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安府麦芽糖
1,庐山云雾茶 :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 ” 贡 茶 “ 。 庐山云雾茶以"味 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它的味道,类似“龙井“,却比龙井更加醇厚,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
2,庐山石鸡 :
庐山石鸡是一种生长在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棘脑蛙,体呈赭色,前肢小,后肢强壮。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庐山石鸡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约重一斤左右。
3,庐山石鱼:
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 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营养成分丰富,尤为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4,庐山石耳:
庐山石耳与黑木耳同科,是一种野生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于它形状扁平如人耳,又附着在岩上生长,所以称之为“石耳”。石耳营养价值极高,内含很多的肝糖、胶质 、铁 、磷、钙及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之补品。
5,庐山鲜笋:
产自江西省庐山生态保护区的食用鲜笋,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被公认为是无污当的保健美容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鲜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 、 低糖 分、 多纤维的保健食品 ,在其蛋白 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此外还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 、 维生素B1,B2,C以及钙 、磷、锌、镁等微量元素,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湖口糟鱼:
据史学家考证,传统糟鱼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鄱阳湖口与长江汇 地区,故称"湖口糟鱼"。湖口糟鱼,自明朝万历年间,曾是湖口地方贡品被选送朝廷。
7,桂花酥糖 :
采用白芝麻仁、食油、富强粉、白砂糖、饴糖和桂花等精制而成。此传统名产呈乳白色,质地细嫩酥脆绵软,具有润肺、建胃、止咳等功效。
8,桂花茶饼:
以茶 油、芝麻、桂花和面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制。有“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等特点,历史悠久。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说。
庐山市,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级市,原名星子县 ,为江西省直管,九江市代管,也是江西省第二个以景区命名的县级市。
庐山市地处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东与都昌县隔水为邻,西与九江县、德安县、共青城市接壤,北与濂溪区(原庐山区)相连,南与永修县湖洲相接。
全市人口26.79万人(多为汉族江右民系)。其中农业人口18.01万人,区域面积734.1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和一场、一处,72个行政村。
庐山市水上运输四通八达,自古有"南国咽喉、西江锁钥"之称,水上逆赣江可直航九江、景德镇、南昌、赣州,入长江黄金水道抵国外口岸。赣、抚、饶、信、修五大水系在县域东南水面束流而东,形成"江湖之会"。
2016年5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西省调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江西省调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星子县,设立县级庐山市。
2016年5月30日,举行中共庐山市挂牌仪式。
2. 德安府大米
十大水稻品种:
福娃集团有限公司的“福娃牌好福米”、
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的“编钟+国宝桥米”、
洪湖浪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洪湖浪香米”、
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的“德安府香米”、
湖北洪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荆香玉米”、
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瓦仓村软香米”、
潜江市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会的“虾香稻米”、
襄阳乐峰粮油有限公司的“乐峰香米”、
湖北万福祥米业有限公司的“荆奇福泰香米”、
竹溪三元米业有限公司的“中峰贡竹溪贡米”。
3. 德安府在什么地方
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为府,于安陆置德安府。德安府领安陆、应城、孝感、应山、云梦5县。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陆为德安府汉阳镇抚使治所。
绍兴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隶荆湖北路,治安陆。
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汉阳城头山,安陆县治随之侨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陆仍为德安府治,隶荆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应山县隶随州,府领四县,即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州领二县,即随县、应山县。1281年罢宣慰司,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1293年改隶黄州路,后复隶湖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7年),安陆县属德安府,其时,德安府领安陆、云梦、应城、应山、随州,隶湖广行省。
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为州,隶黄州府,11月属武昌府。1380年复升为府,治安陆,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未久还属湖广布政使司。
万历三十六年(1068年)隶荆西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陆为德安府治,属湖北布政使司,隶汉黄德道。
4. 德安府地图
孝感 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汉朝时期孝感属于“荆襄九郡”(即汉朝13州之一的荆州)之一的江夏郡. 三国鼎立时期孝感所在的江夏郡属于吴国.
5. 德安府管辖范围
德安府
古代行政区划。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远军为德安府,截至清朝灭亡后1913年废除,德安府前后存在约800年。府治位于今湖北安陆。在春秋时期是郧子国所在地,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置安陆县,属南郡。历史上安陆县地盘颇大,现今安陆的云梦、应城、孝感均是从原秦安陆县地盘上划分出来的,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及周边地区、汉川市、京山县部分地区也是古安陆县地域。
6. 德安府历史事件
孝感,原名丹阳城,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夫,行孝感动天而得名。周为贰、郧、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北周为奅州,隋初为安陆郡。五代后唐同光二年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宋初属安州安陆郡,宣和元年(1119)为德安府,元明因之。清属汉阳府。1914年属江汉道,1932年属第四、五、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分属第二、三行政督察区。
7. 德安府和安陆府
孝感,原名丹阳城,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夫,行孝感动天而得名。周为贰、郧、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北周为奅州,隋初为安陆郡。五代后唐同光二年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宋初属安州安陆郡,宣和元年(1119)为德安府,元明因之。清属汉阳府。1914年属江汉道,1932年属第四、五、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分属第二、三行政督察区。
8. 德安府楼盘
孝感市未来的第一高楼是文昌阁。
文昌阁是孝感的标志性建筑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江南北与黄鹤楼遥相呼应,享有“南楼北阁”的美称,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
中文名孝感文昌阁
地理位置湖北省孝感市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8910 km。
建筑简介巍然耸立于澴水之滨的文昌阁,在历史上曾三次被毁后三次重建。第三次毁于咸丰五年(1855年),后于光绪二年(1876年)第三次由孝感在任知县蔡炳荣主持,重建于孝感城东郭家潭。民国二十三(1934年),时任孝感县长的欧阳洪烈曾主持加固维修。在“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终在1977年完全被拆除。
文昌阁建成之前,孝感历史上入京登皇榜者,仅有13人,且大多事迹平平。明万历年间,精于地理的德安府颜知府视察孝感,指点孝感的江山说:“澴川乃孝邑名胜,然孝感应科者寥寥无几,盖由城南未能异峰耸秀,难迎辛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任孝感知县的彭同魁因孝感“文风不盛”“历代少出人才”,为使孝感人文荟萃、贤才辈出,遂响应提议,精心策划、亲自选址,具体督导兴建。于是,孝感小东门外竖立起高阁一座,阁顶置一文笔峰,得名文昌阁。
文昌阁及其附属建筑物共占地约 30 余亩,阁高约35米,一共五层,上面装有一宝顶。文昌阁屋面皆由红、黄、绿三色琉璃瓦所覆盖,四周有金鳌飞檐,紫铜风铃。阁顶文笔峰直指蓝天,可谓古风古色、“吞云吐雾”,甚为壮观。说起来真怪,自文昌阁建成后,在就万历辛丑科(1601年),孝感人傅崛兴、程少宰、沈接武一举登甲及第,傅为大司农,程为太子少保,三人同朝入座,甲于全楚。
建阁后的明代孝感,又有15人得中进士。如今的文昌阁旧址,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学校园(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人才济济,书声朗朗,校园绿草如茵,湖水荡漾。欣闻学校领导拟筹资重建文昌阁,规划效果图业已展现阁楼的雄姿,孝感人民深受鼓舞,热情期盼着文昌阁重新建起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在不久的将来将重新屹立于澴水之滨。
2021年,湖北省电子招标交易平台发布了孝感文昌阁新建项目招标公告,总投资2300万,将于2022年1月1日开工。 2022年3月10日,孝感文昌阁工程正式开工。按照规划,文昌阁楼高5层,立意为“澴上文枢”。主体建筑占地为233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52.58平方米(含负一层建筑)。阁楼风格为明清风格,主体5 层,净高39. 390米。
9. 德安府志
壁上惟余旧墨存
再游用前韵一首
朝代:宋代|作者:王阮
十年不到此只园,又为支郎暂出村。
犬认行踪增踊跃,燕惊离恨苦埋冤。
鬓边但觉新丝长,壁上惟余旧墨存。
但问桑麻添几许,世间万事不须论。
王阮(?~一二○八),字南卿,德安(今属江西)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都昌主簿,移永州教授。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新昌县(本集《和渊明归去来辞》序)。光宗绍熙中知濠州,改知抚州。宁宗庆元初韩侂胄当政,闻其名,特命入奏,遣客诱以美官,王对毕即出关,侂胄怒,批旨予奉祠,于是归隐庐山。嘉定元年卒。有《义丰文集》一卷。《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三有传。 王阮诗,以宋淳祐三年王旦刻《义丰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酌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又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