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宝石红釉瓷器特点
1.器形特点
洪武釉里红瓷大件器物较为多见。器形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盖罐、执壶、军持、盏托、大碗、大盘等。风格浑厚大方,尤其是外销瓷器以军持较为多见。
2.胎釉特点
洪武釉里红瓷的胎体厚重坚实,胎土淘炼不精,器物底足涩胎无釉,泛火石红,大多数器物颜色不太鲜艳,有种浅淡和偏灰的感觉,甚至有些器物还呈现了黑色或者褐色,釉面多有开片。
3.纹饰特点
洪武釉里红瓷的纹饰主要采用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装饰方法以线描为主,富有时代特色,尤其是红地白花在洪武时期之后很少见到。
二、明代宣德釉里红瓷
明代宣德时期,釉里红瓷的烧造技术更上一层楼。此时已经摆脱了釉里红瓷的晦暗色泽,釉里红瓷的色泽十分纯正,而且难度最高的青花釉里红瓷也有烧造,只是传世器物少之又少。
1.器形特点
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主要有高足碗、高足杯、高足盅、梨形壶、罐、瓶、盏、盘等器形。
2.胎釉特点
宣德时期釉里红瓷的胎质细腻,釉面润泽,带有明显的橘皮纹特征,大小气泡分布疏朗,发色纯正,犹如美丽的红宝石一般鲜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纹饰特点
宣德时期,有些会以白釉剔花填红料作为纹饰,器物烧成之后图案凸出白色釉面,效果极佳。
4.仿制特点
宣德釉里红瓷的仿制从清代已经开始,其中以康熙时期和雍正时期仿制的效果最佳。康熙时期的仿品与真器十分接近,但是胎体厚重。
雍正时期的仿品多带有本朝器物的特色,雍正仿品胎体厚重,大小气泡分布均匀,而且红釉没有深浅斑驳的特征,以及无晕散等。仿制的款识多以“大明宣德年制”或者书雍正本朝款,仿制的字体非常工整,挺拔而秀丽。
现代仿宣德釉里红瓷的效果可以说几乎与真器无异,但是有些器物的青花落款色泽较真器更为艳丽。
2. 红釉瓷器的特点
宋代寿州窑瓷器釉水特点是: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
寿州窑作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釉色主要以青瓷、黄釉瓷著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并兼具南北方文化,以独具特色的黄釉瓷器在当时“南青北白”的釉色装饰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丰富了唐时期的釉色种类,并为唐之后颜色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 宝石红釉瓷器特点是什么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1、釉里红瓷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2、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点,釉质肥厚、滋润,釉色发青白。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
3、釉里红的出现,应该说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从一些元代的釉里红器物来看,元代釉里红在装饰、造型等技艺上不但有青花瓷器的模式,而且也有自己的特征。
4. 宝石红釉瓷器特点分析
宣德釉里红瓷器,真品品种十分少见;真品收藏价值十分高的;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5. 明代宝石红釉
哥釉三足香炉,口径:11cm,高:8cm。通体呈深米黄色,造型敦厚,胎质坚细,釉面开细碎片纹,开片线条极具美感。
釉色沉厚细腻,里外披釉,釉面肥腴,滋润如酥,冰凉柔滑,光泽柔和,如同凝脂。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
用手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
6. 明代宝石红釉瓷器特征
在釉下的红彩釉,经火一次性高温烧成。釉里红彩瓷最早呈现在元代,景德镇初次烧制成功,但并不完美。因为烧制技能难于把握,元代釉里红多烧成黑色或黑紫色,成品率适当低,尽管如此,可是开了烧造釉里红的先河。明代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把握了釉里红的烧造技能,呈现了很多的精品,如洪武釉里红双耳瓶。宣德时的釉里红,瓷器颜色更为艳丽。成化时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呈色淡雅鲜亮。万历时釉里红瓷以釉上汞红代之。万历官窑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等,其釉下纹饰却呈色鲜红,非常顺眼。天启时也有青花釉里红,色彩不鲜,非浓即淡,釉面淡薄,画意粗豪,釉里红大多用在部分或装点于图画中,崇祯时未见釉里红商品。
7. 宝石蓝釉瓷器特征
不管是孔雀蓝还是孔雀蓝青花,它们基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即铜蓝发色相对不稳定以及釉面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大小开片。
1.铜蓝发色相对不稳定
我国使用铜釉较多,利用铜元素在不同状况下呈现发色,如作为高温釉下彩的釉里红、二次高温釉豇豆红以及低温釉翠蓝、翠绿等。铜元素的诸多发色优点也导致它在不同配方、烧制过程以及所施釉层厚薄不同情况下极易影响成品发色,于是也因此出现“翠蓝”中的“孔雀蓝”与“孔雀绿”之分。
2开片
由于孔雀蓝属于二次低温釉(御厂制作情况下),因此具有不少低温釉的共同特征,即容易因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严重者在受到风化、侵蚀时甚至出现釉面局部脱落现象。对比之下,清代康熙官窑制品改进较大,胎与釉面结合比较紧密,但在数倍放大情况下依然能观察到开片现象。
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8. 瓷器火石红特点
产生窑红是因为瓷胎中铁质元素含量的存在,
在烧制过程中和某种因素的存在关糸,反应在瓷器露胎的表面上,折射出的化学反应现家。
元代瓷器底胎的火石红
瓷器上显现火石红现象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经烧制,无意中产生的火石红现象,是因为胎质淘洗的不尽,铁元素的残存和水蒸气作用所造成。
二是经人工刻意涂抹或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加以控制操作,烧制生成的火石红现象。
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火石红现象,主要由瓷器胎质中,
铁元素残存含量的多少,和在瓷器胎坯晾晒的干燥程度,
以及在胎坯上釉后,釉面的晾晒干燥程度而决定
如果瓷器的胎质淘洗的干净,胎坯和釉面晾晒的干燥,
其在烧制生产出来的瓷器产品就不会留有火石红现象。
不会留有火石红现象
当胎质淘洗不尽,含有残存的铁元素分子时,
在烧制中,反应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积聚的黑褐色的芝麻黑点状现象。
芝麻黑点状现象
当胎坯晾晒的不干燥时,在烧制中,反应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或轻或重的大面程或块状分布的火石红现象。
当胎坯上釉后,釉面晾晒的不彻底时,在烧制中,
反映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在胎釉结合处生成一圈轻重有别的线状的线条。
一圈轻重有别的线状的线条
自然生成的火石红现象,其形状,大小,分布状况,呈属自然匀衡状态,同时经过仓桑岁月的冼理,显示出一种陈旧的感觉。
在火石红的表面,显现出一层光泽。
火石红的生成是由内向外挤出生成,有一种被迫挤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