种。《救荒本草》作为一部开拓之作,已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同时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受其影响,明代出现了一批食物本草学的著作,卢和的《食物本草》,汪颖的《食物本草》,王磐的《野菜普》,宁源的《食鉴本草》,周履清的《茹草编》,鲍山的《野菜博录》,姚可成的《食物本草》和《救荒野谱》,吴禄的《食品集》等。
4、《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二十三卷,原题元李杲编辑,明李时珍参订。据现代学者考证,比较倾向于纯属托名,明末姚可成应是该书的编辑者。
明代冠以“食物本草”之名的著作较多,内容相近,似有承沿因袭,实质上皆系一脉相承。本书是在诸食物本草之基础上予以修订增辑,蔚为大观。全书分水、谷、菜、果、鳞、介、蛇虫、禽、兽、味、草、木、火、金、玉石、土等十六部,共收藏食疗食物1689种,是我国现存部头最大、内容最全面的食物本草学著作。《食物本草》详细介绍了食物的产地、性能、种类、食疗作用、用法等。内容充裕详实、阐述详尽,切合实用,其重要性实冠历代食物本草之首。尤其还广罗精撷了大量的水文资料,详细记载了各种水的药效,内容远较其他本草著作丰赡,是本书异于他书的精华部分,亦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之一。
5、《本草纲目》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在亲身进行大量医疗、采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又参阅了近800余种经史、方书、药书,历时30年,前后三易其稿,终于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明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所收载的药物达1892种,同时还有药图1000余幅。《本草纲目》收载了药物的多种名称,既有正名,也有异名。对于每一种药都详细阐明其性、味、主治、产地、鉴别,同时还有“发明”一项,综合历代医家以及自己的认识,每药最后还有附方,全书共收方子近10000余。
清代时期
1、《食物本草会纂》
《食物本草会纂》是请康熙年间,由杭州人沈李龙编纂的。本书广辑群书,除当时流传的食疗书外,同时还博求往古,例如:孙思邈《千金方·食治》、孟诜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昝殷的《食医心鉴》、娄居中的《食治通说》、吴瑞的《日用本草》等,内容比较丰富。其自序中说:“一切知病由口入,故人日用饮食间,殊切戒严。但若纲目太繁,而他本太简,用广辑群书,除近时坊刻十余种外,博录往古,如淮南王崔浩之《食经》、孙思邈之《古今食治》等一一穷搜,摘其精要,益以见闻,著为是编。”这是一本搜集前人著作的食疗著作。全书共计十二卷,且有附图,自卷一至卷十,讲食物分为水部、火部、谷部、菜部、果部上、果部下、鳞部、介部、禽部、兽部计十部,是清代比较重要的一部传统营养学著作。
2、《调疾饮食辩》
《调疾饮食辩》,是一部专门论列食物及其药用的本草、食疗著作,成书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作者章穆(约1743—约1813),江西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调疾饮食辩》一书,是作者晚年之作,为其一生丰富的临症经验于广博的文献知识的总结,是清代比较重要的一部传统营养学著作。
3、《老老恒言》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1700--1785)著,是一部养生学专著。该书集清以前中医养生学理论之大成,是老年养生的经典著作之一。《老老恒言》共五卷,前四卷是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论述老年养生之道,第五卷为粥谱说。
4、《费氏食养》
费伯雄(1800--1870)撰有《费氏食养》,即《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鉴本草》介绍了谷、菜、瓜、果、味、鸟、兽、鳞、甲、虫、风、寒、暑、湿、燥、气、血、疾、虚、实等20类食物170余种食品,其食物分类前面按食物种类分,后者则按传统营养学中的功能来分,可能为首创。每种食物都论述了其性能、功效、宜忌等。《本草饮食谱》介绍了310多种食物的性味、功效等。
5、《随喜居饮食谱》
《随喜居饮食谱》是清代最有名的传统营养学著作,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作者是王士雄(1808-1868),浙江海宁人。王士雄深知饮食对人生的重要,他在书店前序中说:“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颐生无元妙,节其饮食而已。”强调了食养、调节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该书共载食物等330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类,各先述其性味;次述营养及可医疾病与效用,有少数饮食述其食用方法及烹调方法,饮食相忌相宜。该书刊刻次数较多,流传甚广,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传统营养学著作之一。
7. 古时一斗酒是多少斤
一斗米相当于现在的30斤粮食,一斛相单于现在的150斤,一石相当于现在300斤。
在古代,斗、石都是容量单位,来看看计量单位的发展史。
隋唐的时候,隋朝一斗等于三汉斗,《隋书·律历上》有记载“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斗。”
唐宋时期,度量衡基本上沿用隋制,制度严明,单位量值相对稳定。度量衡分大小二制,三小斗为一大斗。
宋代改进了容量单位,将原十斗为一斛,改为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
元代度量衡承袭唐制,单位量值比宋代又有增大,一斤约合今625克。
明代度量衡承袭前制,衡量一斤约合今593克。
清朝度量衡基本上承袭明制,每升合今1035毫升,每斤合今597克。同时,清政府还规定:容量以升为主单位。
8. 古代一斗酒等于多少斤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爱酒人尽皆知。杜甫著名的《饮中八仙歌》里,以李白“酒中仙”压轴,“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斗4斤,也就说李白一次饮酒就达4斤之多。当然,此酒是低度酒,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啤酒。但即便如此,在当代也算很多了。
9. 一斗酒是多少?
五斗酒就是20斤,斗是量粮食的器具,也是唐代最常用的容积单位,一斗等于十升,但斗又有“大斗”和“小斗”之分,酒的计量单位一般是采用“小斗”来计算的,一斗酒大概是2公斤,也就是4斤,因此五斗酒就是20斤。
10. 一斗酒等于多少斤白酒
我们常说的斗,其实是种称量粮食的单位。一斗大约16斤重。而酒的密度是0.8克/立方厘米,换算过来也有10斤,100两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古时候量酒的斗,跟现代称粮食的斗绝对不是同一个概念!
根据今人的研究推算,东汉时的1升仅合今天的200毫升左右,两晋时稍大一点,约合253毫升,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制度混乱,约合今天的300至600毫升不等。唐代1升较大,约合现在的6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