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enz曲线(the lorenz curve)

1. lorenz曲线

1. lorenz曲线

相对指性质上互相对立,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集中,中,指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集中精力。相对集中:与对立的一面比较来说是更集中一些的。

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是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及综合行政执法后的又一项改革措施,但它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的统一受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又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指依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原行政机关不得再行使已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的一种行政执法制度。

2. the lorenz curve

2. the lorenz curve

“风”英文wind读音:英 [wɪnd; (for v.) waɪnd] 美 [wɪnd; (for v.) waɪnd]

释义:

1、n. 风;呼吸;气味;卷绕

2、vt. 缠绕;上发条;使弯曲;吹号角;绕住或缠住某人

3、vi. 缠绕;上发条;吹响号角

4、n. (Wind)人名;(英、德、瑞典)温德

例句:

1、The bitter wind cut through his jacket.

刺骨的冷风吹透了他的夹克衫。

2、We must paper out the cold wind in winter.

冬天我们必须用纸糊起来挡御寒风。

扩展资料

wind的同近义词:curve

读法:英 [kɜːv] 美 [kɝv]

释义:

1、n. 曲线;弯曲;曲线球;曲线图表

2、vt. 弯;使弯曲

3、vi. 成曲形

4、adj. 弯曲的;曲线形的

短语:

1、yield curve 收益率曲线,收益曲线

2、plane curve 平面曲线,平曲线

3、Hilbert curve 希尔伯特曲线,Hilbert曲线

4、pedal curve 垂足曲线,垂足线

5、Lorenz curve 劳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

3. lorenz曲线怎么画

洛伦兹曲线的方法   尽管可根据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加以描绘,但至今却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准确地拟合洛伦兹曲线方程并由此求出精确的基尼系数。

目前常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几何计算法   即根据分组资料,按几何图形分块近似逼近计算的方法。(2)间接拟合法   即先拟合求出收入分配的概率密度函数,再根据概率密度函数导出洛伦兹曲线。(3)曲线拟合法   即选择适当的曲线直接拟合洛伦兹曲线,常用的曲线有二次曲线、指数曲线和幂函数曲线。  利用第一种方法不能得到洛伦兹曲线的表达式,只能用来计算基尼系数,但由于在计算分块面积时用直线近似地代替曲线,所估计的基尼系数要小于实际值,尤其在数据点较少时,误差较大。第二种方法由于计算收入分配的概率密度的复杂性,很难提出合适的概率函数。至于第三种方法,即直接用曲线方程去拟合洛伦兹曲线,应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但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现有常用的曲线并不适用,曲线含义不明确,或拟合误差较大。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洛伦兹曲线和精确地估计基尼系数,我们通过分析洛伦兹曲线的特性,设计出一条洛伦兹曲线方程,对洛伦兹曲线直接进行拟合。经过实例分析,拟合效果好,由洛伦兹曲线可推导出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精确度也很高。

4. 求解lorenz方程

居民收入差距测量的方法和指标林 宏 陈广汉在现代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分析规模收入分配差别的方法和指标.在这些方法和指标中,有的是由收入分配理论推导出来的比如说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沃尔夫森"极化指数"等;有的则是从统计学中发展出来的,比如人口(或家户)众数组的分布频率,测度大多数人(或家户)所覆盖的绝对收入范围,以及测度最低或最高收入对平均收入偏离度的离散系数等;有的是从其他相关或相近学科中引入的,比如来自物理学的泰尔指数等.这里介绍几种最常用的.一,洛伦茨(Lorenz)曲线洛伦茨曲线最早是美国经济统计学家M Lorenz为研究财富,土地和工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平而提出的.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收入百分比,横轴为人口(或家户)百分比,45度线为平均分配线,右下角的90度线为绝对非平均分配线.洛伦茨曲线处于45到90度之间.根据某国某年的收入分配分组资料,将一定人口(或家户)比重所对应的收入比重在图上描出,就可得到该国这一年的收入分配洛伦茨曲线.从洛伦茨曲线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阶层的收入比重,从曲线的弯曲度可以观察到各个阶层的收入差别情况,通过对比不同的曲线了解不同国度总收入分配差别程度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收入差别变动情况.离45度线越远,离90度线越近的曲线表示的收入差别程度越大.但是洛伦茨曲线无法以一个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收入差别,特别是当几条曲线相交的时候. 其积分的数学表达为:设收入变量u的分布函数为ρ(u),即收入为u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ρ(u),总人口数为N,则收入小于t的人口数为 Nρ(u)du,占总人数百分比为:P(t)= ρ(u)du/N= ρ(u)du收入小于t的所有人数的收入之和(称累积收入)为 Nρ(u)du,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为I(t)= uNρ(u)du/ uNρ(u)du= uρ(u)du,其中μ= uρ(u)du是收入u的期望值或社会总的平均收入.由以下两个参数方程决定的曲线即为洛伦茨曲线:P=P(t)= ρ(u)du 和 I=I(t)= uρ(u)du ,(t≥0)二,基尼(Gini)系数,或称基尼集中率基尼系数及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C.Gini1912)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随后,瑞赛(Ricci,1916),道尔顿(Dalton,1920),尹特马(Yntema,1938),阿特金森(atkinson,1970),纽伯瑞(Newdery,1938),赛新斯基(Sheshinski,1972)等人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它用于进一步计算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根据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而超过0.6以上就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Gini系数G的计算公式为:G= Sa/(Sa+Sb)式中Sa,Sb分别表示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均线,洛伦茨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当G=0,Sa=0,表明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均线的重合,因而此时的收入分配是绝对平均的;当G=1,Sb=0时,表明洛伦茨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重合,而此时的收入分配是绝对不平均的,所有的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显然0≤G≤1.在研究收入差距的文献中,基尼系数使用最为广泛.究其原因,是因为基尼系数有以下优点:(1)基尼系数能以一个数值反映总体收入差距状况. (2)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最流行的指标,因而具有比较上的方便.(3)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较多,便于利用各种资料.(4)利用基尼系数也便于进行分解分析,可以将总收入的基尼系数(G)与其各个分项收入的关系写成:G=∑(Ui×Ci)其中的Ui和Ci分别是第I项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和集中率. 三,人口收入份额度量方法 (the income share of certain number population)用一定人口收入份额反映收入差距,在国际上是常用工具之一.这里着重介绍以下几类方法:1,库兹涅茨比率.基尼系数之外,还有许多衡量收入不均等的方法.西蒙·库兹涅茨就提出过一种被称为"库兹涅茨比率"的方法——把各收入层的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间差额的绝对值加相加起来,然后再去除以人口数.其计算公式为:其中R为库兹涅茨比率,yi,Pi分别表示各阶层的收入份额和人口比重.库兹涅茨比率越大,则表示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库兹涅茨比率计算简单方便,比较适合用来反映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情况,尤其适合比较两个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情况.这种方法运用于规模收入分配时,所反映的不均等性要比基尼系数来得大些,因为它给最富阶层和最贫阶层的权数较大,中间阶层的权数较小.为了消除权数的不良影响,人们考虑用某些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水平.其中主要是采用一定百分比的家户或者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作为指数来表示收入分配差距.其中以库兹涅茨指数,阿鲁瓦利亚指数,收入不良指数和五分法(十分法)为典型.2,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有的收入份额表示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一比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库兹涅茨指数.这一指数的最低值为0.2,指数越高,则收入差别越大.一个极端的情况是,收入绝对平均的分配,那么,收入最低的20%的社会成员将可以获得全部收入的20%,当然相应地,收入最高的20%的社会成员也仅仅得到了全部收入的20%,这是不可能发生的.3,以40%最低层人口所占有的收入份额来表示,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一比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阿鲁瓦利亚指数.这一指数的最高值为0.4,指数越低,收入差别越大.4,以最高收入的20%的人所占有的收入份额与最低收入的20%的人口所占有的收入份额之比表示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一比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收入不良指数(或者叫欧希玛指数),这—指数的最低值为1,指数越高,收入差别越大.这一指数的性质和特点与前二者是一致的,但是更周全和清晰一些.这一方法,便于分收入层次考察收入差距,很具体,但是在反映收入差距变动总体趋势方面略有不足.而以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之比计算的指数,则与收入不良指数具有同样的性质和意义.5,以收入分配水平(份额)最高和最低的各20%家户或者人口来测度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情况,同时也就意味着把全部家户或者人口分成了最低收入,次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五个层次,经济学中将此称为五分法.而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五分法分层后,每一个层次的人数依旧偏大,人们就又考虑十分法等更多的等分方法,以便使得贫富两极的规模相对小些,比较的力度加大一些.不过,以上指数都是以某一或某些阶层的收入份额的变动来反映收入差别变化的,其优点是便于分层考察,具体分析,缺点是不能全面反映各个阶层的收入整别变动总体情况,也就是可以知道想了解的局部情况,却无法了解一般情况.6,沃尔夫森"极化指数"沃尔夫森(Michael C.Wolfson)1994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阐述了他对于收入分配和不平等的问题的看法.1997年有两位学者Martin Ravallion and Shaohua Chen在世界银行的杂志上撰文分析了沃尔夫森研究成果.沃尔夫森认为的两极分化,不是收入水平在两极之间差距极度拉大,而是总人口中穷人部分和富人部分都在越来越多.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却在减少(他假设这一部分人会最终完全消失.也就是说社会最后只剩下"有钱人"(haves)和"穷人"(have-nots)这两个有和一无所有的部分.为了测度他所说的两极分化现象,他提出了一个"极化指数".像基尼系数一样,这个指数也是处于0(没有分化)和1(完全分化)之间.当收入完全平等的时候,为0分化;当收入极度不平等的时候,也就是富人占有了全部收入时,极化也就发生了,这个时候,1/2的人拥有的收入为0,另外1/2人则占有了平均收入的2倍.当然,经常的情况是发生这两极之间.用公式表示的沃尔夫森"极化指数":W=2(U*-U1)/M其中,∪*指修正了的平均收入(平均收入×1—基尼系数);∪1指最贫困的1/2人口的平均收入;M为中位收入.四,泰尔熵标准(Theil's entropy measure)或者泰尔指数(Theil index)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这一指数经常被使用.泰尔熵标准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假设U是某一特定事件A将要发生的概率,P(A)=U.这个事件发生的信息量为E(U)肯定是U的减函数.用公式表达为:E(U)=log(1/u).当有n个可能的事件1,2,…,n时,相应的概率假设分别为U1,U2,…,Un,Ui≥0,并且∑Ui=1.熵或期望信息量可被看作每一件的信息量与其相应概率乘积的总和: E(U)= ∑Uih(Ui)= ∑Ui log(1/Ui)显然,n种事件的概率Ui越趋近于(1/n),熵也就越大.在物理学中,熵是衡量无序的标准.如果Ui被解释为属于第i单位的收入份额,E(U)就是一种反映收入分配差距不平等的尺度.收入越平均,E(U)就越大.如果绝对平均,也就是当每个Ui都等于(1/n)时,E(U)就达到其最大值logn.泰尔将logn—E(U)定义为不平等指数——也就是泰尔熵标准:T=logn—E(U)= ∑ui*lognui用泰尔熵指数来衡量不平等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泰尔熵标准只是普通熵标准(generalized entropy measures)的一种特殊情况.当普通熵标准的指数C=0时,测量结果即为泰尔熵指数.取C=0的优势在于分析组内,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解释力时更加清楚.泰尔熵指数和基尼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基尼系数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变化特别敏感.泰尔熵T指数对上层收入水平的变化很明显,而泰尔熵L和V指数对底层收入水平的变化敏感.五,变异指标 变异指标又叫变动度,是统计学中描述具有相同性质的标志值数列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变量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越大,即标志值的离散程度越大,各标志值与其平均值距离的总和就越大;反之,如果变量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越小,即标志值的离散程度越小,各标志值与其平均值距离的总和就越小.根据不同的度量方法,变异指标可以分为全距,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加权的变异系数,离均差变异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等.并且运用到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测算各区域(或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异的大小.它们的数值越小,则表示各区域(或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异越小.1,全距(R),是标志值数列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它表明了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动的范围.R越大(小)则标志值数列中变动大(小).其计算方法为R=最大标志值—最小值标志值全距(R)计算简便,但是受标志值数列两端数值的影响,不考虑其他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因此不能够反映标志值真实的差异程度.此外,在分组的情况下,全距更难反映出标志值的变异程度.2,平均差(MD),是分布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之间绝对离差的平均数,它反映了数列中相互差异的标志值的差距水平.MD越大(小),则说明数列中标志值变动程度大(小).其计算方法为:平均差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数列的标志值平均变动程度.尽管以离差形式出现,但是计算也比较简单,直观的表示出了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存在的平均差异,含义明确.但是,它以平均绝对离差形式出现,妨碍了下一步的代数运算,因此在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3,方差和标准差方差(S2)是分布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之间离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标准差(S)又叫均方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其计量单位与平均数的计量单位相同.二者都可以反映标志值相对平均数的差异程度.上面的方差和标准差计算方法都是对数值离差求算术平均值,因此可能导致其中存在的规模差异不能够充分体现,因此也有人用加权的标准差表达公式,即:其中,观测指标 yi=Yi/fi ; 而指标平均值为, 这体现了加权标准差与平均标准差在处理标准平均值上面的不同.显然,加权标准差不受划分方法的影响,因此更具稳定性.4,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是测定数列中标志值差异程度的平均指标,它们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数列各标志值的差异程度,而且还受到了其平均值大小的影响.如果两个现象的数列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差和标准差就难于准确反映其变动程度.另外,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有计量单位,是有名数,不可以比较计量单位不同的数列的变动程度.所以,人们又引入了变异系数作为测量相对收入差距的工具. 其中,平均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V=S/ 或者V=MD/ 或者V=R/ ,这里 =∑yi/n加权后的平均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V*= S/ * 或者V*=MD/ * 或者V*=R/ *,这里*=∑yi/∑fi六,其他1,贫困指数贫困指数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应该指出,贫困指数同大多数其他指数一样,隐藏着一个重要特征,即指数包含着绝对的价值判断.贫困指数由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提出.其计算公式为P=H·[I+(1-I)·G],H代表一个社会一定的,预先确定好的贫困线下的人口数,G为基尼系数,I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处于0和1之间,G和I均针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贫穷群体计算得出.在发展中国家,人们通常用贫困指数来度量收入的不公平程度.2,偏离值法偏离值法可精确测量收入分配状况,利于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并且操作简便.其计算公式为:R=∑|yi-1/n|,i=1,2,…n;y1+y2+…+yn=1其中,R为偏离值,n为分组数,即将社会上的人口平均分为n个等级;yi表示第i组的收入比重.n可取不同的值,n取值越大将社会等级分得越细,R的取值范围越大(如当n=5时,0≤R≤1.6,当n=10时,0≤R≤1.8;当n=20时,0≤R≤1.9).国际上通行做法是将人均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家社会人口平均分为5个等级(n=5);人均收入中下等的国家社会人口平均分为10个等级(n=10),即n=5,每个等级各占总人口的20%或者10%.每个等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用y1,y2,y3,y4,y5表示.如果,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则每个等级分得0.2(20%)或者0.1(10%).这里,将0.2或者0.1称作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的中心值.在现实生活中,人均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家的y1,y2,y3,y4,y5总是以0.2为中心,人均收入中下等的国家的y1,y2,y3,y4,y5总是以0.1为中心,上下变动.在此基础上,把R=|y1-0.1|+|y2-0.1|+|y3-0.1|+|y4-0.1|+|y5-0.1|所得的结果称作某一时期(通常为1年)现实收入分配均等程度与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的偏离值,简称为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偏离值(偏离值).偏离值R介于[0,1.8]之间,偏离值越趋向1.8,收入分配越不均.3,倒U拐点按照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假说,一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随着早期经济发展而恶化,达到最高点后,又随着后期经济发展而改善.库兹涅茨还同时得出结论:人均国民收入在300~500美元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达到最高顶点.其顶点在这一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上,成为"拐点".由此,"拐点"出现时的人均收入水平(300~500美元)就成为人们判断收入差距的又一种尺度.4,辅助性指标中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以及一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试图以一个精确数值来衡量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可采用以上众多指标中的一个比如基尼系数,并且辅以若干具有通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助指标,更加全面,深入地衡量收入差距.辅助指标可考虑:(1)各收入分组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2)各收入分组收入水平增长率.(3)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距比率.(4)恩格尔系数.

5. lorenz模型状态方程

形容人随波逐流。

扩展资料

蝴蝶效应”说的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说明了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科学解释: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它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于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

产生蝴蝶效应的内在机制

所谓复杂系统,是指非线性系统且在临界性条件下呈现混沌现象或混沌性行为的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中含有数学描述,正是由于这种“诸多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机制”才导致复杂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应,才导致复杂系统呈现混沌性行为。

目前叫非线性学及混沌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这标志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认识正向更为深入复杂的阶段过渡与进化。

从贬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往往给人一种对未来行为不可预测的危机感,但从褒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从而可能“驾驭混沌”并能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

蝴蝶效应在不同环境下的意思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在经济学中,“蝴蝶效应”是指经济中作为投入的经济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可以导致经济因变量的巨大变化。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就有这种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的后果是政策制定者很难掌握他们的决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蝴蝶效应”也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理念,它告诫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以避免因管理瑕疵不断扩大而导致重大的挫折。

6. Lorenz方程

金属电导和导热系数(也叫热导)之间有数学关系,叫做

魏德曼—弗兰兹定律

(Wiedemann-Franz Law)

在不太低的温度下,金属的导热系数与电导率之比正比于温度,其中比例常数的值不依赖于具体的金属。

用公式表示即为:,其中为导热系数,为电导率,为一个不依赖于具体金属而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之后

洛伦兹

(Lorenz)将这个公式推广为:,为热力学温度,为洛伦兹常数。.

当然,这个规律只是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成立,在温度较低时,就不再是常数了。

通常的金属材料可以这样来看待,原子核和内壳层电子组成的

原子实

(也可以简称为原子)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离子晶体是库伦作用、原子晶体是化学键作用,分子晶体是范德瓦耳斯力或氢键作用)

按照规则排布

(不考虑缺陷)

,不能随便运动

(不然的话材料就散开,不再是固体了),

最外层电子受原子核的束缚作用较小,可以在整个金属中自由运动

(量子力学能带理论的结果)。

在通常的金属材料中

(不考虑重费米子金属、半金属等复杂情况)

,起导电作用的是自由电子,

在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会沿着电场的反方向运动(其实是一个费米球漂移,用玻尔兹曼方程描述,这里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

自由电子越多,受到的散射

(受到晶格缺陷等障碍阻止其沿着电场方向运动,这些散射也是电阻产生的根源)

越少,导电性就越好。

在通常金属中起导热作用的有两个部分。

其一也是自由电子,

热电子会在温度场下扩散(也用玻尔兹曼方程描述,把电场变成温度梯度场即可)。简单地说就是温度高的自由电子会运动加快,它们会迅速向四处扩散,和冷电子(温度低的电子)通过碰撞交换能量,把热量传导开来。同导电性一样,

自由电子越多,受到的散射越少,电子的导热性就越好。其二是晶格振动,

在金属(其他晶体材料也是一样)中,原子实虽然不能自由运动,但它们可以在格点(晶体结构给他们规定的准确位置)周围作微小的集体振动(原子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就相当于手拉着手,一个原子振动也会带动其他原子振动),形成格波(类似于集体舞),可以把它们看成一种准粒子(其实并不存在,但和粒子的作用一样)——声子。温度高的地方晶格振动更加剧烈,也可以将热量传导到温度低的地方,可以认为是高温的地方产生的声子扩散到低温的地方。

在低温的时候

,晶格振动不太剧烈,声子数目较少,它们之间相互碰撞的可能性也较少(可以这么认为),平均自由程(一个声子在两次碰撞之间运动的距离)长,

晶格导热能力也就较强。在温度较高时

,晶格振动剧烈,声子很多,相互碰撞的几率大大增加,声子的平均自由程也大大减小,

晶格导热能力也大大降低,所以就可以忽略了。

而自由电子运动的速度很快,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主要取决于声子和电子的碰撞(也即电子和振动的晶格原子的碰撞),而不是电子和电子的碰撞,所以一般金属的电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这是

电子和声子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必须要注意。

总之,在温度较高时,晶格热导可以忽略,主要是电子热导起作用,而电子热导和电子电导在一定的温度下是成正比的(都取决于自由电子的数目和平均自由程),所以电导和导热系数也就成正比。而温度较低时,必须要考虑晶格热导,魏德曼—弗兰兹定律就不再成立了。

题主的这个问题是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基本问题,正好是我的专业,而我好久都没有答过物理问题了,所以才有这么一答。考虑到题主可能不是物理专业的,所以我尽量采用了通俗一点的说法来解释这个问题,没有完全从专业的角度来谈(说到了一些专业术语,如玻尔兹曼方程、准粒子、平均自由程)。当然,一旦通俗,很多地方就难免不太严谨,但道理的确是这样,是没有大错误的。要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必须要懂《固体物理》才行,这个问题必须要综合利用《固体物理》中几个不同板块的知识才能解释清楚。不知道能不能解决题主的困惑,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交流,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7. lorenz散点图

散点图是只分布在某一直线或曲线周围的点,根据这些点的分布形状画出最接近的直线或曲线,根据直线或曲线的函数来判断这些点之间存在的关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