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同仁堂简介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同仁堂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优势得天独厚。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是第一个在台湾注册的大陆商标。1992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1997年,独家发起设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于同年6月成功上市,自1999年起连续七年入选"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2001、2002年连续排名第一。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1亿元科技含量较高的绩优资产,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两次融资的企业,并在香港上市,被业内称为"同仁堂模式"。同仁堂科技公司股票一直是香港创业板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2001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改制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16家企业之一;被中宣部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4年,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十户国有企业重大典型之一。"九五"以来,同仁堂一直保持着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4年,同仁堂资产总额达63亿元,销售额50亿元,实现利润3.4亿元。目前,同仁堂销售终端网络遍及海内外,拥有分店、连锁店、店中店400多家。其中,在1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合资公司及门店17家。2004年6月,在香港购地1.17万平方米,投资1.5亿港元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为实现生产、研发和营销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2004年投资6亿元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股份公司生产基地和科技公司生产基地及物流配送中心已竣工投产,这是同仁堂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生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项目,从制剂工艺、生产设备、管理系统自控化到能源控制、环保、施工质量等均实现了"六个一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同仁堂已形成位于大兴、亦庄、刘家窑、通州、昌平五个生产基地组成的生产制剂群,拥有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个剂型、1000余种产品。在全国中药主产地,同仁堂拥有按国家GAP标准合资建设的12家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总投资5800万元(其中同仁堂投资2958万元)。同仁堂将在主要产品实现原料基地化供应的基础上,进而成为药材的生产商和市场的供应商。2001年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制定了同仁堂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本着独立运行、各有侧重、资源共享、整体发展的原则,与之配套的"1032"工程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10"是指含两个上市公司在内的10大公司;"32"是指2个院(同仁堂研究院、同仁堂中医院)、2个基地(同仁堂股份公司、同仁堂科技公司分别在亦庄的生产基地)、2个中心(同仁堂培训中心、同仁堂信息中心)。目前,同仁堂基本形成了制药工业、零售商业、医疗服务三个板块的产业布局。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同仁堂的发展战略定位是: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国际驰名的中医药集团。(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2,北京同仁堂药酒到底怎么样
同仁御酒礼盒双只装500ml/瓶x2礼盒箱装500ml/瓶×1瓶/盒×6盒/箱同仁堂三鞭酒礼盒内瓶装有125ml/瓶,500ml/瓶两种礼盒箱装有125mlx18,500mlx6两种同仁堂鹿鞭酒小瓶包装有125ml/瓶一种礼盒内瓶装有250ml/瓶,500ml/瓶两种礼盒箱装有125mlx24,250mlx10,500mlx6三种
3,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性质是什么
同仁堂的历史 过去的年代人们有了病都看中医,吃中药,北京城里的中药店有很多,最有名的是位于大栅栏的同仁堂,位于菜市口的鹤年堂,崇文门外大街的千芝堂也比较知名。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年间,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1669年。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是浙江宁波人,祖上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来到北京,几代人都是以行医卖药为业。到了清初,乐家的后代乐尊育进人太医院,当过吏目。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后来又将“乐家老铺”改名“同仁堂”。 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康熙十四年乡试落第,于是继承父业在大栅栏开办同仁堂药店。同仁堂前边是店,后边是作坊,自制自卖。由于同仁堂一向注重药材的质量,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承诺,同仁堂的中成药在市面上一向声誉很高,像治疗乙型脑炎的安宫牛黄丸,治疗半身不遂的再造丸,治疗筋骨麻木的大活络丹,治疗关节炎的虎骨酒,治疗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的苏合香丸,治疗高烧不退的紫雪散,治疗痰火内发的牛黄清心丸,治疗妇女不孕症的女金丹,治疗神志昏迷的局方至宝丹,治疗神经衰弱的参茸卫生丸,被称为同仁堂的十大王牌。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有4O0多种,大部分都经过反复实验,配方合理,剂量合适,有明显的疗效。同仁堂对药材的质量要求很严,早年间所有的药材都从河北安国县的药材市场上购买,后来也由北京的四大药行供货。药材商们总是把最好的药材卖给同仁堂。在安国的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上,药材商们都要等同仁堂来人后才开市,因为同仁堂的收购量大,出价高。对一些珍贵药材例如人参、麝香,同仁堂还派出专人去产地采购。 中药的制作是很麻烦的,像蜜丸的制作需要经过蒸、炒、煅、烫、制、浸、霜冻等四十多道工序。有些成药制成后还要放上几年,使燥气减少后才能出售,这样一来必然占压了资金,但却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从清雍正元年开始,同仁堂就开始专门为清宫御药房提供中药了,连皇帝、后妃吃的药也是同仁堂制作的,这样同仁堂就从经费上获得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有时清宫一次拨给同仁堂的经费就够用上几年的。同仁堂多次为宫内办药,都要先由太医院奏明皇帝,再下圣旨到全国各地,命令各地将上好的药材上贡送到北京。同仁堂还常常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收购上等药材,使其他药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同仁堂的名气大,外地的一些商人也将自家药店改名“同仁堂”,为此在咸丰、同治年间,官府特地下告示,声称对冒同仁堂之名开办药店者一律治罪。也确实有药店因此事被查封,店主被游街示众三天。在没有经济法的旧时代,官府为一家商店如此兴师动众,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 同仁堂的第十代传人乐印川在咸丰年间还捐了四品衔的候补道,后来又捐得从二品典封,任军机引见,受赏顶戴花翎,使同仁堂官商的地位更加牢固。为了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誉,同仁堂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公关活动,树立乐善好施的企业文化形象。例如每当京城会试期间,同仁堂总要向应考举子赠送四季应时药品,这些举子考中后做了大官,自然少不了照顾同仁堂的买卖,或为同仁堂提供特权,或为同仁堂介绍主顾。北京城里许多王府把记帐本留在同仁堂,由同仁堂负责向府内供应中药,到年底结帐。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开办粥厂,使那些饥寒交迫的贫民勉强能够糊口。此外同仁堂还要施舍棉衣给那些衣不蔽体的穷人。每年夏天同仁堂则向穷人发放一些治疗预防中暑的药。同仁堂举办的这些慈善事业,是从药店经营的利润中提取的,据说能占到利润的三分之一。尽管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穷人的生活状况,但是这种疏财济贫的义举毕竟是值得称道的。 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期间,大栅栏地区的一场大火将同仁堂铺面的前庭烧毁,家具和珍贵的医书也被烧毁,一些侵略军官兵常到店中骚扰勒索,使同仁堂的损失很大,后来经乐印川妻子许氏的努力,使同仁堂逐渐得到恢复。 1907年许氏病逝后,同仁堂由乐印川的四个儿子共管,同仁堂的职工也分为四派,实行寄卖制与四派之间的矛盾使同仁堂的经营管理逐步陷于混乱。后来经四人商量,决定各人在外边自立门户,可以用“乐家老铺”的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的字号。于是,乐家人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像乐仁堂、沛仁堂、济仁堂、达仁堂、宏济堂、颐龄堂,最后竟达3O多家,自相竞争的结果,使同仁堂老店的经营状况越发艰难。 北京沦陷期间,日本商人也想染指同仁堂。他们派人向乐家提出人股的要求,乐家人花了很多钱找权贵疏通,总算躲过了一场灾祸。抗战胜利后,元气尚未恢复,同仁堂又在金圆券急剧贬值的风波中损失惨重。库存的珍贵药材亏损殆尽,无力支付职工工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才获得新生,药店翻修一新,拥有三家药厂,成为北京最大的中药店,全国四大药店之一。同仁堂的中成药远销到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4,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品牌故事
1.乐氏家族第26世之乐良才于明永乐朱棣迁都之际,由宁波迁来北京,良才是一位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铃医,来京后仍操此业,他娶妻杨氏,生子廷松,从此定居北京。铃医乐良才为北京乐氏宗族始祖。2.乐廷松继承其父的铃医衣钵,为适应大城市的医药需求,开始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开阔知识视野,朝着正统中医药的方向转变。3.经过乐氏两代人的奋斗,传至4世乐显杨于清代当上了清太医院吏目,号尊育,“诰封登仕郎太医院吏目,晋封文林郎,赠中宪大夫”。结束了乐氏祖传的铃医生涯。4.乐显杨毕生致力方药,精研修合之道,体会颇深,具备了丰富的学知,经验和条件。5.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堂名“同仁”由乐显杨亲自拟定并立“同仁堂”匾,故康熙八年应为同仁堂肇始之时,乐显杨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6.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乐显杨逝世。之子乐凤鸣恪守父训,接续祖业,于康熙四十年(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并提出“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在社会各阶层迅速树立起良好信誉。7.北京同仁堂自创办以来,名盛历数代而不衰,载誉达三百年之久,真可以说是药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同治十二年(1873年)杨静亭《都门纂》,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虹著《朝市丛载》均对同仁堂制售的平安丸、虎骨酒等有撰载,称之为一、二百年老铺,货真价实。8.同仁堂在海内外信誉卓著,树起了一块金字招牌。利之所在,引动一些贪利之徒立铺混充“同仁”店名,或制造假药冒名售卖,扰乱市场,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发生过于氏兄弟冒“同仁堂”之名售卖假药案。9.同仁堂创办不久,因其配售药品疗效显著,声誉与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赏识,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御药房需用药料和代制内廷所需各种中成药。于是同仁堂承担了供奉宫廷用药之皇差,又称为承办官药。10.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是是年五十三岁的慈禧太后二度垂帘听政的时代。总管太监李连英奉慈禧太后懿旨,让内廷越过了御药房,直接找同仁堂订购如意长生酒,供慈禧饮用。11.在清王朝统治时期,由于同仁堂供奉御药房,所以享受了一定的封建特权。从而,在同行业的经营方面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预领官银和增调药价。这不但帮助同仁堂克服了药物经营中的重重危机,进而使同仁堂利用这两项特权逐渐暴富起来。12.乾隆十五年(1750年)乐礼弃世,由乐礼之妻张氏扶掖长子乐以正主管同仁堂并承办官药,缺乏经营能力,举债难支,当时由政府监办关某出面借给本银五千两以偿债务,这是宫廷对同仁堂的变相支持。13.祁州药市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每年交易额多达二千六百余万银元。北京同仁堂曾多次担任京通卫帮会首,并因承办官药的特殊身份,再加上资本雄厚名望卓著,执成药业的牛耳。每年“春五秋七”两季交易市场都要恭候同仁堂大驾光临,才能正式开盘。14.同仁堂最初依仗承办官药的封建特权,后又凭借自身的信誉和声望垄断祁州药市和其它中药市场二百余年,进货既精,制出的成药也必然以高价出卖,在进出两个方面,都能获取厚利,这样自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15.同仁堂自清康熙八年(1669年)创立以来,历经84年间一直由乐姓人独资经营,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这整整90年中,同仁堂先由张姓接办继而外股日增,后又历经典让,乐姓家族濒临危境,终于又在乐平泉手中恢复了祖业。16.在乐家老铺的历史上,乐平泉是一位中兴人物。同仁堂在他的锐意经营之下,将外股全部收回,债务统统清偿,营业也日见兴旺,声誉卓著,奠定了同仁堂稳固的基础。17.乐平泉与官府的交往就更为广泛了,上至清王候亲贵,内阁军机,各部院,下至顺天府及满营官弁,无不交往密切。为了便于与官府往来,乐平泉又捐了官街,咸丰四年(1854年)已做四品衔侯补道。光绪四年(1878年)更捐至二品典封,成为形同督府大员的“红顶商人”,实为罕见。18.为了扩大同仁堂声誉,乐平泉可以说是用尽了心机花样,层出不穷。同仁堂祖上的传统办法是遇到会试之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赠送药品(平安药),花费不多,宣传效果良好,同仁堂的药物和名声也就传播到全国各地。19.当时在北京城每年照例要清挖一次城沟,乐平泉就在四面城门开沟的地方设立“沟灯”。每当夜临,同仁堂的红字大灯到处辉煌耀眼,既便于行人,也为社会各阶层广泛注目。留下深刻印象。达到宣传的目的。20.乐平泉还热衷于消防公益事业,同治六年(1867年)设立同仁堂普善水会。并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扑灭皇宫贞度门失火发挥重要作用,次日慈禧知情甚喜,谕封同仁堂普水会为“小白龙”同仁堂普善水会借此名扬京都。21.乐平泉有一套理家治店的措施。如嫁到乐家的妇女都要参加包金裹药的工作,这为紧密地把乐氏家族的命运与同仁堂的兴衰联结为一体,构成了同仁堂家族式经营方法的一大特色,他还致力于新药研制,开拓了数十个新品种。大大丰富了同仁堂的传统药目。22.乐平泉逝世后,乐家的家事铺务均由他的继配夫人许氏主持,这位许氏出身名门,却能事必躬亲,而且知人善用。23.自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火烧大栅栏,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同仁堂在这动乱年代里,也经历种种骚扰和磨难,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7年)冬,李鸿章签署了《辛丑条约》,八国联军撤兵,逃至西安的慈禧回銮,北京城内秩序恢复,许氏也率领乐氏家族自太原返京,重新整顿同仁堂。24.大乱之后,许氏对同仁堂生产成药的质量并未放松,紫雪按占方配制在加工时需要用黄金百两,据传当时许氏就收集了家中各房金饰铸成百两,放在锅里煎煮,日夜守候。由此可见许氏严守占方操作要求,炮制药物一丝不苟的制度。25.许氏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去世。四年后,清王朝灭亡,结束了同仁堂承办官药的皇差。自许氏去世后,同仁堂开始正式由乐家四房共管,但这并没有给同仁堂带来繁荣,倒是充分的暴露出这个封建大家族彼此之间为争夺利益与权力而发生矛盾,这种管理形式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26.“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市面萧条,同仁堂的营业也日渐衰落,虽在中药行业中依然是头面店家,但当时国统区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法币”、“金圆券”相继急剧贬值,给同仁堂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至解放前夕,同仁堂不单设备陈旧,铺务管理陷入困境,已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27.1949年 3月在同仁堂建立了基层工会,以职工代表与资方谈判的形式,敦促资方尽快领导药店恢复生产、开始营业,并推举乐松生为同仁堂经理。这使乐松生初步体会到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保护政策是信实可靠,千真万确的。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向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28.“公私合营”是建国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1954年由乐松生带头,同仁堂乐氏资方向国家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29.北京的解放给古老的同仁堂带来了新生。早在北京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就通过关系把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政策的文件递送给同仁堂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