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少数民族很能喝?彝族、藏族、羌族酒文化

中国究竟哪个民族的人最能喝酒?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定论。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大山高原的藏族,大西南的苗族“好酒善饮”之名全国皆知。

笔者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在四川的“甘阿凉”三州转悠,倒是和三地的彝族、藏族和羌族接触很多,便以此抛砖引玉,聊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少数民族很能喝酒?

彝族酒文化

彝族酒文化

四川是个少数民族居多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关于喝酒,彝族有三句有名的俗语。

“生以酒迎来,死以酒送归。”

“彝区贵酒,汉区贵茶。”

“有酒便是荣,有酒便是宴。”

如果你有闲在彝族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就会惊讶地发现这里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婚丧嫁娶,甚至过去的社会军事活动都是离不开酒的。

酒算是彝族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饮酒。

喝得酒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饮酒规矩。彝族饮酒的规矩是根据场合、对象、用途等条件的不同来决定的。几乎每个饮酒场合都有不同的饮酒规则。

以前有幸被彝族的朋友邀请参加过其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这种场合的饮酒规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祖灵为大,行酒必先。”

彝族凡是在祭祀、节日甚至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第一杯酒一定要敬给祖灵和各神灵。他们会把这杯酒在祖灵供桌上放置一会,然后由主家的人将供酒分饮一遍后,其他人方可饮用。

有趣的是,彝族家主人倒酒会先敬客人,自己也会陪着喝上一杯。接着主人与客人的分别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各自用各自的饮具,各饮各的酒。

在彝族人的酒宴上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矩。凡是饮酒时候,都要遵循先尊者后卑者,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这倒是和我们大多数的酒文化一致。

一些有特殊意义的“酒”,彝族人还遵循一个“贻赠”的原则。

比如小娃娃的“认亲酒”,过年的时候的“拜年酒”等,这时候彝族人不会关着门一家人独自饮酒,他们会召集本村或者是本家族人一起喝,而饮酒者要向敬酒人赠送一些东西作为感谢。

如果你到传统的彝族地区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一个酒杯一人喝一口,酒杯依次传递给每个人,围绕着轮流喝酒的场景,千万不要惊讶。这就是彝族有名的“转转酒”。

喝“转转酒”还需配上“坨坨肉”才最具风味。“坨坨肉”是彝族人招待贵宾的佳肴。彝族人会选用本地几十斤重的乳猪,宰杀除毛后,在火上翻烤熏烧后,切成二至四两一块的方块状再放入锅内煮熟。然后捞出晾凉后,再放进木盔中,加上盐、花椒粉、辣椒粉、木姜粉、蒜泥等佐料,搅拌后即可食用。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惬意。

彝族人好酒善饮,并把酒被冠以了各种各样的名号。

比如彝语中有一种酒被称为“尼知娆知”,大概意思就是女性敬的酒。在彝族传统的酒文化中,不管是什么场合下,只要是女性敬酒,彝族人都看得非常郑重,被敬酒的人甚至要回赠礼物。于是在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时候,彝族姑娘们就会带着自己酿制的“姑娘酒”,来到村口把酒分发给路人。

如果你有幸见到彝家姑娘抱着一坛酒,坛内插上几支麦管或金竹站在门口,逢人便劝酒,千万不要惊讶。这时候你只有遵循他们的规矩:不喝酒不准通过。同时姑娘给的酒不能不喝,喝了之后还要回赠给姑娘礼物。

除了常见的成人酒、订婚酒、娃娃认亲酒、家支酒、开戒酒等,彝族还有一种有趣的酒宴叫做“安慰酒”。

当他们有亲朋好友生病或者去世的时候,必带着酒去看望安慰。走到有人去世的家中,进屋就先用带来的酒祭奠去世的人,然后再劝慰亲人节哀顺变。

彝族最特别的“酒”当属“吊丧酒”和“送灵酒”。吊丧者在未进家大门之前,就需要先痛哭一番。进了丧家之后,丧家会以酒来接待吊丧的客人。到了晚上,在靠近灵堂附近的场坝上,彝族人会摆上一坛坛的酒,燃起一堆堆簧火。除了亡者的妻子儿女需要守灵以外,其余的亲戚朋友和宾客们都去场坝上围着簧火一边喝丧酒,一边唱丧歌、跳丧舞,通宵达旦不会停歇。

听了彝族如此花样繁多的“酒”,也难怪在大家印象里会觉得彝族人能喝酒了。

藏族酒文化

藏族酒文化

说道藏族人饮酒,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青稞酒。

的确,藏族的青稞酒算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酒之一。

青稞酒的制作并不复杂。将青稞洗净之后再用水浸泡一夜,然后将沥干水的青稞放在大锅内烧煮约两个钟头,然后再将青稞捞出凉一下,稍微散发一下水气。紧接着就会把发酵曲饼碾成粉末均匀地撒在青稞水中搅拌均匀,最后装进坛子里面密封好,发酵几天之后就可以取出饮用。

青稞酒的整个制作过程与传统米酒的酿造工艺异曲同工。

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藏族的酒具十分的讲究。

几乎稍微富裕点的藏族家庭客厅里都陈设着各种酒具,有土陶酒壶、竹管酒壶、银制酒壶,甚至野牦牛角酒壶。藏族人早已经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开始自己酿酒了。在漫长的历史沉淀里,藏族形成了独特的藏酒文化,藏族酒具也独具自家的风格。

常见的藏族酒分为壶、杯、碗三种。旧时藏区贵族、土司家的酒具十分讲究,多为金银镶嵌绿松石、珊瑚珠,工艺十分精湛,上面绘有“八吉祥”图案或“六字真言”,属于不可多得的酒具。

藏族的酒和酒具特别,酒文化也十分有意思。

藏民认为喝酒是表达快乐的一种方式,在他们的酒文化里面没有“借酒消愁”说法。所以每逢盛大节日,藏族人民就会载歌载舞,畅快饮酒加以庆祝。唱歌是藏族饮酒是时不可缺少的环节。你时常能见到藏民在敬客人酒时,先举着酒杯唱上一大段酒歌的场景。

以前在阿坝地区遇到相熟的藏民,总是会热情地招呼你到家里喝上一碗酒。若是你不进去,他们甚至会追着你把酒端出来请你喝。如果你有幸被邀请与他们一起吃饭,落座之后见到主人家先敬一壶酒也不要惊讶。等你把酒喝完之后,食物才会用盘奉上。

再往前推几年,四川阿坝的藏民对酒的痴迷会让你惊叹不已。往日里我们见到的都是用茶代酒,在这里却会以酒代茶。藏民们不管是吃糌粑还是吃干馍,他们都用酒代水解渴,甚至吃烤土豆的时候也会把土豆泡在酒里面蘸几下再吃。

千年的酒文化沉淀,让藏族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也难怪在大家印象里会觉得藏族人很是能喝酒了。

羌族酒文化

羌族酒文化

“万石杂粮一翁收, 王侯到此也低头, 五龙抱住擎天柱, 咂尽黄河水倒流。”

这首豪气万千的诗歌形容的便是羌族的酒文化。羌族素有“喝羌”之称, 其豪饮“咂酒”的习俗, 历史很悠久。

“咂酒”是羌族人民自酿酒的一种称呼,它以青稞、大麦和高粱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坛内,以草覆盖,放置几天之后便可饮用。

在喝之前,羌民会先向坛中注入一些清水,然后再用细竹管吸饮。一群羌民围坐在一起,大家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水,直到没有酒味之后,大家再一起分食酒渣,这就是羌族酒文化中的“连渣带水,一醉二饱。”

你若要问我羌族的酒文化是什么。

答案只有三个字:唱酒歌。

“唱酒歌”算是羌族人民饮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酒必歌, 歌必饮酒, 酒助歌兴”就是形容的羌族这种传统古老的饮酒习俗。

酒歌, 被羌民称为“西忍木”。这种“西忍木”是羌族各种民间风俗活动中饮酒时所演唱的歌曲。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羌族的的祭山会,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已经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祭祀活动“催化”出了许许多多的酒歌。

天性浪漫的羌民习惯“以歌代文”, 他们用歌声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每当祭祀活动结束以后, 羌民都要欢宴三天。这时候他们聚在一起吃供品、饮咂酒、唱酒歌、跳萨郎。一首首酒歌在羌族一次又一次的祭祀活动中流传开来。

以前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羌族喝酒总喜欢唱酒歌。后面在四川汶川的“桃坪羌寨”和羌民接触多了,有幸参加过一次羌族的传统婚礼,到是寻到一些脉络出来。

羌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婚俗礼节的民族, 其中“咂酒”在婚礼习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传统的说媒开始,直到成亲为止,整个过程都与“咂酒”紧密相关。

羌族订婚时有三道程序, “开口酒”、“小定酒”和“大定酒”。

在“开口酒”阶段: 首先是媒人或男方家长背一坛“咂酒”到女方说亲, 如女方同意就将“咂酒”启封共饮, 羌民称它为“开口酒”, 意为女方已同意这门亲事。为庆贺订婚成功, 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就会坐在一起,边饮边唱酒歌。

在“小定酒”的时候, 男女双方会选择一个吉日。届时男方家族成员背上几十坛“咂酒”, 拿上肉菜到女方去款待女方家族成员,。第二天女方也摆上酒菜来招待男方来的客人。如此一来男女双方便正式确定了婚约关系。此时, 羌民就会唱类似于《酒哟, 好哟》的固定酒歌。

最后的“大定酒”羌语称之为“笼格日阁”,大概是“开封咂酒坛子”。

为什么要开酒坛子呢,因为只有结婚时间定下来之后,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才可以开怀畅饮,送上祝福。等到“大定酒”的时候,男方长辈们会背一大坛“咂酒”到女方家去, 邀请女方长辈协商完婚日期。双方协商之后就会共饮“咂酒”,意为庆祝择日成功。这时候《唱一首纳吉纳那》、《清凉凉的咂酒》等固定酒歌就会被唱起。

等到男女双方结婚的时候,更是处处充满了“咂酒”的影子。羌族的传统婚礼又分为“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其中“女花夜”的时候, 女方会准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的客人, 男女各一坛, 大家边喝边唱酒歌。

“正宴”一般会设在露天的坝子里。贵客们边吃边喝咂酒, 边歌边舞到深夜, 甚至通宵达旦。此时的酒歌主要以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 赞颂新娘美丽可爱, 祝贺新郎新娘喜结良缘、生活美满等内容为主。

这样一场羌族的传统婚礼走下来,我们不难发现酒歌和咂酒贯穿其中。也无怪乎大家印象里会觉得羌族人能喝酒了。

那么中国究竟哪个民族的人最能喝酒?

这个问题大概真的没有定论。在我有限的经验里,或许最能喝的莫过于每个民族的女性吧。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