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闯王是谁
被满清的多尔衮。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顶不住了
吴三桂不得已投降了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两人联手打败了李自成,李自成的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回北京城,只剩下了三万多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并且怒杀了吴三桂家大小34口,第二天逃往西安。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的部队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了武昌城,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
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扩展资料: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
四月初四日,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并向清朝请兵援助。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
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 。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答应了吴三桂请兵的要求。 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切情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2. 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1、攻陷京城、称帝
黄巢在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相继攻破洛阳、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占领长安,并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建国号大齐。李自成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占领西安,次年正月称帝,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入住紫禁城。
2、兴勃亡忽
二人入京师之前都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然而称帝、占领都城之后,很快就被其他军事力量消灭。其中,黄巢称帝后不满四年而败死,李自成则称帝两年多后身没。
3、尊重读书人
黄巢起义时,有一句传唱的民谣“逢儒则肉,师必覆”,意思是如果见了读书人就杀,那么军队肯定会覆灭。于是黄巢下令不准伤害读书人,杀人如麻的黄巢军队,甚至遇到被俘军民中有自称读书人的,都会被释放。而李自成则因为军师牛金星是举人而下令不杀中举之人。
3. 闯王是谁的称号
“闯王”这个名头不是李自成自封的,而是明末起义首领高迎祥的;“闯王”这个名号也不是高迎祥自封的,而是全国三十六路义军推封的。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前期的起义军规模最大的是王嘉胤和王自用,都在陕西,在崇祯四年,这两股力量东渡黄河进入了山西地界,联合了全国各大起义军,结成“三十六营”联盟,此时的王嘉胤其实已经被明朝大将曹文诏所杀。大家就推选领导,王自用又没在现场,就推举了起义军中力量最强大,军队最为正规的高迎祥为首领,并一致推封他为“闯王”。
此时的李自成还是高迎祥部下的一员将领,并封为“闯将”,据某些史料记载,这高迎祥还是李自成的舅舅,不但是上下级的关系,还是亲戚关系。
高迎祥被推选为“闯王”后,一路征战,从北到南,甚至打到了今天湖北、重庆一带,成为明朝平叛的首要打击对象。
崇祯九年,高迎祥在黑水峪一战中被俘,押送至北京凌迟处死!闯王高迎祥死后,这“三十六营”联盟还存在,盟主死了,就要有人继续出来继位,于是各路起义军又推举了李自成来当这个盟主,并且把“闯王”这个封号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不但继承了高迎祥的领导地位,而且还把“闯王”这个封号也继承了,自此李自成头顶着“闯王”的名头继续与明军作战,最终打进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大明王朝自此覆灭。
4. 闯王是谁封的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十四日,开封城已经被闯王李自成围困达四月之久。开封当时是明王朝在河南仅存的重镇,周王藩邸所在,城内明军在朝廷的督促威逼下,在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此时的开封城已经弹尽粮绝,城内“家家炊烟绝,白昼行人断。”士兵就连粪蛆、胶泥、马粪都吃了。“城中胔骼山积,断发满城,存者十之一二,枯垢如鬼,河墙下敲掇人骨,吸其髓。自曹门至北门,兵丁饿死者三四百人。”无粮可吃的官兵,自然是人心涣散,斗志全无,管工衙役徐文科,故意叫工匠修补城墙时偷工减量,好让起义军早日破城。不少明军也以出城夜袭为由,成队地向起义军投降。
就在这城防将破之际,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型洪水,将开封城全城淹没。“十四辛巳夜,河伯震怒,水声远闻。十五日壬午黎明,水至城下。”浊浪排空,震声如雷,一泻千里,街衢楼阁化为泽国,只露出大相国寺的宝塔的塔尖和钟鼓楼的屋脊,全城聚集的三十七万军民葬身鱼腹,侥幸逃命存活者不过三万人。至此以后,开封城在地图上消失了整整20年,一座曾经繁荣的水陆都会,变成了“黄沙白草,一望丘墟。”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才在“潦水泥沙”中,重建了开封城。
这幕人间惨剧,是如何酿成的呢?让我们翻开史料,一探事情究竟。
李自成决河说
明朝的官方认为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所为的人祸。《明崇祯实录》记载:开封府推官黄澍向崇祯皇帝奏报:“臣等守甚力,贼愤城不下,凿渠决河,以致不守。”李自成看开封城久攻不下,恼羞成怒,于是扒开河堤淹没开封。
一些文人的记述也持这种观点,并且把前因后果,说得有鼻子有眼睛。张岱的《石匮书后续》说李自成在攻城的时候,被守军射瞎了一只眼睛,要报复开封军民,于是下令淹城。计六奇的《明计北略》、谈迁的《国榷》中也有如是记述。
比较可信的材料,是《汴围湿襟录》,作者白愚,当时参与过开封守城战。他说李自成围城数月,但是城内军民誓不降贼,到了九月,秋雨绵绵之际,贼寇就挖开黄河上游堤坝,并坚塞西南东三面堤口,只让河水抱溢,从北面涌入淹没开封城。
清朝统治者修的《明史》基本上采纳了李自成挖河淹城的看法,《明史-庄烈帝本纪》说:“九月,贼决河灌开封”,《明史-杨文岳传》:“贼既灌开封”,《孙传庭传》:“自成决马家口河灌开封”。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地强调是李自成挖河灌了开封城。
但是,这种记载却又有经不起推敲之处。就是放水毁城与李自成的战略意图不符。
李自成打开封为的是什么?时人就有两种说法。
一说他是要“利其珍宝儿女”,获取金银玉帛;
二则说他要“据汴州自王,如刘季之据丰沛也”,建立根据地,建都于此。
李自成辛苦围城4月,后者可能性更大,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理由要在这敌军人困马乏,城池即日可下之时,将自己辛苦数月的奋斗目标毁于沧浪浊水。历史上以水代兵之策不是没有,如关羽水淹七军,如杜充决黄河阻金兵,但多是用于决战之际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或是战败逃跑之时阻挡追兵。哪里有全胜在即,去自毁成果的呢?至于李自成被射瞎眼睛,要开封全城官兵父老给他偿命之事,只是孤证,不见于其他记载,估计是作者道听途说而来。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此时此刻,有大量援兵赶到,李自成害怕被城内城外的明军两面夹击,所以决河淹城而去呢?我们来看看此时的战争态势,这是李自成第三次围困开封,吸取了前两次被援军打退的经验,他做好了长期围困和打援的准备。而内外交困的明朝廷,此时很难进行有效的围剿。农民军五月初二围城开封,五月十六日崇祯皇帝派出了由督师丁启睿统领了的四镇大军,号称40万前来增援。结果七月初四在水坡镇被起义军全部歼灭“四军覆没殆尽”。这是明朝政府所能派出的最强一支援军。
之后,又有几只明军陆续来援,但都吓破了胆,或“各镇皆不用命,惟凭河防渡”,或一与起义军交锋,就“全营溃乱”。开封守军“自中丞以下,日凭城北面哭。”在“援军即溃,汴城遂无生机”的情况下,李自成还用得着决水淹城吗?
官军决河说
那么罪魁祸首会不会是官军?官兵要水淹起义军解围,结果,水火无情,把自己给灌死了?
有趣的是,对于开封城洪水,一些史书,在前文还在指责贼寇残酷决水的,后文却又把矛头指向官军。如前面提到的《石匮书后集》写道:
“九月,开封困久,城守不支。巡抚高名衡,推官黄澍以开封北枕黄河,待引河环濠,用以自固;更见贼垒卑下,思决堤。势如山岳,自北门路,穿东南门出。“
指名道姓,写得清清楚楚,是守在开封城内得巡抚高名衡,黄澍下令,挖开黄河。
同样地,谈迁得《国榷》在也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开封推官黄澍凿渠道之,忽横溢,沦溺死数十万人,无不切齿者。”
同样一人写的史书,居然把决河淹城的锅扣给敌对的两方,这自相矛盾记述的背后,是不是隐含着某些隐情呢?古代读书人,受阶级立场影响,仇视农民军,污为贼寇,为官军避讳,把坏事都算在农民军头上。但是作者在编写史书时候,因为卷帙浩繁,一些原始材料,忘记了删改,露出了马脚?
明朝官员赵士锦,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农民军姚奇英对他说,九月十五日那天,他正率兵扒城墙,就在城墙快要扒开的时候,突然大水来了。农民军也毫无准备,处在低处的营寨也被淹没,损失了一万人马。这一定是官军害怕丢了城,被崇祯治罪,就先把城给淹了。官军畏罪淹城,这是农民军方面对于开封决水的说法。
以水阻军,或者畏罪淹城,黄澍、高名衡两人作案理由充分,动机极大。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守城明军被困城内,已成瓮中之鳖,怎么可能跑到城外去挖河堤呢?
真相扑朔迷离,要探明其中原委,还需要深挖史料,最好是找到当时的第一手材料。
可能的真相
郑廉,字介夫,河南商丘人,十五岁时为李自成军所掳,在李自成军中多年,写下了《豫变纪略》,是研究李自成起义的重要史料。开封洪水时,他正在现场,他反驳了起义军决河和官军决河的两种说法,他说:“世传开封之陷者不一,有谓贼决黄河灌之者,非也。有谓官军决城而灌之者,非也。盖开封之陷,天也。”之后他还引用了当时开封人王紫绶的诗《大梁宫人行》:“八月昼夜连阴雨,城上水从城下取。”旨在说明,是连绵的阴雨,导致河水暴涨决堤。
北温带季风气候的开封在农历八九月间,降水频繁,大雨绵延这可信的,按现代水文资料,黄河七至九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这对河堤决口必有一定的关系。
但纵然降雨丰沛,若河堤坚固,固若金汤,也不易发生这种水淹全城的情形。我们细翻史籍,还有更多的发现。
当年的六七月间,降水稀少,护城河干涸,守城巡抚高名衡,为了增强城防能力,增加护城河水量,做出了一个决定,引黄河水灌护城河。守城者白愚的《汴围湿巾录》记载,巡抚高名衡,派人秘密潜出,送信城外河北援军严云京部,要他在黄河朱家寨段挖开河堤,引水灌河。这一段在《明史-高名衡》传中也有记述,但是说是严云京主谋要“灌贼”,派传令兵和城内推官黄澍、巡抚高名衡商议后,做出挖河的决定。
于是,明军“卜从善大营驾舟南岸”,开始决城。挖了整整一昼夜,“所决者,仅没坑坎”就被农民军发现冲散了。
《汴围湿巾录》说,李自成以为官军是要挖河淹农民军,“逆贼愤甚”,于是便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便在朱家寨对面的马家河口,挖起河堤来,直灌开封北门。
当时参加守城的“曹门总社”李光墼的日记《守汴日志》记了这件事“六月壬子,贼掘河口上流。”
郑廉也记录:“六月壬子,见黄流慢慢东去,其南来数渠,明灭往来如线,盖贼决之,使之逆流而上而灌城壕也。”
此时,李自成也向城里发了劝降信,说:“如更延抗,不日决黄河之水,尔等具葬鱼腹。”
多方材料印证,李自成在6月份确实破坏过河堤。
李自成此时破坏河堤确有理由,此时不同于明朝无兵无粮的九月份,丁启睿的四镇援军正挺进朱仙镇。虽然已为农民军阻截,但还未被歼灭,农民军的确面临着打援和围城的两面压力,希望尽快破城,结束战役。以水坏城在军事上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可是由于6月份降水稀少,水流不大。“水势甚缓,搞不过寸许”,“于城无害”,反而在三天之后,慢慢地把护城河灌满,“民得网鱼充饥”,“贼之兵马不能进一步。”农民军冲散了官军,反而做帮助官军做成了要做的事。
虽然开始时,官军挖的口子“旋为泥沙所塞”,李自成的挖的口子,“止得细流”,但这只是六月七月干燥少雨时的暂时现象。黄河堤坝的岩土结构已经受到破坏。终于到了9月份,黄河水流大增,已经被决坏了大堤终于不堪重负。滔天的洪水破堤而来,将开封城彻底地埋葬。
5. 最早的闯王是谁
李自成绰号为叫闯王?一提到“闯王”,大家一定会想到李自成,其实,历史上叫“闯王”的有三人,分别是高迎祥、李自成、李来亨。其中高迎祥是第一个自称“闯王”的人。
闯王何李自成
1628年,高迎祥起义反明,随着起义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迎祥等人也意识到了联合的重要性,于是他联合诸路联军,组成36营,高迎祥是领袖之一,被手下称为闯王。
李自成在1630年率饥民起义,先投起义军不沾泥,后投高迎祥,由于李自成作战勇猛果敢,被手下称为闯将,同时也被高迎祥所器重。
后来,高迎祥兵败被杀之后,李自成就自然而然的继承了高迎祥的“闯王”称号。李自成继位之后,大肆收拢民心,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庞大的人民群众的免费宣传下,李自成的“闯王”称号越来越为人们所知。
出了对高迎祥的尊重之外,李自成继承“闯王”这一称号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农民阶级的特有的局限性。李自成自己读书不多,对于“闯”这个字,在他的理解之中,“闯”就是勇猛,不屈服的意思,很符合他本人的性格特点,所以李自成很欣然的继承了“闯王”的称号。
李自成兵败之后,起义军在不确定他的生死之后,决定由有“小闯王”之称的李来亨担任起义军的领袖。自幼跟随李自成南征北战的李来亨,从小对李自成崇拜不已,自然也就接过李自成的传承你,自称“闯王”,率领起义军继续与清廷抗争。
6. 闯王是谁?提出的口号是什么?死于哪一年?
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7. 闯王叫什么名
南朱北王,即清代学者朱彝尊和王士祯的并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南朱北王
别名 小长芦钓鱼师
出生地 浙江嘉兴
代表作品
经义考
日下旧闻
曝书亭集
所处时代
清代
字号
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主要成就
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
目录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蘷。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朱彝尊(1629--1709),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行十,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先世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遂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王店镇),其故宅今为王店曝书亭公园。
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一岁
八月二十一日,朱彝尊生于嘉兴碧漪坊。
曾祖朱国祚,明万历十年(1582)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卒,赠太傅,谥“文恪”。《明史》有传。
祖父朱大竞,曾为云南楚雄府知府。
嗣父朱茂晖(大竞长子),以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他是明末“复社”的重要成员之一。无子,以弟茂曙长子彝尊为嗣。
生父朱茂曙(大竞次子),秀水县学生,卒后门人私谥为“安度先生”。
祖父朱大竞为官清廉。辞官回乡时,“力不能具舟楫”,行李“仅敝衣一簏而已”。至朱茂曙时,家益贫困,若遇荒年,经常乏食。
是年,李自成参加高迎祥部农民起义。
崇祯七年(1634)六岁
入家塾读书。
崇祯八年(1635)七岁
弟彝鉴生。
崇祯八年(1636)八岁
四月,皇太极即帝位,国号“大清”,改“女真”为“满洲”。
七月,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被拥戴为“闯王”。
三月,祖母徐氏卒。
六月,祖父朱大竞卒。
崇祯十一年(1638)十岁
是年,魏忠贤馀党阮大铖居南京,与革职巡抚马士英同谋起用。“复社”诸生黄宗羲等一百四十人列名贴榜揭露阮大铖丑行,其中有嘉兴府人八名。但朱茂曙认为“治小人不宜过激”,未与其事。
从其叔朱茂皖(芾园)学。
崇祯十二年(1639)十一岁
二弟彝玠生。
崇祯十四年(1641)十三岁
浙江大旱,飞蝗蔽天,灾情严重。朱家生活艰难,竟至断炊。
崇祯十五年(1642)十四岁
二月,清兵下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和锦州守将祖大寿降清。
朱彝尊之师朱茂皖认为:“河北‘盗贼’,中朝朋党,乱将成矣,何以时文为?不如舍之学古!”于是弃时文八股,以《左传》、《楚辞》、《文选》授彝尊等。
按: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陈廷敬《竹垞朱公墓志铭》误以此语为彝尊所说,后多有沿袭陈氏之误者。当以彝尊自述为是。
崇祯十六年(1643)十五岁
三月,李自成称“新顺王”,在襄阳建立农民政权。
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称“大西王”。
八月,清皇太极死,太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摄政。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十六年
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三月,大顺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杀。
四月,明驻山海关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即皇帝位;次日,弃城西撤。
五月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北京。颁剃发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十月,清朝定都北京。
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
顺治二年(1645)十七岁
四月,清兵破扬州。明督师史可法殉难。清兵残酷屠杀扬州人民,史称“扬州十日”。
五月,清兵攻入南京。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迎降。
六月,清军下苏杭。重颁剃发令。嘉定、江阴等地掀起反清斗争。
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
夏,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被害。
本年下半年,江南抗清义军纷起。嘉定侯峒曾、黄淳耀等起义,败死。清军前后屠城三次,城中死难者二万人,史称“嘉定三屠”。江阴典史阎应元等守城八十一日,战死。
是年春,朱彝尊与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之女冯福贞结婚。福贞十五岁。因朱家穷困,无力聘娶,彝尊曾祖父文恪公旧第相邻。
夏,遭兵乱,朱、冯两家均离家避难。彝尊随其岳父冯镇鼎徙居练浦塘东之冯村。生父朱茂曙携家避难夏墓荡。
九月,生母唐氏病卒。
《曝书亭集》编年始此。
顺治三年(1646)十八岁
是年,清朝开科取士。秋,举行乡试,定明年会试。
六月,南明鲁王逃忘入海。浙东义师纷起抗清。
八月,南明唐王被俘,死于福州。
九月,明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不从,入海抗清。
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永历政权。
十二月,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遇难。
朱彝尊仍留冯村,生父朱茂曙迁居塘桥之北。
顺治四年(1647)十九岁
生祖母蔡氏卒。
顺治五年(1648)二十岁
读书乌木桥村。
长子德万生。
顺治六年(1649)二十一岁
挈妻冯氏至塘桥侍养生父朱茂曙。因居处隘小,迁居梅会里,迎生父茂曙至家。
与同里王翃、周筼、缪泳、沈进、李绳远、李良年、李符等交游作诗。朱彝尊的诗文受到曹溶的赏识。其时,彝尊诗文与沈进齐名,乡人号"朱、沈"。
家贫,遇有客至,则出布袍典质。远近学诗者常来访问,共与论诗。
顺治七年(1650)二十二岁
在里中授徒谋生。
长女生(后嫁吴江周能察)。
江、浙士人在嘉兴南湖集会,时称"十郡大社"。吴伟业、尤侗、徐乾学、邹祗谟、曹尔堪、毛奇龄、朱彝尊等均赴会。会期三日,诸人定交而别。
顺治八年(1651)二十三岁
一月,顺治帝亲政。
彝尊继续在里中授徒。
顺治九年(1652)二十四岁
长子德万夭亡,彝尊有诗悼念。
八月,次子昆田生。
顺治十年(1653)二十五岁
游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是彝尊的外祖母家)。
顺治十一年(1654)二十六年
春游吴门(苏州),秋复至吴门。
在嘉兴和抗清士人魏璧相识。
按:彝尊顺治十七年所作《梅市逢魏璧》云:“前年逢君射襄城,山楼置酒欢平生。……寒暑推移六七年,眼前贫贱犹如此。”故推知其与魏璧之交,约在此时。
顺治十二年(1655)二十七岁
岳父冯镇鼎选授绍兴府学训导。三月,往山阴(绍兴)探视。过山阴梅市,访祁彪佳之子祁理孙、班孙兄弟。十月,与祁氏兄弟同游山阴柯山,并题名寺壁。
次女生(后嫁桐乡钱琰)。
顺治十三年(1656)二十八岁
海宁人杨雍建为广东高要县知县,此年聘朱彝尊为塾师教授其子。夏,往岭南。
顺治十四年(1657)二十九岁
科场案起。顺天乡试考官李振业、张我朴以"舞弊"罪立斩;江南主考方猷、钱开宗及河南主考黄铋、丁澎等均被劾。
曹溶时任广东布政使。朱彝尊到广东后,曾与往还,并为曹溶甄录《岭南诗选》。曹溶于本年还嘉兴,彝尊以诗送别。
与广东诗人屈大均交往,以诗酬答。屈大均《过朱十夜话》诗有“夫君若萱草,一见即忘忧”句。
集粤行之诗一百三十余首及和曹溶诗三十二首为《南车草》一卷,刊行。蔗馀道者作序。
顺治十五年(1658)三十岁
因“科场案”顺天举人二十馀人流放尚阳堡,江南二主考被斩,江南名士、举人吴兆骞等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
四月,彝尊启程归家。途中访南雄知府陆世楷。五月,与陆同至南雄杨历岩观瀑布。六月,途经乌江(在安徽和县),谒项王庙。
王士祯
王士祯,因清朝避雍正皇帝“胤禛”讳,将其改称为王士祯。
清代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风韵和含蓄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体诗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大部分诗是描写山水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偏于对艺术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王士禛有词集《衍波词》,以小令为佳,但其成就逊于诗。著作有《带经堂集》,诗选有《渔洋精华录》,诗话有《渔洋诗话》,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其理论著作有《律诗定体》,他对古代诗歌声调韵律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对后世实有“抛砖引玉”之功绩。
8. 闯王到底是谁
1、 口号的进步意义
当代人时常认为李自成的这句口号具备欺骗性。但是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不得不承认李自成的这句口号具备着一定的进步性:因为大明朝当时的百姓,已经"闻税色变"。明朝末年的苛捐杂税,导致很多百姓不堪重负,走上了破产的道路。因为明朝的财政开销实实在在太大了。早在万历皇帝在位时期,明朝的万历皇帝贪图享乐,于是专门指派明朝的太监绕开朝廷直接搜刮民间钱财。到了魏忠贤掌权的天启时代,魏忠贤更是在明朝朝廷之外,打造了一个魏忠贤旗帜下的影子朝廷。这个影子朝廷在搜刮民脂民膏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老百姓迅速的走向了破产的局面。而所谓的祸不单行,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大明朝和后金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了。在任何的一个时代里,打仗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因此明朝朝廷为了筹集军费,再度征发大量税款。而明朝的老百姓也陷入了忍无可忍的状态,最终明朝的全境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明朝廷对于农民起义,当然首先会选择镇压。而镇压农民军的军费,也需要老百姓来负担,就这样,老实百姓的负担更重了。就这样大明朝陷入了恶性循环:老百姓除了造反以外,实在找不到其他可靠的活路了。
因此在这个环境下,老百姓对明朝过分的税收是深恶痛绝的,因此,在这个环境下,凡是提出不收税的人,都是十分能得人心的人。因此,即便是李自成不提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其他的农民起义军也会提出这样的口号。毕竟这样的口号十分的得人心。
2、 造反的优势
在古代,朝廷和起义军较量的过程中,朝廷和农民军各自具备各自的优势。比如朝廷的人力资源以及征发的能力、资源调动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财政实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碾压农民起义军。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农民起义军就处于绝对的劣势。因为原因十分的简单:农民起义就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不给老百姓制造麻烦。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朝廷大军的出动需要大量的军饷。如果军饷没有给到位的话,那么朝廷的军队很有可能产生消极怠工的情况。而朝廷的钱财来源,上文都已经提到过了:那就是通过税收的情况来解决财政需求。
而农民起义军获得了财政的来源十分的容易:因为农民起义军只要做到2点就可以。第1点就是杀大户。所谓的杀富济贫就是这样。农民起义军将一个地方的富豪、大户的家产占据,然后进行一定的分配:一部分留给农民起义军自己花费,另一部分则分配给穷人。这种行为可谓一举两得:因为一来农民起义军解决了自身的财政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拉拢了穷人。大量的明朝穷苦老百姓因为农民军的杀富济贫得到了实惠,并且还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是,农民起义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兵源的问题。
第2点则就是诛杀官僚和地方勋贵子弟。这种情况的原理和上面的差不多。其实在古代,民心确实决定了很多的问题。农民起义军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收获了人心。事实上,崇祯皇帝的军队曾经多次将李自成打到全军覆没,但是往往李自成的起义军被消灭不到半年,李自成又能重新组织十多万的军队起来继续造崇祯皇帝的反。这背后的事实就是:崇祯皇帝固然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但是明朝确实是太过腐败了。以至于老百姓对明朝早就深恶痛绝,因此他们都诚心诚意的愿意支持李自成,并且希望明朝早日陷入崩溃状态。
3、 大顺朝的尴尬
李自成的悲剧在于读书太少。其实客观上来说,李自成的悲剧其实也是当代很多的创业青年的悲剧。有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习惯上把早年的成功经验,视为颠覆不破的真理。但是他们到最终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成败往往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因为自己的成功经验而取得的胜利,也最终因为自己的成功经验而走向失败。李自成的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典型。其实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依靠税收来维持其运作。李自成宣传不纳粮的政策,在起义、造大明朝的反的时候,固然可以如此宣传。
但是,等到建设政权阶段的时候,如果还这么宣传,那就等于引火烧身了。而李自成的大顺朝开张以后,继续奉行不纳粮政策。此时的李自成,已经拥有了淮河以北的大量领土:很多地区的地方官见崇祯帝已经自杀,并且也深知大明朝已经无可救药,于是表示尊奉大顺朝为正统。此时的李自成最该做的事情就是制定相对的征税章程:在天下老百姓的能力许可范围内进行征税,来维持大顺朝廷的运转:毕竟大顺朝廷的文武百官,以及大顺军队的将士,每天都需要吃喝用度。但是李自成始终没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放纵大顺军上下继续通过抢掠的方式来维持补给。就这样,李自成很快失去了民心。
结语:
因此,就在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的同时,各地的地主武装也纷纷起来进攻李自成的势力,就这样,李自成在南明、地主武装、清军三路力量的夹击之下,李自成败亡了。李自成的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
9. 闯王是谁,不纳粮指闯王提出了什么政策
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方。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岩和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是为甲申之变,至此明朝灭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由于起义军领袖胜利后招降吴三桂未果杀害吴三桂家人,逼反吴三桂 ,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李自成余部继续抗清斗争。
这次起义,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名称
李自成起义
地点
中原地区、陕西、北方地区、北京
时间
1627到1645年
参战方
李自成起义军、明朝
结果
李自成攻陷北京
10. 闯王是哪里人
李自成的的老家长峁鄢。
李自成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60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