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蒸发量变化特点
1,内流河流量特点
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2,内流河流量的原因
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3,内流河即内陆河指由内陆山区降雨或高山融雪产生的、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泊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这类河流大多处于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得不到充足的水汽补给,干旱少雨,水量不丰,而山峦环绕、丘陵起伏的地形又阻断了入海的通路,最终消失沙漠里或汇集于洼地形成尾闾湖。如中国的塔里木河、乌裕尔河等。
2. 年蒸发量变化特点怎么说
水文特征主要有7各方面:
1,径流量。东北山区气候较寒冷,日照并不充足强烈,因此蒸发量小;而东北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冬夏变化大,而东北纬度高降雪丰富,夏季降水量较丰富。因此东北山区的径流特征是, 径流量冬季小,春季较大(融雪化水),夏季大,河流总径流量较大(一定要加较字)
2,含沙量。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因此含沙量小
3,有无汛,。有,夏季汛期,如果是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流还会出现凌汛(也就是春汛)
4,有无结冰期。有,一般出现在冬季三个月
5,水能资源是否丰富。较丰富,东北山区还是修建了不少的水库的,最有名的是松花湖(吉林松花江水库)
6,水位,水位正常,山区河流的水位都比较高
7,补给类型。主要是雨水,,冰雪融水等
3. 年蒸发量变化特点答题
西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北回归线穿过阿拉伯半岛中部,这里,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北信风控制,以晴热天气为主,降水稀少,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是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区域内降水稀少,沙漠广布。
4. 年蒸发量变化特点怎么回答
吐鲁番盆地的地理特点:
1、在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北缘的博格达山急剧上升,而盆地南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较小,两山之间断裂陷落,最终形成了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的不对称盆地.中部有火焰山和博尔托乌拉山余脉横穿境内,把本地区分成南、北两半.
2、盆地以艾丁湖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地形,由三个环带组成.最外一环由高山雪岭组成,北面横亘着博格达山,高耸入云,终年白雪皑皑;南边有库鲁塔格山;西面有喀拉乌成山;东南有库姆塔格山;可谓四面群山环抱.盆地中环是长期以来山岭风化剥蚀,由流水搬运下来的戈壁砾石带.盆地的第三环带是最具生命力的、诱人的绿洲平原带(这里大部分属于山倾斜平原,堆积着大面积细土质冲积物,因火焰山横卧在盆地中央,使潜水位抬高,在山体的南北缘形成一个溢出带,造就了南、北两部分绿洲).
3、吐鲁番盆地气候极度干旱,雨水极少,水流自然移运物的能力极差,故盆地中堆积物极其微小,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在第四次新构造运动中,盆地中部又形成了一条由东向西的火焰山,由于这座低山的阻隔作用,从天山被流水携带下来的风化物质只能在山北积累,而山南就受到了保护,避免了堆积,因而长期以来得以保持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势.
4、吐鲁番盆地属于独特的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主要特点是:干燥、高温、多风.盆地内,年日照时数长;蒸发量大;降水量少但局地性强.火焰山以南夏季漫长而酷热,冬少严寒,风小雪少.春季升温迅速而不稳定,干燥少雨,风多力强.秋季秋高气爽,降温迅速,温差大.与山南相比火焰山以北四季分明,冬多严寒,夏少酷热,降水量偏多.春、秋两季较山南长半个月.
5、吐鲁番气候干燥,蒸发能力强,平均蒸发量为2837.8毫米;蒸发量的变化特点为:由北向南逐渐增大,且全年以春末和夏季蒸发量最为旺盛,4-8月蒸发量占全年的75%以上.
5. 年蒸发量变化特点模版
华北平原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较大,降水量少,气候较干燥。
春季气温上升,冰雪、河川融化,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气温上升,导致直接雨水的浇灌,也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高度角上升,太阳辐射增强,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条件.
6. 年蒸发量变化特点怎么描述
蒸发量蒸发消耗的水量。一般用蒸发器测量,通常在蒸发器中放入一定厚度的水,在相隔一定时间(通常是一昼夜)后,测量其厚度的减少量,即为此时间内的水面蒸发量,单位为毫米。它说明该地的水分支出状况。蒸发量与温度、风、水面空气干燥程度等都有关系。其时间变化一般说来与气温变化相一致。温度愈高、风愈大、空气愈干燥,则蒸发愈盛。
然而,由于蒸发器本身及其周围空气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天然水体有所不同,蒸发器测得的蒸发量要比湖泊、水库等实际水体的蒸发量为大。因此,蒸发器的观测值必须乘一个折减系数(一般为0.7—0.8)后,才能作为天然水体的蒸发量。蒸发量的空间变化,受气温、海陆、降水量诸因素的影响。纬度愈低,气温愈高,蒸发能力愈强,蒸发量也就大;在温度相同条件下,海洋上的蒸发量大于大陆,并有自沿海向大陆内部显著减少的趋势;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蒸发量也大,反之,蒸发量小。
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要看该地湿润系数K,其公式为K=P/E式中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K大于等于1时,表明水分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属于湿润状况;K小于1时,反映水分收入不够支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或干旱。K大小,对自然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蒸发量是一个气象学指标,在一个水面上,是可以达到这个数值的。如果是其它表面,没有充足的水供蒸发,这不能说成差距。如沙漠地带,降雨量极少,蒸发量却很大,所以什么东西都是干燥的,没有可以供给蒸发的水分。
7. 年蒸发量变化特点有哪些
热带 雨林分布的地区,年 降雨量很高,通常高于1800毫米,有些地方 达3500毫米。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 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平均 降水量每年80英寸以上,超过每年的 蒸发量。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白天温度一般在30℃左右,夜间约20℃。
热带雨林地区的河流水绝大部分来源于雨水补给,所以热带雨林的河流水量大,季节变化不明显。
8. 年蒸发量变化特点描述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西部地区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平原区一般高于山丘区。全国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东北部,只有500mm左右;最高值出现在内蒙古西北部2600mm。 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小800mm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河、松花江流域、鸭绿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值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2%
高于1200mm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的高原和盆地、青藏高原以及云南中西部的干热河谷,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东北平原大部、海河、淮河区、黄河中下游、长江上游局部以及下游部分地区、珠江中下游、西南诸河区大部分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
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一般为800〜1200mm,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5%。我国水面蒸发的季节变化明显。年水面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及其地区差异较降水量变化小,总体上北方地区变幅和地区差异大于南方地区。全国水面蒸发量变差系数变化范围为0.0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