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王致和是哪个朝代的人以什么为生
清朝人落选举人,创造了臭豆腐慈禧老佛爷吃得高兴了就有了现在的王致和王致和,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王致和屡试不中,就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清末,臭豆腐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还赐名“青方”,使之身价倍增。清末状元孙家鼐写了两幅藏头对,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0}
2,王致和二商到底真假
王致和二商是真的。“王致和”品牌始创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距今已有三百三十余年的历史。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60多亩,生产车间面积8000多平方米,拥有员工500余人,“王致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王致和企业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王致和”牌腐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3,王致和芝麻酱怎么样求真实评价
好不好是自己用出来的,我一开始没什么感觉,以为又上当受骗了那,后来坚持了一段时间豆豆才开始下去,到现在豆豆下去有半年了,没有再长。个人感觉很好。很细腻,能从瓶子里轻松倒出来,不费劲,然后没啥杂质;味道也浓郁,100%芝麻做的就是不一样,香喷喷的;操作起来也简单,加水后很容易就能稀释,以前买的别的牌子,每次都一个疙瘩一个疙瘩的,搅不匀……香!最近全民做凉皮,我也跟风一把,用的就是王致和芝麻酱,挺好的。
{2}
4,王致和 是谁他为什么制造臭豆腐
王致和原本是安徽省宁国府太平县仙源的举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落第,受盘缠所困,滞留京城。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在所住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同时他刻苦攻读,以备下科。盛夏某日,他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恐日久腐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于一小缸中。从此,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读,竟淡忘此事。秋凉后,王致和重操旧业,猛然间想起那小缸豆腐,连忙打开,未曾想臭味扑鼻,定神一看,豆腐已变成青色。扔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大着胆子尝了一下,不料别具风味,遂送给邻里品尝,结果品者无不称奇。王致和臭豆腐声名鹊起。
5,王致和腐乳怎么样怎么吃比较好
你好!最早出现在我家的时候就是一道咸菜,后来我妈听人说还能做菜,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作为食材或者调味品与其他食材一起真的能创造出各种美味。不妨尝试下。如有疑问,请追问。油炸馒头片配王致和臭豆腐乳,吃过吗?馒头香脆、臭豆腐咸鲜,两者融合在一起,真的很好吃。怎么吃都行,看你喜好。最常见的就是直接吃了,尤其是吃早饭的时候,白粥配上一小块腐乳,开胃下饭;蘸一小块腐乳连同腐乳汁,涂抹在馒头上,也是好吃的不得料。然后红烧菜类放点,比如红烧肉、红烧鸡之类也是好吃的不要不要的。味道还可以的可以夹馍吃
6,王致和简介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举人,1669年(明永历二十三年,清康熙八年)进京会试落第,滞留京城,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刻苦攻读,以备下科。一次,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时值盛夏,怕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由此他也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读,渐渐把此事忘了。乃至秋凉重操旧业,蓦地想起那一小缸豆腐,忙打开一看,臭味扑鼻,豆腐已成青色,弃之可惜,大胆尝之,别具风味,遂送与邻里品尝,无不称奇。王致和屡试不中,遂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赐名“青方”,身价倍增。清末状元孙家鼐写了两幅藏头对,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时至今日,“王致和”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以其产品的细、腻、松、软、香五大特点倍受广大华人消费者的钟爱。经检测,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满足成年人一日的需要量,钙、铁、锌含量高于一般食品,还含有VB1、VB2,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7,王致和是个人名吗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举人,1669年(清康熙八年)进京会试落地,滞留京城,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刻苦攻读,以备下科。一次,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时值盛夏,怕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由此他也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读,渐渐把此事忘了。乃至秋凉重操旧业,蓦地想起那一小缸豆腐,忙打开一看,臭味扑鼻,豆腐已成青色,弃之可惜,大胆尝之,别具风味,遂送与邻里品尝,无不称奇。王致和屡试不中,遂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赐名“青方”,身价倍增。清末状元孙家鼐写了两幅藏头对,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时至今日,“王致和”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以其产品的细、腻、松、软、香五大特点倍受广大华人消费者的钟爱。经检测,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满足成年人一日的需要量,钙、铁、锌含量高于一般食品,还含有VB1、VB2,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人名。用他名字注册的“王致和”腐乳系列产品很有名。毛霉菌
8,王致和臭豆腐好吃吗
2014-11-17 王致和臭豆腐,豆腐乳的一种,颜色呈青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个文人,多次进京赶考不中,改为以制豆腐为生,并创制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营养价值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是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使味道变得非常鲜美。经检测,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满足成年人一日的需要量,钙、贴、锌含量高于一般食品,还含有VB1、VB2,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古医书记载,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气,和脾胃,消胀痛,清热散血,下大肠浊气。常食者,能增强体质,健美肌肤。享有“铸军魂,展军威”美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团战士,正是因为每年夏季食用王致和公司赠送的臭豆腐,才摆脱了“夏练三伏”造成的腋下、股下皮肤溃烂的困扰,不再受脚气的侵袭。祖传秘方、选料考究、工艺精湛、挚诚实在。以质取胜才使得这平凡的小方块充满了神奇的魅力。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王致和人对腐乳的研究也逐渐地进入更深的层次。小小的“红方”、“青方”已经不仅仅作为餐桌上的调味品,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已经渐渐成为人们饮食的一道必不可少的正菜、成为人们调理身体、促进健康的佳品。吃些臭豆腐,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积极作用。 虽然是这么说的,但合理的饮食是健康身体的来源
9,王致和的产品介绍
王致和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腐乳、料酒、花色酱、涮羊肉调料、香油、芝麻酱等。产品不仅行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还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经检测,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满足成年人一天的需要量,其钙、铁、锌含量高于一般食品,还含有维生素B1、B2,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 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腌制是关键,撒盐和作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它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苦浆水、凉水、 盐水,又形成了豆腐块呈豆青色。仅从北京来看,在众多的小吃家族中,“王致和”的臭豆腐、酱豆腐也是一绝。王致和臭豆腐是“老北京”的传统佳肴,有句顺口溜叫“窝窝头就臭豆腐,吃起来没个够”。这臭豆腐不知有什么魅力,“老北京”如此,又迷住了许多“新北京”,就连一些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也犯起吃臭豆腐的瘾。他们发明了一种独到的吃法——臭豆腐就热汤面,一吃就是三大碗,那真叫绝了。臭豆腐这东西,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恶臭,而是沁人心脾的一种醇香的臭味,确切地说,那是一种香臭。若再加入些香油、炸花椒油之类的佐料,其味更招人爱吃。与王致和酱豆腐相比,臭豆腐也不逊色。在腐乳同行中,王致和酱豆腐以其“细、香、鲜”独具一格,质地细腻,味道鲜美,醇香可口,富有营养,老幼皆宜。美味佳肴来源于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严密的质量管理,“一臭万年,香遍万家”是众多消费者对王致和产品的幽默赞美。要问王致和为何叫得这么响,圈内人都知道,他们有一手“绝活”。这“绝活”,一是祖传的秘方,二是精湛的技艺,三是严格的管理,四是上百年的制作经验。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看人人都爱吃腐乳,但大都不知它是怎样做出来的。不信,准有人会说“臭豆腐是石灰烧出来的,酱豆腐是红颜色兑出来的”,这话让内行人听见,得笑掉大牙。王致和腐乳选料精良,是用上等的黄豆和别致的辅料,经过磨制、接菌、前期发酵、腌制、配汤、后期发酵等20多道工序方能完成,生产周期长,工序复杂。正因如此,王致和世代保持了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精工细做,反对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已成为优良传统。那的酱豆腐就是不错。
10,王致和臭豆腐的由来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又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的情景,那时侯好多老人都会讲。尤其是传说故事很有意思,特别是关于王致和臭豆腐的传说,在我的印象里最深。王致和,家住在北运河边的一个村庄,以卖豆腐为生。家境虽然贫寒,但也尽力供其读书,学有成就。有一年夏天,王致和正要挑担外出卖豆腐,他的一位远地亲戚找上家门,说要结婚请他去帮忙。王致和说:“等我卖完了豆腐再去。”那位亲戚说:“好啦,这些豆腐我全买了。”亲戚丢下钱,拉起王致和就走。数日归家,豆腐长了绿毛,奇臭难闻。王致和勤俭为本,惨淡经营豆腐,岂肯轻易扔掉?他拿一块放嘴里一咂滋味,有股奇特香味,于是大口吃起来,越嚼越觉得香味浓。王致和像得到宝贝似的,心想,臭到头就是香,我何不做臭豆腐去卖?王致和的臭豆腐在京南卫北渐渐出了名,成了不少人的美味佳肴。 光绪八年,王致和时来运转,应试顺天府。考题为《知味下车》。王致和心机一动,写了一首诗,盛赞自制的臭豆腐。诗文为:“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珍馐富人趣,野味穷者光。既能饫饕餮,更可佐酒浆。餐馔若有尔,宴饮亦无双。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未央。” 考官看后大怒,说王致和玩世不恭,玷污考场,要予以治罪。多亏张之洞从中说情,他对考官说:“《知味下车》之题,考生千篇一律皆论酒,岂不乏味?惟王生之臭豆腐诗别开生面,且词意豁达。故以重新裁定为是。”王致和因而得中第一百零七名举人,并任知县,后升任知府。 后来王致和辞官,在北京开办一家臭豆腐铺。其大门对联为: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为:臭名远扬。这只是一段传说,真假无从考证。
11,王致和臭豆腐的历史起源
王致和臭豆腐,豆腐乳的一种,颜色呈青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个文人,多次进京赶考不中,改为以制豆腐为生,并创制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营养价值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是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使味道变得非常鲜美。经检测,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满足成年人一日的需要量,钙、贴、锌含量高于一般食品,还含有vb1、vb2,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古医书记载,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气,和脾胃,消胀痛,清热散血,下大肠浊气。常食者,能增强体质,健美肌肤。享有“铸军魂,展军威”美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团战士,正是因为每年夏季食用王致和公司赠送的臭豆腐,才摆脱了“夏练三伏”造成的腋下、股下皮肤溃烂的困扰,不再受脚气的侵袭。祖传秘方、选料考究、工艺精湛、挚诚实在。以质取胜才使得这平凡的小方块充满了神奇的魅力。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王致和人对腐乳的研究也逐渐地进入更深的层次。小小的“红方”、“青方”已经不仅仅作为餐桌上的调味品,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已经渐渐成为人们饮食的一道必不可少的正菜、成为人们调理身体、促进健康的佳品。吃些臭豆腐,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积极作用。 虽然是这么说的,但合理的饮食是健康身体的来源王致和臭豆腐,是豆腐乳中的一种,颜色呈青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间,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
12,王致和历史传说的介绍
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王致和”声名远播。其腐乳产品独有的细、腻、松、软、香五大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其创始人王致和的故事也充满了戏剧性。王致和原本是安徽省宁国府太平县仙源 的举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落第,受盘缠所困,滞留京城。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在所住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同时他刻苦攻读,以备下科。盛夏某日,他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恐日久腐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于一小缸中。从此,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读,竟淡忘此事。秋凉后,王致和重操旧业,猛然间想起那小缸豆腐,连忙打开,未曾想臭味扑鼻,定神一看,豆腐已变成青色。扔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大着胆子尝了一下,不料别具风味,遂送给邻里品尝,结果品者无不称奇。王致和臭豆腐声名鹊起。 王致和屡试不中,遂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便于延寿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雇师招徒,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经多次改进,臭豆腐于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不喜臭豆腐其名,便赐名“青方”,使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王致和”门前的三块立匾加上彩绘龙头,象征“大内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酱园”的六个字刻为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鼎、鲁琪光题书。孙家鼐写了两幅藏头对,一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王致和”的生意越作越兴旺,众人竞相仿制。光绪年间,在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地相继开设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酱园。 另一种说法可以从《武清县志》得到佐证,王致和不是安徽人而是直隶省武清县(现为天津直辖市武清区)人,大概意思如下: 王致和,家居潞河畔的西河务村(今天津武清区河西务镇,明、清两代为运河河务管理机构所在,故称西河务,临近北京通县),家境贫寒,以卖豆腐为生。他自幼机智聪颖,喜好读书,尤喜诗词,到中年学有小成,深受乡民称道。 一年炎夏清晨,王致和正要挑担外出卖豆腐。不料一位亲戚闯进家门,说要娶媳妇,请他去帮几天忙,随后便将王致和拉走。离家数日后回家,王致和推开屋门就闻到冲天奇臭。待他打开蒙豆腐的包布一看,雪白的豆腐生了一层绿毛。王致和自幼以勤俭为本,他不甘心地抓起一把豆腐就送到嘴里,竟然有股香味。王致和喜出望外,除去豆腐上的绿毛,又将豆腐切成小块,挑着担子便卖起“臭豆腐”来了。就这样,王致和的豆腐买卖越做越大,而且白豆腐、臭豆腐兼营,并在京南卫北渐渐出了名。臭豆腐由此也成了饭桌上的美味珍馐。 斗转星移,到了清光绪八年,经乡贤推荐,王致和应试顺天府。考题为“知味下车”。王致和灵机一动,吟诗一首,盛赞自己发明制作的臭豆腐: 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 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 珍馐富人趣,野味穷者光。既能饫饕餮,更可佐酒浆。 餐馔若有你,宴饮亦无双,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未央。 主考官看后,大怒。说王致和玩世不恭胆敢玷污考场,应予治罪。此时,巧遇张之洞(张之洞与王致和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此处有误)经中缓颊,他对主考官说:“知味下车”之题,考生千篇一律皆论‘酒’,岂不乏味?唯王生之臭豆腐一诗别开生面,且诗意豁达,故应重新裁定为是。王致和险中遇救,得中第一百零七名举人,放任铁岭县,后升任卫辉知府。后来,王致和辞官,在北京延寿街开办一家臭豆腐铺。其大门对联为:“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为:臭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