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白酒叫什么,我国特有的古老的酿造酒 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特有的古老的酿造酒 是什么

最古老的就是黄酒..相传是黄帝那个时期,古人用来囤积稻谷的谷仓进水后,经过长时间发酵才有了第一种酒
珙桐 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是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珙桐科落叶乔木。由于花形似鸽子翅膀 所以又叫鸽子树
米酒、低度黄酒。

我国特有的古老的酿造酒 是什么

2,海豚族是什么意思

海豚即海囤此海豚非彼海豚也,海豚族就是海量囤积食品一族,因为现在食糖,酒类还有食用油等基本食品都疯狂涨价导致一些人在其进一步涨价时候,开始囤积粮食 !所以这些市民被统称为海豚族!
海豚族海豚族指由于农产品涨价导致食品价格飙升,在一片涨声中,不少人想赶在涨价之前囤积生活必需品,他们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海豚(囤),即海量囤储。

海豚族是什么意思

3,古代用来酿酒的设备叫什么

木质和砖混是古老的传统白酒酿酒设备,因为漏汽,体积大、不易迁移、出酒率低等原因已经被淘汰。而锡质酿酒设备又由于价格昂贵,难于普及。所以现在市面上流行的 酿酒设备大多为铝质设备和不锈钢设备。那么空间是锈钢的好些呢? 铝质酿酒设备仍然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铝密度小,因此酿酒设备通常很轻,易于搬运。铝导热性能好,因此酿酒设备的热效率很高,节省燃料,并且出酒快,出酒率高。铝材成本低,因此铝质酿酒设备价格要相对便宜一些,易被消费者认可。但因铝材在焊接时会留下较为明显的焊道,所以酿酒设备一般看起来略显粗糙一些,且由于铝的光泽度不高,使得酿酒设备整体的美观度大大降低。 业界中流传着一种说法:铝对人体有害,所以铝质酿酒设备也对身体有害。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一,对人体有害的不是铝,而是铝离子,而只有在酸性条件下,铝才能转变成为铝离子,整个白酒蒸馏过程可以说是中性环境。第二,铝在常温常态下,易被空气氧化在其表面形成致密的三氧化二铝薄膜,由于三氧化二铝性质极其稳定,能够阻止外界与铝的进一步化学反应。另外,三氧化二铝还是“有名”的耐火材料,能够承受几千度高温,而白酒蒸馏过程由于水的存在酒醅液最多只能达到100度。所以铝设备有害身体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对于开酒作坊或是酒厂的用户,腾达酿酒设备厂建议选择铝质酿酒设备,毕竟性能第一,利润才是硬道理。 另一个在酿酒设备市场中大唱主角的是不锈钢酿酒设备。不锈钢酿酒设备光泽度高,坚硬耐磨,抛光之后几乎无焊道,漂亮美观,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文件来源:合肥酿酒技术服务中心
酿酒器具包括很多,有煮料用的陶鼎,发酵用的大口尊,滤酒用的漏缸,贮酒用的陶瓮。我国古代酿酒的传统工艺流程如下:1,粮食煮熟(使其淀粉糊化)。2,粮食摊凉,3,粮食复蒸,4,撒酒曲(按比例,不同酒曲比例不一),5搅拌均匀。6,装桶发酵(注意控制温度,注意卫生,)7,等发酵时间7-10天.8蒸馏,9,成品酒

古代用来酿酒的设备叫什么

4,谁发名酒的人爲什麽要饮酒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5,女儿红和状元红是怎么酿造的

 中国有一种陈年佳酿,叫做女儿红。藏在地窖十八年的黄酒,在打开泥封的盖子前,让人有许许多多的悬念与联想。而一旦打开,答案便赫然在目。品着,品着,谁还能不沉醉其中?那醉人的香味经过的年头越长就越是醇厚,据说可以香飘十里。著名的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故事呢!   从前,绍兴有个裁缝师傅,取了妻子就想要儿子。一天,发现他的妻子怀孕了。他高兴极了,兴冲冲地赶回家去,酿了几坛酒,准备得子时款待亲朋好友。不料,他妻子生了个女儿。当时,社会上的人都重男轻女,裁缝师傅也不例外,他气恼万分,就将几坛酒埋在后院桂花树底下了。   光阴似箭,女儿长大成人,生得聪明伶俐,居然把裁缝的手艺 都学得非常精通,还习得一手好绣花,裁缝店的生意也因此越来越旺。裁缝一看,生个女儿还不真不错嘛!于是决定把她嫁给了自己最得意的徒弟,高高兴兴地给女儿办婚事。成亲之日摆酒请客,裁缝师傅喝酒喝得很高兴,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埋在桂花树底下的几坛酒,便挖出来请客,结果,一打开酒坛,香气扑鼻,色浓味醇,极为好喝。于是,大家就把这种酒叫为“女儿红”酒,又称“女儿酒”。 明朝崇祯年间,山西境内一连五年闹灾荒,囤粮耗尽,村民到处逃难求生。山西临汾有一对夫妇,男的叫陈贵,女的叫玉兰,流落到上蔡西关住下。夫妇二人在家乡学一手酿酒手艺,于是在西关路口搭了两间草棚,做起了卖酒生意。夫妇二人为人忠厚善良,做生意老实本分,一时生意红红火火。小酒店门前有棵老槐树,树枝干枯,陈贵每天端起酒给古槐树浇上一杯。时间长了,古槐树竟发出浓浓酒香。  有一天,陈贵发现古槐树下躺着一位50多岁的受伤老人,忙扶老人进屋,用酒擦洗伤口,后又端来两个小菜陪老人喝酒。老人身体恢复后,与陈贵夫妇道别。第二年,老人神采奕奕,前来致谢陈贵夫妇,并称自己姓苍,孤独一人,愿给二位帮忙做酒,以答谢救命之恩。  自从苍大伯到酒店后,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并且味甜而带香味,制出的酒颜色发红。陈贵夫妇感到惊奇。一天夜里,陈贵夫妇惊奇地发现,一条苍龙正往缸里喷水,颜色略带红色。苍龙见陈贵夫妇发现,便说出事情的缘由:“我是一条仗义的苍龙,因受孽龙陷害,被玉帝罚到世间受罪。我见人间比天上好,不想再上天了。你们夫妇勤劳善良,咱们就永远住在一起吧。”陈贵夫妇听后又惊又喜。第二天,苍大伯不见了,门前出现一口深井,井水的颜色、味道和缸中的龙液一模一样。此时,陈贵夫妇明白,苍大伯确实在这里住下了。后来,陈贵夫妇决定用苍大伯的“龙”作酒名,门前招牌更换成“龙泉红酒”。  此事传到玉帝耳中,玉帝十分惊奇,遂派天兵天将到人间取来“龙泉红酒”品尝以示纪念。玉帝品尝后赞道:“真比蟠桃盛会上的玉液琼浆还美十分。”从此,每年的蟠桃盛会上便饮用此酒。  “龙泉红酒”到清代雍正年间,上蔡人探花程元章时任总督、巡抚,建议皇上品尝此酒。皇上饮后称赞好酒,并下令凡考中状元者,必以“龙泉红酒”宴请宾朋,后来便改“龙泉红酒”为“状元红酒”。
女人的筑

6,是谁发明酒这个东东的

相传是我国的杜康 而酒的名字就叫杜康酒 第一个喝的当然就是他自己了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古代的酒度数较低,所以酒具多数比较大,到现则度数高,酒具也精致小巧。 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适之饮酒的风貌是「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何止是一饮而尽?因此关键是酒的度数。现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劝酒,实际上喝高度数的酒是很难做到「干杯」的。
天然形成,人类贪吃,才被发现。
白酒的始祖是杜康。不然怎么会有杜康酒啊。红酒和啤酒当然是外国人发明的
杜康
杜康

7,武松喝的酒是什么酒

古代酒的度数和味道 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 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烧酒的意思就是经过蒸馏提纯的白酒了而当时是没有那种技术的所以他喝的就是粮食酿造的米酒
小说上是\"三碗不过岗\".但据考证那时的酒最高的也是烧酒.不过三十几度.
古代粮食匮乏,大多的酒都是掺水的,这是真的,据考证,古代民间饮用的多为现在的崇明米酒,上点档次的就是低度的白酒了武松饮的就很难说,很可能是土烧的白酒
应该都是白酒,估计度数不是太高相当于啤酒的低度烧酒。烧酒或白酒 古代酒的度数和味道 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 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是二锅头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