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一铢钱等于多少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一百分
2,去新西兰入境可带几瓶白酒 几盒烟
可以带3升就是3000毫升,差不多六斤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酒可以带3000ml,烟只能带50支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3,孕八个月双顶径96头围341cm股骨长68cm腹
六斤多了,男孩机率大点。
我的天,头那么大!宝宝有六斤半多了
我可以帮你
宝宝有五斤重,
4,拜迪蕾娜左旋瘦咔燃脂黑咖啡正品价格是多少真的有效果吗
一个月三盒,395元
二个月六盒,590元
三个月九盒,860元,
这个是官网 beautysushen.com 的价格。
我是买的六盒的,因为能用两个月吧,价格也划算一些,现在用了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吧,体重减少了有4斤吧,感觉不好不坏吧,希望后面能有好的效果。
5,30元1瓶红酒能喝吗
能喝呀,为什么不能喝,超市里便宜的红酒一般都有三四十块的,只是说口感没有那么好,没有上百块红酒那么纯粹。。打个比喻:超市买的大米有一块多一斤的,也有五六块钱一斤的,口感的问题而已~
可以的!
红酒十几度,喝一瓶600毫升左右,普通人一般就醉了,如果有人喝完没什么感觉的话的确是挺能喝的。
6,什么毛不拨的成语
一毛不拔yī máo bù bá[释义] 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语出]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荆(轲)曰:‘有鄙志;尝谓心向意等;投身不顾;情有乖异;一毛不拔。’”[正音] 毛;不能读作“mǎo”。[辨形] 拔;不能写作“拨”。[近义] 斤斤计较 锱铢必较 爱财如命[反义] 一掷千金 挥金如土[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主谓式。[辨析] ~和“爱财如命”都形容极其吝啬;“爱财如命”含有“极其贪婪”的意思;~没有;~含有“自私”的意思。“爱财如命”没有。[例句] 《儒林外史》描写一个~的守财奴;临死前还伸出两个指头;要人把油灯的两根灯芯减去一根。[英译] unwilling to give up even a hair[成语故事]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刻薄。一般作谓语、宾语雁过拔毛yàn guò bá máo[释义] 雁飞过也要拔下毛来。比喻不放过任何机会;利用手中权力来攫取利益。[语出]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话虽如此;他既没那雁过拔毛的本事;就该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正音] 过。[结构] 紧缩式;不能写作“拨”。[辨形] 拔。常表示非常贪婪。[近义] 尖酸刻薄贪得无厌唯利是图[反义] 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用法] 含贬义;不能读作“ɡuō”
7,李白喝一次酒得几两
不知道,但他有诗会须一饮三百杯,一杯就算三分酒吧,算下来也是九斤。但不知道喝的是什么牌子的了
呵呵,李白那时候的酒和现在的啤酒度数是差不多的,就是10度左右,所以可以大碗喝,而且说三百杯也是这个道理。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古代的酒度数较低,所以酒具多数比较大,到现则度数高,酒具也精致小巧。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适之饮酒的风貌是「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何止是一饮而尽?因此关键是酒的度数。现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劝酒,实际上喝高度数的酒是很难做到「干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