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虞美人是作者的代表作吗
标题 虞美人 作者 宋* 年代 元 内容 十年久共梅花别。乍见殊佳绝。腊前风景雨中天。翠竹青松,恰似映清妍。繁枝开遍香成阵。触目忘离恨。玉人谁使似冰肌。酒罢歌阑,一晌 注释 【注释】:
2,虞美人酒五斤装的多少钱
进价1600左右
不要钱
体温,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3~38摄氏度为低热,38.1~3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39.1~41摄氏度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35.8度体温是有点低了,如体温高于41摄氏度或低于25摄氏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
3,自创诗词请高人斟酌润色
刚好《虞美人》~静仰苍穹惜流年,更阑忆万千。人生几度夕阳红,未卜驾鹤何时逆西风。煮酒当歌今宵醉,初省宿不归。愿卒躯作花魁土,宛若八仙东去挣世俗。
没有诗的意境了自己斟酌比别人改强我只能说凡是二四六句的都不好自己改改看
仰观苍穹思往年,梦想明年愁万千。八仙过海西天去,何方神仙落人间。
楼主把古诗词改写了,字留下了,意境没了。我把古诗词和你的诗词改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什么时候思前想后都不要停止梦想,梦想太多都不是现实的,但是如果没有梦想那么一个人将失去未来的方向。
4,虞美人 残灯风灭炉烟冷
这是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全诗: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残灯被风吹灭,炉子里的烟火也冷冷清清,与词人相伴的,只有他自己孤独的身影。从古至今,文坛从不缺少借酒浇愁的落寞文人,纳兰也不能免俗:“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尽管古今人重复着借酒浇愁的行为,但酒从来不是消愁的良药,所以,纳兰几杯苦酒下肚,酩酊大醉后也只能逃避一时,再醒来还是要独自一人面对现实。现实中的世界怎样?聚少离多、“难逢易散”。此词大有举世沉醉我独醒的感慨。但清醒阅世,又总是带来“闲愁”,所以孤清之感便总是萦怀,也总是难以排遗,遂借填词以宣泄了。?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我认为纳兰是个多情的词人,他在这里写的“愁”应该是在与友人别离之后,或者是随康熙帝出行离开家室时所写。由于没有记载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能轻下结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纳兰此词一如既往的悲伤,与他身处富贵诠释之家却有“山泽鱼鸟之思”(即归隐)的心理是分不开的。
⊙﹏⊙b汗
5,点评此词虞美人
此词表面描写的是一青年才俊为一窈窕女子的冷淡而忧而愁.上阕"闭月柔情羞花容"引闭月羞花作典写女子之美貌,"春意满山红"以春天满山花红作比,写出了女子的娇羞,"俊青才少不知数,佳人冰山玉面视无睹。"女子的冷淡态度让少年不知何故.直引下阕"望眼窗外雨淋淋,无情伤多情,悲泣痛饮生死酒,纵使千刀万斩难段愁。"的愁绪.正可谓"有情却被无情恼".但此词终没有遵循古法,古代诗词最为讲究格律,而此词在这一方面尚为欠缺;另一点,此作还违背了一个写词的常理,词,当以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而作者似乎忽略了这一点,过多着墨于情感的抒发.个人拙见,还请见谅
不好意思,我认为你的词过于粉饰,措辞又有些不雅,不够精准,这首写词如果就正面点评,只是感情真流露而已,但是又过于穿凿,要说修改的话,应该多运用一些手法,比如借景抒情之类的,这首次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品位方式,结合背景而言。如果这单纯是一首情词的话还说得过去,如果这首词有什么寓意的话那就真的让人迷茫了,有待修改,这只是我单方面的见解,你自己怎么看的就怎么想吧
指教不敢当,不过这词可不怎么妥当。所谓诗词歌赋,和古代其它文体不同,对韵律要求极为严格。不是字数够了就可以的。这点你可以慢慢体会。 示范一下,《虞美人》,就押你头两句的ong的韵好了: 《虞美人》 画舫隔岸惊玉容,陌上野香红,雕裘轻骑曳轻弓,万紫千红到头总是空。 曼听窗外雨淋铃,搁置女儿盅,闲着棋子数英雄,总是心头无语问苍穹。
文学家给出的鉴赏 只能做参考 其实许多都只是淡淡的感觉
其实只是以不同人的视角来看!只不过现在人观点是说好!指不定几百年后就会被世人冷漠了!所以本人就不谈观点了!PS∶不是本人看低现代人的审美观!不要误会!
6,求纳兰词 虞美人 解析
纳兰词 〈虞美人〉赏析 春情只到梨花薄, 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 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记当时句, 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 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赏析 悼亡词占据整部《纳兰词 》中相当大的部份,亦是最为后人所称道、痴迷的词篇;本阕〈虞美人〉正是纳兰追怀亡妻卢氏之作。 春日的情怀美景,仅止於梨花期,渐薄的树丛、纷飞而下的花瓣似催促著花季的逝去。首句营造出暮春时节梨花四处飘零的凄美场景,苍白的花朵铺陈出死亡愁惨微冷的气息。伤春是中国古来诗词书写的重要题材,由春日美景的凋敝衰败,进而产生几许怅然失落的伤怀;可能是花前病酒的惆怅,抑或失却游春侣的伤感,更可能是满眼东风百事非的黯然。在这种种凄美而略显病态的负面情绪影响下,年轻的诗人忆及他早逝的妻。 暮色迤逦,怎麼这麼快又是黄昏时分?无情的夕照丝毫未念及人间尚有未招引的魂魄呀。与妻相处的美好时光不满三年,诗人除了追怀不舍黯然神伤,又剩下些什麼呢?夕阳在此指的不仅是时间上的黄昏,亦是对短暂美好的追惜;义山尝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这麼回事儿吧。夕阳余晖将触目所及的一切染上了浓浓的伤感,面对这种扑天盖地漫天袭来的强大哀愁,诗人无所遁逃。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一句,是不平是埋怨是凄楚,更有著造化弄人的无可奈何。性格上已是多情痴情纤细善感,偏又事事心愿与身违;当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同时袭来,可还有活路? 素净的纸笺上记著甜蜜的过往,妻细细织绾著象徵爱情的同心结。上片由景入情,下片以追怀往事为开端,写出浓重的沉痛。美好的日子不再,亡妻织著同心结的形象却根植於心底,似烙上的伤;背负著便是一辈子。末句化用唐代赵颜的典故,描写对亡妻思念爱恋之深刻,令人惊心。范成大尝诗云:「情知别有真真在,试与千呼万唤看。」若是千呼万唤能唤得回妻子消逝的身影,诗人必是日夜呼唤不歇的吧。纳兰词最迷人之处,便是这种小情小爱中的真挚与深刻,令人为其心怜不舍心疼不已。梁汾有云:「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睹,人言愁我始欲愁。」
纳兰词 〈虞美人〉赏析 春情只到梨花薄, 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 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记当时句, 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 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赏析 悼亡词占据整部《纳兰词 》中相当大的部份,亦是最为后人所称道、痴迷的词篇;本阕〈虞美人〉正是纳兰追怀亡妻卢氏之作。 春日的情怀美景,仅止於梨花期,渐薄的树丛、纷飞而下的花瓣似催促著花季的逝去。首句营造出暮春时节梨花四处飘零的凄美场景,苍白的花朵铺陈出死亡愁惨微冷的气息。伤春是中国古来诗词书写的重要题材,由春日美景的凋敝衰败,进而产生几许怅然失落的伤怀;可能是花前病酒的惆怅,抑或失却游春侣的伤感,更可能是满眼东风百事非的黯然。在这种种凄美而略显病态的负面情绪影响下,年轻...首句营造出暮春时节梨花四处飘零的凄美场景。性格上已是多情痴情纤细善感。 为伊判作梦中人。梁汾有云。 暮色迤逦;当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同时袭来,令人不能卒睹,写出浓重的沉痛,亦是最为后人所称道,面对这种扑天盖地漫天袭来的强大哀愁;可能是花前病酒的惆怅,似烙上的伤,由春日美景的凋敝衰败,抑或失却游春侣的伤感,苍白的花朵铺陈出死亡愁惨微冷的气息,偏又事事心愿与身违。」若是千呼万唤能唤得回妻子消逝的身影。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一句,更可能是满眼东风百事非的黯然,下片以追怀往事为开端。与妻相处的美好时光不满三年。 .赏析 悼亡词占据整部《纳兰词 》中相当大的部份;背负著便是一辈子,人言愁我始欲愁:「情知别有真真在。伤春是中国古来诗词书写的重要题材,诗人除了追怀不舍黯然神伤,怎麼这麼快又是黄昏时分;义山尝谓。 银笺别记当时句。范成大尝诗云,进而产生几许怅然失落的伤怀?夕阳在此指的不仅是时间上的黄昏;本阕〈虞美人〉正是纳兰追怀亡妻卢氏之作,便是这种小情小爱中的真挚与深刻。 夕阳何事近黄昏,只是近黄昏」就是这麼回事儿吧。 春日的情怀美景,亡妻织著同心结的形象却根植於心底:「容若词、纷飞而下的花瓣似催促著花季的逝去,可还有活路,是不平是埋怨是凄楚。夕阳余晖将触目所及的一切染上了浓浓的伤感。末句化用唐代赵颜的典故? 素净的纸笺上记著甜蜜的过往,令人惊心,又剩下些什麼呢。上片由景入情,试与千呼万唤看,令人为其心怜不舍心疼不已,诗人无所遁逃,描写对亡妻思念爱恋之深刻。美好的日子不再。纳兰词最迷人之处,渐薄的树丛,年轻的诗人忆及他早逝的妻, 片片催零落。在这种种凄美而略显病态的负面情绪影响下,亦是对短暂美好的追惜、痴迷的词篇,诗人必是日夜呼唤不歇的吧:「夕阳无限好,妻细细织绾著象徵爱情的同心结纳兰词 〈虞美人〉赏析 春情只到梨花薄,一种凄惋处,更有著造化弄人的无可奈何, 密绾同心苣, 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无情的夕照丝毫未念及人间尚有未招引的魂魄呀,仅止於梨花期, 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7,一剪梅虞美人对比鉴赏
首先是 一剪梅 举例李清照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郑孟彤) 接下来 是虞美人 举例李煜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