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生产工艺,酱油的制作

1,酱油的制作

酱油的制造工艺我这有一个,看是否你用的上。 低盐固态发酵与稀醪发酵制作酱油方法 工艺流程: 原料润水 → 蒸料 → 冷却 → 接种→ 制曲→ 成曲拌盐水→ 入池发酵→ ↑ 扩培 加入酵母液二次发酵 → 调配 → 沉酵 → 过滤→ 灭菌→ 成品 操作要点: 1.将豆粕干蒸10分钟左右,加入水400~500kg,水温80~90℃,浸泡豆粕20~30分钟,再将小麦加入浸泡10~15分钟,将麸皮加入开始蒸料,汽压一般在0.15~0.2mpa,保持15~20分钟,将热料倒出。 2.打好的料送入曲箱并进行冷却降温至33~35℃。 3.接种制曲、将15kg麸皮与0.3%曲精混合均匀撒入箱内制曲,保证均匀度。 4.按菌后静止培养36小时出曲,品温控制在31~35℃,干湿差为1。 5.成曲拌盐水,水温40~45℃,盐水为14~15波美度,后期浇淋发酵可调配盐水为19~20波美度。 6.入池发酵:发酵品温控制在45~46℃,前期7~10天。 7.加入酵母液二次发酵: 7~10天后补加盐水,并加入增香酵母液,发酵至45天左右。增香酵母液的制备:斜面培养基培养30~32℃3天→接种增香酵母菌种30~32℃培养3天→液体试管培养基30~32℃培养24h→500ml三角瓶培养基(酱油5%,饴糖10%,盐7.5%)30~32℃培养24h,培养12h后每小时摇瓶一次→3000ml三角瓶培养基(酱油5%,饴糖10%,盐7.5%)30~32℃培养24h,培养12h后每小时摇瓶一次→种子罐培养30~32℃夏季18~20h,冬季20~24h→酵母液 8.调配:发酵好的酱油进行其它口味的调配 9.沉酵:在罐内沉酵2天 10.过滤:通过CQ42号过滤布进行过滤 11.灭菌:温度80~85℃,时间15~20分钟灭菌。 创新:1、品温的控制 2、增香酵母的扩培及加入 3、浇淋工艺的有机结合 4、陈酵的作用 参考资料: http://bbs.foodmate.net/thread-131653-1-1.html 自己看了给分把o(∩_∩)o...

酱油的制作

2,酱油的生产工艺流程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一、前期蒸煮、制曲、发酵:原料浸泡(浸泡罐或者浸泡池)→原料进锅(斗式提升机)→原料润水(润水绞龙)→混合料蒸煮(旋转蒸煮锅)→熟料出锅(下料斗)→熟料出料(定量绞龙)→熟料输送(皮带输送机)→熟料冷却(风冷机)→混合料接种(接种混合机)→混合料输送(平面输送机)→制曲通风(酿造专用风机)→温度湿度调节(加温加湿装置)→翻曲(翻曲机)→出曲(真空吸曲送料系统或人工)→自动化制曲(圆盘制曲机)→盐水罐→温水罐→发酵(发酵罐)→灭菌(酱油灭菌机)→板框式过滤机→室外沉淀罐。二、中期调配:室内沉淀罐→溶糖锅→调配罐→焦糖色煮色锅→酱油浓缩锅→酱油灭菌器→酱油过滤器→包装。三、后期包装线上瓶机→外刷瓶机→洗灭灌封一体机→贴标机→热收缩膜机→自动装箱机→入库。将黄豆浸泡2-3小时左右用斗提机提至三楼,浸泡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用水池来浸泡,一种是用浸泡罐,再输送到蒸煮锅蒸煮。再到风冷机将物料冷却→在接种混合机将菌种接入熟料→用输送机输送到每一个曲池里面进行制曲,制曲时间40个小时.制曲是酱油酿造的关键流程,制曲直接影响霉活率,霉活率越高出油率越高.目前,全国酱油的出油率普遍都在2.5左右,而我们现在的设备工艺可以达到一吨3。

酱油的生产工艺流程

3,酱油是怎样制成的

古代生产酱油方法比较原始,是把大豆煮熟,使其自然发酵,加盐而制成酱油。而日本最早的酱油是以鱼作原料的,把鱼放在土缸里,用盐腌上,自然产生出一种带香味的汁,可作为调味汁使用,这是因为鱼的蛋白质经过自然分解,转化为氨基酸,因而产生了一种鲜味。   起初,做酱油和做酱很难分开。农村做酱是用大豆面和玉米面等作原料,把大豆炒熟磨碎,加水和玉米面揉和成团,放在阴凉处“发毛”,干了以后再破碎,加盐、加水,放在缸中继续发酵。开始,人们对豆酱和酱油的性质并不了解,后来发现豆酱放久了,表面会渗出一层汁,而这种汁就是最原始的酱油。   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豆酱、肉酱和鱼酱的制法,还把制酱用的曲与酒曲相区分,称之为“黄衣、黄蒸”。黄衣是用整粒小麦做的曲,黄蒸是用麦粉做的曲。由于酒曲和酱曲要求不同,制曲控制的条件也不同,从而获得性质不同的微生物。这说明15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会利用黄曲霉和曲霉一类型的微生物了。 发酵生产酱油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由于酱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解决酱油的快速制作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1919年日本的梅野明二郎发明了用10天时间制造酱油的技术。这种方法是,首先把大豆制成曲,在缸内加盐、加水,和匀,在40℃到60℃高温下,使蛋白质快速分解而产生氨基酸。此法生产的酱油味道与一般酱油没有区别,后经过进一步改进,这项发现才用于实现酱油生产。   1924年,日本人儿玉静又发明一种生产酱油的新方法,是把大豆制成糟,加入强碱,使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再加入酱油酵母和小麦曲使其发酵,此法生产的酱油风味独特。受这个发明的启发,人们又发明了一些不用大豆蛋白质生产酱油的方法,如利用已提取鱼油的鱼渣、已提取酱油的酱油渣等原料,使这些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制成代用酱油,再掺入真正的酱油中使用。   今天人们已经知道,生产酱油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通过曲霉菌在原料上的大量繁殖,得到制酱油所需要的各种酶,主要是蛋白酶和淀粉酶。发酵是酱油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过程,它对酱油的质量和原料的利用率都有很大影响,制曲中接入了曲霉菌,而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菌和细菌,在发酵中也起了作用。可见,发酵是曲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联合作用的结果。
髮酵而成得

酱油是怎样制成的

4,传统酱油制作方法

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酱油这个名词是后来产生的,据考证,酱油起源于豆麦酱。按目前所知,最初记载豆麦酱的是西汉人史游。其《急救篇》中有“芜荑盐豉醢酢酱”。这里的酱是指以豆和面制成,自此之后,有关豆麦酱的记述大见增加。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说:“正月可作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可以作……清酱”。根据酱油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所有的名称,此处的“清酱” 应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酱油。在唐代,酱油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食品,而且在苏敬的《新修本草》、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外台秘要》等医书中已成为常用的药剂。   公元753年,我国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制酱技术传入日本,教会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酱。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国长安留学,也将中国制酱技术带回日本。约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镰仓时代,有一位叫觉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国经山寺修行,归国之前,掌握了经山寺祖传酱的技术。归国后在名叫纪州由良的地方,创立了兴国寺,并向附近的人们传授制酱技术。从此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酱油的酿造技术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是目前世界上酱油酿造技术最高的国家。而我国却由于种种原因使酱油的酿造技术与之相差甚远。 新标准中关于酿造酱油的定义是我国所有酿造酱油共同特点的高度概括。   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本质区别,在于酱油产品中是否添加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酿造酱油”是完全不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酱油。具备两大要件:一是以粮食为原料;二是微生物发酵。至于在酿造酱油中添加了香菇、草菇、海带、香辛料等辅料配兑而成的花色酱油产品,只要不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依然属“酿造酱油”,仍可执行“酿造酱油标准”。在酱油产品中,添加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且添加量的比例小于50%(以全氮计),则为“配制酱油”。 配制酱油只要原料符合标准规定,就是安全的、合格的。使用不合格的“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会发生氯丙醇超标的危险。   完全用或50%以上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配制的类似酱油的调味品,不允许用“酱油”的商品名称销售。   酿造酱油应是我国酱油工业的发展方向,不仅质优味美,还含有氨基酸、活性醋酸等多种营养成分,还具有促进消化、提供活性酶、增加铁质、杀灭病菌、防癌、抗癌等保健作用。 望采纳~谢谢您~!!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5,酱油制作方法

原料配方 黄豆100千克 食盐47千克 食糖36千克   制作方法 1.蒸豆:酿制酱油的黄豆(春大豆、秋大豆均可)必须先放入水中浸泡肥大,浸豆的时间长短要适宜,既要使黄豆中的蛋白质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又要防止浸泡时间过长变酸而破坏蛋白质。浸水时,把黄豆放进木桶或缸内,加清水1倍,通常以浸1小时,豆皮起皱纹为度。然后把它倒进箩筐内,排掉水分,置于蒸桶里,水开后,蒸煮4~6小时即可。   2.发酵:待蒸熟的黄豆冷却后,把它摊铺于竹篱上,送进室内发酵。室内要密封,并设若干木架层,便于装置竹篱,温度要在37℃以上,若室温不够,可加炭、煤火以提高温度,促进发酵。发酵时间为6天。入室3天后要翻动搅拌一次,使其发酵均匀。经过发酵的黄豆,当表面出现黄绿色的曲霉和酵母菌时取出,倒入木桶或缸内,按100千克黄豆加清水40千克的比例添加清水并搅拌,使其吸足水分,把余水倒掉后,装入竹篓内,上面加盖棉布。然后放在温度37~38℃的室内继续发酵,约过8小时,当手插进豆有热感、鼻闻有酱油香味时,即可停止发酵。   3.酿制:将经过发酵的黄豆装入木桶酿制(酿制用的木桶或缸,其上面要能密封,底层应设有出油眼)。酿制配方为:黄豆100千克、食盐30千克、清水40千克。具体操作是:装一层黄豆,撒一层食盐,泼一次清水,这样交替地装进桶内或缸内,最上层为食盐。然后盖上桶盖或缸盖,并用牛皮纸封好。   4.出油:经过4个月酿制后,把出油眼的木塞拔掉,套上用尼龙丝织成的罗网进行过滤。接着将盐水(100千克清水加17千克食盐)分5天冲进桶或缸内,从出油眼流出的即为酱油。一般每100千克黄豆可酿制酱油300千克。所得的酱油通常都要加入糖浆。糖浆的作法是:每100千克食糖加4千克清水,用旺火煮至色泽乌黑,无甜味并略带微苦为度。每100千克酱油的用糖量为12千克,糖浆过滤后拌入。   5.曝晒:将酱油用缸装好,置于阳光下曝晒10~20天,即可上市。但要注意,曝晒时晴天夜间可以露天放,让其接受露水;下雨天缸面须加盖,一般夏天晒10天,秋、冬晒20天即可。若发现缸内有虫蛆或上面有一层白色霉菌时,应捞起弃去。
原料润水 → 蒸料 → 冷却 → 接种→ 制曲→ 成曲拌盐水→ 入池发酵→ ↑ 扩培 加入酵母液二次发酵 → 调配 → 沉酵 → 过滤→ 灭菌→ 成品 操作要点: 1.将豆粕干蒸10分钟左右,加入水400~500kg,水温80~90℃,浸泡豆粕20~30分钟,再将小麦加入浸泡10~15分钟,将麸皮加入开始蒸料,汽压一般在0.15~0.2mpa,保持15~20分钟,将热料倒出。 2.打好的料送入曲箱并进行冷却降温至33~35℃。 3.接种制曲、将15kg麸皮与0.3%曲精混合均匀撒入箱内制曲,保证均匀度。 4.按菌后静止培养36小时出曲,品温控制在31~35℃,干湿差为1。 5.成曲拌盐水,水温40~45℃,盐水为14~15波美度,后期浇淋发酵可调配盐水为19~20波美度。 6.入池发酵:发酵品温控制在45~46℃,前期7~10天。 7.加入酵母液二次发酵: 7~10天后补加盐水,并加入增香酵母液,发酵至45天左右。 增香酵母液的制备: 斜面培养基培养30~32℃3天→接种增香酵母菌种30~32℃培养3天→液体试管培养基30~32℃培养24h→500ml三角瓶培养基(酱油5%,饴糖10%,盐7.5%)30~32℃培养24h,培养12h后每小时摇瓶一次→3000ml三角瓶培养基(酱油5%,饴糖10%,盐7.5%)30~32℃培养24h,培养12h后每小时摇瓶一次→种子罐培养30~32℃夏季18~20h,冬季20~24h→酵母液 8.调配:发酵好的酱油进行其它口味的调配 9.沉酵:在罐内沉酵2天 10.过滤:通过CQ42号过滤布进行过滤 11.灭菌:温度80~85℃,时间15~20分钟灭菌。

推荐阅读

茅台酒工艺特点(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