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喝多少白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大概多少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大概多少度

那时的酒用现在的话讲都是清酒,根本没什么度数,因为没有蒸馏提纯技术,所以酒最好只有20度,一般不超过10度,要不李白那么能喝还不早就酒精中毒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大概多少度

2,中国历史上谁酒量最大

勾兑师肯定不对 他们要保护自己的舌头,不能大量饮酒和食用辛辣的食物,所以不可能大量喝酒的。 中国人有空的时候,就总在琢磨谁是中国酒量最大的人。宋人赵崇绚在其作品《续鸡肋》里做了一个统计,并得出结论,中国历史上酒量最大的人是汉宣帝时期的丞相、大法官于定国,说他饮酒可至数石而不乱。其他高手还有汉朝的大儒郑康成可饮一斛,汉朝的卢植是一石的酒量,魏晋刘伶的酒量是一石五斗……? 一石是多少?按照通常说法是100斤,不过各个朝代的量具大小是不一样的,根据科学家沈括的换算,汉朝的一石相当于宋朝的32斤。古人说的“数”是指3以上的数字,也就是说,这位酒冠军的酒量,大约等于100斤酒。后来,许多人的著作也都首推大法官于定国为中国酒冠军。? 另一位能与于定国比一下酒量的名人,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甚远的话题。孔子一生崇尚中庸,自己曾说过“不为酒困”,也就是并不沉迷喝酒,百觚折算下来也有上百斤,但不仅孔融相信,2000多年来许多文人对此深信不疑,东晋著名的炼丹道人葛洪说:“嗜酒无量,仲尼之能也。”? 在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孙权的孙子孙皓,自诩酒量无双,得意洋洋地问大臣:“我的酒量谁可比?”张尚想拍一下马屁,就说:“陛下有百觚之量。”不料孙皓听了并不高兴:“你不知道孔子没有做过皇帝吗,竟然拿我和他比。”孙皓当政后期性格暴虐,大杀群臣,这个张尚因为马屁拍不到位,竟然也被杀了。? 孔夫子善饮,也许是因为其力大,列子曾说他:“力大,但是不喜欢宣扬自己的这个优点。”但更有可能是因为他所喝的酒几乎不含酒精。春秋战国时期的酒,酒精度还没有现在的啤酒高,鲁国的酒更是淡得出名,所谓“鲁酒薄而邯郸围”。? 竹林七贤的出现,使酒成了“风骨”的代言词,以酒为隐,全其节而保其身,被领为真名士自风流,作《酒德颂》,留下一醉三年的传说,刘伶可谓中国第一专职酒徒。? 而到了盛世唐朝,喝酒更是一大乐事,杜甫作《饮中八仙歌》,一网打尽了李白、贺知章、张旭等8位当时名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很难想象这是深沉的老杜的诗。明末一位叫黄九烟的人,写了一首《楚州酒人歌》,把中国历史上的酒徒分了三六九等:以尧舜为酒帝,羲农为酒皇,淳于为酒伯,仲尼为酒王,陶潜、李白坐两庑,糟粕弟子蹲门旁。? 宋朝以后,中国人的喝酒能力突然下降了,著名的酒徒苏东坡说自己只有3荷叶杯的酒量,这也许是因为酒的蒸馏技术在这个时代己经开始被发明出来。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蒸馏器是金代的,也就是说,从这时候起,中国有白酒了,从此以后的诗篇中,就再也没有出现“千钟不醉”的豪情,于定国的纪录再也没法打破。说起来,堪称遗憾。这个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我个人还知道前五粮液酒厂的老厂长是一天7斤五粮液的,现任茅台厂长号称已经喝了1吨半的茅台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历史上谁酒量最大

3,魏晋文人为何嗜酒如命魏晋酒文化的文化内核又是什么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的王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进社会生活中的每个领域。酒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酒既是一种粮食酿造的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饮酒的文化习惯,历经上千年而持久不衰。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宴会、斗酒、对饮等与酒相关的诗词佳篇。而其中将酒的魅力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就是魏晋时期。魏晋文人可以说是嗜酒如命,有着独特的酒文化。一、魏晋酒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国家动荡分裂,政权频繁更替,战乱频发,人的生命之脆弱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恐惧和无助感。然而一个多灾多难、充满未知的时代也能激发艺术家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正是由于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存在,才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辈出,使得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显得尤为厚重和绚丽多彩。既然无法保证生命的长度,那就只能尽可能扩充生命的宽度。文人雅士为了躲避战乱既政治倾轧,纷纷逃离朝堂,来到山水之间,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归隐山林,品藻人物,意识到生命无常与世事变迁,转而追求精神上的平和与闲适,饮酒作乐,醉生梦死,享受当下来追求情感和个性的抒发和表达。饮酒所获得的短暂解脱与快乐让他们得以脱离现实的郁闷与苦难,得到瞬间的解脱与逃离,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保护方法。2. 魏晋时期的文人群体大多都有服食"五石散"的习惯,而饮酒就成为了一种刚需。"五石散"又称寒食散,药方始于汉朝,传说成分主要有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其实是一种慢性毒药,但是由于药性燥热剧烈,人服食后会感到浑身发热、气血上涌,产生一种精神焕发、精神亢奋的迷惑人的短期效果,类似于吸毒。魏晋时期的何晏首次服用并大力推广,自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服食五石散的风气迅速盛行,不仅文人墨客,甚至达官贵人都开始依赖五石散。从曹魏到西晋东晋都以服食五石散为乐。然而五石散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过量吸食会导致神志不清,精神涣散,甚至做出当众脱光衣服等不雅的举动。而通过饮酒散热,借助酒精的挥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缓解五石散的副作用。因此五石散和酒成为了最佳搭配——既能享受飘飘欲仙的至乐状态,又能保持体面。3.魏晋时期醉生梦死、迷茫彷徨的风气蔓延了整个社会,普通大众盲目跟风,附庸风雅,最终导致了全民饮酒作乐的现象。魏晋时代是一个享乐至死的年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纷纷放弃理想,沉溺于当下的享受。将改地换天的远大抱负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操守都抛之脑后。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普通大众风行草偃,也加入了饮酒作乐的行列。最为显著的代表就是"曲水流觞"。每年农历三月初,人们纷纷来到河边,在河流的上游放下酒杯,让它顺着河水而下。酒杯停住时,距离最近的人就要拿起酒杯斟酒并根据规定好的题目赋诗一首,之后再继续向下传递。及时全民参与的饮酒集会,又是风雅有趣的诗会。这种形式极大丰富了饮酒诗歌的创作和酒器酒具的发展创新。二、魏晋酒文化的文化内核——魏晋风度。简单来说,魏晋风度就是文人雅士通过饮酒作乐等放荡不羁的日常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洒脱超然、率真任性的精神风格和言谈举止。这种风格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历史时期,是魏晋时期的社会群像,一种浓缩了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魏晋风度既有华丽清雅、通透脱俗的一面,又有慷慨激昂、阴郁悲壮的一面。在现实当中,这种风度是通过饮酒行为表现出来的。酒的魅力在于醉。因为醉酒而获得的自由超脱的状态,就是魏晋文人摆脱现实束缚而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途径。酒神的精神无往不利,对文学艺术的创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艺术的美感与自由密不可分——艺术来源于自由,而美又诉诸艺术。魏晋风度所追求的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美感或者说人格美。玄学清谈是基调,药石美酒陶冶品位。返璞归真,不为外物所累,在高谈阔论、推杯换盏中归去来兮。三、魏晋时期酒文化的代表人物与传奇故事。1.从《世说新语》中管中窥豹。《世说新语》又被称为《世说》或《世说新书》,是魏晋时期玄学笔记小说。书中主要记载的是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人雅士的言行与轶事。涉及人物多达1500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帝王将相,隐士僧侣,都包含在内,并且都是真实可考的。书中对人物的描写生动形象,寥寥数笔却活灵活现。气韵生动,跃然纸上。《世说新语》共三十六篇,其中二十二篇都与酒有关。2.刘伶醉酒。刘伶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狂饮而留名,堪称千古第一醉鬼。著有《酒德颂》,是狂饮避世、蔑视礼教的典型代表。他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万物调和,以宇宙为家。他嗜酒如命,经常坐着鹿车,载满美酒,信马由缰,沿途痛饮。并且派人扛着铁锹紧随其后,"醉死便埋"——如果喝醉而死就随处挖坑掩埋。他的妻子规劝他不要再过量饮酒.刘伶欣然同意,并要求妻子为他准备戒酒仪式所用的酒菜贡品,以示自己的决心。等妻子备好之后,刘伶居然又自己大吃大喝起来,结果自然又是酩酊大醉。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喝酒喝到忘我这种至高境界就是魏晋酒文化的典型体现。3.阮籍饮酒。阮籍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留下了许多悖于世俗的饮酒佳话。阮籍品德高尚,安贫乐道,对于司马氏族的阴谋篡位和虚伪狡诈十分痛恨,但是迫于现实原因又不愿公开对立。因此不涉是非,总是假借醉酒发狂,登山涉水,或是酣醉倒卧,装糊涂蒙混过关。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为了逃避这门亲事,阮籍饮酒大醉六十日,可谓是打破了醉酒的历史记录。《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在与人对弈的时候突然听闻母亲去世,他坚持下完棋局之后饮酒两斗,吐血数升。母亲下葬时,他又大吃大喝饮酒两斗,又吐血数升,险些丧命。由此可见,阮籍是一个真情至性的人,不会为了迎合礼教而刻意表演,而是从最自然最本真的情感出发。饮酒是他抚慰心中之痛的方式。4.兰亭雅集东晋永和九年的上巳节(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当时的氏族子弟与文人名士,到会稽山兰亭,饮酒赋诗。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到场的人无不心情愉悦。在大美山水之间谈玄论道,体悟自然与宇宙的奥秘。在雅集之上,曲水流觞,即席赋诗。推杯换盏,低斟浅酌,超然物外,宾主尽兴。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挥毫泼墨,由此诞生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千古名帖《兰亭集序》。可以说是魏晋时期自由潇洒的酒文化,给兰亭雅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5.魏晋时期与酒相关的文学创作比比皆是。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反映的是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瑟一曲,志愿毕矣。"这也是当时文人雅客的理想生活方式。一杯酒,背后代表的是个人追求和生命情趣。陶渊明归隐田园,粗茶淡饭。然而仍然离不开美酒,并且著有千古闻名的《饮酒诗》十二首。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包焉复降。既降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结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魏晋风度与酒文化可谓相生相伴,互为表里。魏晋文人不仅饮酒享乐、嗜酒如命,更在与酒相关的文学创作中展现出了超凡脱俗、潇洒自然的精神境界。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醉酒之后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艺术的不懈追求。魏晋风度,遗世独立。参考文献1.《世说新语》;2. 《晋书·阮籍传》;3.《酒德颂》。

魏晋文人为何嗜酒如命魏晋酒文化的文化内核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