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卡夏面包,帕尼尼怎么做

1,帕尼尼怎么做

1、高粉提前过筛,备用。 2、面粉里加入酵母、盐、糖、碱等材料后,轻轻搅拌均匀(可手工或在面包机里进行)。 3、加入橄榄油,再慢慢加入水搅拌后开始和面(可手工或在面包机里进行)。 4、揉成光滑面团后一直揉到快到完全扩展阶段(我一般用面包机和三遍面,即用发面团程序,20分钟结束揉面后关机重开,再来一次,重复三次,最后一次不用揉完面后关机)。 5、利用面包机的发面功能完成初次发酵,40-60分钟,大概面团发到原来的双倍大小即可(如没有面包机,可以用蒸锅发酵,水略烧微热关火,面团盖保鲜膜放入利用余温发酵)。 6、拍打挤压面团,让面团里的空气排出,将面团切割成7-9个大小均匀的面团(我做得小了一点,切出来16个小面团,做三明治的话还是要大一点比较合适),分别滚圆,用保鲜膜盖上,进行中间发酵20分钟(没有温度要求,室温静置即可)。 7、取一个小面团,按平,一边卷起,卷成圆形长条,捏紧收口,略作整形。 8、收口朝下,将面团排在铺好油纸的烤盘里,刷上橄榄油进行最后发酵(也可以先发酵最后刷油)。 9、最后发酵需要28-30度的温度,我是用烤箱的发酵功能发酵的,大概40分钟面团发到原本的双倍大小就发酵完成(如没有提前刷油,这里记得补刷,但要小心手要轻,以免发酵的面团消气塌陷),我最后撒了点芝士粉在面包表面,但烤完觉得有点多余,大家可以省略这一步。 10、烤箱预热到190度左右(190-200之间都可以,根据自己家的烤箱可以做一些调节),将烤盘放入烘烤20分钟即可。 贴士: 1、高粉提前过筛是为了让面粉蓬松,便于发酵呼吸,省略这一过程也可以。 2、烤好的帕尼尼面包再吃的时候,微微烤热,再夹材料味道更好。 3、帕尼尼面团是做佛卡夏面包的基础,把面团擀成圆形,表面放进橄榄片发酵后烘烤就是橄榄佛卡夏面包,还能做成披萨口味的佛卡夏面包。其实也就是看表面放什么材料的区别了。 4、帕尼尼不是口感很细腻的面包,甚至组织略粗,气孔大,适合作为三明治面包,不适合当零食。 5、帕尼尼面包,一般是用来做意式三明治的面包,柔软中带有一点韧性。最近越来越爱吃这种纯粮食的主食面包,麦子香味迷死人了,越嚼越香。帕尼尼面包很适合很多对于西点高热量惧怕的人,用橄榄油,很少的糖,非常的健康,口味也很轻柔。除了我做的这个外形不相似以外,我较着有点西式肉夹馍那白吉馍的感较,哪天若是夹点腊汁肉进入,想必味道也不赖。 营养价值: 白面 - 又名小麦面粉、小麦粉。 所属菜系:意大利菜

帕尼尼怎么做

2,面包为什么要叫面包

各国面包得名不同,说说我们国家。中国的羌饼和馒头,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作面包。中国传统食品之一的包子,价格便宜、实惠,为南北人民所喜爱。包子通常是带馅的,不带馅的可称作馒头,在江南和河北的有些地区,馒头与包子是不分的,他们将带馅的包子称作肉馒头。南翔馒头和门钉馒头就是有肉馅的。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依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常用馅心为肉、芝麻、豆沙、干菜肉等。台湾自日据时代,传入面包,但在1930年之前一般百姓少有吃过面包,而名称则是经由日语的“パン”(pan)再流传成为台湾话“pháng”并沿用至今。台语的吐司发音为“食パン”(发音似修胖)。
  传说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个为主人用水和上面粉做饼的埃及奴隶,一天晚上,饼还没有烤好他就睡着了,炉子也灭了。夜里,生面饼开始发酵,膨大了。等到这个奴隶一觉醒来时,生面饼已经比昨晚大了一倍。他连忙把面饼塞回炉子里去,他想这样就不会有人知道他活还没干完就大大咧咧睡着了。饼烤好了,它又松又软。也许是生面饼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剂(或许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气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细菌下,当它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温暖后,酵母菌生长并传遍了整个面饼。埃及人继续用酵母菌实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职业面包师。  在西方,面包作为主食,所以在文学上以面包表示食粮,最明显的例子有《主祷文》。基督教的圣餐礼亦以面包象征耶稣基督的身体。但发酵的面包在圣经中名声并不佳,因为它象征了败坏。另一方面,犹太教的逾越节又称“无酵节”,是要纪念当年摩西带领神的子民离开埃及时连让面包发酵的时间都没有。由于耶稣建立圣餐礼时正逢逾越节,一些基督教会 (例如天主教)以无酵节作祝圣成圣体用。在以色列最常见的罢工示威中的口号是“Lekhem,avoda? ”(面包,工作)。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披头士”(Beatnik)一族用面包委婉的表示钱。在伦敦俚语中,面包意味着钱,来自于词组面包和蜂蜜(Bread and honey)。面包在世界各地英语国家是常见的用来表示钱的同义词(与它情况类似的还有生面团)。“面包”作为俚语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它本身,但是,一般来说它用来隐喻人民基本需要和生活状况。例如,(Bread-winner)直译为获得面包的人,是指一个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即养家糊口的人。和这句相似的还有Putting bread on the table。革命者常常说的“有史以来”(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直译过来就是“自从有了切面包机以后”。在1917年,苏联的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宣称的口号是“和平、土地和面包”。在加拿大纽芬兰省民间故事中,面包被小仙子保护。术语“粮仓”(Breadbasket)通常用来指农村富饶地区。在斯拉夫文化中,会向客人献上面包和盐,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在印度,面包是基本必需品,人们常常说“Roti,kapra aur makan”(面包,布料和众议院)。  面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意义。19世纪英国,面包价格飞涨,英国通过颁布谷物法藉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来自从生产成本较廉宜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13世纪的面包和麦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是中世纪的一部重要面包法案,对短斤少两的面包师设置重罚规定,直到《大宪章》出现前的半个世纪。  相比之下,在亚洲各地区大米取代面包成为了最重要的主食,大米也包含大部分文化象征和内涵。过去,在中国南方,米饭是饭桌上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在中国中部和北部,则是把小麦作为主食(因为只有在中国南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适合种植水稻)。
传说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个为主人用水和上面粉做饼的埃及奴隶,一天晚上,饼还没有烤好他就睡着了,炉子也灭了。夜里,生面饼开始发酵,膨大了。等到这个奴隶一觉醒来时,生面饼已经比昨晚大了一倍。他连忙把面饼塞回炉子里去,他想这样就不会有人知道他活还没干完就大大咧咧睡着了。饼烤好了,它又松又软。也许是生面饼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剂(或许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气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细菌下,当它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温暖后,酵母菌生长并传遍了整个面饼。
bread翻译成面包。当然你想叫他什么就什么,叫面狗也行
面做的呗 ,谁起名谁说的算了呗 ,如果我是第一个起名的 ,我还想起名是面棍呢 。
猜的没错的话,你应该是闲的没事干了

面包为什么要叫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