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1.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1.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

扩展资料

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2、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国资本输出的侵略的作用。

3、尽管洋务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4、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诞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其实是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得以进行,原因在于

唐中后期的海陆成为中外贸易主要通道的原因:

(1)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市舶司;

(2)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3)与西方接触;19世纪60年代掀起洋务运动(4)由闭关锁国到发生接触。

4.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

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主要是从它对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来看的,其中也包括它的出现所导致的社会环境的改变等。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派引导来开展的洋务运动,就实际意义上来说是一场为了保住清政府统治的救亡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打破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而由洋务派引导社会大众开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同时还修建了铁路,建立水师等。

在创办军工民用企业的过程中,成功的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产生了雇佣关系,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

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则使得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而不是依旧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但是这并不足以撼动封建主义在中国的根基。

大部分的中国人也就是守旧派依旧不愿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和思想,他们反对一切新的东西,认为这才是导致中国不断战败,签订不平等条款的原因。

5.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重点

1966年,原子弹试验成功;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8年,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6.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洋务派的中心思想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其实是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7.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扩展资料: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8. 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他们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也一度成为清朝对抗资本阶级维新和革命的思想武器。

且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 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19世纪末的洋务派运动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由此深化而来。深化后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9. 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因为成立了京师大学堂。 中国的近代化教育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启动的。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实际启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但作为承载中国教育近代化任务的洋务教育,在发展中表现为实践上的沉重滞缓和指导思想上的本土化取向,这既给在华教会学校留下插足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设置了障碍。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

10.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无条件地讲和是洋务派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是他们思想的本质与核心。“内须变法”就是根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在“变器不变道”的原则下,对中国的“军实”、“制造”、“人才”培养做些“变通”。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主张以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维护这个制度的文化思想体系作为治国的根本,认为这个“本”不能够变。所谓“西学为用”,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外国的机器、武器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他们的“长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主张中国必须学习西方这些“长技”。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购买洋枪洋炮、轮船铁舰,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与机器生产,兴办中国近代民用工业,举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等等。例如在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大规模生产枪炮弹药,还有机器、轮船。还有分批派遣海外留学生,洋为中用嘛。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