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萨塔尔是新疆的乐器吗
萨塔尔琴。。是属于独塔尔琴家族的一种。。
2. 乐器萨塔尔图片
在西北地区,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而其中的堂鼓、腰鼓、扁鼓、大锣、小锣、古埙和唢呐则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几种乐器。
相较于西北地区民间的其他乐器,这几种乐器的使用范围和受众都很广,在西北五省区基本都能看到这几种乐器的身影。以维吾尔族传统乐器为例,按结构和演奏规律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木笛、苇笛、唢呐、萨塔尔、都塔尔、艾捷克、卡龙、弹布尔热瓦甫、手鼓等。
3. 萨塔尔乐器图片
答:
低、大、中、提琴与小提琴是一个家族,
另外弦乐器与小提琴也有类似的,
先说分类像的:
我们中国的阮,阮分为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正好对应提琴的不同大小。还有俄罗斯的巴拉莱卡 也分为各种不同的大小。
再说定弦一样的:
意大利曼陀铃定弦和小提琴一样是GDAE,高音班卓琴定弦也是GDAE(也可以调成和中提琴一样的CGDA)。
爱尔兰布祖基有时也会调音成GDAE。
维吾尔族的艾捷克也和小提琴用一样的定弦。
指板像的:
三弦、三线、三味线、乌德琴、马头琴等都和提琴一样是无品乐器。
最后说几个演奏方式像的:
二胡板胡等中国的胡琴、马头琴、萨塔尔、艾捷克等,都是弓弦乐器。
4. 新疆民族乐器都塔尔
(一)编者介绍
《阿瓦日古丽》是由我国著名音乐作曲家石夫先生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改编创作的,在汉族地区流传甚广。石夫是我国“西部音乐”的先拓者,他在1950年新疆刚解放时期,与内地许多文艺工作者们一起来到新疆,比如王洛宾、万桐书等人们熟知的优秀音乐家。石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最早培养的首批作曲家之一,他积极投身于民间民族音乐,特别是新疆民间特色音乐的采风收集、整理创作、实践应用,他为“西部音乐”文化传承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听众,被人们尊称为“新疆作曲家”“新疆音乐行家”。
(二)创作背景
1950年,石夫奔赴新疆,参与西部建设,在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工作。在这个遍地都充满异域风情、民间特色音乐的地方,在这民歌汇聚、都塔尔琴声悠扬、人们载歌载舞的地方,石夫开始有了学习、记录新疆民间音乐的冲动,并决心付诸实践。他的想法获得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并在当地战士、翻译、向导的热情帮助中逐步克服了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交流上的复杂、民间乐器色彩的多样、民间歌曲旋律记谱的反映等重重困难。石夫在新疆工作期间不断探寻摸索,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获得灵感,整理改编了大量的新疆民歌,发布了众多脍炙人口且耳熟能详的新疆民间特色音乐作品,《阿瓦尔古丽》就是其中一首。
(三)歌词内涵
“阿瓦”在阿拉伯语和维语中都表示空气、清新空气的意思,“古丽”是花朵的意思。在维吾尔族,“古丽”就常常被用做女孩的姓名,许多维吾尔女性的名字后缀上都有古丽做结尾,比如阿依古丽、巴尔特古丽等。这首改编自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阿瓦尔古丽》又名《阿瓦日古丽》《阿瓦古丽》等。
新疆民间传说中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阿瓦尔古丽”,她迷人可爱,天涯海角没人能比得上她。笔者认为这首歌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在歌者演唱时表现的对这位美丽女子的追寻,表达了一种赞美之情。这其中情感可能不仅是对阿瓦尔古丽外貌惊艳的赞叹,也可能是对这位女子圣洁品格魅力的欣赏。歌词内涵体现了人们走过伊犁、踏过天山、跨过戈壁滩,历经千辛万苦追寻、追求阿瓦尔古丽身上这种难得的气质品质,也表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四)曲调情感分析
《阿瓦尔古丽》为大小调调式,调性为g小调,全曲为一部曲式,结构为重复了两次的一段式结构,这是作曲家常用的音乐结构和写作手法。歌曲的主体部分为分节歌,其中各段歌词在字数、韵律等方面均大体相同。全曲节奏为典型的新疆民歌节奏特色:三段、七字句且其中每段有4个乐句,每句句末的字都能押韵。新疆民歌的句子主要是以单词为单位,在字节上都是自由的押韵,歌词并不固定,《阿瓦尔古丽》也是如此。新疆语言里的词语特点就是由多音节组成,单句结构比较长,这样的歌词节奏结构让整首歌曲的旋律更加悠扬大气,情感表达热情奔放。
《阿瓦尔古丽》整首歌使用了固定的三拍子节奏型,主要以八分音符为主,使得旋律进行的平稳连贯,更加舒畅悦耳。从歌唱者情感抒发方面来看,由于节奏没有太大的起伏跳动,都是波浪式级进,这就让歌者能在演唱歌曲时自然产生联想,把歌曲里所描绘的情景更好地展现给观众,让人不由得身临其境。
5. 新疆的乐器都塔尔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是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乐器制作村。全村290多户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职业是制作乐器,其中还有多位乐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走进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经过统一装修设计,显得非常古朴,人们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样子。
“300多年前,加依村村民就开启了乐器制作历史。”新和县文化馆馆长司丽丽介绍,当前村里有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依提·依明是著名的“乐器大王”。走进他的家,庭院里堆满了制作乐器的木料,经过初加工的板材被分门别类整齐摆放在一起。
艾依提·依明的工作室像一个乐器博物馆。这里有各种花色、型号的都塔尔、艾捷克、热瓦甫等维吾尔族传统乐器。艾依提·依明从15岁开始跟着祖父和父亲学做乐器,经过半个多世纪锤炼,如今他几乎精通所有维吾尔族乐器的制作技艺。
在村里,艾依提·依明与其他几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技艺传播者,也是致富带头人。因为艾依提·依明制作的乐器音节准、音色美、造型漂亮,深受市场欢迎,附近很多村民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他回忆,几十年来,他已带出200多名徒弟,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村年轻人通过几年学习,基本都可以靠乐器制作、维修、演奏实现增收。
本村学徒吐尔军·努尔东已在这里学习、工作12年,成为艾依提·依明默认的“衣钵传人”。“我靠制作乐器实现了脱贫,我会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吐尔军·努尔东说。
为了发挥“非遗”品牌效应,让村里“独门技艺”助力脱贫攻坚,加依村成立了乐器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阿卜杜拉·依不拉音介绍,场地由村里提供,厂房建设经费来自国家扶贫资金,村里“非遗”传承人负责传授生产技艺,60余名附近村民在这里实现稳定就业,“现在合作社每年营业额300多万元,所有员工实现了脱贫摘帽。”
合作社员工吐尔迪·吾普尔一直从事乐器雕花这道程序,现在月收入4000元左右。他说,以前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现在从事乐器制作,家中有了积蓄,“我想攒够钱,在县城开一家合作社乐器直销店,让收入增加得更多更快乐,
6. 新疆乐器萨塔尔演奏乐器
新疆民族乐器,分为弹拨、拉弦、吹管和打击四类
弹拨乐器主要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塔尔”、“卡龙琴”;拉弦乐器主要有“艾介克”、“胡西塔尔”、“萨塔尔”;吹管乐器主要有“苏奈尔”(唢呐)、“乃依”(笛子);打击乐器主要有“达甫”、“纳合拉”、“塔西”(石头)、木勺、扬琴、手鼓等。
7. 新疆是什么乐器
新疆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这里地大物博,古迹遍地,民俗奇异。在当地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在传统服饰方面,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较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皮靴。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并且在回族的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在礼仪习俗方面,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同时在新疆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更是宠爱有加,哈萨克人把生小孩视为阿吾勒的喜事,婴儿出生后要举行齐勒大汗库再头仪式,要宰哈勒加羊(为产妇宰的羊)。青年男女要来为产妇和婴儿祝福,要唱《齐勒大汗库再头》即《出生歌》,祝福母子平安健康,人丁兴旺。一般《齐勒大汗库再头》要连续唱3个晚上,主人要宰羊款待来客和产妇。在《齐勒大汗库再头》晚会上,阿吾勒的中老年能参加晚会的也都分批来到产妇家,看望大人小孩,必须赠送礼物,钱、物都行。
在食物方面有很多的美食,新疆大盘鸡:新疆的大盘鸡以柴窝堡、沙湾、伊犁大盘鸡成三足鼎立之势。
米肠子与面肺子:肠糯鲜,肺软嫩,羊肚、面筋有嚼劲,香喷可口,风味独特,不愧为新疆民族风味之佳品。
酸奶子:酸奶子是一种发酵的乳制品,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它所含的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大米、白面、肉类都高。
薄皮包子。维吾尔族叫“皮提曼塔”,选用上好的料羊肉作馅制成,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美味食品。
油馓子:油馓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的风味名点之一。
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贵的菜肴之一,之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别具特色的制法。新疆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在国际国内肉食市场上享有盛誉。
等等之类的很多,希望可以亲自到新疆去体验,感受。
8. 萨尔塔 乐器
早期组曲 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
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一慢一快的对比性舞曲的组合。16世纪初,琉特演奏家仿此以1首庄严的2 拍子舞曲与 1首轻快的3拍子舞曲联合成套。例如在法国、德国及英国,通常采用舞曲帕凡-加亚尔德的组合,在意大利,则采用帕萨梅佐-萨尔塔雷洛的组合(见舞曲)。此外,许多作曲家还各自按自己的艺术构思,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从当时编纂的琉特曲集中,经常可以发现3个或更多舞曲的组合形式。
9. 新疆人的乐器
河北吹歌,是一种独具风采的民族民间器乐演奏形式,这种流传很广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吹歌的乐器多以唢呐为主,配以管子、笙、笛、板胡伴奏乐器以及锣、鼓、钗等打击乐器。在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喜庆之日,吹歌演奏者便大显身手。 是唢呐和管子 管子为主 河北吹歌是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器管子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中国古代它曾称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管子已经成为中国新疆一带通用的乐器,后来,管子传入中原,经过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乐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除了一般经常运用的颤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还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齿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浅也决定着管子发音的高低,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运用循环换气法可不间歇地奏出长时值音型。 管子,古称筚篥、觱篥、笳管。古代曾有一种称为“管”的吹奏乐器。《诗经·周颂·有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簥”。《说文解字》:“管如箎,六孔”。《宋书·乐志》:“……蔡邕章句曰‘管者,形长尺围寸,有孔无底’。其器今亡”。此种管久已失传。现代管子原为古龟兹乐器,西汉时期流行于新疆库车一带,大约公元四世纪传入内地。北魏以来开凿的云岗石窟中有吹管形象。《旧唐书·音乐志》:“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隋开皇初年(581年左右)在宫廷乐队中使用,后在隋唐九、十部乐中应用颇广,有大筚篥、小筚篥、双筚篥、桃皮筚篥等形制。管子在宋代教坊大乐中自成一部,有头管之称。早期管为竹制。唐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南山截竹为筚篥”。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剪削乾芦插寒竹”。宋《乐书》:“觱篥,……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元史·礼乐志》:“燕乐之器,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七窍”。至明代,管身改用木制,《明会典·大乐制度》:“头管,以木为之……,两末以牙管束,以芦为哨”。木制管的音色更为淳厚。明清两代,管子广泛流行于民间。 现代管子由哨、侵子和管身组成。小管哨芦苇制,一端用细钢丝扎住,另一端烙扁,直接插入管身上端,发音较高;大管哨芦竹制,插入侵子里。侵子铜制、锥形,插入管身上端。管身用长茎竹或红木制作,呈圆柱形,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或九孔(后二孔)外表涂漆侵腊,两端套金属圈防裂。 管子有大、中、小三种。管身长18—24厘米,内径0.9—1.2厘米。小管又称高音管,是乐队中有特色的领奏乐器。中管比小管低八度。大管又称低音管,比中管低八度,在乐队中担任低音或作节奏型强拍演奏。音域:小管a1—c4,中管a—d3,大管A—d2。 管子用于河北吹歌、冀东吵子会、山西八大套、西安鼓乐等民间器乐合奏、民族乐队、戏曲乐队和宗教音乐中。河北吹歌使用大管和小管,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宜表现活泼、热烈的旋律;大管音色深沉、浑厚、略带凄怆,长于抒情性描绘。各种管可更换不同的哨子升降音高。 传统乐曲有《万年欢》、《雁落沙滩》、《茉莉花》、《放风筝》、《柳青娘》、《放驴》等。 单簧管又名竖笛、黑管或洋萧,为圆柱形管体,上端是形状特殊的吹口,上附单簧片,底部则有喇叭口的扩音管。一般以黑檀木、塑胶、金属为材质。他也是唯一高低音域音色有明显不同的木管乐器,乐器的表现力突出,因此使单簧管又有“管弦乐团演说家”的称号。根据德国巴伐利亚乐器工艺博物馆记载,近代的单簧管的前身为夏鲁摩(Chaulumeau)。这是一种无键的圆柱管乐器。是由德国乐器制造家邓纳(Johann Christoph Denner)发明。他在1689年将一种状似直笛的单簧管乐器加以改良,并于吹口下方加上了两个键,使乐器音域可超吹到第三泛音。在当时还有一种两键的单簧乐器,它和夏鲁摩在音色上有显著的不同;这种被称为Clarino的乐器声音明亮尖锐,由于代替巴洛克小号来演奏高音旋律,据说也Clarinet一字的字源。当时的演奏者通常是依乐曲音域的要求,来交互使用这两种乐器,之后就把单簧管的高音域称为Clarino,而低音则为Chalumeau。 到了巴洛克时期,乐器大多以黄杨木或黑檀木制造。外型有分两或三节,吹头的设计不一,但以邓纳的设计较宽大,约有40mm到50mm之间。 演奏方式也与今日习惯将簧片和上唇接触的方式不同,这种吹法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音量,但是却无法控制声音的质感;所以这时期的单簧管只能算是乐团中,强奏时使用的效果乐器。到1730至1740年之间,单簧管出现了第三键,为了奏出这个低音,于是出现了加上喇叭口的单簧管。这项改良为使原来只能超吹降B的乐器,可以和新增的B音连接在一起,而让Chalumeau与Clarino两种音域的单簧管结合成为一种乐器。这时期的乐器形式上仍带有许多实验色彩,因为工艺水准的因素,使乐器的管径、吹口、簧片尺寸都较现代单簧管大,音质略嫌粗糙,一般常见D与C调两种乐器。在1750年时出现了五键的单簧管,这第四、五键,分别为左手和右手音;这四个键已能让单簧管勉强的吹出半音阶。在同一时期法国人罗特(G.Lot)发明了低音单簧管(Bass Clarinet),它具有浑厚的音质,及特殊的诙谐感。较特别的是,这是首次出现运用右手大拇指的机械装置,来控制额外的最低音。1770到7180年之间在英国出现吹嘴及乐器中间的调音管,同时演奏者已开始如今日的吹奏者一样,使用一个吹口来交替吹奏其他音调乐器的方式。 到1791年巴黎竖笛家雷菲佛为竖笛加上了第六键,其他的演奏者也开始效仿。这个时期乐器的制作日趋精良,例如:黄铜的按键、象牙的吹口、精确的音孔与内管的制造,已经可吹出令人满意的音色。1806年德国人米勒开始构思,如何增加乐器运动性的问题。将原有的半圆球形音孔垫,改良为皮革绷制圆饼状,这使音孔的气密度变得更好。另外他还在乐器上加了右手拇指扣环,这是一项极具巧思的装置,自此以后演奏者不用再使用不牢靠的方式演奏,而米勒式单簧管也逐渐成为德式单簧管的原形。而在这时期一些德国演奏者,已开始尝试用簧片与下唇接触的方法吹奏,并成为现代演奏者的标准方式。1832年德国人波姆(Theobald Boehm)发明了长轴连杆并用在改良长笛上。1837年法国人包菲(August Buffet)发明乐器用的弹簧针。之后法国竖笛家克劳斯与包菲运用上述发明,合力开发出“克劳斯·包菲单簧管”。这款乐器有一项米勒单簧管所没有的环键装置,这项发明让手指运指按住音孔时,能同时借波姆长轴连杆去控制其他音孔这样一来使乐器在指法上变的更合乎逻辑了。克劳斯·包菲竖笛用在机械构造上非常复杂,他们共使用了十七个按键与六个环键,而到了1870年这型乐器已成为法式乐器的标准型,并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大为风行。 紧接下来,西班牙人古梅兹在1885年伦敦发表全波姆式单簧管,他在“克劳斯·包菲”系统上加上第七个按键,改善右手的颤音外,又加上左手与上管的机械装置。之后法式单簧管不论在转调、半音阶、颤音等方面,都已经符合各方面的要求了。1860年德国著名单簧管家贝尔曼(Carl Baermann)开始构思,如何改善米勒单簧管上诸多不合理的运指法。于是和乐器制造家欧坦斯谭纳合作,将环键与长轴连杆的优点运用在乐器上。之后这款单簧管就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初。虽然他的运指法比起波姆式略显不便,但因在管身上的开孔数较少,也使得音质较为干净。就浪漫后期以前的乐曲,米勒与波姆式单簧管的性能,是不分轩轾的。但浪漫后期的音乐,米勒单簧管的音量张力上与操作性方面,则略显不足。在1900年欧德开始针对这两项缺点开始开发新的系统,他在尽量保持原德式传统的音色外,也希望解决操作性的不便,而在1920年研发出欧德式系统,一共有27个按键和5个环键。这个款单簧管在音准上比起法式乐器更为优秀(法式单簧管通常有低音太低,高音太高的音准问题),在指法的便利性也与法式相当,但是有些音孔的距离较远,对于某些手掌太小的人则有演奏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