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七段(三古七段双视角)

1. 三古七段

1. 三古七段

可以这样分类:古代文学:1840年以前。 近代文学:1840——1919 现代文学:1919——1949 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

另有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先秦文学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2. 三古七段双视角

2. 三古七段双视角

古代文学:1840年以前。

近代文学:1840——1919 现代文学:1919——1949 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 另有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先秦文学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3. 三古七段说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 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 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 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 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 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

4. 三古七段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5. 三古七段论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文学史的前期工作

1、正史记载。(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了文学发展的线索。此后,一些正史中的《文苑传》或《文艺传》,大都沿袭《后汉书》的体例。

2、在目录学著作方面,班固在刘歆

《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中的《诗赋略论》对诗和赋的发展有初步的描述。此后,一些目录学著作,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的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3、文学评论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注》(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之作。

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中

《明诗》以下20篇论及许多文体的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的精彩论述。(梁)钟嵘的《诗品序》,对文学的发展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

二、文学史与文学本位(一)、文学史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二)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

1、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2、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3、文学作品。

4、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是指导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5、文学传媒。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三、史学思维

1、注意“史”的 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

变的过程。

2、以诗证史。

“文史互证”

“文史互证”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史料价值,大致有二:一,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习、个人生活等方面,可补正史之阙。二,大量个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即构成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用此时期诗文证史,在解读时应做到:一

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 二,对

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其三,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辨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陈先生从诗文中所开掘的史料价值,不仅表现在从制度名物诸方面的史源补充,而且还在于通过对诗中表达的情感、心灵的探索,凸现历史活动的真正主角——人。从而把物质、观念、制度的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人类在心灵上追求自由独立的历史。这就使得他的“文史互证”方法在境界上远远超越以往的考据史学,而具有一种深厚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在所研究问题的内容上,也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现代学术气息。

三、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文学的演进本来就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 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一)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二)中国文学发展的互动作用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

(二)互动作用

1、俗与雅

2、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3、复古与革新

4、文与道

O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

个方面

.上古期 中骨期 近骨期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 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文学本身九个方面的因素

。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6. 三古七段的划分依据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哗弗糕煌蕹号革铜宫扩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先秦文学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