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德酒业,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本文目录一览

1,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是2018-01-17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工业园创业路1号13栋10层3号。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116MA4KXKEH59,企业法人高阳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0}

2,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是2018-01-17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工业园创业路1号13栋10层3号。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116MA4KXKEH59,企业法人姚成洲,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酒、茶叶、预包装兼散装食品批发及零售(含网上销售),商务信息咨询,会议及展览服务,货物仓储服务,杂件印刷,包装服务。(依法须经审批的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通过爱企查查看湖北省大德天成酒业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1}

3,吉林梨树齐家为什么会被光绪皇帝题金匾

吉林梨树齐家,在清朝乃至近现代史上都是吉林人闻名全国的一个显赫家庭,其中最为荣耀的便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梨树县孟家岭镇四台子村(原属于奉天伊通州)齐家,在短短6年时间里,叔侄4人陆续考中进士,为我国有科举制度以来的一桩奇迹。光绪皇帝因齐家魁星满门,特赠一联三匾。一副对联是:“丹桂有根偏生书香门第,黄金无种竟长勤俭人家。”三块金匾是:“四第同庚”“桑影绵长”“家教可风”。民国八年十月(1919年10月),道尹陈淡然在所著的《伊通齐氏家传》中曰:“清制重科甲,东三省名额尤稀。”但宁远公(即齐永安)之曾孙齐绅甲、忠甲,玄孙耀琳、耀珊,却“接踵联翩,蔚然崛起,历十余岁”。齐氏叔侄4人接踵中进士,不仅在当时的朝野广有影响,而且时至今日,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不过,在众多的文章中,述其为官生涯和政治得失者居多,而述其勤俭持家、桑影绵长、书香门第、家教可风者少。本文拟在这方面略述一二。一、精心务农,躬耕垅亩齐家来到东北,系从齐永安只身闯关东开始。据《齐永安传》载:齐永安年轻时,只身一人冒着“海禁”来到吉林柳条边的五台子。当时这一带尚未开垦,杂草丛生。他在这里苦心垦殖十余年,逐渐有了丰富的积蓄。于是,接父母家眷前来就养。就这样,从齐永安开始,就形成了重视农耕的家风。齐永安之孙齐尧封科考不第,则购买黄沟河(在后来的磐石境内)南苕条顶子荒地七十二方,每方四百五十亩。他披荆斩棘,建茅屋三间,招农佃户进行垦殖,做起务农兴业之事宜。齐永安之曾孙齐书甲也因屡试不第,于是,也往苕条顶子进行督垦。他不仅招农佃户进行督垦,还与农户一起进行耕作,亲自扶犁躬耕垅亩。闲暇时间,则同砍柴人和当地父老,一起研究树木的栽培技术,以及尽情地游览山水。可见,他不仅躬耕垅亩,而且同当地农民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在他躬耕垅亩的10多年里,潜心务农,过着勤劳俭朴的农村生活。二、重视教育,襄助学务齐永安之子齐毓珍,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曾与当地刘、王等六大富户,捐修关帝庙,兴建义塾五间。其孙齐尧封,对公众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当时,吉林的考生每年参加乡试,都要到奉天(今沈阳市)去进行。考生感到苦不堪言。鉴于此,他应邀“会同城乡绅耆,立文会,集巨款”,捐建了吉林考棚,解决了吉林考生就近参加科举考试的问题齐家人不仅襄助学务,而且亲临讲堂教授学生,且教学有方。光绪初年,齐书甲教授于家。后两年,邻村老董家聘请他设帐教学。在他的教授下,学生的学业大有长进。后移帐到伊巴丹站的老鲍家。鲍家的孩子平时十分骄纵,他的祖父和母亲拿他都没有办法。齐书甲听到这个消息后,将此顽童招致私塾,从容地对这个孩子讲述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使鲍家的孩子得到感悟,并泣拜在他的母亲及祖父之前,诚心地表示悔过,并从此改过一新。鲍氏家人惊奇齐书甲教育有方,举业有名。可见齐书甲之教学,不仅授业解惑,也重视传道。三、严于家教,子孙成才齐永安40岁得子,他从不娇惯。其子齐毓珍10多岁时,时值数九隆冬,一天风雪交加,从私塾提前回家。齐永安看见之后大怒,紧闭房门,不准儿子进屋,让其“徘徊风雪中者久之”。其母动了恻隐之心,将儿子放进屋内。齐永安愤怒地说:“如果不能自立,最终也会饿死在风雪中。”从此之后,齐毓珍开始发奋读书,终有所成,成为齐家经商的好手。齐尧封的儿子齐绅甲,照样重视教育。齐绅甲“督课子侄,循循善诱,注重早谕,教而有恒。”就是到了炎热的伏天和寒冷的数九天,也从不停止学业。1872年,齐家分家,齐尧封这一支移居到磐石烟筒山附近的苕条顶子。此后,在齐绅甲的“督课之下”,他的二侄齐耀珊,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进士。他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他考中进士之后,被派到外地做官,从此终止了“教授于家”的生涯。但在他的教授之下,此后不久,他的族弟齐忠甲(第五支齐化钧的次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进士。他的大侄齐耀琳,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进士。此便是所谓的齐家叔侄4人相继考中进士之事。而且,他们都是在磐石苕条顶子苦心攻读之后考中的。四进士中,有3人从清末到民国一直为官20多年,唯独呕心沥血为齐家培养人才的齐绅甲,仅为官4年,便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去世于山西“太原府稽查东门差”,年仅41岁,亲友无不痛悼之。四、前赴后继,方得登科许多文章都赞许“四第同庚”,殊不知,这是经过齐家几代人奋斗之后取得的成果。齐家从齐毓珍起,乡试顺天,遇到匪警阻隔,不得不绕道返回。齐尧封,附贡生出身。因“屡试不第”,而置“黄沟河南苕条顶子荒”。他的长子齐书甲,廪贡生出身。“读书多奇悟,肄业沈阳书院”。首次参加甲子年(1864年)乡试,应试的文章振笔一挥而就。由于掉以轻心,榜发落第。壬午年(1882年),带着弟弟齐绅甲到首都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又没有考中。此后10多年间,他的弟弟齐绅甲、儿子齐耀珊和齐耀琳一举成名考中进士。齐家第五支齐化钧,也是附贡生出身,也因“屡试不第”而转为经商。他的次子齐忠甲,则一举考中进士。五、善于经商,家业大兴齐家人丁兴旺,经商有道。一般从兴办商号或烧锅、油坊开始。其中,齐永安除了开垦荒地、修建宅舍、办田产外,也开设商号,从而变成当地有名的富户。他的儿子齐毓珍,“治家有规则”,家产越来越富侥。除经营粮业外,店业方面设有大成典业、大德酒业以及乾德、恒远等商号。齐书甲到磐石苕条顶子经营田产后,开办成德涌烧锅和成德源烧锅,买卖也十分兴隆。耀字辈子之齐耀宗,曾任奉天围场东流水荒务委员及辽阳五城丝绢总局总办等职,更是经商有道。六、清廉为官,秉公施政据吉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齐耀琳传》载:其叔父“齐绅甲学问渊博,品格高雅,为官廉政??对二齐(指齐耀琳、齐耀珊)有深刻影响,长进很快。”又载:齐耀琳“于曲周县任上,披星戴月,理民诉讼,使无冤抑。即使内僚幕友,也断然禁止受贿。因此,被称为‘齐青天’”。其同族兄弟齐耀瑭,民国时期任奉天省黑山县县长时,东北王张作霖的小舅子唐三虎子无恶不作,称霸黑山。几任县官被他赶走。齐耀瑭到任后,遍请当地权贵乡绅,乘机将唐三虎子逮捕并执行枪决,刚直不阿地为黑山地方除了一害。七、乐善好施,德布乡里齐家富裕起来之后,不忘当年初垦艰辛,对后来闯关东的逃荒者,是夏舍单,冬舍棉。逢灾年则开粥棚,日舍三斗米,赈济贫民。乡村里不管事大事小,只要齐永安答应一句,立刻就会得到解决。他与刘、王等六大富户,捐修关帝庙,建义塾五间造福乡里。乡人尊敬他为长辈。咸丰三年(1853年)67岁病逝,前来吊唁的人无不痛哭失声,“不知涕之出也。”齐尧封捐建吉林考棚和昌图书院、魁星阁,虽“集巨款”,均如期竣工。可见,乐善好施,一直成为伊通边四台子齐氏之家风。齐耀琳于1928年66岁时去职后,应在北平的乡人徐鼐霖之邀,同吉林名士成多禄等,在厂桥额勒登保祠旧址,继续慷慨捐资修建吉林先哲祠,祀额勒登保以下有勋劳于国家和有功德于社会之吉林先哲13人,以示楷模。纵观齐氏之家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师重长、兄友弟恭、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齐氏后代不论是为官的,还是务农的、经商的,多为当时各业的佼佼者,享誉四方。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一个家庭只有培养良好的风气,树立良好的家风,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无数家庭汇集成国家,国家也是如此,国家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才能够兴国安邦,这大抵就是研究优秀的家风弘扬传统的家风的现实意义。

{2}

4,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据史料统计,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切实称得上“富可敌国”牎在中国近代史上.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乔家始祖乔贵发,祁县乔家堡人。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与一位秦姓结拜兄弟一起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些生意。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地粮食丰收,他们为给自己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备,趁粮低价时购存了一批黄豆。不料次年黄豆歉收,价钱高涨,于是把黄豆售出,获利颇丰。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兴隆,但一次经营“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亏得乔氏平日与当地“相与”诚信往来,信誉尚存,得到来往户支持,延缓了欠款归还日期。经多方筹措,又赖广盛公掌柜悉心经营,扭亏为盈,复兴了乔家基业,遂把“广盛公”改为“复盛公”。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而秦姓子弟疏于经营,坐享其成,逐渐抽走股份,最终复盛公几乎成为乔家独资。复盛公成为乔姓商号后,买卖兴隆,在包头先后增开复盛全、复盛西等19个门面,有职工四五百人,成为包头城开办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商号,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乔氏依托复字号,又向国内各大中商埠发展。光绪十年(1884年)又设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到清末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字号200多处,有流动资金700多万两,加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总资产达千万两以上。 乔贵发一心经商,含辛茹苦,直到30多岁,才娶了一个寡妇,共育三子。长子全德是寡妇程氏带来的,名德星堂,因非乔贵发亲生,这一门没有什么起色。二门全义,堂名宁守堂,子弟多入仕途。三门全美,堂名“在中堂”,其次子乔致庸(1818—1907),是乔家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以儒道之尊,“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诚信为本,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为乔家的繁荣立下了大功。乔致庸活到89岁,生有六子,但在他心中各有不足,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他的孙子乔映霞。乔映霞深受家风祖规熏陶,主持乔家以来,事业心强,治家严谨。他针对兄弟与子弟特点,分别立书斋名,曰“不泥古斋”“知不足斋”“日新斋”“自强不息斋”“一日三省斋”等,以资互勉,并明订家规“五不准”: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贝者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在乔映霞努力下,乔家大业蒸蒸日上,达到了鼎盛。乔映霞思想比较开明,曾率先剪辫子,动员家族妇女解除缠足陋习,又任过区长、禁烟主任,到了事业的顶峰。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 讲述的是一部商界英雄的故事。而该剧的主人公则是山西祁县乔家堡著名商户“乔家”的第三代乔致庸。乔致庸的一生穿越了大清王朝的晚期,他以乔家这一中的家族事业为舞台,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想,为实现自己青年时代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宏愿,在与其他商家、与家族内部、与达官显贵、与朝廷,乃至与土匪之间一场长达一生又无所畏惧、错综复杂的斗争。乔致庸凭借自己的勇气才智和骨子里透出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终于使他战胜了一生中数不尽的劫难,晚年时代终于让乔家成为对中国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巨商,为民族商业建树了不朽的功勋。货通俄蒙领风骚 外贸世家是常家 榆次的常家,在晋商中以外贸称著。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常氏家族经商的始祖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从家里出发时,身不带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常万达少年聪慧,长大后随父到张家口经商,十年如一日,生活俭仆,为人处事诚恳守信,为商界同行所器重。常家从开布铺,经营布匹、白布走俏、获得厚利,又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 到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常万达向俄商出口茶叶,兼营绸缎,由俄方引进皮毛、银锭,有出有进,获利甚丰。常万达“满而不盈,视有若无”,不断倍厚资本,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庚子事变,常氏商业受到一些损失,转而创办近代家庭工业,开办了敦义和蚕桑局、敦睦和织布工厂,获利颇丰。常氏在山西还向近代工业火柴局、保晋矿务公司、晋华纺织公司投过资。常氏十四世常旭春还担任了保晋公司第四任总经理。常氏由商业起家,家境富裕后,便转而让子弟读书子儒。常氏八世常吉为县贡生,是家族中入贡第一人。此后学业有成者延绵不断。到1921年,常氏有4人赴日留学学成回国,有10人从省内外大学毕业,素称“世兼儒贾为业”是晋商中少有的“书香门第”。 常氏商业清末、民国初年逐渐衰落,主要是俄商拖欠巨款,加之俄政府巨额征税,遭受浩劫。据记载,仅在莫斯科所赔累折银140余万两。辛亥革命后,内外货款不结,玉字号随之倒闭。太谷巨富“三多堂” 商铺规模数曹家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 曹氏家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到道光、咸丰时期,曹家的商号已遍及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莫斯科。经营项目有银钱业、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酿酒、粮店等等,雇员达37000余人,总资本达1000余万两。曹家创造出总号辖分号、大小分号连锁管理办法,据说,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曹家的商号,连管家的也说不清楚。有钻营者,未通过曹家同意,擅自打着曹家旗号,借贷资金开设商号,只要在其钱庄、银号管辖之下,外贷不足2万两以下,曹家亦不问所以,可见曹家的财势之大。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分,给每个儿子各一分。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道光以后,各门逐渐衰落,惟独“三多堂”兴旺发达。“三多堂”为多福多寿多男子之意。在太谷城西北洗村,有三座并排高耸的四层旧式楼,是“三多堂”的标志。这三座楼,墙厚1.5米,高达15米多,三个穿堂大院,布局是“寿”字形,内套15个大院,房屋280间,共计6000多平方米,也是著名的晋商大院。曹氏商业在清末逐渐衰落,辛亥革命后,曹氏在东北各大城市的票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发行的“奉票”挤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曹氏在东北的票号归伪满政府所有。蔚字五联竞潇洒 票号世家是侯家 介休侯氏人称“侯百万”,史料记载有资产七八百万两白银。侯氏发迹于清康熙年间,十世侯万瞻,专跑苏、杭州贩卖绸缎、家业发展很快,到他的孙子侯兴域时,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大财主了。 侯兴域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祖业,用心经营,积累百万。他的三儿子侯庆来更是精明练达,颇有才干,一手掌家,野心勃勃,首先把在平遥开设的经营绸缎、茶叶、钱币的蔚盛长、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都改为蔚字号,后来又把蔚字号改为票号。但侯庆来只活了36岁,他的儿子侯荫昌接管了家业,在与平遥日升昌票号的竞争中,又把其它蔚字号也都改为票号,成为山西赫赫有名的“蔚字五联号”。经过道光、咸丰到同治,大约三十年间,蔚字号声势日增,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大有后来居上气势。 蔚字号的财东侯家,历次分红都获得了巨款利润,有钱有势,骄奢淫逸。侯荫昌的姬孙侯奎,是介休有名的挥金如土的阔少年。当时介休有一句谚语,说“介休县有三不管,侯奎灵哥二大王”,这三个人整日声色犬马,竞相斗富,极尽挥霍之事。光绪末年,大清银行成立后,侯氏票号由盛而衰,渐渐走上了下坡路。声名卓著“长裕川” 祁县大户是渠家 祁县商人云集,号称祁帮,是清代商界的一支劲旅。而渠家是祁帮中的大户。渠家的茶庄“长裕川”声名卓著,票号“三晋源”汇通天下。 渠家发迹,始自元末明初渠敬信、渠于信、渠忠信三兄弟,从贩运小本生意做起,起先把潞麻和梨贩到祁县,再把祁县的粗布和枣运到上党,年长日久,不辞辛劳,渐渐积累了资金。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渠家的生意已涉足对俄、蒙的茶叶贸易。从渠氏十七代源字辈开始,进入了生意兴隆的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源字辈渠源桢先后与他人合资开设了“百川通”票号、“存义公”票号、“长盛川”票号,并独资开设了“三晋源”票号、“汇源通”票号,在开设票号的同时,渠家在各省设有茶庄、盐店、钱店、当铺、绸缎庄、药材庄等,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并获得了成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 渠源桢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据说,渠本翘考取举人归乡省亲,渠源桢竞跪在门外迎接,弄得很难堪。渠本翘中进士后,曾被清政府派驻日本横滨领事。父子两人矛盾的缓和是在山西保矿运动。1898年,清政府从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消息传开,山西全省哗然,商民各界奔走呼号,展开长达数年的争回矿权、路权的斗争,渠本翘刚刚卸任山西大学堂监督,就投入保矿运动。在晋商保矿运动中,渠家父子配合默契,渠源桢主持渠家大票号协力相助。不但出巨资入股保晋公司,还帮助公司发行、募集股票。渠本翘在保晋公司担任了一年多总经理,就再次入京为官。渠本翘入京后,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明清两代聚千两 山西首富数亢家 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的亢家,在明清时期聚财数千万两,堪称山西首富。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两的曹、乔、渠、常等诸姓人家。 亢氏起家,传说源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后来,李自成牺牲,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但这只是传说,其实,亢氏致富也是经商之道。亢氏首先是大盐商,清代实行盐专卖制,由政府特许盐商凭盐引到指定地点运销。亢氏正是凭这种贩运特权,获取丰利,成为巨富。亢氏在盐商聚集的扬州修建了著名的亢园,显赫一时。其次,亢氏是大粮商。当时在北京,由于是京畿要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大,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在原籍平阳府,亢家“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再次;亢家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典当商。传说当年,亢家为了挤垮当地另一家当铺,连续三个月拿出90尊金罗汉到这家当铺去典当,每尊典银1000两。这家当铺人慌了,问典当人,何以有这么多金罗汉,来人说:“我家主人有金罗汉500尊,现在还410尊等着典当呢!”这家当铺只好让亢家将90尊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走他乡去了。此外,当时,亢氏在原籍平阳还拥有大量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甲第联辉名当世 “世袭皇商”是范家 介休范氏经商始祖叫范永斗,明末时在张家口经商,经常出入辽东,是当时有名的八大商人之一。 由于当时商人经常出入关内外,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满清入关称帝后,顺治皇帝为答谢八大商人,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尝赐朝服,编入“御用皇商”行列。范永斗被任命为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经济特权。范毓宾是范永斗的孙子,他具有聪颖卓越的经济头脑,继承祖业后不负众望,使范家商务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主政时,担当了“承办、采运军粮”的大官差。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由于运送军粮花费过大,“输米馈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作为皇商接受这项官差后,认为虽然返贩军粮艰苦,但依仗自己多年经商的经验,认为不仅有利可图,又可报效国家。他请求以每石米低于官价三分二的价格自费办售军粮,康熙闻奏大喜,遂即准请。范毓宾感受皇恩浩大,表现出令人感慨的忠诚。他凑足144万两白银,补运军粮计为百万余石,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余万两。《清史稿·列传》中说,范毓宾“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邻,克期必至,省国费亿万计”,忠诚换来了丰富的回报。范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被授予官爵,甲第联辉,显赫一时。朝廷还慷慨地把西北游牧民族的贸易权交给了范家,获得了巨大的商机。范氏由皇商兼获高官,在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实属罕见,范家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继续寻求发展机会。康熙时,国内铜斤(造铜钱用的原料)严重短缺,政府允许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范氏把握时机,奏请内务府,承担了贩运洋铜的大部分业务,获得巨大利益。 范家因官商而兴,因官商而衰。随着清末满清政府的衰败,范氏商务日趋衰落。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以范氏铜业“亏折日深,以至上年误运误课,拖欠官项累累”、“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为由,革除范氏内务府、户部等衙门官职,着令严加审讯范清济兄弟,并查封家产,昔日堂堂皇皇的“世袭皇商”变成了阶下之囚。大名鼎鼎“财神爷” “最后风光”是孔家 在晋商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财神爷”,就是太谷的孔祥熙,他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 孔祥熙的父祖孔繁慈,年轻时,抽过大烟,把家产抽光了,这也是幼年的孔祥熙曾拣过煤渣的原因。后来孔繁慈在太谷城乡许多地方当过私塾教师,供孔祥熙在基督教会所办的新式学塾学习。1901年秋,孔祥熙赴美,考入耶鲁大学,主修理化,后来又修社会学。1905年进入本院研究院,获理化硕士学位,他的抱负是“提倡教育,振兴家业”。1907年孔祥熙回到北京;那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但他婉辞了邮政部、北洋大学等的聘请,决心回太谷办学,在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的基础上,增扩课程,创办了太谷第一所中学铭贤学堂。孔祥熙一方面提倡培养新式人才,但对“振兴家业”发财致富并未忘怀。1912年,他从生活中看到煤油已成为民间点灯照明的必需品的商机,便同五叔孔繁杏设立的祥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了一部保证金,从而取得了在山西经销火油(煤油)的总代理权,独家经营、获利丰厚。孔祥熙也因此成为山西第一位买办商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孔祥熙东渡日本,在横滨结识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宋赞孔为人谦和,“赚钱赚得很得法”“似乎天生有一种理财的本领”,而对孔“在在服佩”。由于双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与宋霭龄结为伉俪。婚后,宋霭龄向孙中山辞去秘书职务,推荐她的妹妹宋庆龄接替。1915年孔祥熙回国,利用欧战国外需要军工原料的商机,把阳泉的铁砂运往天津出口,在天津创办了“祥记”和“裕华”公司。1926年,国内政界发生剧烈变动,孔祥熙认为“做大官”的“时会机遇”来临,他从美国回到广州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和广东省财政厅长兼后方财政事务。由于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上,孔祥熙和宋霭龄说服了父母,孔氏家族则通过蒋介石政权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为家族财富增殖取得了可靠保证。1927年,孔祥熙做了南京政府工商部长,继又选为“国府委员”,从此,官运、财运十分亨通。1933年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孔家在借公营私、亦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况下,成为中国豪门首富。孔家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究竟聚敛了多少钱财,据说抗战初期宋霭龄在套取外汇的投机中,就“捞了800万英镑”。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茜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债案”,一时间在山城重庆舆论沸扬,孔祥熙被迫下台。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