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的主旨和情感(马嵬其二内容概括)

1. 马嵬其二的主旨和情感

1. 马嵬其二的主旨和情感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颈联中“当时”与“此日”形成强烈对比,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实质上是对唐玄宗荒淫生活的指责与讽刺。

2. 马嵬其二内容概括

2. 马嵬其二内容概括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    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3. 马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袁枚马嵬与诗中提到作品无关的作家是关汉卿。

《马嵬》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后两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这首诗作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作者赴陕西任职途中,同时创作下了另外三首同名作品。

4. 马嵬其二表达技巧

反讽批判,当局者无能,山盟海誓化为乌有,反害了女子卿卿性命。原文如下:

《马嵬·其二》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引人作历史的反思和哲理的回味,余意无穷。

5. 马嵬的主旨是什么

不同点:李商隐的《马嵬》一般都是体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为主,清代袁枚的《马嵬》主要以教训和借鉴为主

6. 马嵬其二的思想感情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颈联中“当时”与“此日”形成强烈对比,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实质上是对唐玄宗荒淫生活的指责与讽刺。

拓展知识

诗句原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

仅仅听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不知道此生缘分尽。

空听到军队深夜里敲梆,不再有鸡人在早上报时。

今天六军停止进军兵谏,当日七夕嘲笑牛郎织女。

为什么当了几十年天子,不及老百姓家莫愁幸福。

赏析: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作者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

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诗歌成就很高。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7. 马嵬其二的表现手法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四纪,即四十八年,表明了唐玄宗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极具讽刺意味。

8. 马嵬其二主旨句

马嵬(其二)

唐 •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9. 马嵬其二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