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酒有限公司见闻,竹子酒怎么种

1,竹子酒怎么种

一楼这样的说法是错的就我所见闻,我去过福建旅游,三明宁化有这个酒卖,那时候挺好奇的·据说这酒是直接种出来的,要种3年以上才可以,竹笋的时候把酒浆打进去,在竹子里面酝酿,主要是吸收露水来酝酿的,竹子具有吸露水的特点,当时我很怀疑,
竹子酒,在竹子打一个小洞用针把酒打进竹子,我们潮汕人懂

竹子酒怎么种

2,在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可以买酒吗

当然可以买了。就在东大门的展厅就有买了。里面什么样的酒都有。几百到几十万的。。

在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可以买酒吗

3,第一次见女友父母应该买什么礼物急急急

我的男朋友第一次来我家时买了,两条烟(共300块),两瓶酒(300块),两盒茶叶(230块)买了一箱水果你可以参考一下我觉得还应该问问你的女友,问问她的家人喜好最好买实用的
第一次上门,千万不能随便!要问清楚,是比较正式的上门还是非正式的上门,所谓正式的上门就是到时候她的父母会不会把至亲也都叫在一起;所谓非正式的上门就是只有她父母和她自己家里人。如果是正式的上门的,要记得还要给对方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买好礼物,而且给他爸爸买的礼物一定要好一点,挑最好的买,酒要送五粮液,烟要买中华,切记不要买保健品。如果是非正式的上门,就跟你女友商量好,挑她父母喜欢的买。还有记得,她家里有多少人就要买多少份,她姐姐和她弟弟的礼物也都别落下
1.兰州消费较低,所以估计你不需要花多少银子2.因为是第一次,得了解你到底是以男友的身份还是同事\朋友关系被女友引见.3.如果是上述前者如果是后者,应所谓做到行为上的不卑不亢,即既不能过于花费让对方受宠若惊,又不能显得太小气,毕竟是尚未认可的男友而已,主要目的再于谋面,礼为其次,所以花费依照兰州物价500元左右即可,礼物以烟\酒\茶\水果为主,具体根据她家人的喜好!如果情况为上述后者实际上一些水果之类都无妨,毕竟第一次.4.初次见面重要的是言谈举止,礼物为次.5.送礼切勿"脑白金" (泛指华而不实)的东西!最后祝你面试成功!
呵呵,礼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的一份心意。所谓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我认为家人不会在意物质上的贵贱!我想家人在意的是在今年里你的收获!和你对明年的规划!坐在沙发上和家人谈谈今年的趣事,见闻不是很好吗!

第一次见女友父母应该买什么礼物急急急

4,有成语字典的朋友帮帮忙啊

  “夜半三更”指深夜时光。   “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   “日中必彗”是说中午的时候一定要将东西拿出来晒,比喻做事要抓紧良机。“日中则昃”常比喻事物盛极则衰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   “日昃忘食”形容专心致志,孜孜不倦。日出又叫“朝”、“旦”、“早”、“晨”,日入又叫“暮”、“夕”、“晚”、“昏”、“旰”。相关的成语不胜枚举,如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晨兴夜寐、早出晚归、昏定晨省、宵衣旰食等。   成语“寅吃卯粮”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   “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一点不马虎。   “甲子之年”指六十岁的年纪。“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长梦短”形容思虑不安,彻夜难眠。   “更阑人静”指深夜一片寂静。   古代历法中“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因而用“朝菌不知晦朔”形容寿命短。   中秋、重阳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时月亮最圆、最明、最美,“月过中秋”指错过好时机。   重阳节是赏菊花的最好时日,“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   “日上三竿”是说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多形容人起床晚,时间不早了.   “晷”是古代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后指日影,“焚膏继晷”就形容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或用功读书。   “漏壶”是古代滴水计时的工具,壶内盛水,水均匀地向下滴,有刻度计时,也叫漏刻,简称漏。成语“漏尽更深”就指更深之时,“更长漏永”形容漫长的夜晚。   “南箕北斗”是说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浆。   “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表示天色将明。   “斗转星移”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时序变迁或指时间的推移。   大旱望云霓”形容盼望殷切。   流星飞快地划过夜空,就用“星驰电发”形容做事快捷。   “流星赶月”比喻彼此追逐,行动迅速。   月亮到最圆后就开始缺损,就用“月盈则食”比喻事盛则衰,物极必反。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比喻事情发生前的征兆。   “月眉星眼”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日月交食”比喻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   太阳东升西落,日出处叫“东隅”,日落处叫“桑榆”、“西山”,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日薄西山”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   古人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日月同时升起,在我国少见,因而古人以成语“日月合璧”附会为国家祥瑞。   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就用“日升月恒”比喻兴旺。   “日东月西”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离别不得相见或相互不和。   “参辰卯酉”是说参宿酉时出于西方,心(辰)宿卯时出于东方,两不相见,用来比喻互相敌对或势不两立。   “动如参商”是说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在天空,以此比喻人分离后不能会面。   古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星在众星中最亮,就常用“泰山北斗”比喻众所尊仰的人物。   “斗重山齐”是说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景仰,形容人德高望重,才学出众。   避人耳目 指避免走漏消息。   耳目闭塞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耳目股肱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耳目喉舌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耳目心腹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耳目一新 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耳目昭彰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耳目之欲 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   耳目众多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豁人耳目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   掩人耳目 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在人耳目 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遮人耳目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遮掩耳目 见“遮人眼目”。   属人耳目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5,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木牛流马 空城计 七擒七纵 八阵图 草船借箭 三次锦囊妙计 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孔明兵法二十四篇(以下是全文)——三国时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势的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视听第三 赏罚第十 将苑之兵权篇 纳言第四 喜怒第十一 将苑之逐恶篇 察疑第五 治乱第十二 将苑知人性篇 治人第六 教令第十三 将苑之将才篇 举措第七 斩断第十四 将苑之将器篇 考黜第八 思虑第十五 将苑之将弊篇 治军第九 阴察第十六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线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视听第三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闻,则枉者不得申,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天听。」此之谓也。 纳言第四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谏臣,父有谏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移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淫生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蒌似瓜,愚者实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故人君决狱行刑,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气,灾暴之患,祸乱之变。惟明君治狱案刑,问其情辞,如不虚不匿,不枉不弊,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瞻其看视,刑惧声哀,来疾去迟,还顾吁嗟,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盗视,见怯退还,喘息却听,沉吟腹计,语言失度,来迟去速,不敢及顾,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道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号好恶而民之知禁。」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是乃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故国之将兴,而伐於国,国之将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存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经云:「不贵难德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齐景公之时,病民下奢侈,不遂礼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质,而劝民之有利也。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壁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绣纂组,绮罗绫毂,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镂,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骈出入,袍裘索泽,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 举措第七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贤士出於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於君,明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所用者非所养,所养者非所用,贫陋为下,财色为上,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纁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聘贤求士,犹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财为妇。故女慕财聘而达其贞,士慕玄纁而达其名,以礼聘士,而其国乃宁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 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或有重罪得宽,扶强抑弱,加以严刑,枉责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绝语辞,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长吏数易守宰,兼佐为政,阿私所亲,枉克所恨,逼切为行,偏颇不承法制,更因赋敛,傍课采利,送故待新,夤缘徵发,诈伪储备,以成家产,此所苦四也;或有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无此五者,不可不迁。故书云:「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治军第九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则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雠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途修,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后,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於 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 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夫善攻者敌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 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 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 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 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 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 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 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 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暗昧,迷 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 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 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 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则 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 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 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 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 ,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 ,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 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 ,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军之道全矣。 赏罚第十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以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 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 臣怒,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人国之五危也,赏伐不明,教令有 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 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 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 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工,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 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 狱,廉平可使赏赐。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 ,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 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 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地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 间,必明其类。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喜怒之际, 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 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 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可 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 加威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 治乱第十二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 ,纤纤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 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网则纪张,理 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外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 ,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 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救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 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 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 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教令军队,各有其 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 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进。闻鼓 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正陈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阵;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阵;三鼓 ,举其黄旗,则为方阵;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阵;五鼓,举 其黑旗,则为曲阵。直阵者,木阵也;锐阵者,火阵也;方阵者 ,土阵也;圆阵者,金阵者;曲阵者,水阵也。 此五行之阵,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 生为助,相胜为敌。凡结五阵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 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 ,则军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 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乡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阵,三鼓起食,四鼓严办 ,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 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斩断第十四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 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 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 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 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 ,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 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 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者,以获其 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物不鲜,旌旗裂坏,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著羽,弓弩无弦,法令不行 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 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弓弩之势,却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 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唤喧哗,无所听从,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 横,此为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 ,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 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思虑第十五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 ,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 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 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 ,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视 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阴察第十六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 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 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 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 者烦,烦生於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 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 危者浅,履水者惧,涉泉者溺,遇水者渡,无楫者不济,失侣者 远顾,赏罚者少功,不诚者失信。唇亡齿寒,毛落皮单。阿私乱 言,偏听者生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 麒麟易乘,驽骀难习。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 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 不辨黑白,弃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 伤手,打者伤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 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 之谓五德。 将苑之兵权篇 夫兵之权者, 是三军之司命, 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 操兵之要势, 而临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 不操 其势, 亦如鱼龙脱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势, 奔涛戏浪, 何可得也. 将苑之逐恶篇 夫军国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结党相连, 毁 贤良; 二曰, 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 三曰, 虚夸妖术, 诡言神道; 四曰, 关察是非, 利以动众; 五曰, 伺候得失, 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 可远而不可亲也. 将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 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 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 有外 恭而内欺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 咨之以计谋而 观其识; 四曰, 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 临 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苑之将才篇 夫将材有九.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而知其饥寒, 察其劳苦, 此之谓人将 . 事无苟免, 不为利扰, 有死之荣, 无生之辱, 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 胜而 不恃, 贤而能下, 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 动应多端, 转祸为福, 临危制胜, 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 退有严刑, 赏不逾时, 刑不择贵, 此之谓 信将. 足轻戎马, 气盖千夫, 善固疆场, 长於箭戟, 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 驰射如飞, 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 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 志轻疆虏, 怯於小 战, 勇於大敌, 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 从谏如顺流, 宽而能刚, 勇而多计 , 此之谓大将. 将苑之将器篇 将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祸, 为众所服, 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 言词密察, 此百夫之将. 直而有虑,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将.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劳, 悉人饥寒, 此万夫之将. 进贤进能, 日慎一日, 诚信宽大, 闲於理乱, 此十万人之将. 仁爱治於下, 信义服邻国,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识地理, 四海之内, 视如室家, 此天下之将. 将苑之将弊篇 夫为将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贪而无厌, 二曰妒贤嫉能, 三曰信谗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犹豫不自决,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诈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礼.

6,诸葛恪临终写给姜维的24一篇主要写的什么求具体

【简介】   “兵法二十四篇”据说为诸葛亮晚年时候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连弩”之法传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 【内容】   兵法二十四篇——三国时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势的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视听第三   纳言第四   察疑第五   治人第六   举措第七   考黜第八   治军第九   赏罚第十   喜怒第十一   治乱第十二   教令第十三   斩断第十四   思虑第十五   阴察第十六   将苑之兵权篇   将苑之逐恶篇   将苑知人性篇   将苑之将才篇   将苑之将器篇   将苑之将弊篇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线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全文】 视听第三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生不闻,则枉者不得申,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天听。」此之谓也。 纳言第四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谏臣,父有谏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第五   察移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淫生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蒌似瓜,愚者实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故人君决狱行刑,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气,灾暴之患,祸乱之变。惟明君治狱案刑,问其情辞,如不虚不匿,不枉不弊,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瞻其看视,刑惧声哀,来疾去迟,还顾吁嗟,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上瞻盗视,见怯退还,喘息却听,沉吟腹计,语言失度,来迟去速,不敢及顾,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道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号好恶而民之知禁。」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是乃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故国之将兴,而伐於国,国之将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民,不亦宜也?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存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有余。故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经云:「不贵难德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齐景公之时,病民下奢侈,不遂礼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质,而劝民之有利也。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壁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绣纂组,绮罗绫毂,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镂,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骈出入,袍裘索泽,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 举措第七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贤士出於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於君,明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所用者非所养,所养者非所用,贫陋为下,财色为上,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纁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聘贤求士,犹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财为妇。故女慕财聘而达其贞,士慕玄纁而达其名,以礼聘士,而其国乃宁矣。 考黜第八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 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或有重罪得宽,扶强抑弱,加以严刑,枉责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绝语辞,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长吏数易守宰,兼佐为政,阿私所亲,枉克所恨,逼切为行,偏颇不承法制,更因赋敛,傍课采利,送故待新,夤缘徵发,诈伪储备,以成家产,此所苦四也;或有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无此五者,不可不迁。故书云:「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治军第九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则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雠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   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 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途修,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后,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於 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 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夫善攻者敌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 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 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 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 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 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 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 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 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暗昧,迷 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 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 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 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则 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 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 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 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 ,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 ,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 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 ,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军之道全矣。 赏罚第十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以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 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 臣怒,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人国之五危也,赏伐不明,教令有 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 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 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 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工,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 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 狱,廉平可使赏赐。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 ,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 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 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 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地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喜怒第十一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 间,必明其类。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喜怒之际, 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 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 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 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可 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 加威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 治乱第十二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 ,纤纤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 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 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网则纪张,理 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外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 ,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教令第十三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 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救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 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 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 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教令军队,各有其 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 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进。闻鼓 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正陈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阵;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阵;三鼓 ,举其黄旗,则为方阵;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阵;五鼓,举 其黑旗,则为曲阵。直阵者,木阵也;锐阵者,火阵也;方阵者 ,土阵也;圆阵者,金阵者;曲阵者,水阵也。 此五行之阵,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 生为助,相胜为敌。凡结五阵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 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 ,则军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 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乡 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阵,三鼓起食,四鼓严办 ,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 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斩断第十四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 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 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 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 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 ,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 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 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者,以获其 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物不鲜,旌旗裂坏,金 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著羽,弓弩无弦,法令不行 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 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弓弩之势,却退不斗 ,宜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 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 呼唤喧哗,无所听从,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 横,此为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 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 ,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 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 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思虑第十五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 ,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 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 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 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 ,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视 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阴察第十六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 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 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 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 者烦,烦生於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 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 危者浅,履水者惧,涉泉者溺,遇水者渡,无楫者不济,失侣者 远顾,赏罚者少功,不诚者失信。唇亡齿寒,毛落皮单。阿私乱 言,偏听者生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 麒麟易乘,驽骀难习。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 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 不辨黑白,弃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 伤手,打者伤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麒麟,要之疾 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 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 之谓五德。 将苑之兵权篇   夫兵之权者, 是三军之司命, 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 操兵之要势, 而临群下, 譬如猛虎, 加之羽翼而 翔四海, 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 不操 其势, 亦如鱼龙脱於江湖, 欲求游洋之势, 奔涛戏浪, 何可得也. 将苑之逐恶篇   夫军国之弊, 有五害焉: 一曰, 结党相连, 毁 贤良; 二曰, 侈其衣服, 异其冠带; 三曰, 虚夸妖术, 诡言神道; 四曰, 关察是非, 利以动众; 五曰, 伺候得失, 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 可远而不可亲也. 将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 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 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 有外 恭而内欺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 咨之以计谋而 观其识; 四曰, 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 临 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苑之将才篇   夫将材有九.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而知其饥寒, 察其劳苦, 此之谓人将 . 事无苟免, 不为利扰, 有死之荣, 无生之辱, 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 胜而 不恃, 贤而能下, 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 动应多端, 转祸为福, 临危制胜, 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 退有严刑, 赏不逾时, 刑不择贵, 此之谓 信将. 足轻戎马, 气盖千夫, 善固疆场, 长於箭戟, 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 驰射如飞, 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 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 志轻疆虏, 怯於小 战, 勇於大敌, 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 从谏如顺流, 宽而能刚, 勇而多计 , 此之谓大将. 将苑之将器篇   将之器, 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 伺其祸, 为众所服, 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 言词密察, 此百夫之将. 直而有虑, 勇而能斗, 此千夫之将. 外貌 桓桓, 中情烈烈, 知人勤劳, 悉人饥寒, 此万夫之将. 进贤进能, 日慎一日, 诚信宽大, 闲於理乱, 此十万人之将. 仁爱治於下, 信义服邻国, 上知天文, 中察人事, 下识地理, 四海之内, 视如室家, 此天下之将. 将苑之将弊篇   夫为将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贪而无厌, 二曰妒贤嫉能, 三曰信谗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犹豫不自决,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诈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礼。

推荐阅读

五粮现代人是五粮液公司的吗(五粮迎宾酒是不是五粮液公司的)
宜宾五粮王酒多少钱,五粮春停止招商
五粮精品酒多少钱一瓶(五粮液精品酒价格)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