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奇的问,酒虽然也分三六九等,但只是口感和酒的后劲不同而已,如果在宴席上挑剔别人的酒,岂不是显得自己不近人情?高叔说不是这个意思,参加宴席当然要客随主便,但我要告诉你的不是指哪种酒,而是指“下了桌的酒”,也就是说大家的酒己经喝到尽兴,然后把酒撤下来开始吃饭。
我从小的邻居有许多朝鲜族人,童年的朋友也有许多是朝鲜族,对于朝鲜族的风俗也是一知半解,今天就聊一下朝鲜族,我们汉族人的坟地一般都选在窝风向阳风水好的地方,而朝鲜族的坟地都在高高的山顶上,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朝鲜族人是拿着酒和莱到祖先的坟上围在一起喝酒,用这样一种方式祭奠祖先,另外他们的人去世了,抬的时候把去世的人从窗户往外抬,不走门。
400块钱左右酱香型的白酒什么比较不错?
我是靳松豪,一个专业做白酒批发的人400左右一瓶的批发价,这个很好解说,现在给大家梳理一下浓香:52度剑南春2300一件(6瓶)52度水井坊井台2550元一件(6瓶)52度水井坊八号1850元一件(6瓶)52度品味舍得2100元一件(6瓶)52度洋河梦3,1850元一件(4瓶)清香:53度汾酒青花20年2150元一件(6瓶)董香:2018年董酒国密2450元一件(6瓶)酱香:53度钓鱼台老国宾2980元一件(6瓶)53度钓鱼台老贵宾2450元一件(6瓶)51度汉酱2150元一件(6瓶)53度王茅祥邦2980元一件(6瓶)(开发)53度习酒1998-2150元一件(6瓶)53度摘要2400元一件(4瓶)53度原装金沙1951,2000元一件(6瓶)53度国台2012国标2480元一件(6瓶)53度国台2013国标2200元一件(6瓶)53度红花郎十年2300元一件(6瓶)以上价格是去年的行情价格,400左右一瓶的上面介绍的已经不错了,属于中端口粮酒,而且我介绍的都是直营的产品,大家下手的话可以放心大胆一点因为白酒价格经常变动,有任何变动以实际价格为准祝大家牛年发财,牛年快乐,牛气冲天。
有一壶酒,一桌好菜,有一乌篷船,你能满船清梦压星河吗?
有一壶酒,一桌好菜,有一乌蓬船,你能满船清梦压星河吗?《满船清梦压星河》文/梦里水乡(一)佳肴美酒润清喉,乌蓬伴月照如钩;独斟酌饮千杯醉,满船清梦压星河。(二)摇起乌蓬船,顺水又顺风;闲落船头坐,美酒饮自斟;好菜盘中餐,杯尽壮英雄;弯月来相照,江水映孤身;千杯方知醉,入睡已迟昏;清梦悠未扰,星河伴晓晨。
你知道你们那里喝酒的习俗吗?咱们来唠一唠各地喝酒待客的习俗?
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存在。从酒被古人发明出来那天起,无论是帝王将相或是耕夫走卒,无不喜爱,三教九流亦或是才子佳人对其更是情有独钟。《幽梦影》曰:“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志,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这个好饮者就是爱酒的人。诗词歌赋名篇,佳句美文流芳百世,屡见不鲜。当然了,我的家乡也不能独身世外。
宛西饮酒不同其他地方,不会有到酒馆打二两酒,一碟茴香豆,悠哉悠哉饮去许多时光的现象,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挂招子的酒肆,酒事活动皆在私宅完成。自家酿酒的作坊早已绝迹,百年老号仅存仰韶,杜康,卧龙几家,跨省贩过来的牌号走马换将般频繁,但也以川中和东北为主。宛西民风淳朴,民众性情豪爽,每当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唯有酒乎。
无论时光早晚,辰时卯时,一支烟,一碗茶,沙发上坐稳了,呼儿将出换美酒。热热身,润润喉,一欸餐吧,换上凉肴四色,箱酒码起,美其名曰:开操。美酒开封,香飘院室。酒是纯洁的敬奉品;一敬天,二敬地。酒是亲情的纽带;“来,我敬你三杯”。酒是真挚的问候,代父母,代弟妹,带走我祝福,留下你微笑。仪式感十足,有木有?有木有?稍安勿躁,品茗小憩,大酒令羊眼盅24颗;次酒令12颗;小酒令牛眼盅6颗一字排开。
开令”俩亲,俩亲,再亲”,走令时中途省略。走令唱一定高升,二人同喜,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天摘月,十全十美,此无定规,也可唱“三大个,俩小个,七星照,八抬轿”。劝酒谚语: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劝君更尽一杯酒,汽车洋房啥都有。俩眼瞪一瞪,喝者是个酒英雄。
老人言:人生有两饭不吃,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什么意思?
“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是古人有关传统饮食文化中自尊和尊人的谚语。古无虚谚。虽然很多人知道这句谚语,但对其真正含义并不十分清楚。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为什么称为“两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义。古人认为宴席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仪,更是区别贵贱身份的象征。
酒敬有钱〈权〉人,上位必贵人。他们认为参加宴席,“位下而上看不饮,位上而下坐更不饮,不居傲也不遭辱乃宴席之风也”。古人认为参加宴席,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这里面有很多礼节性的东西,虽然不可能做得十分周全,但最码要做到“不居傲也不遭辱”。如果参加宴席时碰到“上了菜的宴”或“下了桌的酒”,是该吃还是不该吃呢?高叔被我们村的人称为“老学究”,也是村里唯一一个坐“凳头子”的人。
能得到这样的称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解放前高叔家里比较富有,高叔从小就上过几年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对礼仪仁智信了解透彻,加上他又能说会道,所以村里凡是有办喜事的〈无论红喜还是白喜〉,都要请他去主持。因为农村人最爱讲究传统礼节,普通人是应付不了那个场面的。就比如同样是在堂屋里摆席,客人多和客人少席次的摆法就不同,如果摆得不对,那些爱讲究的人就会不肯入席。
还有就什么人该坐哪里不该坐哪里,懂规矩的人一看就知道。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对比较正式的宴席,在开宴之前和宴席进行到一定时候,主办方先要说好话〈书面叫致词〉,说完后客方也要回好话。如果说得不好或回话回得不好,就会丢尽颜面。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个技术活。我小时候就曾经亲眼目睹过高叔“舌战群儒”的经过,不过那时我还小又事隔多年,具体的过程记不清楚了,但有一点我是记忆犹新的,也是从那次起知道了什么叫“娘亲舅大”,也是从那次起我真正觉得高叔很了不起,很崇拜他。
有一次村里有个叫小六的娶媳妇,听小六说他媳妇家那边的人最爱讲究礼节,并且个个能说会道。在请高叔来主持的前,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高叔,好上高叔有所准备,免得到时尴尬。高叔听了后对小六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尽管放心好了,到时看我的。我记得那是1973年阴历12月初八,因为年少爱凑热闹,所以一大早就围在小六家看热闹。
因为距离小六媳妇娘家路程比较远,所以上午十一点半,抬嫁妆和小六媳妇娘家送亲的人才到家。在高叔的安排下,一切都循规蹈矩地接待了小六老婆娘家人,从小六媳妇娘家人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出,在接待他们的礼节上应该是满意的。但在接下来开席和宴席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插曲。结婚这种宴席是比较隆重的,所以对礼节也很看重,来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场面就会很尴尬,甚至收不了场。
在农村堂屋是中心位置,所以重要客人都会安排在堂屋里就坐。我们那里举办重要的宴席,堂屋里一般放四张桌子,堂屋靠神龛左右各摆一张桌子,靠大门口也是左右各摆一张。靠神龛的两张桌子的位置最重要,也是最重要的客人就坐的。哪个位置该坐什么人必须安排得对。左边桌子靠堂屋中心哪个位置为第一席位,是这次宴席中最重要的客人坐的,比如小六结婚,按礼节这个位置就由小六舅舅坐,并且这一桌8个人,也都是小六舅舅家里人坐,别的客人不得随便坐,除非没有坐够空了座位。
并排右边那张桌子,靠堂屋中心的坐位为第二席,重要性仅次于第一席,按礼节应由小六老婆娘家人最有地位的人就坐,同样这桌8个人都应该是小六老婆娘家人坐。本来这样安排就是对的,但这一次小六媳妇娘家人却不肯就坐,他们说高叔这样安排席位是错的不懂规矩,他们应该坐第一席,理由是他们是新娘娘家人,又是第一次来做客,他们才是这次婚宴的主宾。
高叔却不认同,他说你们也应该称是舅舅家,又是第一次来做客,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主宾,但农村有句俗语叫“娘亲舅大”,既然是舅舅最大,那么最主要的两个席位,第一席和第二席就应该由两个舅舅家人坐,但是小六舅舅家是旧亲,你们是新率,按规矩小六舅舅大过新舅舅家,所以第一席应该由小六舅舅家坐,如果把小六舅舅家安排在第二席,那就说明我不懂礼节。
当然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安排不妥,我可以跟小六舅舅协商,如果小六舅舅同意,也是可以让你们坐第一席,前提是小六舅舅同意。小六舅舅是个识大体的人,考虑到是小六新婚,不愿扫了这份兴,所以也就同意坐第二席。当然,这还是“斗智斗勇”的开始,最重要的是在后面,不过很遗憾的是那时我还小,根本不懂这些礼节,又事隔多年,具体说了什么我也都忘记了,不过我记得在开席时说好话〈致词〉环节(农村人喜欢在这个环节斗智斗勇,斗赢了就觉得很有面子),高叔面对小六媳妇娘家人的轮番“轰炸”,他却对答如流,不卑不亢恰到好处,也正因为这样,这个环节足足“斗”了有20分钟,场面十分热闹。
为了不耽误宴席时间,也好给小六媳妇娘家人一个台阶下,高叔在敬酒时故意犯了个常识性错误,右手特意不托起酒杯底而认输,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高叔在给对方台阶下,当然也有点…。自从这一次以后,我对高叔从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也有了想跟他学习的想法。后来有事没事晚上都要到高叔家玩,听他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大概高叔也看出了我的意思,也就不吝赐教。
开始教我怎样写请柬和辞帖之类,后来就教我些礼节方面的礼数。同时,只要有机会就会带我到处做客,身临其境地学习。记得1982年,我那时在读高中,有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家,晚上象往常一样去高叔家。高叔看到我就说,回来得好,明天跟我去你一个堂姑家做客,你堂姑爷60大寿。我问她是哪个堂姑,他说是秀秀堂姑。秀秀姑自从她父母被她在外省工作的哥哥接去以后,就很少看到她了。
既然是堂姑爷进60岁,按家族规矩娘家人是要去祝寿的,只因她父母和哥哥都不在家,就由“坐凳头子”的高叔代劳。高叔看到我回来了,就叫上我刚好有个伴,顺便让我见识一下场面。因为秀秀姑家离得有点远,所以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吃过早饭,高叔就带着我往秀秀姑家赶,怕到时候赶不上开席时间。一路上也不停憩,紧赶慢赶在一点钟的时候,就到了距秀秀姑家一山之隔的山这边,只要翻过这座山就能看到秀秀姑家了。
高叔看了看戴在手婉上的电子手表,看时间还早,一路上又没休息过,就停下来坐在一块石头上,然后跟我说先休息一下,然后再爬山,翻过这座山就到了。大约休息了10分钟,我们就开始爬山,爬到山顶,高叔就指着山下一座红砖房屋说,那就是你秀秀姑家,你看到没有,好象有很多人,看来客人不少。大概是高叔年纪大了,眼睛看远点东西有点模糊,他只看到有很多人,但没看清楚:那些人坐在席上己经开始吃了。
当我把己经开席了的情况告诉高叔时,高叔还不相信,还问我是不是看错了,因为在他心里,他是代表舅舅家的,是最重要的客人,怎么可能有最重要的客人没到就开席的道理。高叔怕我没看清楚,跟我说,你年轻走得快,先走近些看清楚,如果真的开席就往回走,我们就不去了。本来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但高叔非得要我走近点看,我只好往前走了约500米,清清楚楚地看见是己经开席了,然后按高叔说的往回走。
我走到高叔跟前,高叔说我们回去,等下到饭店我请你吃包子〈他知道我爱吃〉。在往回走的路上我问高叔,大老远的走到家门口了,为什么又不去了,高叔说等下到饭店坐下来吃包子的时候,我再告诉你不进去的原因。到饭店高叔要了5个包子,给了我3个他自己两个,还炒了一盘回锅肉,边吃包子高叔一边跟我说为什么不进去的原因。他告诉我,以前的老人就说过,“上了菜的宴席”是不可随便吃的,就比如秀秀姑家的寿宴,我们做为最重要的客人,又没有超过一般情况下开席的时间没赶到,他们不等我们到就提前开席,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吃的。
为什么呢?首先,按照农村习惯,我们是秀秀姑娘家人,老话说“娘亲舅大”,我们是这次寿宴最重要的客人,理应等我们到了以后才能开席,那怕是我们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赶到,等也要等我们到了才行。其次,他们不等我们到就提前开席,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不尊重秀秀娘家人,当然也间接的说明秀秀姑在婆家不被尊重。既然他们不尊重我们在先,那我们不去参加寿宴理亏的是他们,不在于我们。
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去参加寿宴,那就是自取其辱,另外也说明我们不懂规矩,所以碰到这种情况,这种宴席是不能吃的。当然,如果是自己没有及时赶到,主办宴席方又推迟了开席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去,去了还要主动自罚酒三杯以示歉意。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人自恃是舅家人,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没赶上开席时间,也都要去参加宴席,甚至大闹宴席的也有,但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不但难为了对方也贬低了自己,最起码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没素质的人。高叔说到这里,我们的包子也吃完了,高叔便起身对我说,走吧,我们边走边说。在路上高叔跟我说,除了“上了菜的宴席”这种饭不能随便吃之外,还有一种酒也是不能随便喝的。我好奇的问,酒虽然也分三六九等,但只是口感和酒的后劲不同而已,如果在宴席上还挑剔别人的酒,岂不是显得自己不近人情?高叔说不是这个意思,参加宴席当然要客随主便,但我要告诉你的不是指哪种酒,而是指“下了桌的酒”,也就是说大家的酒己经喝到尽兴,然后把酒撤下来开始吃饭。
象这种己经开过封的酒,主人再拿出来给客人喝,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这个酒也是不能喝的。至于为什么,高叔没有细说,只问了我一个问题,说一般情况下家里的残汤剩饭是怎么处理的?我说是用来喂猪或鸡鸭。这就对了吗,高叔接着说,喝剩的酒虽然不能用来喂猪喂鸡鸭,但是如果用喝剩的酒,在重要场所拿出来招待客人,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如果碰到这样的酒就不要喝。当然,这种酒只是在重要场所不能喝,如果私下里是两个要好的人一起喝酒,就不需要太多的讲究。首先,能私交甚好,来身就说明双方能互相尊重,不存在看不看得起的问题。其次,说不定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因为有时候,喜欢喝酒的人爱收藏好酒,而这种至爱的好酒是不随便拿出来喝的,只有碰到要好的人才会拿出来,并且是浅尝辄止。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农村俗语更是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性内容,它涵盖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习俗,但现在很多人都把它抛之脑后了,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踏。虽然这句老话在今天看来有点过时,但我认为它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告诉我们如何尊重他人;二个是教会我们如何自尊。
表弟回头对弟媳,喊道:弟一次糊,你没经历,是你的问题,你有经历了,还糊?老婆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锅的问题!咱换锅!5、我开着新买的兰博基尼去高速公路体验速度与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