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斐儿酒业有限公司,宁波与武汉哪个更发达

本文目录一览

1,宁波与武汉哪个更发达

《第一财经周刊》公布的最新新一线城市中,席次有了一些改变,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宁波。很荣幸,不是省会的宁波也成为了新一线城市,因为自己去年在武汉发展了一些新项目,所以经常来回飞,所以也谈谈之间的关系。武汉有一个东湖,而宁波有一个东钱湖。武汉有长江,宁波有小小的甬江。2个城市水比较多。天气方面,武汉比较闷热,宁波因为靠海,相对比较凉爽!东钱湖武汉东湖不过,因为自己是商人,虽然经常去武汉,基本很少去逛街,也很少去游玩,在这方面,我就不多对比了。今天想谈谈自己作为一个创业者,一个商人,对于2个城市的一些感受。1、人才当初选择去武汉开公司,也是奔着武汉高校多,相对应人才也多。这一年多的经验告诉我,从人才招聘方面,武汉确实比宁波要有很多优势。新做的萌元素杯子这个项目,我上周去,一下子就招到很多不错的人。而在宁波,我们萌牙家电动牙刷,虽然我们的工资待遇已经不错了,但是招人方面并不是特别好。萌牙家电动牙刷总体来说,宁波高校比较缺乏,另外就是有杭州在旁边,优秀人才来宁波的数量明显减少。对于我们做品牌的项目,人才非常关键。但是,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和宁波同事相比,武汉同事相对缺乏一些商业思维。2、办公环境武汉整个城市确实一直在变化,但是也让整个武汉显得有点乱。特别是江汉,光谷这一带。公司开在循礼门这边,感觉整个办公环境比,有点距离。从武汉国际大厦18楼看过去,感觉有点压抑,过年后,准备搬去洪山区附近环境好点的地方。而我们萌牙家电动牙刷所在的南部商务区,包括其它办公区域,相对来说好多了。好的办公环境,对于一个公司而言,还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不过,去过江夏区,那边的环境还是不错的。武汉的马路宁波南部商务区不过武汉和宁波,都是算在发展中的城市。特别是武汉,最近在改造很多,而且地理位置也非常不错,相信不久的将来,应该会发展得很不错。宁波,近几年有点尴尬,可能是因为杭州太过于优秀,在加上旁边有上海,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有点小小的难受!

{0}

2,宁波贵族学校排行榜

回答 1、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怎么样?”,这个不太好回答。“好不好”是相对而言。站在国际平台上看,这个学校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但站在国内平台,它的确是先进教育、教学模式的代表。学费:8万一年宁波诺大没有“211、985、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部属院校、综合排名、院士数量”等等漂亮字眼。但作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作开办的大学,它抛弃行政级别,铲除铁饭碗,淘汰学术腐败,实行教授治校,市场化办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术至上。宁波诺大成立十年来,6届本科生、8届硕士、1届博士毕业生共6000多人从中国走向世界。当然,让宁波诺大备受争议的就是高昂的学费,从最开始的5万一年到6万一年,再到现在的8万一年。社会上关于宁波诺大学生一年花了几百万的传闻也不绝于耳。 2、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98年,1999年9月1日开学,是一所集义务教育部、高中部、国际教育部于一体的市属民办寄宿制学校。学费:双语幼儿园 5万一年起中小学 4万一年起国际部 8万一年起 3、宁波至诚学校位于江北,创办近20年,是一所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15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的学校。学费:中小学 3.5万一年起ISN国际学校:10万一年起 4、海曙赫德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今年新创办的学校,经英国赫德公学正式授权,从学前到初中的九年一贯制的全日制学校,地址在原来的解放南路小学。学费:学前10万一年小学12万一年 5、蛟川双语小学“镇中系”的一员,是今年创办的一所民办学校,董事长是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学费:5万一年 6、万里学院万里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农技师范专科学校,创新办学后,万里教育集团投资建设了颇具英伦风范的校园、超大的图书馆,空中花园,绝对是高大上。学费:1.8万一年 7、江北实验小学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844年的崇德小学,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名为槐树路小学。1985年改名为江北区实验小学,它是宁波市区最早的一所实验小学。学校历来以办学严谨、质量较高著称,是江北区最大的一所小学。学费:公办学校义务教育,但在零择校之前,对择校生收取几万不等的赞助费。 8、江东实验小学老宁波都还叫它四眼碶小学,创建于1913 年 2 月,始名鄞县第二高等小学校,至今已有百年办学历史。1985年9月,改名为江东区实验小学。学校多年来培育人才成果斐然,沈祖伦、朱兆祥、陈敬、陈廷骅、闻儒根等内地和港台不少政商学名人都出自该校。学费:公办学校义务教育,但在零择校之前,对择校生收取几万不等的赞助费。 9、北仑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位于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去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学费:幼儿园:4万一年小学:38000一年初中:42000一年高中:国内班45000一年 10、江北实验艾毅幼儿园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的一家国际幼儿园,坐落于宁波三江口高档小区——汇豪天下内。是北京艾毅集团旗下幼儿园的第七家分园。学费:每个月4900元 更多8条 

{1}

3,2009年宁波市语文报杯阅读竞赛初三组获奖者名单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甬教研〔2009〕109号关于公布宁波市2009年“语文报杯”中学生阅读活动获奖名单的通知各县市区教研室、各直属中学:宁波市2009年“语文报杯”中学生阅读活动于2009年12月12日分10个赛场进行。经评委初评和复评,评出初中A组获奖者129名、初中B组获奖者129名、高中C组获奖者100名、高中D组获奖者100名,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附件:宁波市2009年“语文报杯”中学生阅读活动获奖名单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宁波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 语文报社 2009年12月30日附件:宁波市2009年“语文报杯”中学生阅读活动获奖名单获奖名单 (按地域排列)A组(初一、初二年级)一等奖(18名)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宁波外国语学校 高小晶 徐文霄 余姚实验学校 蔡炀 夏红芬海曙区东方中学 赵珂凝 张淼 奉化锦屏中学 杨浏 张 平海曙区十五中学 阮家秉 项颖 宁海跃龙中学 王焜昱 葛明霞江东区宁波七中 周 璐 陆琦 镇海蛟川书院 林芝贤 李戈江北区惠贞书院 潘思宇 李红琴 镇海应行久外实 姚丞华 李微江北区惠贞书院 金珂 陈冬冬杨显惠 象山县文峰学校 张守驰 王梅芬鄞州雅戈尔中学 唐浩亮 姚东军 象山县荔港学校 陈定国 陈乔英鄞州雅戈尔中学 胡栋超 姚东军 北仑外国语学校 凡志迎 范礼妫慈溪市逍林初中 岑盛楠 周青 北仑东海实验学校 钟张琪 王伟红二等奖(38名)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宁波兴宁中学 戎 荻 白向丽 慈溪市上林初中 陆小村 陈士江宁波外国语学校 顾一纯 索冬雷 慈溪市崇寿初中 陈露 朱江云宁波外国语学校 徐子云 郑慧明 余姚高风中学 王可鉴 王琼华高新区万里国际 王一钦 任师贤 余姚子陵中学 夏启铭 张丽珍海曙区东恩中学 陈柯均 洪建宁 余姚兰江中学 张璇 闻人琳海曙区十五中学 杨烨 沈乐茹 余姚实验学校 鲍舒恬 张慧莉海曙区十五中学 柳青腾 林蓉萍 奉化莼湖初中 李煦厚 楼 燕 江东区曙光中学 王扬 邬亚琴董银红 奉化实验中学 邬静莹 舒旭琴江东区曙光中学 张天行 邬亚琴董银红 奉化奉港中学 梁晓莹 江国军江东区春晓中学 包妍雯 陈燕 宁海风华书院 陈妍华 徐菲江北区惠贞书院 黄烨翀 李红琴 宁海跃龙中学 娄晨 王雪娟江北区惠贞书院 陈其慧 陈冬冬杨显惠 宁海风华书院 俞江峰 冯银仙鄞州雅戈尔中学 葛晓宇 姚东军 宁海跃龙中学 徐远航 张爱莲鄞州雅戈尔中学 钟何静 姚东军 镇海蛟川书院 叶雅晴 王彦林鄞州雅戈尔中学 王哲璐 姚东军 镇海蛟川书院 何志宇 张晓年鄞州雅戈尔中学 郭佳薇 姚东军 镇海蛟川书院 陈楚天 张晓年慈溪市鸣鹤初中 王玲丽 郑荷卿 象山港书院 朱 桦 刘春莲慈溪市阳光实验 桂思涵 张利萍 象山滨海学校 郑嘉南 汪荷月慈溪市实验中学 邹俊义 吕新辉谢昭莉 北仑外国语学校 张子睿 范礼妫三等奖(73名)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宁波外国语学校 励洲蓬 钱 萌 余姚舜江中学 毛雪明 陈珠萍宁波外国语学校 沈颀立 钱 萌 余姚世南中学 杨钦馨 詹永红高新区万里国际 冯珊珊 徐浙珉 余姚黄家埠镇中 杨家鑫 谢鑫耀海曙区十五中学 竺珂星 高仁儿 余姚泗门镇中 符梦婷 李文霞海曙区翠柏中学 方琦辉 李晶 余姚舜水中学 俞依青 徐峻芳海曙区十五中学 王华劲 张筱恩 奉化锦屏中学 陈仙乐 莫作意江东区宁波七中 周鑫炎 陆琦 奉化实验中学 王 琛 王培君江东区宁波七中 潘 柯 许颖 奉化锦屏中学 俞 楠 方幼娟江东区宁波七中 郑子轩 陆琦 奉化锦屏中学 陈凯莉 汪春娟江东新城实验 王 宁 陈建妙 奉化溪口中学 王佳芳 裘莹波江北区三江中学 顾泽宁 徐献芳 奉化实验中学 袁宁浩 孙志刚江北区惠贞书院 黄圣缘 顾华英 奉化莼湖初中 吴炎阳 董蓓蓓江北区实验中学 王德天 刘敏敏 奉化裘村中学 庄玄婷 马菊芬江北区孔浦中学 李晶晶 俞毅 宁海桃源中学 金敏峰 陈勤勤鄞州董玉娣中学 俞静 陈萍 宁海城关中学 蔡健 汪剑峰鄞州蓝青学校 王斐然 徐科 宁海梅林中学 胡江晨 杨丹阳鄞州雅戈尔中学 潘霞 姚东军 宁海风华书院 徐蕾 尤昌镇鄞州雅戈尔中学 陈嘉慧 姚东军 宁海潘天寿中学 葛旖旎 薛华丽鄞州姜山实验 吴一迪 马黎萍 宁海星海中学 仇蕾 刁渊金鄞州雅戈尔中学 忻莉 姚东军 宁海潘天寿中学 章栩华 韩智丹鄞州雅戈尔中学 朱月平 姚东军 镇海蛟川书院 丁言豪 车营营鄞州钟公庙中学 吴贝妮 冯伦苗 镇海蛟川书院 王天君 钱臻臻鄞州宋诏桥中学 袁子岚 毕偲文 镇海仁爱中学 林逸雯 施琼洁慈溪市西门中学 邹璐莎 许红枫 象山丹城二中 孙璐莎 张 慧慈溪市阳光实验 莫鸿茗 韩高平 象山滨海学校 陈卓熠 孙玲玲慈溪市掌起初中 沈倩芸 孙卓霞 象山港书院 胡建君 周燕慧慈溪市鸣鹤初中 童璐嫣 方聪波 象山丹城中学 汪胡燕 贺 艳慈溪市育才中学 吴烨 诸宏日 象山滨海学校 沈 涛 章国辉慈溪市庵东初中 周家辉 何琦 象山港书院 潘雨航 刘春莲慈溪市实验中学 邹锦爽 吕新辉谢昭莉 象山新港中学 俞佳妍 陈双燕慈溪市庵东初中 沈 婷 张华君 象山鹤浦中学 杨蒙蒙 蔡金弟慈溪市范市初中 戎赐航 余文 北仑外国语学校 程志瑶 范礼妫余姚实验学校 何妮娜 夏红芬 北仑东海实验学校 李雨桐 郑秋雁余姚子陵中学 蔡凯宁 陈少乐 北仑外国语学校 梅自涵 范礼妫余姚姚北实验 楼怡扬 茅梁群 北仑东海实验学校 梅丹娜 王伟红余姚兰江中学 李振寰 闻人琳 北仑区松花江中学 高兵 赵柳英余姚阳明中学 赵逸凡 张肖晶 B组(初三年级)一等奖(18名)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宁波兴宁中学 周函嫣 廖 忠 余姚市梨洲中学 翁嘉诚 杨利群宁波外国语学校 楼珍真 林渊渊 余姚市兰江中学 王暖 王亚芬海曙李兴贵中学 卢雨笛 郑静君 奉化锦屏中学 竺绍迪 沈一君江东区十九中学 陆宇凯 陈庆杰 宁海跃龙中学 潘盈烨 刘福聪江北区惠贞书院 施为 许达 宁海跃龙中学 李宣毅 陈爱玲鄞州邱隘实验 全狄伟 沈红专 镇海区仁爱中学 陈鑫 张春风鄞州田莘耕中学 周婷婷 崔建尔 象山县滨海学校 陈明鉴 许惠珍慈溪市上林初中 赖婷婷 宋益芳 象山县文峰学校 吴鹿其 戴雪球慈溪市上林初中 龚莹 宋益芳 北仑外国语学校 叶晓琦 叶赛君二等奖(38名)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宁波华茂外国语 包依 王兆群 慈溪市上林初中 童欣欣 宋益芳宁波兴宁中学 陈佳林 沈利悠 慈溪市实验中学 徐晨喆 阮迪峰俞海霞高新区新懋学校 张少波 林寅跃 慈溪市横河初中 陈晨 石 露海曙区东恩中学 伊 凡 汤亦霞 余姚实验学校 姚宇翔 王浓海曙区李兴贵中学 方愉 王柳群 余姚实验学校 钟依凌 王浓海曙区李兴贵中学 陈孟晗 郑静君 余姚实验学校 王诚诚 李志君江东区曙光中学 练嘉晴 王惠春李锦利 余姚丈亭镇中 钟燚梦 胡宁意江东区曙光中学 史皓 冯芳芳李锦利 奉化莼湖初中 王岚静 杨菊丽江东区宁波七中 傅钰 朱春儿 奉化锦屏中学 何佳宁 蒋静飞江东区四眼碶中学 王原 章智 宁海跃龙中学 陈锦潇 应丹江北区惠贞书院 张正阳 徐奋 宁海桥头胡中学 吕斐斐 常冰江北区惠贞书院 周颖昳 王晓晗 镇海应行久外实 李铁硬 伍丽江北区孔浦中学 桂路露 张洁华 镇海应行久外实 周韵致 梅玉芳江北实验中学 梁家奇 钟旦旦 镇海古塘中学 朱晓莹 王晓怡鄞州区田莘耕中学 何卓磊 崔建尔 象山滨海学校 王稼帛 许惠珍鄞州区田莘耕中学 徐正春 崔建尔 象山鹤浦中学 芦朝荣 励德明鄞州区实验中学 胡斯琪 朱文维 北仑东海实验学校 曹迪辉 徐静丹鄞州区钟公庙中学 林超 陈旭波 北仑区松花江中学 傅威 蒋海红慈溪市上林初中 罗救恩 宋益芳 北仑联合实验中学 徐欣欣 马子明王飞君三等奖(73名)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宁波兴宁中学 蓝宁欣 廖 忠 余姚舜水中学 王钰涵 陈展盈宁波兴宁中学 楼曦晨 贺秀佩 余姚马渚镇中 宣艾宏 刘芷君宁波华茂外国语 陈丽蕊 张岩 余姚临山二中 施赞赞 张加良海曙区翠柏中学 邵潇潇 徐叶浓 奉化锦屏中学 王园沁 袁叶芬海曙区翠柏中学 叶斌杰 徐叶浓 奉化实验中学 潘 璐 张静娜海曙区东方中学 徐永东 王静 奉化锦屏中学 杜碧莲 董雷燕海曙区十五中学 洛宇瞳 唐慧萍 奉化城北中学 邬凯松 李佩芬江东区曙光中学 吴倩如 冯芳芳李锦利 奉化尚田中学 谢玲南 汪雪霞江东区曙光中学 林涛 杨象法李锦利 奉化实验中学 陆格格 张静娜江东区宁波七中 戚瑜洁 叶蓉 奉化溪口中学 竺婷 竺璐桢江北区三江中学 陈蕊怡 王美丽 奉化实验中学 舒欢欣 卓亚赞江北区庄桥中学 谢承杰 周英英 奉化溪口中学 杨芊蕙 竺璐桢江北区惠贞书院 易旻娴 王晓晗 宁海跃龙中学 葛蕾蕾 郑灵飞鄞州田莘耕中学 董小琼 崔建尔 宁海跃龙中学 梅逸飞 郑灵飞鄞州田莘耕中学 严嘉宁 崔建尔 宁海城关中学 周露 叶元齐鄞州姜山镇中学 吕成磊 卓静敏 宁海风华书院 朱栽结 陈芙玮鄞州钟公庙中学 方艳 陈旭波 宁海风华书院 徐悦 何雅珍鄞州姜山实验 陈佳敏 胡碧秀 宁海西店中学 竺仙妃 童辽明鄞州姜山实验 吕倩倩 胡碧秀 宁海茶院中学 徐嘉诚 王振能鄞州钟公庙中学 王诗雨 陈旭波 宁海潘天寿中学 张毅 冯巧兰鄞州田莘耕中学 徐阳阳 崔建尔 镇海蛟川书院 李弋文 张政军鄞州宋诏桥中学 朱盈迪 朱惠娣 镇海仁爱中学 徐珂 张珠凤慈溪市实验中学 徐欣赏 阮迪峰俞海霞 镇海蛟川书院 朱胜波 张穗萍慈溪市掌起初中 戎晨珊 魏腾达 镇海仁爱中学 罗帆 陈佩红慈溪市掌起初中 叶琛欣 魏腾达 象山滨海学校 夏诗浓 许惠珍慈溪观海卫中学 高笑笑 陈和平 象山滨海学校 范 励 许惠珍慈溪市掌起初中 鲍立飞 魏腾达 象山荔港学校 聂载辉 王月素慈溪市阳光实验 符幸运 施建波 象山丹城二中 徐 烨 陈家鹤慈溪市阳光实验 沈呈笑 施建波 象山滨海学校 卢婷琰 许惠珍慈溪市坎墩初中 成晨 陈群燕 象山文峰学校 周 冉 陈玉娣慈溪市阳光实验 黄 伊 丁芳华 象山茅洋学校 胡新学 陈 函余姚子陵中学 钟琰 张杰波 象山贤庠中学 夏幸如 张转荷余姚高风中学 金灵 卢雪飞 北仑东海实验学校 涂晓璇 童红霞余姚高风中学 顾培新 卢雪飞 北仑外国语学校 陈 帆 叶赛君余姚丈亭镇中 陈雨霞 胡宁意 北仑区白峰中学 沃蓉滢 乐春飞余姚实验学校 佘朵朵 姜春燕 北仑东海实验学校 黄笑野 王 炯余姚舜水中学 章佳晨 鲁雪玲

{2}

4,概括中国近代酿酒业的变化

蒸馏酒的起源之谜中国蒸馏酒源起于何时?现今有东汉、唐、宋、元等若干起源说。其中,元起源说来源于旧说,有元朝人的记载为证,而东汉说、金代说,都是根据传世文物或者出土发现所说,不过山东社科院的王赛时和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孙机都提出元代说比较可靠。东汉时已经有蒸馏酒的说法源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汉青铜蒸馏器。孙机认为,根据器物的构造推断为蒸馏器应属确凿,但由于器身密封盖、蒸发室、冷凝室等关键部位缺失,令人对此器作为蒸酒器一说提出质疑。此外,东汉尚且有用蒸馏器提炼丹药和花露水的记载,因而实在难以凭借一件用途不明的单体器物来对酿酒的起源断代。还有一点,这个蒸馏器上方未设水冷却器,酒精的损失量过大,作为蒸酒器物不太合理。上海博物馆对此做过蒸酒实验,酒精度能够高达20多度,但是汉明显是低饮酒度时代,看那么多相关的饮酒一石的记载就明白了。纵观史书文献,自东汉以降,直到宋代,酒的蒸馏迹象也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过。唐宋时期有关“烧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时期的烧酒不属于蒸馏酒范畴,而是指低温加热处理的谷物发酵酒。宋代的“蒸酒”也是指对酒加热,以便于灭菌防腐,长期存放。元代之后所说的烧酒才是蒸馏酒,而我们今天所谓的白酒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赋予烧酒的官方称谓。金代说来源于河北承德青龙县西山嘴村1975年开河道时所取得的一件蒸馏器,上下两分套合而成,下部为釜,上部为冷却器,上下套合的时候就可以作为蒸馏器了,和现代的壶式蒸酒器物很像,当地文物部门也用此物做过试验,但是出酒量非常少,而且酒精度很低,应该是当地的试验不符合元代的取酒办法。孙机还发现,当时在蒸馏器出土的地方还出土了元代的滴水瓦,所以他倾向于认为这器物实际上不属于金代,或者说就是元代旧物,如果按照元代蒸馏办法,用酿造好的枣酒、葡萄酒,再用这件出土文物做蒸馏,肯定能蒸出很好的高度酒。断此物为元代产物,则一切非常好解释,文献和实物构成了一套解释系统。许多专家对照这件器物,发现与元人文献中所描述的蒸馏酒器的形制及液态蒸馏方法相合。另外,除了单体器物,江西还发现了元朝酿制蒸馏酒的遗迹——李渡无形堂烧酒作坊遗址。2002年6月,江西南昌李渡镇在整顿该镇酒厂旧厂房的时候,发现下面有大量酿酒遗存,后来经过文物部门考证,发现这里是延续时间特长的罕见的烧酒作坊。还保留有元的酒窖和地缸发酵池。为当年的考古十大发现。除了有文物出土,旧史的记载均以元代为起点,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王赛时说,外国的蒸馏器系统很可能是由蒙古人的征战,从陆路带回到中原的,蒙古人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使得西方的蒸馏酒法传入中土。中国的酿酒者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把本来是蒸葡萄酒的器物,变成了蒸谷物酒。蒸出来的酒,最初元人称之为“阿剌吉酒”,词源是阿拉伯语“Araq”,有“出汗、烧酒”的意思。烧酒,是元代民间对中国蒸馏酒的主称谓。在元杂剧散曲的念白唱词中便是如此称呼:“我做元帅世罕有,六韬三略不离口。近来口生都忘了,则记烧酒与黄酒。”元代许有壬《至正集》中就提道:“世以水火鼎,炼酒取露,气洌而清。秋空沆瀣不过也,虽败酒亦可为。其法出西域,由尚方达贵家,今汉漫天下矣。译曰阿剌吉云。”根据许有壬的说法,最早的蒸馏酒也是来自西域,先为朝廷所拥有,继而传入豪门贵族,没有多长时间,普通民众也都掌握了这种酿酒方法。由于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无法继续发酵,所以宋朝以前,采用中国发酵法所获取的酒,酒精浓度难以超过20度。元人获得蒸馏酒法,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具有不同挥发性的特点,把最易挥发的酒精蒸馏出来,获得了最高浓度约70%的蒸馏酒。元人蒸馏酿酒,先使用与黄酒类似的方法用酒曲发酵,继而蒸馏取酒。属于典型的中国式蒸馏酿酒法。元朝人不仅用蒸馏法来酿造谷物酒,还包括葡萄酿酒和其他各类酒。最初发明蒸馏酒的时候,人们对这种高度酒尚存有忌惮的心理,早期的记载中说它“大热,有大毒”、“哈剌基尤毒人”、“饮之则令人透液而死”。孙机认为,“这反映出当时接触此类烈性酒的时间还不长,饮用时还存在着某些思想障碍”。高度酒的饮用人群是在之后的数百年间逐渐形成的。从元进入明朝,虽然烧酒已经发明,但是喝烧酒的人还是为数不多。当时更明显的对峙不是烧酒和黄酒,而是南方生产的酒和北方生产的酒的对峙,也是中国酒发展史上重要的南酒北酒时代。北酒地域广阔,以京、冀、鲁、豫为代表,地域广大之外,生产工艺非常传统,生产黄酒、烧酒和露酒都号称尊尚古法,消费量也高;南酒以江浙为核心产区,一直厉行开发新产品,绍兴黄酒实际上就不那么尚古法,包含很多新技术,清中期之后,北酒的名声逐渐被南酒所取代。(鹤flying:以前的新技术,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现在成为了古法,小流派)两者地域风格的区别,成为那个时代酒世界的最大特征。当时黄酒在整个发酵酒行业中占据支配地位,酿造工艺更趋成熟和完美,有了时间较长、颜色较深、耐贮存的发酵酒,人们称之为“老酒”,北酒中的不少“老酒”因为做工纯正,在南方也很受欢迎,比如福建人周亮工就说“北酒之中别有妙理”。在北酒的体系中,河北诞生了许多经典的黄酒,其中沧酒、易酒都属于典型的北派黄酒,自明代就已负盛名,清初有“沧酒之著名,尚在绍酒之前”的说法。黄酒得水之天成,沧州酒家历来都汲取从城外运河水河中的暗泉,麻姑泉汲水酿酒,所以沧酒又称为“麻姑泉酒”。清人多称赞沧酒“以水胜”。到了清朝中前期,沧酒的知名度仍盛,与绍酒平分秋色,分别为北酒与南酒之冠。清初名士朱彝尊评价说:“北酒,沧、易、潞酒皆为上品,而沧酒尤美。”按照当时人的记载,里面还要放绿豆、杏仁等材料,每一步都做到很细致。就是在清代中期烧酒已经开始流行之后,作为北酒代表的沧酒,还是在很长时间保持了名声,当时诗人们的篇章里,常有沧酒作为礼物互相馈赠的记录。易酒得益于易州水质好,被形容为“泉清味洌”,并在明末清初之际名声达到顶峰,在京城的坊间酒肆也十分流行。人们谈及北酒,时常将易酒、沧酒并列在首位。在出产汾酒的山西,黄酒也高度流行,太原、璐州和临汾的襄陵,都出产上好的黄酒,襄陵酒的酒曲中添加了药物,非常有个性,当时的知名度要超过汾酒,而当时流行的竹叶青属于露酒,按工艺来说,也并非现代用烧酒泡制那么简单。一直到了清代早期,烧酒还只是众多酒类中流行的一支,并没有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北方黄酒大都分为甜与苦两种,如山西黄酒称“甜南酒”、“苦南酒”;北京的黄酒称“甘炸儿”、“苦清儿”;山东黄酒有甜苦之分。甜黄酒味有甜腻且焦煳味,并无酒意。苦黄酒味道近南酒,山东人通常喜欢喝后者。但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已经不知道河北等地曾经是著名黄酒的产地,酿造工艺和遗迹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南酒则没有这种甜苦对立的分别。从一开始,江南地区的黄酒制造就引进了新工艺,而且程序统一,有统一的酒谱条例问世,不像北方各地自行其是。南酒很快能够形成整体风格,逐步在北方推广,到了清中期,南酒终于打败了北酒,成为贵重礼物。南酒还有一个制胜原因,因为南酒运往北方,经历寒冷不会变味,而北酒运往南方,碰到酷暑则会变质。南酒中著名的花雕、太雕、女儿红的产地都属浙江绍兴府一带。绍兴酒自清初开始,质量大幅度提高,而且逐步进入全盛时代,那时候家家户户酿造绍酒,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这里水土适合酿造黄酒,导致大型作坊很多,酿酒工艺形成了统一程序、统一规格,开始分为京庄和广庄,能够远销,前者是供应京师的上品,后者销售远到广东南洋。清代度支部司官傅梦岩藏有明朝泰昌年间的绍兴贡酒,陈年老酒已凝成酒膏,琥珀色,酒香厚且浓度极高。取了松花蛋大小的一块,兑以20年的陈绍10斤调和,再加入10斤新酒方才能够饮用。黄酒陈年,均需要如此饮用。文人周劭回忆他们抗战时期,在慈溪开了坛乾隆二年的酒,开坛后酒只剩下1/3,颜色变成赤紫,非常浓香,他们也不知道兑酒在里面直接就喝了,结果只喝了一点就大醉,到了第二日方才醒过来。烧酒此时的表现如何?当时烧酒在承接了元代工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并逐渐影响了人们饮酒方式的转变,汾酒当时已经很流行,当地人称为火酒,凡是出产酒少的地方,在购买外地烧酒的时候,都会选择汾酒,当时的甘肃巡抚就记载,市卖之酒,以汾酒为多。但是,烧酒并没有动摇黄酒的支配地位。明清时代的烧酒还只局限在平民阶层的饮用范围,上流社会的饮酒时尚是喝当地所生产的黄酒,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出身不正的家族的人,才喜欢饮用那种酒精度高的烧酒饮料,以寻求刺激,《清诗铎》中有“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的咏唱,正体现了那时黄酒与白酒之间的造价存在巨大的差别。而且,当时北方民间也并没有普遍流行烧酒,主要还是低度的民间自酿黄酒很甜,可以当作老少皆宜的日常饮料,并不像烧酒那么辣。王赛时认为,烧酒的总产量超过黄酒,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用酒,肯定是康熙以后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直到清中期才稳固下来。描绘清代民间蒸馏作坊的插图在明到清中期的漫长时代里,没有酒能够挑战黄酒的统治地位。虽然别的酒类已经高度丰富化了,当时各种果酒,包括用花果串香来配制的,或者直接参与发酵的花果酒都很流行。明朝的上流社会对葡萄酒的兴趣保持了元朝的余热,节日集会,馈赠往来仍会出现葡萄酒。在《金瓶梅》小说中,葡萄酒是西门庆及其家人的日常吃酒,这也反映了当时饮用葡萄酒的社会背景。明朝以后的果酒酿造不限于葡萄酒,果酒的种类已十分丰富,北方有柿酒、西瓜酒、枣酒和梨酒。岭南地区有著名的荔枝酒。不仅如此,酿酒的方法也多样化,对含糖量高的水果直接发酵成酒,比如苹果酒。但在明清南酒与北酒,黄酒与烧酒的对峙中的大时代背景下,花果配置酒却只是局限于个别的花果产地,或者饮酒者的个人喜好。战乱与白酒的崛起统治者的爱好很影响下层的接受方式,清朝宫廷很少饮用明朝人爱喝的葡萄酒,中国传统的添加曲酿造的葡萄酒,到了清代逐渐废弃,成为绝响。但是烧酒开始流行,却并不是由于口味影响,相反,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初黄河治理,中下游“束水冲沙”,需要大量秸秆,导致了高粱种植面积增加。高粱作为食物口感差,但蒸馏出酒的品质却比其他粮食酿造的更好,酒度也更高。于是酿制烧酒便成了消化这些杂粮最有效的途径。在清朝乾隆初年严禁烧酒时,直督李卫就曾以此为理由上奏:“宣化府地方所产高粱,有味苦者,惟凶年乃以充饥,丰年宜听其烧酒。”在黄河治理投入最大的明朝隆庆年间到清朝乾隆中期这200年间,高粱为原料的北方烧酒获得了巨大发展,有清以后,北方烧酒的产量迅猛增长,烧锅遍布北方各省。史称“且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计数”。在谷食艰难的清朝,禁止烧酒的呼声和措施始终没有停止,从清初一直到乾隆年间,官方虽有弛于丰年、禁于歉岁的“烧锅政策”,但是高粱酿酒已成为很多北方百姓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在高粱丰产的年景里,有些地方官员会主动上奏朝廷,要求解除酒禁,许百姓烧酒牟利,以充实地方经济。北酒中的烧酒的态势开始超过黄酒,是在清代中叶以后,社会上的饮酒风俗也开始向烧酒全面倾斜,王赛时认为,其中最主要原因在于:“清中期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白酒的饮用经济价值更合算。”具体讲,就是黄酒的酒度低,但价格高,且大量饮用不易醉,因此总的饮酒成本很高。烧酒酒度高,容易入醉,所以饮用成本较之黄酒大为降低。方苞文章中曾经写过,黄酒除不耐放、不耐运输的缺点之外,生产还受时间限制,春夏秋都不可以酿造,而烧酒一年几乎所有时间都可以酿造,喝烧酒一二两就醉了的人,喝黄酒要喝几斤,所以一般的中人之产,“岂能用十倍之资而纵饮?”与烧酒的扩张相对的,是这一时期的黄酒衰退。清末南北各省农民起义不断,战乱四起。绍兴黄酒进京的运河线路与南下的陆路交通时常被战事所阻断,加之黄酒自身不便于颠簸与长时间存放,使得销路严重受阻。烧酒因便于贮藏和远途贩运,酒业不发达的地区从外地买酒,便多会选择烧酒。清中叶之后,战乱常常令作物收成雪上加霜,这时候,黄酒的酿造原料黍米和糯米为百姓食用尚且不足,是故黄酒产量随之骤减。高粱不宜食用,酿酒反而能够为百姓带来额外的收入。光绪《平遥县志》卷一二记载:“晋地黑坏,多宜植秫(高粱)而栃,不可以食。于是民间不得不以岁收所入,烧造为酒,变易银钱。或远至直属,西至秦中,四外发贩,稍得润余,上完钱粮,下资日用。”烧酒经过数百年扩张,于是最终在清末达到了产量上的高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路边卖烧酒的老人从黄酒到烧酒,人们传统的饮酒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最初,烧酒为国人所抵触的酒度高这一特性,也逐渐被接纳。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道:“既吃烧酒,以狠为佳。……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由此可见,“以狠为佳”成为清末很多人的饮酒选择。很多人开始追求烧酒能带给人的强烈刺激。中国酒的酿造过程,就是酒精度越来越高的过程,到了清朝,烧酒一直追求高酒度,随着酒度增高,人们的饮酒量普遍降低。清钱塘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提及一则饮高度烧酒的趣事:梁某年游萧山时,当地友人周镇祁曾用名为“梨花春”的烧酒招待过他。梁只饮了一杯,酒杯就被周夺去。周有大酒量,却也只饮了两小杯。梁竟因这一杯酒而沉醉了一整日。梁在文中以古人所谓“千日九酝”比喻这种高酒度的烧酒。据估计,这种酒的度数,不会低于60度。这一时期,烧酒的重镇主要集中于北方,北方烧酒又以山西最为兴盛,山西汾阳地区的高粱酿酒出现了烧坊数量和产量高峰。李汝珍在其小说《镜花缘》的第96回中借酒肆粉牌列出55种清代的名酒,将汾酒排在第一。南方的人们有些还在排斥烧酒,有些人还在宣称烧酒有毒,比如广东人屈大均就觉得,饮用烧酒是元人遗毒,烧酒很热,里面火气太大;与此同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广东人为了降低酒精度,开始往高度烧酒里兑水,人为处理的低度白酒在中国出现了:一是降度,二是省钱。当时称之为“和酒”。不过随着烧酒的进一步推广,南方也开始接受烧酒,在某些地区,烧酒将黄酒挤出了市场,例如扬州,清朝末年,经济衰退,早年流行的各种雪酒、木瓜酒、五加皮、绍兴酒,都变成了一种酒:高粱烧。现代中国与西南酒的机会民国初始,中国尚无名牌烧酒的概念,就算茅台已经逐渐为人所知,但是大部分人觉得,那只是一种遥远的昂贵的酒类,和他们的生活关系甚少。张中行的想法大概代表一般知识人的想法,他在文章中写道,酒,“只要入口没有暴气,两杯入肚,能得微醺,就算合格。超过限度,追名牌,用大价钱换取如口那一刹那的所谓香味,实在不值得”。一般人更是如此。北京的一般百姓,如果喝白干,买到好的二锅头也难,都是挑选山西人经营的大酒缸,酒缸上面是木盖,就当桌子使用,几家老字号的酒好,也就是保证其纯,不掺杂鸽粪、红巩等强烈物质,掺水大概是难免的。金克木也说,不必拘于什么酒,任何一种酒喝长远了,都好,他喝两种白干,其中包括汾酒,还有莲花白、茵露陈、五加皮、红白玫瑰,喝长远了,都觉得好。这是白酒尚未行销全国的时代,也没有一种名酒可以名重天下,人人皆知,而且渴望喝之的。不说一般人,就是当时位高权重的官员,对好酒也未必能了解和欣赏。唐鲁孙记载,1935年,武汉的绥靖办主任何雪竹到四川去说降刘湘,身为西南军阀的刘湘送了他大批的回沙茅台酒,所谓回沙茅台,是全部用上等河沙将发酵的酵池的石缝隙磨平,然后拌上糯米浆保证严密。酒发酵后特别没有火气,这批酒用陶罐包装,外面用桑皮纸封口,带回武汉后,何雪竹等人是喝惯了江南黄酒的,对这批酒没有兴趣,反而觉得陶罐很土气,所以一直没怎么喝,送给唐鲁孙的时候,很多挥发了一半。这是唐鲁孙闻名已久的酒,这次喝了个畅快。他欣赏那种醇酣之味。唐鲁孙当时属于民国政府盐业部门的人,当时四处公干,可以寻访民国年间涌现出来的一批好酒,如山西的汾酒、陕西的西凤、江西的宿迁酒,包括绵竹大曲,都是各有所长的,有各自那种厚重的曲香味。不过众多酒中,他还是最爱茅台。辛亥革命后,尽管创办实业成为一种新思潮,但是中国的酿酒业这种带着浓厚乡土基因的传统行业还是比较小作坊制,加上政府控制,酒行业一直没有大发展。民国政府如同清政府一样加重酒税的征收,有专门的征管机构,另外从海关的税收记录可知,酒类被归于奢侈品一类,收取的金额高达70%。稍遇灾荒,各地方政府仍是以国民生计为主而频繁实行禁止酿酒的政策,各个小作坊之酒难以行销全国,也是自然的事情。如果不是抗日战争,中国的政治中心转向西南的话,那么川贵一代的好酒什么时候能名扬四海,还是未知数。川南黔北地区的酒基因很好。一是天然条件好,美酒河一直在流淌,等待有朝一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个还靠酒业的大发展。二是在明清之交这里迎接来了酒业的变化,例如茅台地区,本来这里也就酿造土烧酒,做法简单。好酒出现的机会来临,是川盐贸易的伴生带来的伴生命品。那时候经营川盐,清初,晋陕盐商把持着川盐入黔的运销,由于盐商们喝不惯当地土造酒,盐商重享受,有些懂得酿造技术,即使自己技术不精,也聘请技师,把老家的酿酒法带到了当地,与当地的优良的气候水土环境相结合,做出了比老家好的酒。比起最早的土造酒,新酿造的酒清香带甜,辣不刺喉。清中叶开始,这里的白酒开始逐渐流传出狭窄的茅台镇,走向全国。政府的控制时紧时松。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为了清政府筹饷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各地方政府放松了对传统酿酒业的限制,西南各省的酿酒业得以逐步发展。到了民国年间,盐业资本向酿酒业转移的趋势,又助推了这里的白酒业的发展。这一时期,西南白酒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白酒之路承前启后的动力。“川省田膏土沃,民物殷富,出酒素多,糟房到处皆是。私家烤酒者尤众。”清朝中叶以来,四川并未经历长时间的大规模战争,入川的移民带来的酿酒技术和消费需求结合本省原有的酿酒基础,使四川的酒业生产能在晚清至民初继续发展。民国时期四川酒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名酒,成为四川名酒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阶段。泸州大曲、绵竹大曲等大曲酒,在清代就已经是四川有名,并在全国开始为人所知。还有一些白酒在进入民国后渐有名气,比如全兴大曲、杂粮酒、郎酒丰谷酒。郎酒正式成立始于1903年,并贯穿于民国始终,在当时是极为尊贵的白酒,在省外仅次于茅台。政府还专为其定专卖价格,且历次所定专卖价格,均为酒中最高。杂粮酒是宜宾的五粮液的前身,在最初是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荞麦等谷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蒸馏而成的,但味道并不尽如人意。1928年,“利川永”烤酒作坊的老板邓子均,采用红高粱、大米、糯米、麦子、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制出了味道醇厚的“杂粮酒”,时任当地团练局文书杨惠泉品尝后认为此酒色、香、味均佳,又是用五种粮食酿造而成,于是将这种宜宾优质杂粮酒命名为“五粮液”,逐渐名声斐然,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当今四川名酒全部成长于这个时期,近代以前,中国的消费品流通靠运河等河流,在铁路出现之前,绍兴酒的流通和传播无与伦比。与绍兴酒和汾酒比,贵州酒、川酒的推广因为地理与交通的劣势原因而滞后。按照光绪年间比价,1斤茅台酒值大米40斤。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黄金十年”,茅台酒却仍然依靠鸦片贸易的繁荣得以往来于川黔之间。但这一时期的茅台酒已经成为西南名酒,被很多名人国士所青睐。但是真正的大发展,还是民国政府迁都重庆之后,因为地理原因,原本主流的黄酒,变成了偏门,当时重庆也出产黄酒,丰子恺在文章中写重庆也出产黄酒,不过质量远不如浙江的黄酒、江浙出产的陈绍,只能在飞机上从上海运输过来,相当于走私,非常难得,所以,尽管重庆出的渝酒气味不清香,味道也不适口,可以将就喝,不过更多的人,就选择了在四川当地已经流行的曲酒。冯亦代在文章中就回忆,1940年他初到重庆,这里不喝黄酒也不喝洋酒,全部是大曲的天下,最有名的是泸州大曲,好处是喝后不上头,酒度又高,但是第一次喝的内地人都不习惯,觉得太辣,火线一直到胃里。那个年代的江浙人很不习惯白酒,冯亦代说,他在上海表姐家喝到陕西的贵妃酒,结果一杯下去,整整晕了一天。在重庆,除了大曲,还有茅台,冯亦代形容那时候的茅台是幽香,而大曲是浓香。当时重庆,茅台也是珍品,大凡请客,肯定不会用到茅台,只有少数朋友小聚,才会喝茅台。重庆当时聚集大批文化名人、专家学者,普遍开始喝大曲,冯亦代的朋友,一位留学回来的眼科专家,因为没有洋酒,就用大曲来兑咖啡,橙汁做鸡尾酒。因为粮食紧缺,偶尔重庆政府也会颁布禁酒令,但是酒业几乎屡禁不止,这也是中国历来的规矩。当时重庆、四川还有很多小酒馆,出售的都是当地大曲,大家吃酒也就配花生米,很少有菜,不过很多市井中人有好酒量,很多人一会儿就能喝起一摞白酒杯。还有一种平民热爱的饮酒聚会是吃毛肚火锅,这种味道浓郁的食物开始只有底层平民热爱尝试,吃火锅,只有大曲酒才能相配,这酒造成大曲酒的进一步流行。西南的好酒,在这批文化人回到上海北京后,并没有被忘怀,就这样,逐渐有了全国的知名度。西南名酒的另一个机缘,来自于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渡赤水的时候,***人在此种下了茅台酒的情结,铺垫了其日后的“国酒”地位。“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之说其实起自民国,“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从延安飞赴西安,张学良宴请周恩来用的是他喜爱的茅台;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蒋介石待客之酒也是茅台。尾声:共和国的白酒天下新中国成立之初,烧酒仍沿用民国时代多种混乱的称谓:髙粱酒、土烧酒、汾酒、白洒、小酒等。当时白酒酒度由于无酒度表测量,更无统一标准,商场市肆也称呼杂乱,叫作原乾、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为了工业化的规范,新中国成立后,才将这种工艺和原料类似的烧酒,统一称之为白酒。内地酒酿造作坊开始进行合作化改造,白酒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第一个问题是粮食供应问题,共和国的粮食在50年代中期开始了统购统销,酒厂非得纳入计划后,才能享受到粮食配给,所以小作坊逐渐倒闭或者关门,只有一些粮食特别富足的地区,还保留了一点合作制的小酒作坊,也不归私人所有,传统的中国师徒相授式的酒作坊开始纳入了工业化体系。有了粮食的统购统销,酒也被纳入了统购统销机制,和清末情况类似,酒精度高而相对更省粮的白酒逐步在全国推广,而相比之下经济价值不如白酒的黄酒,只在全国少量地区得以保留,例如绍兴、江浙地区的酒风也为之一变。许多从前不喝白酒的地区,也开始饮用白酒。八大名白酒是1963年第二次评酒会评出来的:贵州茅台酒、四川五粮液、安徽古井贡酒、四川泸州老窖特曲、四川全兴大曲、陕西西凤酒、山西汾酒、贵州董酒。此次评酒会改变了此前白酒只有品种没有品牌的历史。在此之前,凤翔县有几十家凤酒生产者,泸州也有几十家泸酒生产者。在此之后,各地酒厂逐渐国有化,成了一家的天下。评上名酒带来的现实好处,首先是流通许可的优势。从刚刚解放起,因为运输管制,如果不能进入计划,没有哪个产品能够运销到外地。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在粮食不够的状态下维持生产,无论是贵州茅台,还是泸州老窖,在困难时期,都还能有特殊供应的渠道,保证维持酒的生产。

推荐阅读

热文