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尔索无非是没有按照当下的传统习惯行事罢了。默尔索认为,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把握的。300多年后,出身于科西嘉岛没落贵族家庭的拿破仑,在国难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率军东征西讨,屡屡击败威胁法国的王党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在保障国家生存的情况下,又大力开疆拓土,使得法国的版图极速扩充,实力飞速增长。
巴黎圣母院在法国有多神圣?
巴黎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晚18时50分许,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整座建筑损毁严重,滚滚浓烟遮蔽塞纳河畔的天空,以及塔尖轰然倒塌的画面令世人无比震惊。在巴黎圣母院附近,跪在地上祷告、哭泣的法国民众比比皆是,让见者无不动容。那么,巴黎圣母院究竟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它为何在法国民众心目中如此神圣?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是一座建在塞纳河畔西提岛上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不仅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而且还是建筑界的旷世杰作,其高耸挺拔、辉煌壮丽哥特式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美感,而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也是每每令人叹为观止。其实除了建筑和艺术上的原因外,巴黎圣母院还对法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从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在此首次举办国家级大型仪式开始,在此后7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巴黎圣母院承担了各种各样的重要活动,包括大型婚礼、恩典仪式、帝王加冕、贵族受洗、名人葬礼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逢国难当头之际,法国帝王首脑们都会在此进行国运祈祷,其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在巴黎圣母院举办的一系列仪式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两项,便是圣女贞德的平反仪式,以及拿破仑的加冕礼。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女英雄贞德带领法国军队勇抗英军的入侵,在奥尔良战役、帕提战役中屡屡重创敌军,帮助法王查理七世收复大片失地。
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贞德被英国抓捕并被污蔑为女巫,最终被烧死在火刑柱上,时在1431年。贞德遇难后,在母亲伊莎贝拉·达克和法国宗教裁判所的首席法官让·布雷哈尔的请求下,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宣布对贞德被污蔑为女巫一案进行重申,而巴黎圣母院教会承担这项职责。最终在1455年,圣母院教会对贞德做出无罪判决,并为她举行正式的平反仪式。
与此同时,圣母院还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由此法国人民开始大规模、公开地纪念这位保家卫国的女英雄。300多年后,出身于科西嘉岛没落贵族家庭的拿破仑,在国难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率军东征西讨,屡屡击败威胁法国的王党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在保障国家生存的情况下,又大力开疆拓土,使得法国的版图极速扩充,实力飞速增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认为功业圆满的拿破仑,将法国由共和国改建为帝国,并在1804年12月2日,在教皇庇护七世的主持下,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在加冕仪式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经常为法国人所津津乐道。原来在当时,教皇权威虽然大不如昔,但依然是帝王地位合法性的来源,只有教皇亲自将皇(王)冠戴在帝王的头上,他们的位子才具有合法性。
然而,拿破仑虽然将教皇请来主持加冕礼,但在最关键的时刻,却将皇冠从庇护七世手上夺过来,然后自己戴上。拿破仑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可以视为对教皇权威的蔑视,也预示着一个皇权大于教权时代的来临。当然,除了为圣女贞德平反和拿破仑加冕外,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重大仪式还包括巴黎解放纪念典礼、宣读二战胜利的赞美诗、戴高乐总统的追思弥撒等等。
当然,所有这些活动只是让圣母院在法国民众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而让它蜚声世界的,却是大师雨果的不朽巨著《巴黎圣母院》。正是在这部巨著的影响下,全世界的人民都将巴黎圣母院视为圣地,同样因为这本书,圣母院迎来新生。原来在当时,历经法国大革命的摧残,圣母院被毁坏严重,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只有大钟幸运地没有被熔毁。
虽然拿破仑在位时对圣母院进行过修复,但由于战事频繁、财政紧张的缘故,并没有让它恢复原貌。等到《巴黎圣母院》大热后,各界人士都希望修葺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从1844年开始实施对圣母院的修复计划。修复工程由拉素斯和杜克共同主持,前后持续了23年时间,重点是修缮尖顶和圣器堂。
《局外人》中,默尔索对所有的认知应该是虚无,最后为什么想重来?
默尔索眼中的世界并不是虚无的,他也没有想重来。要是想重来的话,他向法庭屈服,甚至向牧师屈服,也许就可以保住命了。虽说默尔索对人对事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他并没有认为世界是虚无的。默尔索认为,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把握的。他甚至还认为,牧师才是个可怜虫。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要想理解默尔索这个人物,可以参照加缪的一篇哲学随笔《荒谬的人》,加缪在这篇随笔中写道:荒谬的人其实是什么样的?他做事不求永恒,他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他对怀旧并不陌生,但更偏爱自己的勇气与推理。勇气教他在生活中不求人,珍惜所拥有的东西;推理让他清楚自己的界限。他确信,他的自由短暂而有限,他的反抗没有未来,对于生死也已经觉悟,于是在有生之年他要实践自己的冒险旅程。
这便是他的领地,这便是他的行动,对此他不会接受来自他人的任何评判。这篇哲学随笔出自《西西弗斯神话》一书。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默尔索无非是没有按照当下的传统习惯行事罢了。没遵循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比如母亲下葬时要痛哭流涕,娶一个女人时要说“爱她”,在法庭上要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辩护,在神父面前要虔诚谦卑等等。
母亲死去他没哭,他或许是认为不用非得用哭泣来表达哀伤。他不爱玛莉,但却愿意娶他,是因为他觉得人人挂在嘴上的“爱”并不说明什么。他拒绝信仰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未来的生活”并不比他以往的生活“更真实”。加缪是这样解释荒诞的,“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
”或许,只有理性的人,才能感受到世界的荒诞。人们的生活,被模式化了,但是很多人并不自知,极少部分人有理性的人,就成了赤手空拳对抗外界环境的疯子。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众人的歧视与审判。《局外人》最后写道,这也是默尔索最后的心灵独白: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始终不妥协的默尔索,以至死不屈的方式向世界呐喊着。这是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他至死在捍卫自己的尊严、自己的理性。萨特说:加缪在20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醒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了胜负难卜的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