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明代酒有什么
宦官酿造的是太禧白
{0}
2,2000多年前古人饮用的酒是什么样的呢
两千多年前蒸馏器尚未发明,那时候的酒是谷物发酵酒,而且是低温加热处理的谷物发酵酒。2003年在西安北郊发掘出土了距今2100多年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西汉美酒。研究显示,西汉时代的酒,酒中水分较高,酒味比较淡,酒精含量较低,成酒不宜久存,容易酸败。两千年前的酒与现代白酒的酿造工艺具有很大差别。公元前两百万年前,人们将食用不完的野果贮存起来,没有保鲜方法,野果里含有的发酵性糖分与空气中的霉菌、酵母菌相遇,发酵,形成自然酿造的果酒。据此人们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使用谷物制曲药,以此来酿酒。这个时候的酒仍属于发酵酒,酒精度比较低。与现代蒸馏白酒大行其道不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低度发酵酒一直占据我国酒类消费主流。据山东社科院的王赛时考证蒸馏酒起源于元代。在唐宋时期,有关于“烧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时期的烧酒不属于蒸馏酒范畴,而是指低温加热处理的谷物发酵酒。随着元代蒸馏器的出现,蒸馏酒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元代,蒸出来的酒,被当时的人称之为“阿剌吉酒”,词源是阿拉伯语“Araq”,有“出汗、烧酒”的意思。烧酒,是元代民间对中国蒸馏酒的主称谓。元代用蒸馏法获得的酒液,最高浓度大约70%,而宋代以前用传统发酵方法获得的酒液浓度最高可以达20°。除了酿造工艺与酒精度数的差异,两千年前美酒的颜色与现在也大不相同。千年前的酒大多呈现绿色,现在的美酒以透明、微黄为佳。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面上的绿色泡沫,也被作为酒的代称。古代盛酒容器大多使用青铜器,时间久了,铜离子融到酒里,就会呈现绿色。并且,古代的酒酿得较为粗糙,甚至酒糟也没有滤出,酒面就浮有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所以古时候美酒有“绿酒”之称。现在流行的白酒,在新中国成立前并不受上流社会接纳。蒸馏白酒诞生直到明清时代,仍处于平民阶层的饮用范围,上流社会并不接受。《清诗铎》中有“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的咏句子,正是当时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在清代被逐渐打破,白酒慢慢成为主流。对于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王赛时认为是:“清中期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白酒的饮用经济价值更合算。”具体讲,就是黄酒的酒度低,但价格高,且大量饮用不易醉,因此总的饮酒成本很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人们逐渐接纳了高度酒。我们现在流行的白酒是建国后的命名。《中国酒概述》讲到,中国白酒亦被称为烧酒、高粱酒、白干酒等。称白酒,是因为其酒无色……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用白酒这一名称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烧酒或者高粱酒等名称。当然以上论述只是中国酒历史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细节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发现。
{1}
3,鸡蛋清酱油白酒一起喝有什么功效
只做参考原料:生鸡蛋清两个,酱油3——5滴、鸡精少许,白酒少许(因人而异,但不能超过0.5ML)功效:提高肾功能,排汗,刺激荷尔蒙,轻微的麻醉,刺激性欲。用法:房事之前3——5分钟,取生鸡蛋两个,取出鸡蛋清(尽量不要有蛋黄),放进杯子里,然后滴入酱油,放入鸡精少许,白酒0.3两(52度以内)轻轻拌匀,喝下去。(5——8分钟见效),服后症状:微热,少汗(当然是房事之前)女性:微头晕,下阴微痒,面红耳赤,燥热,(性伴自己说的感觉)
{2}
4,清朝人喝黄酒还是白酒
普遍的是黄酒,白酒虽然有,但粮食有限,很少酿制高度白酒供普通人群消费,那些电影中的大碗喝酒,其实在普通百姓中是少有的。黄酒
5,中国古代时有哪些好酒
屠苏、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猴儿酿……汉武帝宫中有九丹金液、紫红华英、太清红云之浆,浆属于淡酒。兰生酒是汉宫中的名酒。百末旨酒是采百草花末杂于酒中,旨,美也。马酒即是马乳,马乳也有酒的味道,多饮也会醉。汉时西域大宛国用葡萄造的酒,被带人中原,深受帝王们的喜爱,视为珍品。汉武帝就以葡萄酒迎接西王母的降临。魏文帝曹丕曾对群臣说:“葡萄酿以为酒,过之流涎咽唾,况亲饮之?”葡萄酒较之中原的米酒,味道甘甜还容易使人醉,所以曹丕又说:“葡萄酿以为酒,甘于曲米,善醉。” 南北朝时,有蒲桃酒、千里酒、桑落酒、缥醪酒、河东酒、菊花酒。其中桑落酒和菊花酒是用桑叶和菊花加进酒浆中酿制的,或说桑落酒是桑叶落时取井水酿制的。缥醪酒则是精酿酒。唐人喜欢用“春”字为酒取名,当时有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冻春、松醪春、竹叶春、梨花春、罗浮春、瓮头春、曲米春、抛青春。绍兴造的酒,名蓬莱春酒。 魏徵征有造酒的手艺,他所造的酒以滤渌、翠涛两种最为珍奇,将上述酒置于罐中贮藏,十年不会腐坏。唐太宗非常欣赏魏徵的酒,题了一首诗赐给魏徵:“蠕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玉薤是隋炀帝时宫中的名酒。唐太宗的诗作得不甚有韵味,但说明了唐人的造酒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以往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一般是现酿现饮,不易长久贮存,魏徵造的酒显然是酒精含量高,容易醉人且能贮存长久。葡萄(亦写做蒲桃)酒也较中原的米酒贮存时间长,有较高的酒精含量和甜度。西域人造葡萄酒始终是拿手的。五代时,于阗能用葡萄造出紫酒、青酒,其味尤美,大概就是红、白葡萄酒。 光禄寺下设良醒署,隋唐至明清一贯。良醒署负责酿造和供应祭祀用的酒以及进贡宫廷饮宴用的酒。进贡宫廷的有酴蘸、桑落等酒。 唐宪宗时,李化酿制了一种酒,名叫换骨醪,不知用何法,宪宗将此酒视为上品。当晋国公平淮西之乱后回京时,宪宗将贮于金瓶上盖黄粑的换骨醪二斗,赐给晋国公。唐宪宗对仙术很是好奇,同时也喜欢奇异的酒,其宫中有乌弋山离国进献的龙膏酒,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 南唐时又有龙脑浆,为高级补晶,南唐元宗,李琼试图用酒调制龙脑浆,然后饮用,这时异人耿先生说:“未为佳也。”于是他用更高明的办法,制成了香气馥烈的龙脑酒。 北宋宫中有珍奇名酒鹿胎酒,皇帝在内廷饮宴时常饮此酒,某次宰相韩琦承恩到御榻前,接受了仁宗为他酌的一大杯鹿胎酒 南宋宫中名酒有蔷薇露,皇帝常将另一种酒——流香酒赐给大臣。 元代皇帝在宴席上常饮琼华汁、玉团春等酒“沉沉宫宴醉流霞”,流霞也是一种名酒。宫中还有枸杞酒,即用枸杞泡在酒中,枸杞酒被视为补酒。元仁宗曾将此酒赐给大臣察罕,说:“以益卿寿”。 明代宫中用酒不再由光禄寺提供,而是由宦官机构御酒房酿造。御酒房所造的酒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崇祯帝喜饮金茎露、太禧白,称这两种酒为长春露、长春白。魏忠贤把持内廷时,常在宫外造酒,然后通过御茶房进献于皇帝,酒的名目很多,有金盘露、荷花蕊、佛手汤,君子汤、琼酥、天乳等。宫词中说:“但看御酒供来旨,录得嘉名百十余。 清代中国的造酒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今许多声名遐迩的名酒均创于清代。但是清官中却有康熙皇帝的酒戒,康熙的御制诗刻于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所以皇帝的膳桌上按规定不许摆放酒具。康熙律己甚严,能够做到终生放弃饮酒之乐,但他的子孙对于饮酒的戒令并未认真执行,不过终清一代确实不曾有嗜酒的皇帝。 乾隆在位时,大臣张照曾献松苓酒方,乾隆命人按此方制酒,在山中觅古松,深挖至树根,将酒瓮开盖,埋在树根之下,使松根中的液体渐渐被酒吸人。一年以后挖出,酒色如琥珀,松苓酒便制成。乾隆皇帝经常有节制地饮用此酒。清人说,乾隆寿跻九旬,康庄日健,有松苓酒的作用。 光禄寺下属的良醒署为正式的酿酒部门,每年春秋两季取京西玉泉水酿酒。用糯米加豆、麦曲、花椒、酵母、箬竹叶、芝麻制成的玉泉旨酒,是皇帝日常的御用酒。乾隆皇帝每晚饮二两玉泉酒。嘉庆皇帝的酒量比其父要大,每天饮六七两酒为常事,遇节庆或兴致高时,可饮十四五两。较之历代豪饮的皇帝,嘉庆不能算为嗜酒。 古代风俗于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驱除瘟疫。端午则饮雄黄酒,以驱除蛇虫等毒物。清官例于节前造上述酒。清宫屠苏酒,是将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研为细末,裹于布中密缝好,在腊月三十日中午悬人井内,距水面三尺,正月初一日子夜取出。将上述物品与木瓜酒、水糖面按剂量一同煎熬,经四五开,制成屠苏酒。雄黄酒则是将雄黄调入玉泉酒或太平春酒中制成。 菊花白酒、莲花白酒是清末宫中两大名酒,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而身价倍增。莲花白酒用昆明湖产的莲花配酒酿成,菊花白酒用滋补药材人酒中浸泡酿成。
6,中国古代什么酒最好
酒要存的好咧,不然放个十几年跟水似的~放久了会比较醇,那都是别人说的,咱喝啥酒都一样~ 明代的杂粮酒不错,也就是
五粮液的前身~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
杜康。传说中瑶池的“琼浆玉液”,饮一口长生不老。
竹叶青(黄)
状元红 女儿红 都是绍兴黄酒,家常之物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 要蒸馏酒才是越放越好 比如说白酒 白兰地 .. . ...
茅台 杜康酒
古井贡 泸州老窖 汾酒古代?
酿酒始祖,杜康
7,明清时期白酒都是穷人喝的其实上流社会喝的是这种酒
世界上有三大古酒——黄酒、啤酒和葡萄酒。 可以说,只有黄酒是起源于中国的,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 千百年来,大家对黄酒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很多老人们会在盛夏的夜晚里摇着蒲扇乘凉的时候,给小孩子们讲讲这些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水酉酿酒”。 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个叫水酉的人,有一天跟兄弟一起放牧,他俩各自带了一碗糯米饭和大麦饭,大麦口感特别粗,所以中午的时候兄弟俩把两碗饭拌了拌吃,没想到没吃几口就下大雨了,然后他们就放下碗跑回家了。过了几天他们又来老地方放牧,水酉发现原来的米饭变成了粥,还有股香气,尝了以后有点晕晕的,觉得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 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的黄酒最早的雏形,那个时候应该叫粮食酒,它就是自然产生的。因为是水酉发现的,所以将它称之为“酒”。有文字记载的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酒”字,说明黄酒的出现有多早。 还有记载是在夏禹时的臣子仪狄。 中国公认的酒神有两个,一个是她一个就是杜康,她能做出非常好喝的酒,进献给大禹,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粗放的酿酒业。这一时期酿酒业发展很快,但这个时候的酒还主要是君王们的享乐品,“肉林酒池”就是当时贵族生活的写照。 然后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用的是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周代时开始官员酿黄酒,那个时候已经有完整的酿酒记录和专职管理酿酒的官僚体系。总管酿酒的官员称为酒正。上等酒用来做最严肃的祭祀,而且黄酒的酿造已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 《礼记》上说:在酿酒的冬季,要准备好品质优良的酿酒原料;要选用在适于生产酒曲的时间制出好的酒曲;原料的浸泡和蒸煮,都要做得洁净;酿造用水要清香甘冽,最好用泉水;所用的发酵容器和工具,都要选用上等质量的,坚实耐久;蒸煮原料时要掌握好火候;糖化发酵时,控制好温度。可见当时技术上的成熟。 之后黄酒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北宋。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有很长时间的战乱,有很多人不得志,文人墨客不问政事,借酒浇愁,阴差阳错使酒业兴盛起来。这个时候饮酒不但流行在上层 社会 ,而且普及到民间的普通人家。 像著名诗人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杜甫的独酌成诗,都是当时黄酒盛行的真实写照。 在这期间中国黄酒的酿造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著名的《齐民要术》、《北山酒经》都产生于那个时候。 汉唐盛世及欧、亚、非陆上的贸易,使中西方酒文化互相渗透,葡萄酒与中国白酒的发明也是在这一阶段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在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才有了中国的白酒。 所以说,黄酒才是中国的国酒,它比白酒的 历史 要悠久的多。 然后到了明清时期,一直到清朝中叶之前,当时有南酒北酒之分,其实无论南酒北酒,都还是黄酒为主流的世界。所谓北酒,并不只是指白酒,而是产于北方的各类黄酒为主的酒类。当时的山西、山东都是黄酒的重要产区;而南酒,是指南方江浙为中心出产的黄酒。 到了清朝中期,由于战争不断, 社会 经济不好,粮食产量开始减少,黄酒在经济价值上不如白酒,因为费粮多,而且酒精度低,就开始逐步缩小产量,所以北方黄酒才逐步被白酒所取代。 而绍兴黄酒的兴盛,是因为工艺革新,所以销量才逐渐上升,才成为中国最主流的黄酒。 而且即便当时北方人逐渐开始喝白酒,但是白酒还只局限在平民饮用,上流 社会 还是喝的当地所生产的黄酒,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出身不正的家族的人,才喜欢饮用那种酒精度高的烧酒饮料,来寻求刺激,清朝的诗歌中有句话叫做“ 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 ,就体现了那时候黄酒与白酒之间的造价存在巨大的差别。 而且明清很多小说中,也提到过不少酒名,比如<<金瓶梅>>中提到次数最多的是"金华酒",<<红楼梦>>中的"绍兴酒","惠泉酒", 传说武松三碗不过岗喝的也是黄酒。可见在当时黄酒有很多都地方出产并且是非常有名的。 而且关于酿酒的文献资料也很多。比如<<本草纲目>>中就把酒分成米酒,烧酒,葡萄酒三大类,还写了红曲的做法。明代的<<天工开物>>中也写了红曲的制造方法,而且还附有红曲制造的插图。足以看出当时黄酒工艺上的纯熟。 虽然说新中国成立以后,黄酒的生产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新的突破,但是相对于白酒和葡萄酒来讲,黄酒的发展差距是比较大的。?? 它的价格偏低,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价值一直是有些被低估的,??可以说黄酒产品的价值跟价格也远远是不太对称的。?? 目前从产量和销量上来看,??像
古越龙山、会稽山、还有塔牌为代表的浙派的黄酒,还有以石库门、和酒等为代表的海派黄酒,??是具备一些行业的领先优势的,??但如果说起消费者对于黄酒的印象,大部分可能都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在黄酒文化推广方面也是比较欠缺。 黄酒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酒,生活当中饮用很普及,尤其是江浙地区。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挖掘中国黄酒文化,真正增加它的普及度,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黄酒这一中国的国酒。
8,中国古代有哪些喝酒的讲究
儒家讲究酒德二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饮酒作为一种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9,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45条回答。 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 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 第一,谷物酿造酒。 酿造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 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 酿造酒制造很繁琐,通常要将薯类和谷类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经过加压蒸煮,淀粉糊化成为溶解状态,然后加入酵母进行缓慢的发酵,形成酒精。 随后再进行过滤,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体,就是酿造酒了。 可以说,酿造酒是纯天然的酒。 谷物酿造酒就是用各种谷物制成,常见的是黄酒。 不过,黄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为原料。 一些南方人很喜欢喝的米酒,其实就是黄酒的一种。第二,水果酿造酒。 常见的就是葡萄酒。 水果酿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发酵。 葡萄酒的度数较高,但比较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况且,古代中国种植葡萄的数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杨梅酒、猕猴桃酒还是很有市场的。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 这些酒是纯天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古人没有化学概念,导致酿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比如甲醇。 如果长期不做处理饮用这些酒,会有害身体。 同时,民间小店酿造酒技术不高明,往往酒中会有很多杂质,颜色也难看。 所以,我们看小说《水浒传》,喝酒的时候都要首先温酒。 温酒就是将酒加热,这样可以将甲醇的有害物质挥发,而不是想热着喝。 随后,在端给食客之前还要筛酒,就是对酒液进行过滤,减少杂质,端上来好看一些,口感也好。 酿造酒最大问题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黄酒也就十几度。普通民间小店酿造的黄酒,也就几度而已,类似于今天的啤酒。 所以武松能够喝十八碗还能走上景阳冈再醉倒,这十八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这么个大汉,喝这些酒还是没问题的。 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 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习惯于喝烈酒,才出现了蒸馏酒。 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具体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就是酒精的气化点是78度,保持这个问题就可以气化酒精,得到液体酒精,这就是蒸馏酒了。 其实宋代中国已经有了蒸馏酒技术,但汉人不喜欢烈酒,所以没有普及。 元代的蒸馏酒轻松超过20度,很多可以达到40度甚至更高。 如果武松喝了18碗蒸馏酒,估计直接被120拖走抢救了。 古代诗赋词曲和古典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常有古人饮酒的描写,且古人酒量大得很,千杯不醉,牛气冲天,豪情干云。如李白自己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金樽清酒斗十千”;“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好饮善饮酒量大,传说一次竟大醉三载;武松醉酒打虎更是耳熟能详;而亡国之君商纣王更是建造酒池肉林……但其实,古人也不是那么能喝很多酒的。因为古人喝的酒是米酒。 世界三大酿酒啤酒、葡萄酒和米酒,源远流长,伴随人类,经久不衰,长盛至今。而我们中华民族,酿造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米酒。所以,谈到我们的酒史,就是说的正统的米酒。起初,酿造水平较为低下,酿出来的基本上就是白居易一首诗中所说的“绿蚁新醅酒”的那种酒,有绿有白,较为浑浊。酒的度数都是在10度以下,和我们现在的啤酒度数相差无几。 再后来改进和提高了酿酒方式和酿酒工艺,出现了清澈光亮、油润可人的米酒,度数也提高了,达到十几度,喝起来有劲过瘾。但度数还是不高。直到元代,我国才出现度数更高的酒,因为这时人们研究出了新一种酿酒新技术“蒸馏烧酒”。而“蒸馏烧酒”基本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度数非常接近50度。所以说,元代以前的古人是能喝很多酒,但喝的是米酒;而元代以后的古人不是很能喝酒,因为喝的相当于现在的白酒,不可一概而论。 人们想要幸福有很多因素,其中吃饱喝足自然是一个大前提,吃的是米面肉蔬,喝的是各类饮料、美酒,所谓无酒不欢、无酒不成宴,美酒的作用自然是寻常饮料比不了的,今天金兔来聊聊酒的 历史 以及古代的美酒。古人喜欢把各种发明先编织成一个故事,然后再附会到某个真实存在的 历史 人物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酒的发明者就推到了仪狄和杜康身上,仪狄是大禹时代的人物,而杜康据说是夏朝的国王少康。历史 上,杜康的名气要比仪狄大。而据古人的记载,杜康发明酒实属偶然: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中,可能因为忘了的缘故,放的有点久,剩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还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味道甚美,受此启发就发明了酒。 事实上,酒应该是大自然的产物。 酒的出现要早于人类的产生,落地的野果自然发酵有一定可能形成美酒。 人类在渔猎采摘的过程中也采集过这种自然形成的果酒,原始 社会 中,人们视酒为神水,通常情况下只能是巫师祭祀时享用,当时的人们认为人醉酒的状态属于神灵附体。发现酒的除了人类,还有各类猿猴。 适合酿酒的主要是葡萄、桃子等风味浓郁、酸甜可口、含水量高的水果,而葡萄表面的白霜中还自带野生酵母,一旦果实破裂,很容易发酵产出酒精,因此,自然成酒是比较简单的。 所以在史书的记载中,不乏在山洞中发现猿酒或猴儿酒的事例。主要就是猿猴大量采集野果囤积在山洞中,时间一久,野果自然就发酵成果酒,而猿猴也从舔舐中发现美酒的魔力,就有意或无意地制造果酒。 从水果酿酒到谷物酿酒,中间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主要就是谷物酿酒的难度比水果酿酒要高得多,需要先把粟、稻等谷物水解成糖,然后才能发酵。在谷物的储存管理中,人们慢慢发现,被水浸过发芽发霉的谷物会散发出一股酒味,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嗅到了酿酒的秘密。再说回古代的美酒。 这里金兔主要说说唐朝。 因为大唐的诗人是最多的,而且大唐的诗人很少有不喝酒的。大唐的酒,主要有三种:米酒、调制酒以及葡萄酒。 其中喝的最多的是米酒。东西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粮食酿造出来的酒自然也不例外,因为酿造谷物、酿造技术、过程不同,酒的品质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唐朝没有无菌技术,所以酿造过程中避免不了微生物的进入,结果当时的酒基本上都会变成绿色,而古诗中的“绿醅”大多由此而来,白居易有诗云:“ 劝君尝绿醅,教人拾红萼。”同样是粮食酿成的酒,叫法也有所不同。 酿成的酒有很多的杂质,如果这些杂质没有被过滤掉,称之为“浊酒”。卖相虽惨,但胜在价格便宜,普通的百姓或者穷困潦倒的诗人还能喝的起,比如杜甫《登高》中就有这么一句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杂质的,自然也有没杂质的。 因为技术原因,当时酒的过滤颇为复杂,需要用专门的滤酒工具从酒坛中压取,更为讲究的还要拿葛巾再过滤一遍,这样的酒,称为“清酒”,如李白《行路难》中,有诗云: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如果酒是新酿的,称为新醅、春醅;酿造时间比较久的,称为旧醅。除了绿醅,当时的米酒还有黄红二色,主要因为酿酒的水质和酒曲更为高级,因此发酵产生的酒色自然也有所不同。 黄醅酒属于高端产品;如果是接近红色的琥珀色酒,则为酒中极品。 概括来说,古人饮酒主要有两类,果酒和粮食酿造的酒。前者典型的是葡萄酒,后者的代表是米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调制酒。所谓调制酒,就是往酒中加入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这样可以让酒具有别样的风味,所添加的多为花草树木,比如桂花、青梅以及竹叶等等。 元代以前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度,很多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过滤产出,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也有可能是十几度左右的白酒,就是未蒸馏的低度酒,叫醪糟,也叫酒酿、现代就有很多叫法了,例如酒糟、米酒、甜酒、糯米酒等,元代之后和我们现在喝烈酒,是通过蒸馏法而获得的高浓度酒,属于烈酒。中国的酒是从谷物自然发酵而起源的,所以基本上在元代以前,中国的米酒多以自然发酵型米酒,黄酒,为主,果酒,杂酒为辅,元代以后喝的酒才逐步开始出现蒸馏型的高度酒。 酵型酒,这种酿酒的原理就是把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就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后,凡在坛子里密封起来一些时间,打开坛子,成品酒就完成了。 这样酿造的米酒比蒸馏白酒的度数要低很多,类似于低度米酒和黄酒,酒精度数非常低,很多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十几度。因此我们在古代小说或者古装剧中,通常见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铺歇脚,几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几杯,就是因为喝的是度数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我国古人喝得酒基本是未蒸馏的低度白酒及黄酒 古人喝的酒主要是黄酒,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女儿红、状元红、
剑南春,这些都是黄酒,也就十几度,比啤酒度数略高。而古人喝酒用的碗也不是我们想像的白瓷大碗。古人喝酒多用盏,它比碗小、比碗浅而又比味碟大,外形像漏斗。之所以用盏,是因为古代都用坛子装酒,坛子口大,往盏子倒酒不易洒。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麻倒杨志等人的就是汁渣混合的
醴酒,小说原文用的是“白酒”,很多人不明就里,觉得大热天为了解渴喝白酒不合理。这其实是把“白酒”理解成了现代的烧酒了。 现代的白酒,也称烧酒,大约是唐宋时期出现的,明清时候才流传开。最早是用来提纯腐败变质的黄酒的。经过蒸馏提纯的酒度数更高,后来衍生出现在的白酒。 《水浒传》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景阳冈的酒家卖的正是烧酒,所以在门前挂个“三碗不过冈”的招旗。一般客人吃三碗就醉了。三碗大概相当于现在白酒的五六两,可见古人酒量跟现代人差不多。武松喝惯了十几度的黄酒,因此没把“三碗不过冈”放在眼里。但在喝第一碗时就忍不住赞叹“这酒好生有气力”“好酒”。店小二经不住武松的软磨硬泡,破了“三碗”的惯例,一口气卖了十五晚碗酒给武松。不曾想这酒后劲大,阴差阳错,无意间成就了流传千年的打虎英雄。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灿烂的酒文化,以及数不清的“酒人酒事”。了解一点古代酒类的基础知识,看古代白话小说就没有那么多困惑了,看古装电视剧也经常能发现漏洞。 这里顺便提一句,任何含酒精的饮料,对身体都没有益处。酒驾不仅是违法行为,导致的事故保险公司也是不赔的。长期酗酒导致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也是不赔的。所以,酒能不喝的喝的情况下,尽量少喝、不喝。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我认为古人喝的最多的是发酵酒和烧酒(度数很低,最多也就十几度),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说一个人——杜康:传说杜康是黄帝时,专门负责管理粮食。当时,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获得大丰收。粮食多了吃不完,就把粮食全部倒进了干燥的树干里。过了一段时间,杜康来到树林里查看粮食,他惊奇地发现:储粮的枯树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原来这些动物是舔吃了这水才躺倒的。可这究竟是什么水呢,杜康凑过去一闻,只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他不禁尝了几口这浓香水,顿觉神清气爽。后来,杜康把浓香水带回家,请大家品尝,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说好味道。就这样,酒在民间逐渐普及开来,杜康也被人们尊称为“酒神”。这时的酒,实际就发酵的米糟。 据记载,直到在宋代之前,都没有蒸馏酒的,只有发酵酒,酒精度数非常低,很多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十几度。后来才有了烧酒,也称煮酒(但不是现代的白酒),度数也不高。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李白斗酒诗百篇”了,设想一下,假如李白喝的是现代的白酒,那么十升为一斗,也就是六公斤,神仙也不敢这么喝吧?还有《水浒传》中也有记载,武松上景阳冈前,也曾喝了十五碗酒,大概六斤多,所以不可能是现在的白酒。我们在古代小说或者古装剧中,通常见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铺歇脚,几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几杯,就是因为喝的是度数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米酒。如著名的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是米酒,这些酒的度数相对来说比较低。 古代的酒如同现在的红酒,度数不高。像三国时期的,叫黄汤,杜康
10,古代的酒是什么酒
在蒙元以前,我国古人喝得酒基本是未蒸馏的低度白酒及黄酒(南方人较多),也就是醪糟。
通过蒸馏工序获得的高度酒精烈性酒是元代通过蒙古游牧民族引入中国(中原本部)的---这么说的原因是迄今为止也只是北方人偏爱引用烈性酒,而南方人不甚习惯,这于蒙元统治重心在北方有很大关系。李时珍“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本草 纲目》
但在唐时,我国也曾经一度流行西域(高昌)传来的蒸馏法葡萄酒(呵呵,亦即类如今日的干邑)。但自唐后,似乎此法失传(?)----或者说蒸馏出来的烈酒本就不符合国人中庸平和的性格,因此从唐到元,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酒的制造工艺没有太大改进,一直采用人工发酵的方式获得低度酒。
以下附上酒的历史
公元前4000-2000年,即由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这个段落,经历了漫长的20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启蒙期。用发酵的谷物来泡制水酒是当时酿酒的主要形式。
酒圣杜康
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
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历时1800年,这一段落为我国传统酒的成长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有了火,出现了五谷六畜,加之酒曲的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醴、酒等品种的产出,仪狄、杜康等酿酒大师的涌现,为中国传统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在这个时期,酿酒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受到重视,官府设置了专门酿酒的机构,酒由官府控制。酒成为帝王及诸候的享乐品,“肉林酒池”成为奴隶主生活的写照。这个阶段,酒虽有所兴,但并未大兴。饮用范围主要还局限于社会的上层,但即使是在上层,对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为商、周时期,皆有以酒色乱政、亡国、灭室者;秦汉之交又有设“鸿门宴”搞阴谋者。酒被引入政治斗争,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视为“邪恶”。因此使酒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成熟期。在这一段落中,《齐民要术》、《酒法》等科技著作问世;新丰酒、
兰陵美酒等名优酒开始涌现;黄酒、果酒、药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发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各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国传统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代。酒之大兴,是始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乱纷争,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不少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谈,不问政事,借酒浇愁,狂饮无度,使酒业大兴。到了魏晋,酒业更大兴起来了,饮酒不但盛行于上层,而且普及到民间的普通人家。这一段落的汉唐盛世及欧、亚、非陆上贸易的兴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渗透,为中国白酒的发明及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时期,历时84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提高期。其间由于西域的蒸馏器传入我国,从而导致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白酒的发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又有资料提出“烧酒始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年)”。时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从此,这800多年来,白、黄、果、葡、药五类酒竞相发展,绚丽多彩,而中国白酒则欣欣深入生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料佳品。
自公元1840年到现在,历时150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变革期。在此期间,西方先进的酿酒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酿造技艺争放异彩,使我国酒苑百花争艳,春色满园;啤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国酒在我国立足生根;竹叶青、五加皮、玉冰烧等新酒种产量迅速增长;传统的黄酒、白酒也琳琅满目,各显特色。特别是在这一时期的后期,即新中国建立的40多年来,中国酿酒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白酒,米酒
11,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金茎露都是些什么酒
屠苏、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猴儿酿……汉武帝宫中有九丹金液、紫红华英、太清红云之浆,浆属于淡酒。兰生酒是汉宫中的名酒。百末旨酒是采百草花末杂于酒中,旨,美也。马酒即是马乳,马乳也有酒的味道,多饮也会醉。汉时西域大宛国用葡萄造的酒,被带人中原,深受帝王们的喜爱,视为珍品。汉武帝就以葡萄酒迎接西王母的降临。魏文帝曹丕曾对群臣说:“葡萄酿以为酒,过之流涎咽唾,况亲饮之?”葡萄酒较之中原的米酒,味道甘甜还容易使人醉,所以曹丕又说:“葡萄酿以为酒,甘于曲米,善醉。” 南北朝时,有蒲桃酒、千里酒、桑落酒、缥醪酒、河东酒、菊花酒。其中桑落酒和菊花酒是用桑叶和菊花加进酒浆中酿制的,或说桑落酒是桑叶落时取井水酿制的。缥醪酒则是精酿酒。唐人喜欢用“春”字为酒取名,当时有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冻春、松醪春、竹叶春、梨花春、罗浮春、瓮头春、曲米春、抛青春。绍兴造的酒,名蓬莱春酒。 魏徵征有造酒的手艺,他所造的酒以滤渌、翠涛两种最为珍奇,将上述酒置于罐中贮藏,十年不会腐坏。唐太宗非常欣赏魏徵的酒,题了一首诗赐给魏徵:“蠕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玉薤是隋炀帝时宫中的名酒。唐太宗的诗作得不甚有韵味,但说明了唐人的造酒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以往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一般是现酿现饮,不易长久贮存,魏徵造的酒显然是酒精含量高,容易醉人且能贮存长久。葡萄(亦写做蒲桃)酒也较中原的米酒贮存时间长,有较高的酒精含量和甜度。西域人造葡萄酒始终是拿手的。五代时,于阗能用葡萄造出紫酒、青酒,其味尤美,大概就是红、白葡萄酒。 光禄寺下设良醒署,隋唐至明清一贯。良醒署负责酿造和供应祭祀用的酒以及进贡宫廷饮宴用的酒。进贡宫廷的有酴蘸、桑落等酒。 唐宪宗时,李化酿制了一种酒,名叫换骨醪,不知用何法,宪宗将此酒视为上品。当晋国公平淮西之乱后回京时,宪宗将贮于金瓶上盖黄粑的换骨醪二斗,赐给晋国公。唐宪宗对仙术很是好奇,同时也喜欢奇异的酒,其宫中有乌弋山离国进献的龙膏酒,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 南唐时又有龙脑浆,为高级补晶,南唐元宗,李琼试图用酒调制龙脑浆,然后饮用,这时异人耿先生说:“未为佳也。”于是他用更高明的办法,制成了香气馥烈的龙脑酒。 北宋宫中有珍奇名酒鹿胎酒,皇帝在内廷饮宴时常饮此酒,某次宰相韩琦承恩到御榻前,接受了仁宗为他酌的一大杯鹿胎酒 南宋宫中名酒有蔷薇露,皇帝常将另一种酒——流香酒赐给大臣。 元代皇帝在宴席上常饮琼华汁、玉团春等酒“沉沉宫宴醉流霞”,流霞也是一种名酒。宫中还有枸杞酒,即用枸杞泡在酒中,枸杞酒被视为补酒。元仁宗曾将此酒赐给大臣察罕,说:“以益卿寿”。 明代宫中用酒不再由光禄寺提供,而是由宦官机构御酒房酿造。御酒房所造的酒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崇祯帝喜饮金茎露、太禧白,称这两种酒为长春露、长春白。魏忠贤把持内廷时,常在宫外造酒,然后通过御茶房进献于皇帝,酒的名目很多,有金盘露、荷花蕊、佛手汤,君子汤、琼酥、天乳等。宫词中说:“但看御酒供来旨,录得嘉名百十余。 清代中国的造酒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今许多声名遐迩的名酒均创于清代。但是清官中却有康熙皇帝的酒戒,康熙的御制诗刻于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所以皇帝的膳桌上按规定不许摆放酒具。康熙律己甚严,能够做到终生放弃饮酒之乐,但他的子孙对于饮酒的戒令并未认真执行,不过终清一代确实不曾有嗜酒的皇帝。 乾隆在位时,大臣张照曾献松苓酒方,乾隆命人按此方制酒,在山中觅古松,深挖至树根,将酒瓮开盖,埋在树根之下,使松根中的液体渐渐被酒吸人。一年以后挖出,酒色如琥珀,松苓酒便制成。乾隆皇帝经常有节制地饮用此酒。清人说,乾隆寿跻九旬,康庄日健,有松苓酒的作用。 光禄寺下属的良醒署为正式的酿酒部门,每年春秋两季取京西玉泉水酿酒。用糯米加豆、麦曲、花椒、酵母、箬竹叶、芝麻制成的玉泉旨酒,是皇帝日常的御用酒。乾隆皇帝每晚饮二两玉泉酒。嘉庆皇帝的酒量比其父要大,每天饮六七两酒为常事,遇节庆或兴致高时,可饮十四五两。较之历代豪饮的皇帝,嘉庆不能算为嗜酒。 古代风俗于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驱除瘟疫。端午则饮雄黄酒,以驱除蛇虫等毒物。清官例于节前造上述酒。清宫屠苏酒,是将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研为细末,裹于布中密缝好,在腊月三十日中午悬人井内,距水面三尺,正月初一日子夜取出。将上述物品与木瓜酒、水糖面按剂量一同煎熬,经四五开,制成屠苏酒。雄黄酒则是将雄黄调入玉泉酒或太平春酒中制成。 菊花白酒、莲花白酒是清末宫中两大名酒,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而身价倍增。莲花白酒用昆明湖产的莲花配酒酿成,菊花白酒用滋补药材人酒中浸泡酿成
12,古代官人喝酒都用什么
中国历代酒器的演进发展史 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先人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轨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早期的人在生活中长期利用猎兽后的角,用作取水饮水,同时也用作饮酒,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渐渐地改进了酒的载器。考古家证明近代出土之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系属龙山文化晚期,而该时期与夏禹时代仪狄造酒传说的时期,极为相近,当可说明中国酒器,早在上古时代已与酒同时存在了。 酒之器皿随著酒的产生与发展及沿著我国历史递传,在文化、经济、生产力、艺术水准等不同的背景下,求新求变。中国的酒器有其传统的独特风格与造形,酒器的发展过程正是研究中华文化最宝贵的历史鉴证。 酒器是与酒文化有关的器具总称。其中应包含了造酒酿酒之器、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冰酒之器、贮酒之器和饮用之器等。本文所介绍之酒器则以狭义的盛酒、温酒与饮酒为范畴。 一、酒器种类 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形之美,确具世界之冠,以下按其材质与用途分类来说。 (一)、以酒器材质区分 以制品材料来讲,常用的可分为陶制品酒器、青铜制品酒器、漆制品酒器、玉石制品酒器、瓷制品酒器、金银铜锡制品酒器、水晶玻璃制品酒器、动植物制品酒器、塑胶制品酒器以及纸质制品酒器等。 (二)、以酒器用途区分 以酒器用途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及饮酒之器。 1盛酒之器 我国古代盛酒酒器,是非常考究的,不仅名目,型类,花式繁多,而饮者对象也有严格之区别,如吉酒器中之「尊」、「爵」是一种典礼时或君王赐酒於臣下用之酒器,堪为历代王朝之珍品,迄今仍可保留国宝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从名称来讲,经发掘出土文物中,证实者有尊、觚、彝、罍、瓿、斝、卤、盉、壶等。由於造型独特,表面雕有精致花纹图案,极富艺术性。故酒的感器不仅是盛酒之用,也是艺术饰品,可作陈设欣赏之用。到了近代由於酒的供应普及民间大众,产量大增,感器也随著改造为容量较大者的桶、坛、瓶所替代。 2温酒之器 在古代出土文物中出现并不多。但一般来讲有斝与盉两种,这两种器皿是一物兼二用,既是温酒酒器,也是盛酒酒器,到后来就把盛酒酒器中的壶,用作温酒之器,但是古代酒壶与现代酒壶并不完全相同,现在酒壶多是瓷制或锡制品,形状也简单,使用方便,所谓现在的温酒酒器就是今天烫酒的酒壶。 3饮酒之器 在古代有爵、角、觥、觯、觚等器皿,它的造型和工艺大致与盛酒酒器,温酒酒器相类似。也都保有珍藏价值,自早期的陶制品、青铜制品、瓷制品、贵重金玉制品等。发展至今,早已用玻璃、塑胶勺一般瓷品取而代之,一切以实用、经济、便利为取向。 二、酒器发展史概述 (一)、上古时代的酒器:最早人类系利用兽之空角来饮酒,继以用石器来盛饮,人类渐渐嫌石器粗拙笨重,为了要酿酒及饮酒的方便,遂创造了陶器器皿。这可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老官台文化遗址及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陶罐、陶盆用以煮食或酿造酒,陶瓶装酿好的酒,陶碗是饮用的工具。新石器晚期,夏朝大禹以后时期,陶器已有很大的进步。兼具烧成技术与造形之讲究了。 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中,发现有冶钢制品,包括了酒器,证明夏朝时也已有青铜制品的酒器,至殷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大发展之时期,在商代文化遗址中,如郑州的商城,黄坡的盘龙城和安阳小屯的殷墟中,都发现了青铜酒器,如觚、爵、觯、斝、尊、卣、壶、觥、罍、盉等。 漆制酒器据文献记载,在大禹祭祀时已有使用,但至汉朝,漆器的工艺成就,已达到鼎盛阶段。 (二)、中古时代的酒器:我国中古时代酒器的特徵,已进入以瓷制品酒器为主的新历史时期,经历了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等王朝。由於各王朝经济、文化发展之不平衡,因而每一朝代瓷制等酒器,都有其独特风格,这是我国瓷制品酒器,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在工艺上讲求瓷器的花纹图案。当时以青瓷、白釉蓝花为时尚。 隋唐以后,我国瓷器产品出现了多样化,在以前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白釉瓷、绿彩黄油瓷、黑釉瓷等,其中尤以酱黄、乳白、葱绿三种柚色组成,称之「唐三彩」达到顶峰结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唐代地出现丁著名「唐三彩酒盅」中庸时期李适之在「春夜别友人」诗中提到,「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那时使用的酒器又迈入另一阶段,发展到用贵重的金银翠玉来镶制酒器,极尽豪华。当时的贵族豪门不但讲究饮酒之风,也要求相得益彰的载酒之器,以示炫耀与虚荣。遂有以金银玉石及玛瑙等珍贵的酒器出现。古都西安发现了唐代的地窖中,埋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宝物,其中有一镶金牛头的玛瑙酒杯,一只唐代鎏金舞马御林银壶等,另不久前在内蒙出土约有「玛瑙酒盅」、「提链水晶杯」,据鉴定为辽金元时期的酒器等,都是罕世瑰宝。 (三)、近代酒器:在我国明清时期,是瓷制酒器发展的最高峰。当时有以蓝色为主的 「景泰蓝」工艺,就是明朝景泰年间问世享名中外,但多为贵族富豪所欣赏收藏。 清代后期的瓷器酒器,逐渐走向大规模手工艺生产,如江西景德镇,广州石湾的陶瓷器工厂,规模设备甚大,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区,甚至可远销国外。这时瓷器除「青花」、「丰彩」、「冬青」等彩外,并有「粉彩」、「珐琅」、「软彩」、「硬彩」、「古铜彩」等之改进。 (四)、现代酒器:古代种种酒器,除了为世代继承而发展品种之外,绝大多数虽是破土而生,但都二时过境迁,它们历史任务都告结束,唯有供人们欣赏和文化研究的价值,它们不但没有消逝,反而身价百倍,越古越珍贵,有的成为国宝,价值连城,成了珍世文物。 接踵而来的现代酒器发展,只求经济,实用、方便为目的,材质上采用陶瓷、玻璃、塑胶,甚至纸质等低廉成本的酒器与大量生产。型式虽多,但力求简单,为配合大众化潮流,随用随弃,现代人饮酒时,已无当时闲情兼赏酒器精致之美,造形之美。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