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府志(彰德府志pdf)

1. 彰德府志

从昭义军到彰德军

唐代常常把兵士戍守的大范围边疆地区叫做“军”,戍守的小范围边疆地区叫做“守捉”或“镇”。安史之乱后,内地各州也纷纷效仿边疆设置军和镇,戍守要地。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薛嵩成为相州刺史,兼相州、卫州等六州节度使,总揽六州军事。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薛嵩被封为高平郡王,他的军队被称为昭义军,昭义军最初戍守相州城。大历十年(公元775),昭义军转戍磁州。从此,相州与昭义军脱离。

五代后梁初,相州隶属天雄军节度使管理。据《旧五代史·末帝纪》记载,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在相州城设置昭德军,任命宣徽使张筠为节度使,辖相、卫、澶三州。后梁末期,张筠放弃相州,昭德军遂撤销。后唐灭掉后梁之后,相州又重归天雄军节度使。《资治通鉴·后晋纪》记载,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相州城设置彰德军节度使,把澶、卫两州作为属郡,彰德一名开始出现。后汉、后周和前朝的设置一样。北宋依照旧制也在相州设置彰德军,隶属河北西路。

从彰德军到彰德府

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相州被金攻陷。公元1129年,金政府在相州设置彰德军。《金史·地理志》记载,公元1192年,金政府把相州升为府,用军名给它命名,取名彰德府,隶属河北西路,下辖安阳、汤阴、临漳三县和林州。这就是彰德府产生的经过。

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彰德府城被蒙古攻陷。元朝时把彰德府改为彰德路,隶属中书省,下辖安阳、临漳、汤阴、辅岩等县。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政府撤销辅岩县,把它划入安阳县。明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安阳、汤阴、临漳等县和磁州。清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省,最初辖区同明朝一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把直隶省大名府所辖的内黄县划入彰德府。清末,彰德府共辖安阳、汤阴、临漳、武安等七县。

民国成立后,撤销安阳县,把其辖区划归彰德府。1913年,撤销彰德府,暂时把府直辖地改为彰德县。不久,正式定名为安阳县,隶属河南省河北道。1937年11月4日,安阳城被日军侵占,日伪政权把安阳县改称为彰德县,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9月以后,彰德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就不复存在了,但提起彰德府,该市和武安市、涉县的许多老人仍然觉得很亲切。

2. 彰德府志pdf

邹汉勋。

邹汉勋,字绩叔,新化县人,咸丰元年举人。精天算舆地、文字音韵之学,曾兴修《宝庆府志》,入黔后又参修《贵阳府志》《兴义府志》《大定府志》《安顺府志》。于黔中文献贡献良多,著有《邹叔子遗书》七种传世。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届不惑的湖南“廪膳生”(优等秀才)邹汉勋应时任贵州巡抚贺长龄的推荐,到贵州先后主纂或参纂《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安顺府志》《兴义府志》,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方志名家”。

3. 彰德府志校注

安阳彰德中学,以“聚一帮好人,做一桩善事”为宗旨,以国学为主导,以孝道为中心,以心灵健康为主线,以国家普高课程计划教学为主业,多种特色强校,办人民满意教育。

成人成才基地:开放式办学,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解决学生三条出路:一、学国学,做好人;二、人人上大学(含专科);三、大学毕业后,工作稳定,风险性小,工资优厚,真正实现幸福人生。终极目标:国学孝道标兵,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幸福安康。

国防、体育、书法、美术等各项专业技能训练基地:

1.国防教育特色:与河南省全民国防教育中心合作办学,国防教育中心派驻教官参与我校军事化管理,并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国防知识及理论学习,国防人物介绍等),开展新生军训、野营拉练、军事拓展、安全自救等相关教育活动,全面升华师生素养,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培养军人素养与精神品质,以及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激发文化课学习动力;掌握基本军事理论知识与技能,与军事院校对接;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我校与湖北省武汉职业学院合作办学,为该学院优质生源基地。该学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军委国防动员部定向培养士官院校,毕业后可到武汉附近的军工企业就业,也可入伍成为士官或军官。

我校为江苏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基地、国防教育人才(军事士官方向)选拔培养基地。新生入学通过两年专科学习,即可应征入伍为士官生。

2.体育特色:全市最强的体育教学及高考专项训练团队,今年增设身材增高特种训练班(限招30名新生),以李玉振、李春贵、敦和平老师为主。

3.书法、美术等专业特色,已在校内开班上课,学校为适应新高考模式,已开始(部分)跑班上课。

学困生转化基地:发挥国学、心理学两大优势,自命课题,潜心科研。学困生、问题生,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影响下,个人自我中心意识过强,逆反、叛逆严重。运用国学经典重器来提升思想境界,改变软、散、懒状态,去恶性发善根;运用心理咨询之利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家庭和谐,学校和顺安全。本学年运用典型突破方式,解决近十名“社会生”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国学践行基地:诵读经典,践行孝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让国学在校园开花结果。

学校成立两年来,坚持国学修炼践行与文化课学习双管齐下,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一届学生(中考成绩多数350分左右)毕业会考一次全过率70.49%,创造了“彰德实验中学”现象,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誉,得到了社会、家长及学生普遍的认可,《安阳日报》、《安阳晚报》、安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的典型做法作了宣传报道。

4. 彰德府志翻译

安阳彰德中学:民办学校,隶属于安阳市龙安区教育体育局。安阳彰德中学是一所新成立的学校,学校手续齐全正规注册,设施完善。

5. 彰德府志点校本(明嘉靖)

遵义府志全书共四十八卷、八十余万言,“精炼而无疵,周密而罔遗”,涵盖了遵义的远史近事,百行诸业,当时是遵义有史以来的重大文化工程,因此被评价为全国顶尖的三部府志之一,也得到了“天下第一府志”的美誉。

道光丁酉年间(1837年),来自浙江山阴(绍兴)的平翰来遵义任知府。平知府的家乡绍兴,素称浙江人文渊薮,当地的名人随便一捞一大把,怎么屈指也数不过来。朝廷给遵义空降了一个好官,这是遵义人的福气,从绍兴走来的平翰满腹学问,满腹家国情怀。但作为书生从政,平翰官运不佳,仅仅在遵义知府的任上呆了三年就因平乱不力被谪。

那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夜,清朝统治陷入急剧衰落。而偏处西南一隅的遵义,在当时的交通、信息极为闭塞的情况下,尚游离矛盾漩涡之外,种种波澜似不及这“世外桃源”。平翰职守播州一年,“居以廉平,庶务毕理”(遵义府志语)。政务之余,平知府喜欢与遵义一帮文人大咖结交,与遵义名人萧光运、黎兆勋等交往密切,彼此欣赏,常常结伴郊游,诗词唱和,友情甚铁,甚至忘却了彼此的“身份”。

当时遵义文教发达,但作为文化之邦,仅仅明末清初修过志,前明修志不但简陋,还有半部失传;清初修的府志,完全是照抄前志,许多内容失阙。而且,这之后的一百六十年,遵义再无修志。无论是文献稽考,还是资政育人,都是遵义的文化短板呀。思来想去,平翰便登门拜访郑珍、莫友芝,礼聘二人重修《遵义府志》。

从平翰倡修《遵义府志》,到最终事成,虽然只有三年,却也一波三折。先是平翰因仁怀民乱被贬,降成通判调任他处。好在继任者张榱也是重视文化建设的开明官。

张榱是名臣张之洞之父,在贵州为官多年,对贵州文化、遵义文化亦有较深的了解,正是在他的坚持下,《遵义府志》得以续修。孰料,好事多磨,在《遵义府志》将成未成之际,张又调走,遵义又来了新知府,修志又生变数。幸好新来的黄乐之知府也是明白人,一任接着一任干,终于在第三年修成此志。

《遵义府志》修成,全书共四十八卷、八十余万言,“精炼而无疵,周密而罔遗”,涵盖了遵义的远史近事,百行诸业,当是遵义有史以来的重大文化工程,张之洞将此志评价为全国顶尖的三部府志之一;梁启超直接将此志称为“天下第一府志”。

6. 彰德府志全文

全文如下:

唐代:韩翃《送李明府赴连州》

万里向南湘,孤舟入桂阳。

诸侯迎上客,小吏拜官郎。

春服橦花细,初筵木槿芳。

看承雨露速,不待荔枝香。

送李明府赴连州

唐代韩翃诗作

《送李明府赴连州》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翃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文名

《送李明府赴连州》

属性

唐诗

作者

韩翃

名句

春服橦花细,初筵木槿芳

作者诗词正文TA说

作者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7. 彰德府志 在线阅读

设置里面设置自动翻页,基本上是每十秒钟翻页一次,或者是每半分钟翻页一次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