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白酒怎么样,鞍山那些白酒好

1,鞍山那些白酒好

是鞍山老窖质量最好了
不好
爱新觉罗酒,在长青转盘附近
鞍山老窖

鞍山那些白酒好

2,常青酒店怎么样

当初选择Evergreen旅馆最主要是因为它离我要开会的世界钢协总部非常近(走过去5分钟),非常方便,但离市区还是有点距离的。旅馆也挺安静整洁的。但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旅馆不提供开水,连烧水的壶也没有,如果口渴了身边又没有水的话只能忍着了,以后住这个旅馆一定要自己备点饮用水。另外肚子饿了想泡碗方便面,就更是遥不...

常青酒店怎么样

3,正在玩手游莽荒纪别人都刷屏输入某个邀请码会得三星酒莲

在好友-邀请好友-清除输入框里的文字 输入8ar83eduqpn 等级达到10级时可获得三星奶妈九莲 20级时可获得四星殿才 40级时可以获得五星长青剑仙 60级时可获得超五星后羿。所有服务器通用。前期三星奶妈九莲是不错的MS 如果是V7有五星纪宁那么升到20级时得到的殿才协作纪宁 非常给力40级时得到长青剑仙可以考虑给吃掉 因为长青协作一般。如果没有好的输出人物也可以留一下以后吃。60级时后羿就很给力了 可以加成25%的攻击力 后羿本身也是强力的输出。 希望大家对我的回答满意。 祝大家马年吉祥,马上有钱。

正在玩手游莽荒纪别人都刷屏输入某个邀请码会得三星酒莲

4,为什么大年初一接神初三送神

你说的那个接神应该是在初四做的家中的神灵 , 自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到年初四便返回各家各户。过午以後,接神仪式开始:上供牲醴,并烧纸钱、神马,燃放爆竹,让诸神归位。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迎神”或“接神”的日子。每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众神都要返回天庭,向玉帝报告这一年来的人间善恶行为,等到正月初四,则要再度下凡来继续督导人们,所以家家户户要“迎神”,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送神时间要在清晨,接神的时间则要选在午后,而且越晚越好。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何要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才是俗传财神生日,因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早晨,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那时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此时,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贵大富。
你亲戚一直在你家吃喝玩乐,你高兴哇?!

5,给我提供些好的文章

林海 (老舍)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城市的黄昏 在城市,无论哪个时节,你总可以看到烟尘雾霭肆惮葬送整个天幕。在这里,人们早已分辨不出所谓的节季,只能致力于地表改造工作,似乎也把它改造得有声有色。但是,人类太圆滑了,把自然的本色抹得一干二净,完全没给它挥洒匠心的余地,最终,自然只好把满腹心思投注给原始的村落。而村落,也因自然神来之笔,尽显纯真本色。 在农村,收割的季节,黄昏是干农活最好的时间。夕阳稻浪交相映,白鹭鸶毫不畏惧地在谷垛旁尽情啄食。我们时常坐在草垛上休憩,看着田野慢慢地走向黄昏。在我眼里,故乡的黄昏是奇特的,满天彩霞,千变万化。它像是冒失的画家不经意的泼墨。五颜六色的颜料混在一起,红色的、桔黄色的、淡紫色的、墨蓝色的……那一道一道细长的颜色交错在一起,像小姑娘头上彩色的蝴蝶结,绚烂极了,难怪杜甫称之为“云墨”。太阳慢慢向西天跌落,晚霞则逐渐向西流聚,渐渐地呈现出天空的本色。越往东边,天幕由浅蓝而湛蓝,由深蓝而墨蓝,最后则慢慢地变为灰蓝。当东边开始拉上夜幕,宁静而肃穆的时候,西边则显得火热起来了。线条状的云彩逐渐向西方流去,汇聚成片,大朵大朵地团聚在山头。山峰如黛,平日里躲藏在云里雾里的娇媚,这时清晰地展现了它的轮廓。坡地的凹凸,错杂的树木,这时也全毫不吝啬地展示出来。夕阳“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语还休,躲在云里,只把云层挥霍渲染,给大片大片的云彩镶上金灿灿的边儿。斜阳透过云层,将光芒撒向大地,给世界涂上一层胭脂红。云层如醉,呈现迷人的色彩:火红色的、橘红色的、紫红色的、朱红色的……像小孩儿学画画,粗心地将染盘全扣在地上,印下热烈明亮的颜色。 夕阳抵挡不住黄昏的脚步,跌跌撞撞沉入山坳,村庄笼罩起了淡淡的薄暮。这幅山村黄昏图不再那么明亮,它悄悄地起了沙,好像毕沙罗的印象派风景画,笔调轻捷,视野开阔,景物宜人,一切是那样的和谐美妙。田野淡入宁静,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渐渐散去。走进村子,无处不让人感受黄昏下村子的悠悠神韵。百年古屋,青石黛瓦,庭院深深,街巷小弄纵横排列,屋顶高低错落有致,那曾经的雕梁画栋而今褪了颜色,古拙质朴,记录着时光的流逝。老人们摇着蒲扇聚集在院子里唠嗑;男人们坐在门前的青石板凳上“咂巴咂巴”地咬着烟管儿;小孩儿在巷里头追逐打闹,等待吃饭的吆喝声;女人们在水井旁、灶台下张罗着晚饭;猪圈粉粉的猪仔,哼哼地凑着热闹;一群小鸡跟在母鸡后头,咯咯在灶台屋里穿梭不停…… 暮色渐渐浓重,夕阳隐去最后一抹光辉。月亮悄悄地挂上枝头,吃过晚饭的人们都在屋里休憩。没有了喧闹,整个村庄只剩下昏黄灯光下的喁喁私语,让人真实地领悟到乡野那远离尘世的古朴生存状态。粗糙的生活不需要精致细腻的空间规划,所以有足够粗犷的平台陈设黄昏这庞大的美景。乡村没有璀璨的霓虹灯与月华争辉,才能享受月空下一地清辉。 黄昏就像生命的隐语,引导人们去领悟人生那一份平静与淡泊。黄昏迟缓了白昼遇见黑夜的脚步,匀出一点时间来休憩和养精蓄锐。住在乡村的人比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幸运,他们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姿态面对自然的千变万化。或许久住城市的人早已习惯了加速度的心情和思维方式,我却不喜欢这种被压缩的生活方式。缺少张力的生活,缺少的却不仅仅是一份恬淡、一份从容、一份宁静与喜悦。 所以,在城市里呆久了,总要回望回望,然后以新的姿态继续前进。 ---------------------------------------------------------------- 【 满意的话就采纳吧 】

6,年三十晚为什么要吃团圆饭

年夜饭(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 ,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 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景观:您“吃”了吗?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相互见面时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节气到了得“吃”,端午节“吃”、中秋节“吃”、重阳节“吃”、年年岁岁的春节期间忙着“吃”,聚会“吃”、结婚“吃”、生日“吃”、孩子考取大学“吃、找到好工作还是要“吃”……总之,遇到喜庆的事儿,大部分人所选择的庆祝方式保准就是“吃”。   春节的热闹味儿向来是饭店先“尝”的,一些饭店包房在节前半个月就已经预订满了,年夜饭火爆的场面可想而知。以去年春节为例,根据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饭店与餐饮企业营业额抽样调查统计,春节黄金周期间餐饮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左右,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约210亿元,也就是说,一个猴年春节就“吃”进了200亿。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传统:南北食俗自不同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节有饮“屠苏酒”、“柏叶酒”和“桃汤”的习俗。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柏叶酒,由柏树叶浸于酒中制成,柏为常青之树,柏叶后凋而耐久,饮柏叶酒即取其寿命长久之意。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江南风俗: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北京风俗:北京民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列数:齿颊留香的过年吃食   更岁之交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步步高升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据说,最早时年糕是为午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很甜。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法,味道甜咸皆有。   喜庆吉祥年年有“鱼”:大年三十晚上吃顿团圆饭,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鱼“余”同音,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我国南北各地的鱼肴甚多,如苏菜中的“荷包鲫鱼”、乌苏里的“油炸鳇鱼块”、川菜中的“瓣鲫鱼”、粤菜中的“香滑鲈鱼球”、湘菜中的“祁阳笔鱼”、京菜中的“醋椒鱼”、津菜中的“高丽银鱼”、东北菜中的“白松大马哈鱼”等等,都是名响一地的鱼肴。     世上人人要吃饭,吃饭规矩各自不同。在中国最大、最长的“吃喝季节”——春节临时,饮食构成了节日里一幅红火的景观,嚼嚼温情满溢的团圆饭之所以是幸福的事情,关键在于那一份真实的情感,而并不在于“吃”的形式,老话有云:“过犹不及”。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阖家团聚的时候,我们不妨同时以反思中国的食文化为结尾,冀望大家能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春节。   ·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崔允刚: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不乏出现过众多美食家,也造就了“满汉全席”这样的豪宴大餐。只要到中国来,保证你“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 虽然吃能够得到“口腔快感”,满足审美愉悦,但作为食文化,确实值得我们沉思、细考。由“吃”引发的危害屡见不鲜;由“吃”造成的行贿受贿案件也数不胜数。   ·作家李波:中国食文化的发达只局限在技术层面,中国食文化所强调的“色、香、味、形、器、礼仪”一应俱全,尤其在烹饪上的眼花缭乱、在味觉上的审美愉悦、在礼仪上的繁文缛节,它建立在一种消极甚至腐蚀性的力量上,以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人际关系的庸俗化,以社会风气的毒化等等为代价。在价值观上,它并不是建设性的,但人们往往在味觉愉悦中麻痹了。所以我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必须首先摆脱味觉的囚禁。

7,年三十为什么要吃团圆饭

1、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2、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为了取团圆之意。除夕吃团圆饭的传说如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每到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饭后,谁也不敢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不吃年夜饭是熬不过年的。所以就逐渐形成了除夕吃团圆饭的习惯。
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景观:您“吃”了吗?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相互见面时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节气到了得“吃”,端午节“吃”、中秋节“吃”、重阳节“吃”、年年岁岁的春节期间忙着“吃”,聚会“吃”、结婚“吃”、生日“吃”、孩子考取大学“吃、找到好工作还是要“吃”……总之,遇到喜庆的事儿,大部分人所选择的庆祝方式保准就是“吃”。 春节的热闹味儿向来是饭店先“尝”的,一些饭店包房在节前半个月就已经预订满了,年夜饭火爆的场面可想而知。以去年春节为例,根据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饭店与餐饮企业营业额抽样调查统计,春节黄金周期间餐饮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左右,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约210亿元,也就是说,一个猴年春节就“吃”进了200亿。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传统:南北食俗自不同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节有饮“屠苏酒”、“柏叶酒”和“桃汤”的习俗。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柏叶酒,由柏树叶浸于酒中制成,柏为常青之树,柏叶后凋而耐久,饮柏叶酒即取其寿命长久之意。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江南风俗: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北京风俗:北京民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列数:齿颊留香的过年吃食 更岁之交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步步高升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据说,最早时年糕是为午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首推黏黍 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很甜。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法,味道甜咸皆有。 喜庆吉祥年年有“鱼”:大年三十晚上吃顿团圆饭,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鱼“余”同音,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我国南北各地的鱼肴甚多,如苏菜中的“荷包鲫鱼”、乌苏里的“油炸鳇鱼块”、川菜中的“瓣鲫鱼”、粤菜中的“香滑鲈鱼球”、湘菜中的“祁阳笔鱼”、京菜中的“醋椒鱼”、津菜中的“高丽银鱼”、东北菜中的“白松大马哈鱼”等等,都是名响一地的鱼肴。 世上人人要吃饭,吃饭规矩各自不同。在中国最大、最长的“吃喝季节”——春节临时,饮食构成了节日里一幅红火的景观,嚼嚼温情满溢的团圆饭之所以是幸福的事情,关键在于那一份真实的情感,而并不在于“吃”的形式,老话有云:“过犹不及”。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阖家团聚的时候,我们不妨同时以反思中国的食文化为结尾,冀望大家能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春节。 ·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崔允刚: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不乏出现过众多美食家,也造就了“满汉全席”这样的豪宴大餐。只要到中国来,保证你“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 虽然吃能够得到“口腔快感”,满足审美愉悦,但作为食文化,确实值得我们沉思、细考。由“吃”引发的危害屡见不鲜;由“吃”造成的行贿受贿案件也数不胜数。 ·作家李波:中国食文化的发达只局限在技术层面,中国食文化所强调的“色、香、味、形、器、礼仪”一应俱全,尤其在烹饪上的眼花缭乱、在味觉上的审美愉悦、在礼仪上的繁文缛节,它建立在一种消极甚至腐蚀性的力量上,以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人际关系的庸俗化,以社会风气的毒化等等为代价。在价值观上,它并不是建设性的,但人们往往在味觉愉悦中麻痹了。所以我提出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必须首先摆脱味觉的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