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兰,科普兰提出的四界分类系统包括

本文目录一览

1,科普兰的作品有哪些

科普兰他是多产作曲家,作品包括管弦乐、室内乐、合唱、钢琴、舞台作品、芭蕾舞剧和歌曲等各个领域。如早期用爵士素材写的《戏剧音乐》(1925)、《钢琴协奏曲》(1926) 以及以后的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 (1938)、《罗德欧》(牧场竞技,1942)、《阿巴拉契亚之春》(1944)、管弦乐《墨西哥沙龙》(1936)、朗诵加管弦乐《林肯肖像》 (1942),还有采用十二音及序列手法写的《第三交响曲》(1946)、《钢琴幻想曲》 (1957)、《乐队内涵》(1962)等等。他的旋律大都是建立在自然音阶之上的,多采用大跳音程,节奏活泼生动,经常改换节拍以增强动力性,和声简朴,经常游离于大、小调之间,配器清晰,织体稀疏,用音节省。科普兰

科普兰的作品有哪些

2,科普兰提出的四界分类系统包括

A,B,C

科普兰提出的四界分类系统包括

3,上世纪在美国所有的音乐家中谁最能打动美国人的心弦

在美国所有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位像科普兰,能打动过美国人的心弦。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在自传《科普兰:1900-1942》一书的开头写道:"对一个作曲者来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在乐谱背后,甚至在演奏出的各种声音背后,是情感在诉说。"科普兰以自己的音乐赋予了美国独特的音乐语言。它是美国土地和人民的语言,是美国历史和神话的语言,它蕴含着对普通美国人的感情和理解。1900年11月14日,科普兰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国犹太移民的家庭,父亲是一家百货商场的老板。科普兰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天赋。他8岁时就写了第一首歌,但直到13岁才开始正规的音乐训练。尽管科普兰起步较晚,他在音乐上的悟性和勤奋却让他后来居上。15岁时,他已经立志于作曲,因此高中还未毕业便开始在鲁宾·格尔德马克门下学习和声、旋律配合和作曲。四年后,格尔德马克传统保守的风格已经无法满足年轻的科普兰对音乐的追求,1921年,科普兰前往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美国音乐学院,成为著名作曲大师纳迪雅·布朗热的学生。此时,艺术之都巴黎正热烈酝酿着新的潮流。移居欧洲的作家艾略特和庞德、超现实主义画家布拉克和恩斯特,法国"六人团"作曲家普朗克和米约纷纷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摒弃传统,大胆地标新立异。在这种纯粹的现代主义气氛渗透下,科普兰写出了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格拉夫》。1924年,科普兰学成回国。离开巴黎之前,科普兰应布朗热之邀为她谱写了一部管弦与风琴的合奏曲,布朗热担任其中的风琴独奏。这部现代风格的作品在纽约首演后,评论家褒贬不一,听众则感到既新奇又震惊。科普兰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品中欧洲风格的痕迹,决意用美国特有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多年后,他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回忆道:"我充分意识到法国作曲家和德国作曲家有怎样的区别,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听上去多么有俄国情调。我十分迫切地想要写出具有独特美国风格的严肃音乐作品。"1925年和1926年,科普兰先后创作了《戏剧乐曲》和《钢琴协奏曲》,并在其中融入了爵士乐。但评论家们认为他的努力过于人工化,作品中的爵士乐成分听上去更像是具有美国特征的符号而不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在创作之外,科普兰还大力向公众介绍和推广其他年轻美国作曲家的作品。1928年,他与作曲家罗杰尔·赛森联合举办了科普兰-赛森系列音乐会,连续数年为纽约听众提供欣赏和了解当代美国音乐的机会。从1932年起,他组织并主办了在纽约举行的美国当代音乐节。与此同时,科普兰的音乐风格再次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的《交响乐颂》《钢琴变奏曲》《交响乐短篇》等作品给人以抽象、单薄和空旷的感觉。它们不仅在演奏上有相当难度,而且其中突兀的节奏和不和谐的音调也往往让听众感到费解和排斥。在探索中,普兰逐渐认识到音乐应该面向更广大的听众而不仅仅是音乐界的同行,而创作简单通俗的作品恰恰对自己最具有挑战性。1936年,一次墨西哥之行为科普兰开辟了新的创作途径。他写出了以墨西哥民间音乐为基调的《墨西哥舞厅》,在听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科普兰不断从地域性音乐中获取灵感。他把19世纪美国的民间音乐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圣歌和西部牛仔音乐等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以简单而富于表现力的音乐语言,传递出一份朴实自然的美国风情和"人的本质——他们的人性、羞涩、尊严和独特的魅力"(《科普兰:1900-1942》)。科普兰的新作为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和更广大的听众,但也招致了一部分音乐同行们的批评和嘲讽,指责他背叛了音乐艺术。对此,科普兰为自己辩护道:"赢得听众只是我创作这些作品的部分原因。就像我早年仓促而就的爵士乐作品一样,这些作品给了我一个尝试更本土的音乐传统的机会。我觉得我触及了我们所迫切需要的音乐的自然本质。"30年代末和整个40年代是科普兰创作的全盛期,他的作品包括了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电影、歌曲、戏剧等广泛的形式。科普兰曾经为《人鼠之间》《小城》《北极星》《赤驹》和《继承人》等五部故事片配乐。他的音乐在为电影增色的同时又不掩盖表演本身的光芒,成为后来电影配乐的楷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称《人鼠之间》和《小城》中的音乐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配乐,《继承人》则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科普兰在芭蕾舞音乐上的成就比之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传记作者朱丽亚·史密斯写道:"通过芭蕾的形式,艾伦·科普兰以任何美国作曲家都不曾达到的当代音乐语言表现了美国传统的实力、强大和信念。他为美国的国家艺术奠定了基础,建立起一个公认的美国音乐传统。"科普兰最著名的芭蕾舞音乐包括《男孩比利》《赛马表演》和《阿巴拉契亚之春》,其中《阿巴拉契亚之春》获得普利策音乐奖和纽约音乐评论家奖。尽管在通俗音乐领域成就辉煌,科普兰却从未放弃对严肃音乐的探索,并且始终希望以精妙优雅的音乐赢得高音乐素养的听众的欣赏和尊重。20世纪40年代初,他创作了为音乐会谱写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和《第三交响乐》,后者被纽约音乐评论家协会评为1946至1947年最佳管弦乐作品。此外,纪念美国总统林肯的交响诗《林肯肖像》和管弦乐《为普通人喝彩》也受到好评。从50年代到60年代,科普兰回到了他早年尝试过的抽象前卫的风格。《钢琴四重奏》《钢琴梦幻曲》和《内涵》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科普兰在50年代创作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十二首》和歌剧《热土》融合了严肃与通俗等不同风格,被列入他最优秀的作品。科普兰音乐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音乐的教育和普及。从20世纪20年代中到30年代末,科普兰在新社会研究院讲授现代音乐。1940年到1965年的25年里,他担任了波士顿交响乐团主办的伯克舍音乐中心作曲系主任,指导过几代美国作曲家。50年代初,他在哈佛大学举办的音乐讲座于1952年以《音乐和想象》为题结集出版。此外,他还对全国各地的听众介绍和宣传美国现代音乐并发表了《怎样听音乐》和《我们的新音乐》等著作。1970年,科普兰突然停止了作曲,转而成为乐团指挥。十年后,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到:"我自己也很奇怪我竟然没有任何失落感,我一定是已经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我一点也不难受或者怨恨,只觉得曾经有过这么长的时间进行创作非常幸运,而当这些都结束时也可以坦然接受。"《华盛顿邮报》对此做了如下解释:"科普兰的地位相当于一座国家纪念碑,他只需存在着,让人看得到便足够了。"1964年,科普兰成为美国第一位获得勋章的作曲家。1979年,他被授予肯尼迪中心荣誉奖,表彰他对美国文化的贡献。1986年,里根总统向他颁发了国家艺术勋章。1990年12月2日,曾经几度中风的科普兰患肺炎去世,享年90岁。他的音乐生涯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纽约时报》在悼文中指出:"在美国所有的古典音乐家中,没有任何一位像科普兰那样打动过美国人的心弦。"

上世纪在美国所有的音乐家中谁最能打动美国人的心弦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