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底部的凹槽学名称为“碹底”,起初是为了葡萄酒的存放而设计。葡萄酒礼仪中,倒酒也是一门技术活儿。挑选葡萄酒的时候,视野范围内最大的目标便是酒瓶。酒瓶能看出很多信息,区分一瓶葡萄酒的品质,仅凭其瓶底的凹槽深浅程度,未免太过儿戏。
给领导送了很贵的红酒,短信告诉了他价格,领导生气退回,怎么办?
我曾经有朋友就闹过这种乌龙,当时他是买了普洱茶送领导,买的时候没注意茶叶礼盒底还有价格标签,而且买完茶叶盒还套了个非常漂亮的袋子,他直接拎了就送领导,送的也巧妙,不动声色就放在了领导打后备箱。领导当时也看见了,什么也没说,大家心知肚明。结果第二天,领导就和我这个朋友说让他把昨天送的茶叶拿回去,太贵了,他不好意思要下属送这样贵重的礼物。
朋友不拿回来,领导还发脾气了,朋友只好悻悻地拿了回来。他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明已经接受了,又退回来。后面拿回来一看就发现问题所在了。后面大家给他出了注意,买头猪,过年带领导去寨子里杀猪吃,又可以联系感情,剩下的猪肉也可以做成腌制品让领导带回去。他这样做了,果然领导欣然接受邀请。送礼带标签有时候确实会让领导产生一些误会:1、领导误会你功利心过重领导拿到你送的礼品,结果发现价格标签。
至于这个价格是过低还是过高,完全是由领导个人主观决定的。过低领导可能看不上你送的东西,比如一个经常喝惯了几千上万价格茶叶的人,还能喝得惯几百的吗?(只是举个例子。因为茶叶存在价格可能会虚高的情况,不能按价格来绝对衡量茶叶。)过高,领导看到这个标签,有时候就心里会产生警惕之感,这么贵的东西他送我,还带标签有啥含义,留证据,证明他曾经送过我价值多少的东西?还是故意向我展示这么贵的东西,逼我要对他另眼相待,有种被胁迫的感觉,而人往往最讨厌被胁迫。
还有种就是价格太高了,领导反而不敢收了。2、价格虚标让领导以为你玩花样送的东西遇到懂行的领导,明明这个东西不值这么多钱,却贴上这样高价格的标签,不就是骗领导吗?虽然有时候这个标签可能是商家随便贴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成交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玉石,可能价格标签贴几万,成交价实际就几千块钱,甚至夸张的就几百。
这种产品送到懂玉的领导眼里一看,明明就价值几百几千的东西,你送个标着几万几十万的标签来,这是啥意思?欺负我不懂?可能会无意中得罪领导。3、真心替人考虑的领导这种领导了解送礼人的经济能力,便宜的东西,领导可能也就收了,因为也无伤大雅,而且也接受了下属的心意,也容易相处和睦。但是如果价格标签贴在上面,领导看到这么高的价格,对你来说已经是有点超过承受能力了,他不愿意下属这样破费,于是让下属拿回去。
送男友他爸红酒,就因为没扫码价、瓶底凹槽浅就说是假酒,凹槽深才是好红酒吗?
挑选葡萄酒的时候,视野范围内最大的目标便是酒瓶。未打开品鉴之前,也只能通过酒瓶来判断一款酒的品质。葡萄酒的酒瓶设计也是有讲究的,流畅的线条,厚重的手感,别致的酒标……不同种类的酒,通常使用的酒瓶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也不同。一般而言,酒瓶的颜色会对酒体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颜色的酒瓶对光线的折射程度不同,对酒产生的影响不同。
通常深色玻璃瓶多灌装红葡萄酒,浅色玻璃瓶多灌装白葡萄酒,高含糖量的甜酒多灌装在透明酒瓶中。酒瓶能看出很多信息,但是区分一瓶葡萄酒的品质,仅凭其瓶底的凹槽深浅程度,未免太过儿戏。葡萄酒底部的凹槽学名称为“碹底”,起初是为了葡萄酒的存放而设计。早年间的玻璃瓶都是人工吹制,受限于工艺,无法将瓶底做得十分光滑平整,便通过在底部设置凹槽的方式减小瓶底与放置面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倾倒的可能,使得酒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再就是早期的酿造工艺较为落后,果皮和残渣无法过滤干净,葡萄酒存放一段时间便会有较多的沉淀(包括色素、单宁以及酒石酸形成的酒石结晶等)。凹槽存在高度差,使得瓶内液体的流动状态发生改变,沉淀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凹槽与瓶壁之间的缝隙沉积,有助于倒酒时保证酒体的清澈。另外,凹槽设计比平面更有利于增强其抗内压能力,酒瓶的叠放和运输过程中,前一瓶的凹洞接下一瓶的瓶口,方便稳固,比较安全。
例如,香槟瓶内存在高气压,若使用普通酒瓶很容易在运输途中爆炸,为了保护酒瓶里的香槟以及即将享用香槟的我们,在设计香槟瓶时,香槟的酒瓶更厚一些,除了使用极厚的橄榄绿瓶身抵御压力并隔离紫外线,还精心设计出蘑菇塞、流线斜肩和瓶身底部的深凹槽。在众多酒瓶中,香槟瓶拥有比较高的凹槽,这是因为凹槽能增强瓶体的强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葡萄酒瓶已经是由机械吹制和挤压成型,瓶底的光洁度和平整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现代化的过滤技术与低温结晶技术的出现,除了酒液本身微乎的沉淀,杂质的问题几乎也不会存在。如果瓶底的凹槽可以代表一瓶酒的品质高低的话,那么是市面上的酒恐怕是一家比一家深。葡萄酒礼仪中,倒酒也是一门技术活儿。如何才能使倒酒的动作显得优雅而美观呢?人们普遍认为,用大拇指扣住酒瓶底部凹槽,用其他手指扶稳瓶身是一种专业而美观的倒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