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精葡萄酒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近日,市场咨询公司Fact.MR估计,到2027年,全球无酒精葡萄酒市场的价值将超过100亿美元,无酒精葡萄酒的消费正日益成为塑造全球饮料行业的主流趋势之一。

  随着无酒精葡萄酒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中国市场会不会也燃起“一把火”?

  01

  无酒精葡萄酒为什么会流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无酒精葡萄酒。

  无酒精葡萄酒也称无醇葡萄酒,在《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中,被定义为采用鲜葡萄或葡萄汁经过全部或部分发酵,经特种工艺脱醇加工而成的饮料酒,所含酒度不超过1%。

  从定义来看,无醇葡萄酒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无醇,只是酒精度很低,接近于零。

  据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就提出了无酒精葡萄酒的概念。当时欧洲葡萄酒市场低迷,相继出台的驾驶政策性法规,再加上年轻消费者逐渐失去了对传统苦涩灼热葡萄酒的兴趣,使得葡萄酒消费衰减,更易入口的无醇葡萄酒自然而然就成了酿酒师的突破口。

  近些年,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喜欢低酒精含量的饮料。无酒精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也在过去的十年里迎来显著增长。

  根据Fact.MR的报告显示,2018年,欧洲占无酒精葡萄酒市场总需求的40%以上。随着消费者转向更健康的酒精饮料,Fact.MR预计在2019年-2027年间,该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7%。而北美市场预计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在预测期内增长率将超过8%。

  “研究一个品类的出现,首先要看消费需求。在葡萄酒及烈酒的培育氛围下,无酒不成席,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加上新崛起的消费群体个性又很强,所以,也需要一个品类来营造氛围,但不摄取酒精。”正一堂战略咨询机构平台总监刘珊珊表示,从全球来讲,无酒精葡萄酒确实能够成为一个趋势,但不是来代替酒水存在的,而是补充新品类。

  从事葡萄酒教育工作的梁尧毓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很多人喜欢葡萄酒,但出于健康或宗教等原因不能喝酒,比如酒精过敏者、孕妇、驾驶员、健身爱好者等等。为了满足他们的消费偏好,国外葡萄酒商巨头纷纷布局,推出无酒精葡萄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和刺激了该品类崛起。同时,很多人意识到长期过量饮酒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加上对高热量的排斥,无酒精葡萄酒隐含的“健康”概念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02

  无酒精葡萄酒在中国有生长土壤吗?

  那么,无酒精葡萄酒会在中国流行起来吗?

  专家们表示,从长期来看会是一个趋势,但在短期内可能性并不大,或者说很难形成一个规模放量的产品或者品类。

  的确,从目前的消费趋势来看,消费者对于无醇类或者无酒精类的酒类产品的接受程度很一般。因为这违背了消费者对酒精类饮料或者葡萄酒这样一个品类的认知,并且是颠覆性的。“就像前几年的无酒精啤酒,其实很多企业都在推,最后都不了了之了。”和君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李振江说,尽管有便于社交和驾驶的优势,但的确达不到喝酒的目的。

  法国克洛维斯专业酿酒咨询公司总经理廖晓燕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她看来,葡萄酒是酒精、水、香气还有口感整体协调的产品。“如果缺少了酒精分子,葡萄酒就不平衡了。我很难想象这些名庄、这么好喝的葡萄酒都没有酒精会是什么样子。”廖晓燕说道。

  事实上,无酒精葡萄酒虽然叫葡萄酒,更多人却愿意将它划分为葡萄汁饮料。但如果作为软饮,两三百元的售价相对于8-10元500ml的饮料来说,完全超出了市场预期。“尽管无酒精葡萄酒的口感相当不错,但上百元的消费价格,很多消费者感觉极其不值。其产品价值、价格价值和社会价值好像都没有体现出来。”李振江说。

  再从我国整体的酒类销售情况来看,国产葡萄酒加上进口葡萄酒连续两年呈现下滑的趋势,市场份额约在1000亿左右。相比啤酒、白酒,葡萄酒的消费潜力还亟待开发。这么一个相对小众又是补充性的品类,能瓜分到多大的市场蛋糕?

  不少专家提出了质疑,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顾问黄宇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酒精葡萄酒流行的市场往往是在成熟的葡萄酒消费国里出现的,而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显然还处在发展阶段。

  “中国年轻消费者诞生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流行的葡萄酒趋势势必会对中国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早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酒文化。从科学上讲,酒中也含有很多健康因子,并且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黄宇彤表示,对于无酒精葡萄酒会成为消费主流趋势的预判过于乐观了。

  目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依然还需要进一步的教育,碎片化、多元化的竞争格局虽然赋予了新品类消费场景,但需要较长的培育周期。

  “中国的酒水销售一直是理性和感性都存在的形态。从理性角度出发,低度数比无酒精更有优势,场合下不失礼数,少饮微醺对身体损伤也不大。从感性角度来说,很多人是爱饮酒的并且形成了消费习惯。”刘珊珊表示,如果无酒精葡萄酒只打健康概念远远不够,必须要做模式创新。

  来源:记者张瑜宸  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