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传统文化逐渐失传白酒却还能得以保留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衍生了新的文化,人们乐此不彼。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却也在以极快的速度流失,许多传统文化及技艺因为后继无人或是有了新的事物可以取代而失传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白酒却一直屹立不倒。这是为什么呢? 白酒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当中是一个极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几百几千年的发展中,白酒不仅仅作为一种酒存在于中国的历朝历代和各方水土中,更是超出本身,形成了一种文化,贯穿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桥梁和和谐范本。所负载的精神内涵,不仅仅是风土人情简单层面的文化素描,更是裹挟着中国哲学思想的文化烙印。白酒的酿造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天地的灵气,自然的力量。利用良好的粮食曲料,放在开放的环境下去集和网络空气中的微生物,然后将收集的微生物的曲药随着粮食,下到窖池或者地缸进行发酵,在窖池和地缸之中,微生物又参与到白酒酿造中。在一坛白酒的风格的形在九儿红白酒酿造中对自然微生物的驯化的巧妙之处在于开放生产这个层面,具体而言在于制曲和发酵两个关键点 第一,粮食酿造,酿酒用粮为高粱、糯米。成中虽然有人为的因素,但仅仅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举措,更多则在于自然的手笔。{0}
2,为什么说白酒与白酒文化密不可分
在我们国内白酒和酒文化永远是密不可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国内广告来看,无论是国内抑或国外的营销团队,都将广告的宣传重点从产品转移到文化上来。所谓“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的观念,俨然成为当代潮流的一股新趋势。就国内酒业市场来看,各大酒类大咖也都纷纷将目光逐渐转向“文化”这块尚在切割的蛋糕之上。不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以“酒”作为名片的品牌文化将会被越来越多企业提上纲程,成为发展企业、梳理品牌最为核心的竞争点。文化是块沉淀的新蛋糕回顾中外历史,不难发现关于酒的文化,东西方似乎冥冥之中有着不能言尽的默契。这些惊人的共同点,无疑都是作为人的情感表达,或许因为各地的风俗不同、习性不同,但于酒的热爱程度都充满了相似性。可即使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对于酒的热衷度,或者说关于酒的文化细致程度,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而这恰恰也是因为中国将酒文化完美融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当酒从物质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甚至上升到哲学领域,即所谓的“酒神精神”。庄子崇尚绝对的自由,而刘伶则更好继承了庄子的意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酒鬼”。其代表作《酒德颂》也正是酒与文艺的完美结合,直至后来唐代大文豪李白,更是“斗酒十千”,放置今日,完全可以为酒代言。不仅如此,中华民族中的酒文化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人谈饮酒养生,古人谈饮酒方式,古人谈饮酒风俗??从接风酒到践行酒,从喜事酒到白事酒,宫廷内外,沙场边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似乎都离不开酒的作伴。在中国文学史上,“酒”时常与“愁”相联系。关于酒的名诗词句不胜枚举,就连四大名著中都有着不少关于酒的描述:《三国》中“煮酒论英雄”、《水浒》中“三碗不过岗”、《西游》中“大脑蟠桃会”、《红楼》中“刘姥姥醉卧大观园”。纵观当今国内酒类品牌,“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等,单从名字上来看,都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历史书卷气息,更不说每种酒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典故与事迹了。至于杜康酒、董酒、曹参酒、太白酒、刘伶醉等无疑都是以历史名人做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总而言之,中国酒文化底蕴丰富,然而这块封存已久的蛋糕,方才渐渐被人所关注。抢占“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必然是各大酒业大咖未来发展的重点。“旧瓶新酒”,新的酒文化“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不同于强制的灌输,虽看似平淡,效果却着实显著。往前五年,所有产品广告基本都是围绕产品本身、以及作用进行宣传,对于品牌文化做的出色的并不太多。以一句“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红遍大江南北的劲酒,是罕见的长线品牌成功案例,以欲擒故纵的方式,不露声色地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在不得不赞叹其文化做得好的同时,也十分敬佩当年决策者眼光的独到。当今酒界大咖们开始纷纷强调中国白酒的民族性、工艺性、其实某一种方面也是在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只是这种关注点还较为薄弱,真正想要做到像劲酒那样深入文化的营销,还明显欠缺。不过,以文化作为产品、企业未来的方向,已经被证实为趋势。并且,这样的趋势进程,会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越发快速。{1}
3,酒与传统中国文人之间的关系
在酒中抒发情怀、放浪形骸是大部分文人所向往的。刘伶这个酒鬼,亦是位行为艺术家,常常在家中裸身喝酒。朋友讥笑他,他反而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衣?”其狂放之态,真令人哭笑不得。刘伶之后的李白,亦有“酒仙”之称。李白醉酒时的豪放不羁,无所忌惮,毫不逊色于刘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面对天子的召唤,他充耳不闻,还自称是“酒中仙”。其狂傲程度简直令今人难以置信。“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也许是诗人的浪漫,这两句也染上几分夸张的色彩,但是可以肯定李白的酒量是常人难及的。饮酒之多,醉态常在,难怪会傲视寰宇,蔑视权贵,轻视钱物。醉酒后在皇上面前肆意妄为,狂态毕露的还有东方朔。《芙蓉镜寓言》载:“东方朔豪纵不羁,尝醉入殿,至小遗殿上。”他竟然在皇上面前撒尿,像这种令人汗颜的举止应是东方朔的专利了。与这三位豪饮不止的文人相比,晚年辞官归躬的陶渊明的酒量似乎不值一提。“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是,在一杯浊酒,一缕菊香中,他吟出了鄙视尔虞我诈的官场,向往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的隐逸情怀。这种高雅脱俗的情操,构筑了隐逸文人纯静的精神家园,为后世称颂不绝。 酒是文人最好的助兴之物。纵情山水也好,外出打猎也罢,缺少酒就不能玩得痛快。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文人春游饮酒时快乐祥和的画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成了这次春游的主要活动。唐伯虎与好友聚饮更是令人称奇不已的一件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与祝枝山、张梦晋在雪中学乞丐大声高歌,向路人行乞,再把乞讨来的钱买酒狂饮。名利颇丰的他们,竟会以这种途径体验喝酒的乐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每次出游,肯定备酒而行,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一定会以酒助兴,否则,焉有醉翁亭的故事流传千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早年逍遥快乐的生活,也在寄情山水和推杯换盏中度过,否则,怎么会常常“沉醉不知归路”?今天,我们仍可以从柳永那“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中领略到古代文人宁可抛弃功名利禄,甘愿在酒精的醺醉中追求人生的真正快乐,尽情享受生活,探寻人生真谛的那种潇洒自在。 文人还常在酒醉中寻找灵感。灵感之于创作犹如源头之于活水。但有时灵感“犹抱琵琶半遮面”,宛若大家闺秀,深藏闺阁,这时醇香一醺,灵感又像嗅到食物气味的老鼠,一窜而出。无数诗文墨宝就是在酒的作用下诞生的。“一日九醉”的怀素和每每大醉后呼喊狂走的张旭,常常在醉后才挥笔疾书。他们的狂草一气呵成,笔势肆意,行云流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令人惊叹不绝的精品;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期间,终日与好友聚饮,即使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境,每日也要尽醉而归。醉眼朦胧中他把痴言痴语诉诸纸上。也就是这“满纸荒唐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立下了一座光耀万年永不倾颓的丰碑。就算本无心吟诗泼墨,有酒助兴,也会不禁诗兴大发,一展才华:黄庭坚被贬戎州时,在一次宴会上,有幸品尝到当地的一种酒——“荔枝绿”。他被这种甘美醇香的琼浆玉液倾倒了,立即吟一首《荔枝绿颂》,这可是“荔枝绿”最好的广告词。从此,“荔枝绿”这种酒便成了进贡朝廷的名品。无数文人的创作都离不开酒,甚至可以说,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除去文人横溢的才华,另一半功劳应归于酒。 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文人总离不开酒。若文人择物为友,则首当推酒。没有丝竹烦耳,文人或许只是感到暂时的寂寞。但没有酒做伴,则如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而悲叹世上再无知音,摔琴不复弹一样,也会性情渐隐,灵感消退,无以成文。所以,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著作,细细品味,总会嗅到一股醉人的酒香,沁人心脾,经久不息。文人的风流、性情、才华……共同酿成一坛酒,芳香四溢,穿越五千年的岁月,醇香依旧,迷醉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 来源:西安晚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