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是什么意思(南朝484是什么意思)

1. 南朝484是什么意思

1. 南朝484是什么意思

三、侯安都

侯安都(520~563),字成师,广东乳源人。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像刘宋时期的著名能将薛安都,实际上侯安都的能力也不在后者之下。和之前几位类似,他也是靠反对侯景起家、最终投靠陈霸先。作为一个不世出的猛将,他参与攻伐王僧辩、北御北齐、南平萧孜、西讨王琳等战事,为陈朝立国鞠躬尽瘁。陈武帝驾崩后,他一力保举临川王陈蒨登上了皇位,又使国家渡过了继承危机,声名显赫。眼见自己功高震主,侯安都逐渐行事张狂,屡屡有逾越人臣之礼的行为,最终引发了陈文帝对他的不满。公元563年,皇帝找了个借口将他逮捕并赐罪处死,时年44岁。与其他名将相比,他不仅短寿,也没有追谥,仅仅只有家眷得到了保全而已。

二、周文育

周文育(509~559),字景德,浙江建德人。排名进前二的,基本可以称得上是陈霸先左右的关羽和张飞,周文育就是其中之一。他年少孤贫,却十分孔武有力,早年随从南江督护卢安兴征战,封到了南海县令。之后由于卢氏之子被诬告通敌而死,他便率军攻打广州,兵败后归顺了当时的高要太守陈霸先。他为陈鞍前马后,先后为平定侯景之乱、除掉王僧辩、消灭杜龛和萧勃等人立下了盖世之功,获封镇南将军、江州刺史,他是陈霸先最踏实的依靠。晚年,周文育讨伐王琳时,遭到了豫章内史熊昙朗的背叛,遇害身亡。陈武帝得知噩耗,无比哀恸,本来就不好的身体一夜间就垮了,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君臣情谊相通如此,历史上除了刘关张兄弟,很难有人复刻第二。

一、杜僧明

杜僧明(509~554),字弘照,江苏高邮人。之所以把他排第一,不仅因为他是最早投靠陈霸先的左膀右臂,而且也是因为他有昭烈千秋的战功!虽然杜僧明其貌不扬,但他十分有胆气,并特别重视情义。攻打广州一战时,他与周文育一道归附了陈霸先,紧接着他就与陈一道消灭了交州地区的叛乱,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侯景之乱时,他奋勇当先,连战连捷,先后平叛了广州的元景仲和高州的李迁仕,彻底打断了侯景妄图向南扩展势力的希望,为成就陈霸先的帝业提供了最高效的输出。杜僧明最终在抵御西魏侵犯的征途中去世于江州,年仅46岁。虽然他并没有亲眼见证陈朝的诞生,但他的成就却得到了后世的广泛传颂!因为在他身后,最终以开国功臣的身份进入了陈朝太庙

2. 南朝484的意思

2. 南朝484的意思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惟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千里莺啼绿映红。

山村水郭酒旗风。南朝484。

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3. 南朝484后面是什么

陈庆之——白马探花、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

  陈庆之(484~539),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

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陈庆之自幼便跟随萧衍。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

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人对弈,其他人都会自己筋疲力竭,唯独陈庆之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

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期间散尽钱财,招集将士,常想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

  大通元年(527)十月,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

后梁军依靠陈庆之的计谋大败魏军,涡水因为俘斩过多而断流,又接受了城中3万余人的投降。涡阳一战,魏军全军覆没。

4. 南朝484的下一句是什么

“ 大将名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指的是梁朝儒将陈庆之。其主要战绩为:征战涡阳、北伐北魏。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出身寒门,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颇受信任。梁普通年间,任武威将军、宣猛将军等职,带兵有方,善抚军士。

5. 南朝484是哪首诗

摄山栖霞寺匾额是清乾隆御笔《摄山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又称栖霞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6. 南朝484的上一句是什么

王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指的是:南朝梁的将领——陈庆之,后人称之“白袍将军”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

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

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7. 北朝48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墓工程

  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

  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因连续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操、曹丕、司马懿等都提倡节葬,不筑坟丘,不建寝殿,不造围邑神道。

  西晋时虽又起陵,但规制和墓室都远小于东汉时。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已发现的南京东晋帝陵多依山而建,下为长7米左右的矩形筒壳墓室,宽仅5米,上起高约十余米的陵山,规模只相当于东汉时的官员大墓。

  南朝帝陵

  进入南朝后,经济有所发展,帝陵也大于东晋时。

  宋、陈二代帝陵散列在南京,齐、梁二代的帝陵则集中于丹阳,形成较大的陵区。

  根据近年发掘的,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诸陵大都倚山而建,前临平地。

  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10米以上处开挖,平面椭圆形,砖墙,上为椭圆穹窿,长约10米,宽约6米。墓室前接甬道,装有二道石门,外加封门墙封闭。墓室上有厚约10米的封土,或与山齐平,或为5米左右的陵山。墓室和甬道壁镶嵌模压花纹砖,拼成狮子、仙人和“竹林七贤”等壁面线雕图案。墓前建有享殿,殿前为陵门,三门并列,左右连陵墙。

  门外左右有阙,门前为墓道,长一公里以上,称为神道。神道自外端至陵门间依次立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南朝帝陵均遭严重破坏,墓室坍毁,地面只有少数石兽保存下来,石柱、石碑也均残毁。

  石兽有二种,一种躯体较瘦,头足较长,身上雕刻较多纹饰,只用于帝陵,一般称麒麟。另一种躯体肥壮,短颈长鬣,略似狮子,身上无多雕饰,只用于王侯墓,一般称“辟邪”。现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长3.32米,腰围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为整石雕成,异常壮伟。

  石柱又名墓表,下为雕双螭的柱础,础上立柱,雕饰分三段:下段雕若干条凹棱,如古希腊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绕柱身雕绳纹连于平版,作绑捆状,版上用阴文刻“某某之神道”等字;上段雕与下段正相反之圆面凸棱,柱顶承托一个雕有一圈覆莲之圆盘,盘上雕一与神道入口石兽相同之小型兽。整个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劲,是很优秀的建筑石雕。

  综观现有诸南朝墓前石兽、石柱,兽形似狮而有翼,源于东汉之辟邪,有可能是东汉通西域时受西亚影响所致。石柱下半之凹棱也始见于东汉墓,也可能是间接传自古罗马,但经东汉、南北朝数百年加工改造,已经中国化,表现出古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同化的能力。

  文成帝冯皇后陵墓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时的帝陵尚未发现,只在山西大同方山发现了文成帝冯皇后的陵墓。

  墓建于公元484年,先筑土台,台面开挖墓穴,内建砖砌的方形前室、后室,中接甬道。前室筒壳顶,后室方锥顶,室高均7米。墓上封土下方上圆,底方120米左右,高近23米,体量远大于南朝诸帝陵。陵南600米原有石殿,称永固堂,堂前有石兽、石碑,四周有围墙,南门外有阙,是传统陵墓的布局,惜已全部毁去。

  洛阳邙山部族葬区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自选陵域于洛阳西北之邙山,以后的宣武帝、孝明帝陵分列左右,又把以前七世魏帝的子孙和建国以前同属一族中的同族和他族人子孙都葬在这一陵区,形成一个巨大的部族葬区。这种部族集中葬法是鲜卑族习俗,沿用数世成为传统,为唐代帝陵有大量陪葬墓之起源。

  北朝崖墓

  北朝后期还存有少数崖墓。公元540年,西魏文帝乙弗皇后去世,便在天水麦积山崖壁开凿墓室安葬,即现今麦积山的第四十三窟。窟外檐雕作三间庑殿顶殿宇,前室设佛像,后室雕作低矮的矩形墓室。东魏权臣高欢死后,虚葬于邺城西北之义平陵,另在鼓山石窟寺凿穴葬之,即今北响堂山石窟,但其墓穴至今尚不能确指。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