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细妆(花细这种化妆方式又称)

1. 花细妆

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的复色花瓣了。边缘是娇艳的胭脂红,越往中心就开成了奶油白,有点像初次化妆的少女,下手不知轻重,不慎搽多了腮红,却也难掩本身清丽柔美的气质。

不同的光照环境,红边会有差异

不仅如此,初妆还有变色的特性,花色会随着光照强弱而产生变化。被太阳直射的花朵,瓣边的红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而那些光照相对较少的花朵,则会越开越浅,呈现出浅粉色。

光照强弱对花色的影响非常明显

用“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来形容这位初次化妆的懵懂少女,真是一点都不为过啊!

初妆的花型很独特,结合了古典四心莲座状和切花经典的高心圆瓣两种花型,中心花瓣较短且尖,越往外花瓣越大。

配上层层叠叠的波浪边和明显的美人尖,像少女的蓬蓬舞裙,又像美味可口的千层蛋糕…

都说红花还需绿叶配,大气的绿色格子叶与初妆非常相配

关于初妆的分类,它属于灌木

它的优点非常明显,植株健壮,长势很快,分支性非常好,很容易抽新枝,并且盲枝很少。

初妆的开花性非常值得一提,花量很大,勤开,并且花期很长,即使是牙签粗细的枝条也能开出比较标准的花。单花花期可以达到 10 天以上,瓶插也可以轻松保持一周。

细如牙签的枝条开出的花依然标准

一般花期长的品种很难保持香气,但初妆不同!初妆并不算浓香,但它的花香非常清新,主调是柠檬味儿,然后会慢慢变成淡淡的玫瑰香,幽幽的,耐闻并且持久!

初妆的株型非常直立,从植株底部开始,枝条便十分规整地向上生长,看起来很整齐美观!

不管是盆栽还是地栽,它都会交给你一份满意的答卷。

枝条上刺很少

初妆还有一个非常温柔体贴的优点,便是少刺,不管是浇水、打药、施肥,都可以放心大胆地接触它而不用担心被刺伤!

初妆

花:红色、浅黄复色

香:中等,主调是清新的柠檬,然后慢慢变成淡淡的玫瑰味

叶:叶片为绿色格子叶

植株:灌木,株高80-120厘米,多季节重复开花,适合盆栽或者花园地栽。

抗病:抗病力中等。

2. 花细这种化妆方式又称

可以理解为面部化妆,又可以叫做美容。美容一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首选是“容”这个字,其次是“美”。“容”包括脸、仪态、和修饰三层意思。 “美”则具有形容词和动词的两层含义。形容词表明的是美容的结果和目的是美丽的好看的;动词则表明的是美容的过程,即美化和改变的意思。因此简单的讲美容是一种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和疾病(面部),使之成为文明的、高素质的、具有可以被人接受的外观形象有活动和过程,或为达到此目的而使用的产品和方法。

3. 花细妆素材

01 修理好眉毛,用护肤乳均匀涂抹全脸直至吸收。

02 在粉底膏上滴上与之搭配的粉底膏伴侣,使粉底膏更滋润。

03 用三角海绵少量多次地取粉底膏,反复点按全脸、耳朵及脖颈皮肤,并均匀地拍打开,塑造无瑕的肌肤。

04 用遮瑕刷取遮瑕膏对眼下、鼻翼等暗沉区域进行提亮遮瑕。

05 用散粉刷取散粉,涂抹全脸进行定妆。

06 用大号晕染刷取浅橘色眼影,均匀涂抹上眼睑区域。

07 用中号晕染刷取浅棕色眼影,加深双眼皮褶线和下眼睑后的1/2区域。

08 用小号锥形刷取橘色偏光眼影膏涂卧蚕处,提亮卧蚕,增加少女感。

09 用指腹取橘色珠光眼影,点涂眼球上方,使双眼更加有神。

10 用睫毛夹分段夹翘睫毛,保证每根睫毛从睫毛根部到睫毛梢统一发力,使睫毛的弧度均匀且自然,从睫毛根部到睫毛梢涂抹睫毛定型液。

11 用睫毛膏从根部顺着夹好的睫毛,给上下睫毛均匀涂抹睫毛膏。

12 模特双眼眼皮不对称,辅助蕾丝双眼皮贴调整眼形至对称。

13 用咖啡色眼线笔填满睫毛根部空隙,顺着眼尾弧度拉出一条眼线。

14 用灰棕色眉笔大致地将眉形勾勒出来,注意眉毛的深浅变化。

15 用黑色眉笔按照眉毛的自然走势轻柔地、一根一根地补齐眉毛稀疏的地方,注意眉毛的疏密走向。

16 用鼻影刷取阴影粉,从眉头到鼻尖均匀地晕染,模特鼻头较大,可以在鼻头区域加大用量,从视觉上缩小鼻头。

17 用腮红刷取橘粉色腮红,均匀地晕染虚线区域,塑造自然好气色。

18 在脸颊虚线所示区域扫上阴影粉,晕染至边界并使其融合自然,塑造立体脸形。

19 用高光刷取高光粉,扫苹果肌、山根及鼻头区域。

20 用唇刷在唇部由内到外均匀地涂水红色唇膏。

21 在唇部内侧叠涂上一层砖红色唇釉,增强唇部渐变感。

22 用唇刷取唇釉,在额头上画设计好的花钿,并在嘴角两侧点上笑靥。搭配整体造型,结束操作。

4. 花细妆是在哪里

京剧妆面分为8种,分别是:

1、整脸

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2、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3、十字门脸与六分脸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 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征人物性格。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六分脸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脸”也称“老脸”。

4、碎花脸与歪脸

碎花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5、僧脸与太监脸

“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 花鼻窝 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近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 脑满肠肥的神态。

6、元宝脸与象形脸

无宝脸的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7、神仙脸与丑角脸

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 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

8、小妖脸与英雄脸

“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 小妖等角色。这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英雄脸”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5. 花细妆含义

披香侍宴插山花,

  厌著龙绡著越纱。

  恃赖倾城人不及,

  檀妆唯约数条霞。

  古代形容化妆的诗词:其二(唐·徐凝)

  身轻入宠尽恩私,

  腰细偏能舞柘枝。

  一日新妆抛旧样,

  六宫争画黑烟眉。

  古代形容化妆的诗词:孔雀东南飞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沈吟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6. 花细妆饰在哪里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 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先秦时已有。画眉文笔,式样繁多我,有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梭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等名目。至今仍流行。古代美女化妆法则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口红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傅粉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额黄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画眉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古代化妆品——古代女子的“眉笔”: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芳泽可亲——妆粉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viper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姹紫嫣红话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2、先抹viper,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viper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viper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viper,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viper的化妆术。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7. 花钿是什么

古代的贴在两个眉毛中间的

8. 花细妆怎么画

花钿(diàn)是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即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1]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等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花钿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相继沿用。南朝时寿阳公主发明梅花妆,唐朝时因上官婉儿而再度兴起,并达到鼎盛。五代十国继续盛行,直至宋元时期走向消亡。[2]

中文名

花钿

概念

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起源

南朝宋

颜色

红、绿、黄

拼音

花钿(diàn

9. 花细妆图片

花钿的起源

有学者考证,“花钿妆”确切的起源应是在汉代,也有人认为是秦始皇时期,又有人说是南北朝或唐朝。在众多的传说版本中,人们述及最多的还是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相传南朝时,宋武帝有个女儿叫寿阳公主,这位寿阳公主生得花容月貌,十分美丽。有一天,公主跟宫女在花园里玩得累了,就躺在殿下歇息,一阵微风吹来,从梅树上飘下一朵梅花,正巧落在公主的前额,染下了一个梅花状的印子。她的皇后母亲看到了,觉得很耐看,就叫公主暂时留着,三天都不要洗脸。其他宫人看到以后,都觉着脸上顶个花印子十分漂亮,于是纷纷效仿。因为梅花毕竟只在冬天开放,其他季节怎么办呢?爱美的人们就想出一个法子,取不同材料人工制成花的样子,来代替梅花贴在额头上。后来,这一化妆方式传到了宫外,在民间广泛流行。此后,“花钿”更是派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贴的方位也从额前眉心处,演变到了贴在耳边、眉毛两侧、脸颊等处,或做成饰品插在头发上。

鼎盛时期的景象

“花钿”最流行的时期是唐代,晚唐时发展至鼎盛。唐代李复言著有《续玄怪录》一书,可作为一个小小的佐证。书中有一名叫韦固的男子,因不相信月老的“婚姻命定说”,就砍了他命中注定的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妻子一刀,那小女孩长大以后,果真嫁给了韦固做妻子,有头上的伤疤为证。李复言描写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说的就是韦固妻为了遮头上的伤疤,连洗澡和非正式场合也从不将“花钿”摘下来。敦煌莫高窟中的那些女供养人像,许多脸上也都贴着“花钿”,尤其燕形的“花钿”在莫高窟中更是占了很大比例,多贴在耳部附近或额头两侧。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莫高窟吐番时代的窟中,帝王和臣子的额前竟然也饰有“花钿”,不知道是出于画者的艺术渲染,还是当时的吐番男子当真作此打扮。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在服饰妆扮上承袭了唐代的遗风。编撰于这个时期的《花间集》中,有多处咏到“花钿”的句子,比如:“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到当时糜烂而奢侈的世风,这些偷安的小国,最终逐一被宋太祖赵匡胤收编到大宋旗下。

消失于元代

北宋时,“花钿”依然还在女子中流行。没有酒窝的女子,以“花钿”来代替酒窝;有酒窝的,贴上“花钿”来强调一下。黄的、黑的、绿的、红的,各种颜色的“花钿”可搭配不同颜色的服饰。南宋,自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以后,女子必须守贞洁,自然就不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也就不再那么刻意地打扮自己了。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花钿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唯有在一些传世的书画作品和考古发掘中,人们方能找到这种在古代曾经流行了一千年的时尚饰品的影踪。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