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协会批准发布T/CBJ5101-2019《保健酒》、T/CBJ5102-2019《保健酒生产卫生规范》

  2019年,对保健酒行业来说,注定是有特别意义的一年。


  2019年2月1日,由中国酒业协会批准发布的T/CBJ5101-2019《保健酒》和T/CBJ5102-2019《保健酒生产卫生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保健酒终于有了明确定义。


  根据新标准规定,保健酒是以蒸馏酒、发酵酒或食用酒精为基酒,加入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原料、辅料或食品添加剂,经注册或备案,并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酒。它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但不以治疗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Content 1

  对于该定义,中国酒业协会团体标准审查委员会的专家表示:“之前国内并没有一个专属的‘保健酒’定义,国内保健酒完全套用露酒或者配制酒的标准,而露酒(配制酒)包含太多的酒种,定义含糊,不能完全体现保健酒特性。如今,为保健酒配‘身份证’,保健酒独立成为一大酒种势在必行。”


  的确,受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以及消费者对健康理念的追求,保健酒行业近些年迎来蓬勃发展的红利期。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划,健康服务业将在未来成为中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大健康产业将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保健酒作为大健康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产业形态,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中国养生酒发展白皮书》曾预测,保健酒将成为继白酒、啤酒、葡萄酒之后,国内酒业市场的第四大酒种。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正是如此大的市场前景及增长潜力,吸引劲酒、椰岛鹿龟酒等“老牌”保健酒品牌持续发力外,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名酒企业也纷纷布局。


  但相比万亿级的白酒市场,以及千亿级的啤酒、葡萄酒消费市场,保健酒的行业运营仍处于低端化,产业结构也有待提升。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保健酒行业发展势头很强劲,但标准不一,导致在工艺、技术方面不足,甚至有些添加非法材料的举动,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如何规范这个现象刻不容缓。再者保健酒目前仍属于小酒种,在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表现力,但品牌在市场上的声音比较弱,品牌的工作需要加强,以对整个行业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保健酒企业共同进步。”

Content 2

  当下,中国酒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不断深化,为加快保健酒行业发展,丰富产品结构,促进市场消费升级,保健酒团体标准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不仅将保健酒的原料、功能属性区别于露酒、配制酒,还规定保健酒应取得保健食品批号或备案、预包装保健酒应符合《保健食品标识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禁止虚假夸大宣传。此外,在保健酒的理化要求、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塑化剂及其他有机化物限量、微生物限量等食品危害成分限量等方面,团体标准还提出了重点要求。其中,包含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在内的近20项指标严于现有国家标准要求。


  据悉,目前我国在塑化剂、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等检验标准方面还亟待完善,且部分指标的检测方法不适用于酒类产品,为了确保标准的先进性,保健酒团新标准中对塑化剂及其他危害成分限量所有指标保留,各企业可先根据新标准进行自查,后期根据国家标准调整。


  同时,新标准还对保健酒贮存方面进行了规定。产品应贮存于阴凉、避免阳光直射、通风良好的场所;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发、易腐蚀的物品同贮,贮存温度在5℃~35℃之间为宜。


  可以说,保健酒相关标准的建立,是对整个行业的梳理洗牌。一方面,有助于解决我国保健酒行业标准化面临的困境,制止了行业乱象;另一方面,在渠道下沉、消费端倒逼产业端的趋势下,抬高了保健酒行业门槛,对行业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原创记者张瑜宸华夏酒报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