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尔兹红葡萄酒750ml,法尔滋红酒怎么样

格鲁吉亚这个国家红酒真的很好喝吗?

1965年,前苏联通过研究当地考古出土的葡萄籽发现,这是距今7000-8000年前人工栽培的品种葡萄,由此被国际公认为世界葡萄酒发源地。而这里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故乡。这里的葡萄酒酿制沿袭传统工艺奎弗利(Ovevri),从酿制到储存都用陶制品,且已有数千年历史,相较玻璃瓶,陶瓶储存令酒的口感更圆润,另外不透光和传热慢也利于长期保存。

格鲁吉亚葡萄种类有525个,其中437种被用作收藏,而只有30种被用作商业种植和酿酒,红葡萄品种如萨别拉维(saperave)、乌萨赫鲁里(usakhelouri)、莫图里(mujuretuli)等,白葡萄品种如卡斯泰利(rkatsiteli)等,类型从半甜红到干红、起泡酒、白兰地、伏特加等都有。格鲁吉亚半甜红颜色呈深宝石红色、果香丰富,有樱桃、红莓、红醋栗等香气,口感柔顺,层次分明,活泼持久;干红深石榴红色,果香浓郁,香气丰富,酒体饱满充实,口感柔顺细腻,结构紧凑平衡;干白颜色是干草色,柠檬香气,口感酸爽怡人,活泼持久;起泡酒采用罐式法,在罐式容器内高压发酵而成,分为半甜、半干、桃红、干型等。

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是吃亏的事情?

这是个侮辱智商的问题,被坑了也就算了,还要自认为占了便宜,这样的人不用你笑话他,他自己都会尴尬到原地爆炸。但这样的事情古往今来却一直在不断发生着,这就更加尴尬了。而在静夜史看来,苏德战争前的苏联,就是表面上占了便宜,实际上亏大了的典型。1932年,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希特勒终于爬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随后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总理等大权于一身,成为德国名副其实的“元首”。

而后,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开始了疯狂的膨胀,这使得周边的英法苏等国坐卧不安。虽然一战后英法极力压制德国,特别是法国,为了防止德意志帝国死灰复燃无所不用其极,但面对纳粹德国的迅速崛起,似乎厌倦了打打杀杀的英法等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绥靖政策”。而为了避免刺激英法等传统强国,希特勒在复兴德国的过程中,特意强调苏联才是德国的主要敌人,为此特意在1936年和日意两国缔结了《反共产主义协定》,这让英法等国放松了警惕。

面对德国的迅速膨胀,英法等国力主“祸水东引”,在他们看来,希特勒最好一路向东和苏联打得死去活来,然后英法等国在苏德两国两败俱伤时趁机出手坐收渔翁之利。英法这种不要脸的逻辑让苏联领袖斯大林异常忧惧。虽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一直在谋划掀起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这意味着苏联一定会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发起者。

但当下英法等国的做法越发助长了纳粹德国的膨胀速度,而此时的苏联在30年代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清洗”运动,国内大量党政军干部被“清洗”,尤其是一线军队,连级干部平均学历只有初中水平,这样的军队,想要输出无产阶级革命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斯大林在红军战斗素养恢复前,不可能主动输出无产阶级革命,更不想成为纳粹德国的靶子。

于是从1935年开始,苏联不断与英法等国接触,企图说服他们和自己一起做掉纳粹德国,但英法两国沉浸在“绥靖政策”的美好蓝图中无法自拔,对苏联的热情冷眼相待,斯大林感受到了西伯利亚般的寒冷。在联合英法无望的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谋求其他的方式以自保,比如1937年支援中华民国抗日,但孱弱的南京国民政府难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关东军不断在张鼓峰等地挑衅,苏联面对的局面越来越严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决定和德国“联手”。而此时的德国正在谋划消灭波兰,连通飞地东普鲁士,并为其后报复英法做准备,短期内并没有进攻苏联的打算。所以面对找上门的苏联,德国痛快地与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暂时结成同盟,并秘密约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而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因为此时的德国专注于消灭英法的盟友波兰,所以苏联也趁机出手消灭了世仇波兰。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突然出兵寇松线以东的波兰东部地区,夺回1920年苏波战争中失去的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波兰亡国。而后苏联处决2.2万波兰精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卡廷惨案”。消灭波兰后,德国掉头向西横扫西欧,而苏联作为德国盟友则为德国提供矿砂、粮食等战略物资。

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趁德国无暇东顾的空当,开始构筑规模宏大的“东方战线”。斯大林认为,任何盟友都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德国,苏德战争将不可避免。苏德结盟固然短期内可以为苏联争取时间,但难以保证苏联的安全。所以苏联必须自力更生,而提升苏联安全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将战线尽可能向西移,增加东西向的国土纵深,为苏联应对苏德战争留下更多的反应和抵御时间。

于是1939年11月,苏联借口列宁格勒缺乏纵深,要求芬兰接受苏联的交换领土要求,但芬兰拒绝,于是苏芬战争爆发。由于“大清洗”运动带来的巨大副作用,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一塌糊涂,被芬兰军队吊打得怀疑人生。但苏联毕竟体量远远大于芬兰,说难听点,就是耗也能耗死芬兰,所以芬兰最终不得不选择和苏联媾和,割让了贝柴摩、萨拉和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失去了图尔库军港,此举直接导致芬兰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倒向纳粹德国。

而后在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强行开进波罗的海沿岸,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强行并入苏联,虽然波罗的海地区早先属于沙俄故地,但波罗的海三国一战后早已独立很多年,苏联此举也导致波罗的海三国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成为德军的带路者,且二战后三国的反苏斗争也此起彼伏,并最终成为瓦解苏联的急先锋。1940年6月,苏军威胁罗马尼亚,强行索要一战中割让出去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比萨拉比亚和罗马尼亚同宗同源,沙俄时期就是强行从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身上夺走的,此举使得罗马尼亚在苏德战争中成为德国最铁杆的盟友,进攻苏联无比疯狂。经过斯大林的一系列扩张,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将边界线平均向西推进了200公里,大大扩张了苏联面对德国的战略纵深,而且斯大林在新扩张的领土上修建了永久性国防工事“巴浦洛夫防线”,为了赶进度甚至将原边界线附近修建的“斯大林防线”工事拆除用以拆东墙补西墙。

对于噬土成性的苏联而言,国土越大无疑是越有安全感的。但面对笑逐颜开的斯大林,希特勒更有理由喜上眉梢。因为苏联的野蛮扩张,使得苏联在苏德之间树立了一排不共戴天的死敌,这些国家和地区虽小,但在苏德战争中无疑都是德国的盟友和助手。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新的国土,斯大林不得不将大量兵力布置在新国土上守卫巴浦洛夫防线,这个防线坚固与否暂且不表,首先这种阵地前出的兵力布置方式就让广大苏军落入了德国闪击战的打击范围之内。

因为自瓜分波兰后苏德两国就成为邻国,苏军的阵地已经摆在了德国的眼皮子低下,一旦德国发动闪击战,苏联必将和波兰一样被打得猝不及防,这使得德国的进攻效能达到最大化。而且因为苏联将边界延伸到了波罗的海沿岸,这也使得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可以直接攻击海岸上的苏军阵地,虽然德国的海军实力不强,但巨大的威胁不得不考虑。

可以说,斯大林自认为万无一失的战线巩固方式,恰好给德国的闪击战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而且苏联在德国横扫西欧期间进行的野蛮扩张,特别是侵犯德国盟友罗马尼亚的利益,已经严重挑战了希特勒的底线,这给了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大举闪击苏联的口实。1941年6月21日夜,在苏联最后一列为德国输送物资的列车驶过苏德边界线时,希特勒向550万大军下达了闪击苏联的命令。

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190个师550万人,在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的配合下,从北中南三个方向撕毁苏军防线,大举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果不其然,因为兵力布置过于前出,加上之前斯大林的麻痹大意,苏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猝不及防,开战首日苏联就损失1200架飞机,超过800架飞机在未起飞时便被击毁,仅仅18天德军就突进苏联境内600公里,苏军损失惨重。

更要命的是,此时被苏联欺凌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甚至乌克兰人都自发组织起来反抗苏军,腹背受敌的苏军一溃千里,不到4个月时间就丢掉了莫斯科以西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区几乎全部丧失,军队损失超过300万,超过1/4人口沦陷,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会战爆发时,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