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饮酒礼中有乐教(乡饮酒礼的内容)

1. 乡饮酒礼中有乐教

1. 乡饮酒礼中有乐教

即 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乡饮酒礼 始于周代,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

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道光23年,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前后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朱柏庐曾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2. 乡饮酒礼的内容

2. 乡饮酒礼的内容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仪礼》有四篇言乡射之礼。《乡饮酒礼》记述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乡饮酒约分四类:

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献贤能之士,将行,待以宾礼,与之会饮于乡学。

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四、党正于季冬蜡祭饮酒。乡饮酒之意义在于“尊贤养老”。《乡射礼》是州长于春秋二季在州学会民习射之礼。《大射礼》是诸侯与群臣习射之礼。《燕礼》是诸侯之射前所举行的宴饮之礼。凡诸侯之射,必先行燕礼;乡射,必先行乡饮酒礼。《仪礼》有三篇言朝聘之礼。《聘礼》是诸侯国的邦交之礼。属朝礼者二篇。《公食大夫礼》是诸侯飨大夫之礼。《觐礼》是诸侯朝见天子之礼。

3. 乡饮酒礼中有乐教对吗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礼乐是指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

  礼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

  乐

  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

4. 礼记乡饮酒礼

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

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

《礼记.仲尼燕居》:"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

"孔颖达疏:"射﹐谓乡射也;乡﹐谓乡饮酒也……然射在乡上者﹐欲明乡射与乡饮酒别也。

"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忠信不立﹐则射乡之礼不能以致刑措。

"一说﹐指大射礼和乡饮酒礼

5. 仪礼 乡饮酒礼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仪礼》有四篇言乡射之礼。《乡饮酒礼》记述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乡饮酒约分四类:

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献贤能之士,将行,待以宾礼,与之会饮于乡学。

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四、党正于季冬蜡祭饮酒。乡饮酒之意义在于“尊贤养老”。《乡射礼》是州长于春秋二季在州学会民习射之礼。《大射礼》是诸侯与群臣习射之礼。《燕礼》是诸侯之射前所举行的宴饮之礼。凡诸侯之射,必先行燕礼;乡射,必先行乡饮酒礼。《仪礼》有三篇言朝聘之礼。《聘礼》是诸侯国的邦交之礼。属朝礼者二篇。《公食大夫礼》是诸侯飨大夫之礼。《觐礼》是诸侯朝见天子之礼。

6. 乡饮酒礼中有乐教吗?

1、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等级森严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3、决战需求神问卦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即使要决战,也要在宗庙进行求神问卦,到了战场还要常常要进行卜筑,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战。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属于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类天体(日月星辰)、各类天象(大雩寒暑)等。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恶,也会因其喜恶而庇佑或惩罚人间的君主。人间君主自称“天子”,假借与天的虚构的血缘关系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为了两周时期最为隆重的祭祀。

5、咂酱之礼

中国制酱和食酱的历史悠久,当时的酱叫“醢”,《周礼》记载“百醢”,可见当时制食酱品的发达。

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

7. 乡饮酒之礼

六书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六礼

1,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

 2.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祼﹑馈食﹑祠﹑禴﹑尝﹑烝。

8. 《礼记·乡饮酒义》

是入声字。

修 xiū 

(1) (形声。从彡( shān),攸( yō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2) 同本义 [embellish;decorate]

修,饰也。——《说文》

义之修而礼之藏也。——《礼记·礼运》。注:“犹饰也。”

美要眇兮宜修。——《楚辞》

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修容(整饰容貌);修词(修饰词句。亦指作文;文辞);修饰边幅(形容注意仪容、衣着祳恼);修娖(整理修补)

(3) 整修;修理 [repair]

古不修墓。——《礼记·檀弓》

修橹轒辒。——《孙子·谋攻》

修守战之具。——汉· 贾谊《过秦论》

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修娖(整理修补);修完补辑(修葺整治;补缀损缺);修月(古代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4) 兴建;建造 [build]

钟鼓不修。——《吕氏春秋·先已》

乃重修岳阳楼。——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修堤梁,通沟浍。——《荀子·王制》

又如:修立(修建);修治(制作);修构(修建);修废(兴复废业);修营(修建);修辟(修整开垦)

(5) [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 [study]

修武之德。——《国语·晋语》

束发修学。——《汉书·叙传下》

一善易修。——唐· 韩愈《原毁》

忌者畏人修。

怠者不能修

又如:修省(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修省退悔(修身反省,退而自悔);修己(自我修养)

(6) 修行 [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

如:修积(行善积德);修服(指道教的修炼服气。服气,即吐纳);修持(持戒修行);修真(道教指学道修行为修真)

(7) 整治 [put in order;administer]

管子修之。——《史记·货殖列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修之于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修文偃武(修明文教,停止武备);修文(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修近(整顿内务);修言(统一号令);修事(治理政事)

(8) 实行;从事某种活动 [practise;carry out]

地之不休。——《国语·吴语》。注:“垦也。”

修其宗庙。——《礼记·中庸》。注:“谓埽粪也。”

又如:修全(补救;变通);修削(进攻;砍杀);修禊(古代习俗,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游玩,以祓除不祥)

(9) 编纂;撰写;写 [compile]

始末修撰,凡十六载。——《北史·序传》

又如:修撰(编辑又指掌修国史的官);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修札(写信)

(10) 设。置备 [be ready]

修其簠簋。——《国语·周语》。注:“备也。”

又如:修名(修刺。置备名帖,以作通报姓名之用);修馔(准备饭食)

(11) 循;遵循 [follow]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又如:修今(拘守现状);修古(遵行古道);修本(犹溯源);修名(循名,依照名称)

(12) 通“休”。休整;休养 [rest]。

如:修摄(保养;调护);修鳞养爪(喻保养、积蓄战斗力)

(13) 修订,修改,改正 [revise;amend]

欲自修改。——《世说新语·自新》

词性变化

◎ 修 xiū 

(1) 长 [long]

修,长也。——《广雅》

德惠修长。——《史记·秦始皇纪》。索隐:“修亦长也。”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曹植《洛神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明· 魏学洢《核舟记》

巨身修尾。——《聊斋志异·促织》

庞然修尾。

又如:修龄(长龄,长寿);修短固天(生命的长短本由天定);修亘(连绵不断);修篁(修筠。长长的竹子)

(2) 高;大 [tall;big]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又如:修茂(树木高而繁茂);修波(大波);修峻(高峻);修雅(高雅,不粗俗);修皙(身材高而皮肤白)

(3) 远 [distant]。

如:修阻(路途遥远而阻隔)

(4) 善;美好 [good]

伊中情之信修兮。——张衡《思玄赋》

又如:修名(美好的名声);修直(高尚正直);修眸(漂亮的眼睛;美目);修禀(良好的禀赋)

◎ 修 xiū 

(1) 通“脩”。致送师长的酬金 [present]

降说屦,升坐修。——《礼记·乡饮酒义》。钱宫詹云:“即仪礼之升堂乃羞,今之修爵。”

又如:修金(学费);修脡(旧指送给老师的薪金。修,通“脩”。干肉);修脯(旧时称送给教师的礼物或酬金);修馔(教师的薪金及饭食。修,通脩,束修)

(2) 修正主义 [revisionism]。

9. 乡饮酒之礼什么意思

乡饮大宾即“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宾,贤宾;介,贤宾之次;多偏指贤宾、德高望重者)。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

10. 仪礼·乡饮酒礼

请安,意思是指问好;请客人安坐,留客用语。出自《仪礼·乡饮酒礼》。

《仪礼·乡饮酒礼》

(1)指问好。旧时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

(2)古代宴会时留客之辞。

(3)指请求安息。

(4)指晚辈向长辈问好。

1. 请客人安坐。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曰:‘请安于宾。’”胡培翚正义:“请安,蔡氏德晋云:‘留宾安坐也。’”

2. 自请安息。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乃饮酒,使宰献,而请安。”杜预注:“齐侯请自安,不在坐也。”

3. 明清的问安礼节之一。男子打千,即右膝半跪,较隆重时双膝跪下;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口称“请某人安”。

4. 问安。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尼堪外兰既入城,至觉昌安前,即抱膝请安。”鲁迅《书信集·致江绍原》:“太太前乞叱名请安。”峻青《海啸》第二章:“老太爷好。多年不见了,宋五给老太爷请安。”

男子姿势

男子请安姿势: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然后向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

女子姿势

女子请安姿势与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近,动作幅度小,双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11. 乡饮酒礼中有乐教对不对

乡饮酒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

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鹿鸣》原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呜,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

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来收买人心,展示自己礼贤下士。

古人还认为乐歌“用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这是君子之风。据说春秋时孙穆子被聘到晋国为相,晋悼公办饮宴款待嘉宾,席间即颂《鹿鸣》三章。不过此宴只是发达地区才认为时尚,穷困之地却不时兴,民国以后消失殆尽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