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阮籍传翻译
古时候的意思:
①童仆: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②小子,对人的蔑称:竖子几败吾事。
“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是骂人的话,意思说,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与之相关的故事:鸿门宴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芈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
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范增气急败坏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意指项羽不值得范增为他计策打天下。
2. 阮籍传原文及翻译
阮籍相关的成语:
青眼白眼: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择而退。喜弟康闻之,乃筴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心平气定:三国·魏·阮籍《乐论》:“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龙跃鸿矫:明·王世贞《说部》:“东方朔、阮籍其善处难者乎?既弗能避,又弗欲免,曷不龙跃鸿矫哉?”
束身修行: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往者群气争夺,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
禽兽不如:《晋书·阮籍传》:“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蹑景追飞:三国·魏·阮籍《赠秀才入军》:“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时望所归:《晋书 阮籍传》:“卿时望所归,今欲屈卿同受顾托。”
出处殊途: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八:“出处殊途,俯仰异容。瞻叹古烈,思迈高踪。”
丹青不渝: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虱处裈中:晋·阮籍《大人先生传》:“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裈之中乎!逃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
青眼相加: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择而退。喜弟康闻之,乃筴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胸中垒块: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3. 阮籍诗文选译
《饮中达观》是宋代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诗词。
原文:
人生安分即逍遥,莫向明时叹不遭。
赫赫几时还寂寂,闲闲到底胜劳劳。
一心似水惟平好,万事如棋不着高。
王谢功名有遗恨,争如刘阮醉陶陶。
释义:
人生在世,安分就是逍遥,不要在光明时叹息没有遇到。
能显赫几时啊还是籍籍无名时候多,清闲归根到底胜过操劳。
一心像水一样只有平静为好,万事如下棋不下为高明。
王家谢家虽然功名显赫却有遗恨,就不如刘伶阮籍醉酒乐陶陶。
4. 阮籍传注释及翻译
杜甫少年行二首原诗: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瓦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江花结子已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翻译】:
不要嘲笑农家陈旧的陶制酒器,从爷爷辈到孙子都用它盛酒。玉杯银樽虽然能让人眼前一亮,但用金玉盛酒喝醉了也如同在竹林里睡觉。
燕子抚养的雏燕都飞走了,江边花朵结的子也没剩下多少了。年轻人都意气风发地离开家去追求前程了,却忘记了辛勤养育他们的父母长辈。
【注释】:
其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①,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②,共醉终同卧竹根③。
(首章,有达观齐物意,乃晓悟少年之词。【卢注】瓦盆与金玉虽异,若论盛酒而饮,及其醉时,则彼此共卧于竹根,又何贵贱之别乎?)
①《后汉·逢萌传》:“首戴瓦盆。”《阮籍传》:“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②《吴越春秋》:玉杯银樽。③公诗“只想竹林眠”,即卧竹根之意。又诗“鸟下竹根行”,亦概言竹傍也。按:杜田《补遗》:《酒谱》云:老杜“共醉终同卧竹根”,盖以竹根为饮器也。庾信《谢赵王赐酒》诗:“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赵次公曰:卧竹根,谓同醉卧竹根之傍,《选》诗“徘徊孤竹根”可证。若如杜田说,饮器岂可谓之卧乎。《汉·高帝纪》:“时饮醉卧。”罗大经曰:瓦盆金玉,同博一醉,尚何分别之有。由是推之,蹇驴布鞯,与骏马金鞍,同一游也。松床筦席,与绣帏玉枕,同一寝也。知此,则贫富贵贱,皆可以一视矣。
其二
巢燕引雏浑去尽,江花结子也无多。黄衫年少来宜数①,不见堂前东逝波。
(次章有及时行乐意,乃鼓舞少年之词。春光已去,时不可返,故宜频数来游。)
①《北史·麦铁杖传》:将度辽,呼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我得被杀,尔当富贵。”《唐书·礼乐志》: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
5. 阮元传原文及译文
语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清.阮元《四六丛话后序》:“周末诸子奋兴,百家并骛,老庄传清净之旨,孟荀析善恶之端,商韩刑名,吕刘杂体,若斯之类,派别子家,所谓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者也。”
6. 阮籍大人先生传及翻译
不是竹贤七君应该是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7. 阮籍字嗣宗翻译
竹林七贤啊!那是一个时代的风骨。
史海浩瀚,人若繁星。每当拿起史书阅读,在历史的银河里,仿若与星星呢喃或与心灵在对话 ,不禁感叹,华夏民族之伟大,风流人物之辈出。读不完,说不完,更写不完。当我们眼眸停留在历史长河的某一段,要么被其汹涌浪涛所澎湃,要么被之潋滟的波光所迷幻。
魏晋风,这股怪异的风,掀起的波浪连史学家、语言学家的记载都少不了用这“风”字:风流、风度、风神、风情、风姿……
不可否认魏晋是个乱世,是个无序的黑暗时代,因此就出现了一批祈盼太平、祥和的历史人物,其中也涌现出不少文人骚客,但在这黑暗政治、曹氏司马氏争权夺利的狭缝中,文人生存
确实不易,稍不慎就会被杀头。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
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被杀;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历史学家,被杀;……还可列出很长。当文人从这血雨腥风中回过神来,不得不考虑生命的存在方式。“竹林七贤”就是在这狭缝中苟且偷生(可嵇康没能幸免,被杀),因此他们虽崇尚老庄,崇尚自然,追求理想的美好境界,但还是不得已采取借酒消愁,纵酒佯狂,放荡不羁,任性而行来避开政治纷争漩涡。“七贤”中表现明哲保身和与当政间采取不合作又不斗争态度,让自己完全将世事、烦恼放下的数阮籍为最。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其父“建安七子”阮瑀。阮籍容貌俊美,文采飞扬,嗜酒豪饮,放荡不羁,其行为往往惊世骇俗。
作为一个文化人,即便崇尚老庄,也
不至于放浪形骸,但是,他又能有何为呢?!其实他对历史感和文化感是有苦楚的,他虽没说,但我们也能从其行为上揣测出。他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
载着酒,没有方向地行驶。高低不平一路颠簸,酒坛摇晃人也摇晃,时不时饮上一口。马停了,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地没路了?自问,眼泪不由得夺眶而
出,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另外那条路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能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有一
次,信马游缰地闯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这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山上还有古城遗迹,天风浩荡,落叶满山,他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
名!”这“竖子”是指谁?刘邦,也许是也许不是;司马氏也许是也许不是,此叹让后人一直评说
。倒是史书记载此事,可以让人至少确证的是,他悲哀其生不逢时和对时局心存怨望。
阮籍一生比起嵇康来说政治遭遇并不险恶,得益于他的悟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是亲眼目睹了的,一幕幕的血腥惨剧仿若眼前,对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
贵让他谨小慎微。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只得明哲保身。正始之音之《咏怀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
寄托抱负,以借古讽今,以借游仙讽刺世俗,以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其间司马昭、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政问题,或是真想听听文人的看法或是探查文人意识动态
或是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总之,阮籍“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或以大醉而豁免,最终让司马昭不得不佩服“阮嗣宗至慎”,以致对他放心。联系当今,
文人多么需要宽松环境,难怪“文革”时文人噤若寒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阮籍在少年时天赋秉异,
八岁就能写文章,就会弹琴长啸,其志向远大,以古代贤者为榜样,可偏偏遇到乱世,只得隐含收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想阮籍就更加知晓。司马昭权力
斗争获胜,为了笼络文人,也拉拢阮籍,想和他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
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使臣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司马昭也希望阮籍出山为官,但每次都遭他拒绝。真正严格来说,拒绝的也不彻底,他又能拒绝彻底?!哈哈,有时他倒还心血来潮,也想做做官哩!
有一次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我曾经到
山东的东平游玩过,很喜欢那儿的风土人情。”司马昭一听,立马要他到东平去做官。无奈,阮籍骑着毛驴到东平之后,察看了官衙的办公方式,东张西望了不多久
便立即下令,把府舍衙门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原来关在各自屋子里单独办公的官员们一下子置于互相可以监督、内外可以勾通的敞亮环境之中,办公内容和办公
效率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除此之外,他还大刀阔斧地精简了法令,大家心悦诚服,完全照办,百姓爱之
赞之。可这也仅仅做了十天“东平相”他就不情愿干了,回了家。后人评说,这是他正儿八经的有所作为的十天为官。李白对阮籍做官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
写诗道: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倒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后人对其当年骑在毛驴上稍思的施政方略,竟然流传千古,还大书特书;更想不
到时过近两千年还能与当今政策制定者的“公开透明、互相监督”政策高度吻合。
更有趣的是阮籍居然向司马昭要官,明确要担任北军的步兵校尉。其唯一理由,他打听到兵营的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还打听到有三百斛酒存在仓库里。到
任后,除了喝酒,一件事也没有管过。在古代,官员贪杯的多得很,贪杯误事的也多得很,但像他这样堂而皇之纯粹是为仓库里的那几斛酒来做官的,实在绝无仅
有。试想如今跑官要官的哪个是为了窖藏的几斛酒?即便乡、村芝麻大官员也不会稀罕。
这可能就是魏晋之风 ,这可能就是“竹林七贤”的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吧!
8. 阮籍文言文翻译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晋书·王戎传》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版本可能不同,“适”或“之”,“俄顷”、“俄而”的意思是一样的。 适(之):到、去……(那里) 俄顷(俄而):一会儿。 全句是:阮籍与王浑是朋友。王浑的儿子王戎当时只有十五岁,跟着父亲住在公署。王戎比阮籍年纪小二十岁,阮籍也跟他交往。阮籍每次去王浑那儿,一会儿就离去;路过看王戎,总是很久后才出来。
9. 阮籍传注释
【出典】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附《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参见“竹林会”条。
【释义】 参与七贤竹林之会的有三国魏阮籍及其侄阮咸,后世以“竹林”作为咏叔侄关系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